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毕剩客”如何将求职进行到底?(共含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L_Log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寻找同类 抱团创业
这几年,学校和社会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怀抱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大学生因为经验和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真正付诸创业实际的人并不多,于是不少毕业生面临创业不成工作又无着落的尴尬。其实,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尝试抱团创业的方法,寻找同盟者,发挥所长,这样创业的路子相对简单一点。
在麻车口村,种着一大片莲藕。这片农业基地的主人黄龙、应果、李朝武是从不同大学毕业的,学的也是不同的专业。“我学农学,小黄学经济管理,小应专长网络。”从农林大学毕业的李朝武告诉记者,走出校门时,他们3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因为创业风险大,都不敢贸然行动。在一次偶然聊天中,3人互诉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单干的话,碰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拼搏,就一定能实现。”去年,是他们租下土地创业的第一年,在池塘种下的莲子就获得了大丰收,这让附近的村民都刮目相看。最近,他们又租了几亩田,打算搞泥鳅养殖。“未来,我们想把这里建成度假农庄。”3个小伙充满信心。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记者了解到,像李朝武他们一样与人抱团创业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很快就要进入“金九银十”的求职高峰期,求职机遇将更加广阔。但是对那些刚刚跨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面临的心理门槛依旧不少。某人才机构针对应届毕业生首次求职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就业还是择业、如何谈薪资待遇、去哪里及选择公司等问题,最让毕业生犯愁,一些学生因为不能摆正求职心态,在毕业后迟迟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网络上将这类群体称为“毕剩客”。人力专家因此提醒,不做校园“毕剩客”,应届毕业生求职要跨心理“四道坎”。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接受调查的上千名应届毕业生中,六成毕业生对此选择“相当模糊”,模糊的原因是毕业生观点冲撞激烈。
反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毕业生认为,一旦当你踏入某个领域工作后,真正想要跳出来肯定难如登天,转行不是轻易说转就能转的,没有经验积累,谁要一个“门外汉”?对“先择业后就业”,不少毕业生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如果这样做后果很可能是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内,会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被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要知道,毕业生是有一定保质期限的,一旦超过时限,与其他新的应届生相比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一毕业生坦白。
对此,人力专家建议,在“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上,毕业生要懂得审时度势,惟有如此,才能尽快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无薪就业还是漫天要价
在调查大学生在应聘第一份如何与用人单位谈薪资问题时,毕业生回答亦相当“纠结”,整体看,毕业生处理此问题易出现“两个极端”,极少数毕业生“无薪就业”,多数毕业生“漫天要价”。
人力专家分析,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薪就业”看似见怪不怪,但事实上,一个人工作却不要薪水,不仅不合法也违背常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之一。“无薪就业”显然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无薪就业做法很荒谬,而漫天要价也要不得”。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学业优秀、能说会道,就应该拿高薪。但是,学校和企业完全不同,在学校毕业生可能十分优秀,但不代表其一定能在企业生存。因此,找工作没“薪”不行,过于要“薪”也不行。如何把握好尺度,需结合自身情况和企业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去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
前几年,“南下广深”一直是就业热门中的热门,调查发现,最近几年,风水逆转,应届毕业生求职“刮”起了“倒一线兴二线”城市之风,不过,在省城,大学生求职的地域难题并没有改变。
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毕业生不妨在做选择前,构想一下未来,那块蓝图中的“要件”是需要大城市的现代化与高科技来达成,还是需要小城市的悠闲与平静来“拼装”?有了初步的构想,再来搜索一些现实信息。现在生存于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人真实现状又是如何?给自己打个“预防针”。
那么,毕业生求职到底该选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答案是选择自己需要的,并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
如果选择城市是选择生活方式,那么选择公司则是选“爱人”,是选名门望族中的“大家闺秀”还是选名不见经传的“小家碧玉”?接受调查的千余应届毕业生普遍表示“不好选择”。
大公司在毕业生眼里,戴上了薪水高、待遇好、有着良好的管理制度的标签,但在大公司里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升职难等。相对而言,小公司新人表现的机会更多、挑战更大。毕业生选择公司时考虑客观条件的好坏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分纠结公司的规模的大小、薪水的高低,而要看公司所提供的职位是否与你条件相符。
位于杭州万塘路上的携职旅社,每天都有不少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光顾。这里的住客,在蜗居中寻找青春梦想。这里的住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的住客,被人称为“毕剩客”。
这些“毕剩客”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有哪些经历?记者走进求职旅社,倾听他们的故事。
艰辛,不失信心
“我们这里求职故事很多。”刚见面,携职旅社总经理温少波就这样告诉记者。“携职提供的不仅是床位,而是一种氛围,一群年轻人怀揣梦想来奋斗,像你这样的同伴还有很多。”温少波说。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旅社里的大标语,这句话充满着力量。这里,为求职者提供第一晚免费住宿。这里,他们寻找工作、等待回音,他们彼此安慰、分享快乐。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找工作的过程也就不觉得自己辛苦了。
有些人的故事刚从求职翻到新的一页,那一页名叫工作。
刘玉龙,来自安徽芜湖的一位小伙。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杭州的一家教育机构。傍晚,他刚从单位回到旅社。
小刘说,他本有机会在老家的一家高中教数学,只要听从父母的安排。“那是老家一所还不错的高中,如果我是凭自己能力进去的,我想我大概会留在那里了。但这是父母安排的,我知道他们也找了关系,但从小到大,听父母的安排太多了,不是凭借自己能力进去的,心里总不是滋味……”
不想单纯靠父母的力量安排自己的人生。找工作,他想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同。他觉得,趁着年轻,要自己闯一闯,当初自己参加了七八家公司的面试,有老家的,也有外地的,有教师、也有销售。也拿到了好几份录用通知,几经比较,他最终选择了杭州。
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同屋的室友催促小刘一起去吃饭,但记者对小刘的求职故事很感兴趣,于是提议,请他们一起吃顿饭,边吃边聊,但是他婉言谢绝请客的提议,他坚持自己付款。
进快餐店前,小刘特意看了下今日特价菜。牌子上写着:红烧鱼块,今日特价3元。他特意挑了一盘鱼,付款时却发现这不是特价菜,让他有些意外。
饭桌上,小刘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在这里,他只有一个以前的同学。下了火车,不知东南西北,周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偌大的城市,让他出门基本靠百度。自己执意离开老家来到杭州,所以家里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因此花出去的每一元钱,他都要精打细算。6月份来到杭州,现在自己的兜里仅有200 多元,而距离发工资的日子还有半个月。
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艰辛,是很多人没想过的。记者问他,有没有打过退堂鼓,他说有,但是现在,还不想放弃。“可以猜到,呆在老家工作,用不了多久家里一定会催着结婚生子,于是就可以看到自己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后的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
走上讲台授课,刘玉龙的工作故事即将开始书写,他对未来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