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翻译赏析(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ero041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翻译赏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注释】
①《后汉书·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休过:不过。
【翻译】
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赏析】
既有对那些优游山林,超尘出俗的高人隐士风范的期羡,又暗暗展示自己如隐士般清高雅致的风情,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在这虚与实,真与幻,常与奇意境中用简古冲淡的语句写出了主客双清的两副形象。写景的意象有“秋水”、“野扉”、“梦”、“玄蝉”、“叶黄”、“一树冬青”。疏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诗人闲中取神,密则力厚而思沉,“水”、“扉”、“梦”、“蝉”、“叶”、“一树”这一串串写景意象映托着诗人的情愫,涓涓流出,诗便有了低徊婉转,绵密流美之情致了。用字色鲜。色显者如“黄”与“青”,二字色艳,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隐者如“水”、“梦”、“玄”字,秋水明亮清冷,梦如隔雾看花,玄乃黑而红色,各色杂揉在一起,跳跃动荡,形成神韵独高,意境优美的画面。透过这画面,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徘徊于今日与来日,现实与幻想,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伤感的魂灵。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翻译
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注释
①墅扉:别墅的门户。墅,全诗校:“一作野。”
②去:全诗校:“一作脱。”
③冬青:女贞树别种,经霜不凋。
赏析
这首不是一首律诗,而是两首绝句。之所以摆在一起,是因为笔者不舍得漏掉其中任何一首。
寻访隐者不遇,在这样一个秋天里,愁绪丛生,作者对于这样的“憾事”是非常在意的。中间有“梦”,“白日”“日暮”等字眼,说明作者有一直在等,等着与隐者见面。所以,找寻的不易,不遇的滋味,等待的惆怅糅合在一起,让人读来也颇有失落之感。
“秋水悠悠浸墅扉”先勾画出隐者居处的外围环境。“悠悠”,漫长悠远。墅,别墅,又叫别业、别壄,指在本宅之外另建的园林住宅,这里指隐者的居处。扉,门。首句点出过访的时节是秋季,秋水浸扉显示出隐者居处环境之清幽、人迹之罕至,也侧面映出隐者的超尘脱俗,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相仿佛。次句“梦中来数觉来稀”。数,屡次、多次。觉,醒。稀,依稀,模糊。句谓这个地方在梦中来过很多次,但醒来后却印象模糊。一者写出诗人对隐者向往之深:梦中已来过多次。二者写出诗人与隐者意趣之投合:初次看到隐者居处的景象竟似曾相识。三者写出终于一睹真容的欣喜:梦中虽多次见到,但醒来后却模糊不清,现在终于可以真切地观览触摸了。笔法极其委婉精细。三、四两句着重描写隐者居处的院内之景:玄蝉声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玄蝉:黑色的知了,指秋蝉,寒蝉。这两句描写也极富韵味。一者“人未归”点出题意“不遇”。二者“蝉尽叶黄”照应首句“秋水”,进一步渲染隐者居处的幽僻冷寂,远离尘俗。三者见出景物有情:主人离去已很久(蝉尽叶落有似今天网络流行语“我等得花都谢了”),而一树冬青依然苦苦守候,等待主人归来。四者冬青也隐隐象征了隐者的高节,而蝉尽叶黄正好构成对冬青的反衬。五者玄蝉、叶黄、冬青与首句的白水,巧妙点染色彩,构成一幅空寂凄冷的图画。这一首只有第二句是写向往之情,其余都是描写隐者居处的景象,意蕴却丰富隽永。
第二首。如果说第一首侧重写景,第二首则侧重写人,但又主要通过景物来烘托。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休,不。《后汉书·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此句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府,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进、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寻陆鸿渐不遇》)同一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与第一首相映照,补足首句之意;同时“柴扉”与第一首“墅扉”相照应,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想象隐者日暮归来情景。“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与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异曲同工。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处是“雨满衣”。这两首绝句前文都没有提到下雨,何来“雨满衣”呢?原来这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古人常以入处云中表现隐者的高远出尘。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隐者满衣之雨所从何来?正是入云深处所留也。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张旭《山中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此句妙在只点出“归来雨满衣”,而把山中景色之奇丽、陶然忘归之意兴、飘逸出尘之心性等等都隐于背后,留给读者去想像,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的意思,访隐者不遇成二绝赏析 -诗词大全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诗贵善于抒情。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师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中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师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与白,中松与云,它师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师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师浮想。从造型师递变,色调师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师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不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师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个封建社会师知识分子,离开繁华师都市,跑到中超尘绝俗师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师。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作者:贾岛
朝代:南北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寻隐者不遇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