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qygawxf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qygawx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

篇1: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215600

周期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近年高考对这一性质的考查加大了检测力度,本文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识别)函数周期性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定义法

若存在非零常数 使 对于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 都成立,则 是周期函数,且非零常数 是 的一个周期.

二、直观法

若函数图象可由某一段重复平移而衔接得到,则该函数是周期函数,且这一段图象两端点的横坐标之差是这个函数一个周期.

三、公式法

若 是最小正周期为 的周期函数,则 (其中 都是常数)是以 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

四、双轴法

若两条平行直线 都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则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证:由 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得:

又 也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

所以,

因此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推论: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的偶函数必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五、两点法

若点 ,  都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中心,则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证:由点 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中心,得:

又点 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中心,得:

两式相减得:

因此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推论:图象关于点  对称的奇函数必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六、点轴法

若直线 和点  分别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则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证:由 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得:

又 是函数 图象的对称中心,得:

两式相减整理得:

所以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推论1图象关于  对称的奇函数必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推论2图象关于点  对称的偶函数必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正周期.

注释:

[1]另外,若函数满足以下常见的函数方程之一,也可判定其为周期函数.即:

(1)对任意一个实数 ,都有 ,则函数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2)对任意一个实数 ,都有 ,则函数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3)对任意一个实数 ,都有 ,则函数 是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2]周期性的证明应严格按照周期函数的定义证明,在理解函数周期性时可结合图象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直观的观察,即方法二;

[3]函数周期性出现在三角函数一章中,故方法三常用做计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尤其是三角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4]后三种方法及推论便于判断一些特殊函数和抽象函数的周期性,反映了一般的抽象函数若同时具有奇偶性和对称性或对称性(两个对称关系),则函数具有周期性,可结合方法二加以理解.

例1(全国高考17题)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

所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例2(全国高考22题第(2)问)设 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证明 是周期函数.

证明:∵ 关于直线 对称

∴ ,

又 是偶函数知 ,

上式中以 代 ,得 ,

这表明 是 上的周期函数,且2是它的一个周期.

篇2:证明菱形判定方法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不管原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定为菱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定为矩形。)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它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面积计算:1.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只要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都可用);由把菱形分解成2个三角形,化简得出;2.底乘高;3.设菱形的边长为a,一个夹角为θ,则面积公式是:S=a^2·sinθ。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篇3:证明菱形判定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D、AC、BC分别交于点E、O、F。则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 ∠EAO=∠FCO.

∵ EF平分AC,

∴ AO=OC.

又∵ ∠AOE=∠COF=90°,

∴ △AOE≌△COF(ASA),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

∴ 四边形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篇4:证明菱形判定方法

证明:

∵AB=CD,BC=A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D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又∵AC⊥BD,

∴ BD所在直线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

∴ AB=BC,

∴ 四边形ABCD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RF是三角形ABD的中位线,于是RF∥AD,

同理:GH∥AD,RH∥BE,FG∥BE,所以有RF∥GH,RH∥FG,

所以四边形RFGH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证明△ACD≌△BCE,则AD=BE,于是有RH=RF;所以四边形RFGH是菱形。

篇5:证明矩形判定方法

长方形也称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一。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称为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周长和面积公式:矩形ABCD的周长=2(a+b);

矩形ABCD的面积S=ab。(当a=b时,可以得到正方形的相应公式)

矩形定理1: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定理2: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平行四边形ABCD:AC=BD

2、矩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证明。

证明:∵△ABC中,∠ABC =90°,

∴AC2=a2+b2

∵△DCB中,∠BCD =90,

∴BD2= a2+ b2

∴AC2=BD2

∴AC=BD

篇6:证明矩形判定方法

性质: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的性质

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证明:因为平行四边形ABCD

∴AB=CD,AB‖CD

∴∠B+∠D=180度

∴BM=MC

∴MA=MD

∴△MAB≌△MDC(SSS)

∴∠B=∠D=90度

∴四边形ABCD是矩形(有一个内角为90度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篇7:证明矩形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定理:经过证明,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角是直角,任意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由于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故包含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大致总结如下:

(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篇8:什么是闰年_闰年判定方法

什么是闰年_闰年判定方法

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闰年

拼音:rùn nián

英语:Leap Year ;Bissextile Year;Intercalary Year

基本解释

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具体出处

宋・苏轼 《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宋・陆游 《蜗舍》诗:“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清・俞樾 《茶香室丛钞・茨菰应闰月》:“茨菰一根,环十二子,闰年十三子。”

产生原因

通常的解释是说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取整数365还有多余的,累积达到一天24小时后,就多加一天的年是闰年。这个解释只是告诉了大家怎么计算,是人为设置的东西。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

判定方法

公历闰年计算

(按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秒)

①、非整百年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2100年不是闰年)

②、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被3200整除,并且能被172800整除则是闰年。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被3200整除,但不能被172800整除)(此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

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3200年多出16000小时153600分145600秒 =18600小时26分40秒,共32*24+8=776个闰年=776*24=18624小时 >18600小时,所以只能算到775个闰年,3200不是闰年,于是775*24=18600,多出了26分40秒(共计1600秒),怎么办?需要经历多少个3200年的周期,足够弥补1天(86400秒)?答案是刚好54个周期(86400=1600*54),历时172800(=3200*54)年。

【公元前闰年计算】

1,非整百年:年数除以4余数为1是闰年,即公元前1、5、9……年;

2,整百年:年数除以400余数为1是闰年,年数除以3200余数为1,不是闰年,年数除以172800余1又为闰年,即公元前401、801……年。

【128年31闰置闰法】

这一规则曾在19世纪提出,但不知何故没被两教派采纳。比起400年3不闰和900年7不闰的规则,128年31闰更精确更简便。

按现行的闰年规则,从2052年到2096年间的闰年与回归年的误差都会超过一天以上,如采用128年31闰规则不会这么早出现这种情况。

128年31闰的置闰方案的优点和实施方法:

1,采用 128年31闰的置闰的方法,可以大大地减少历年与回归年的误差,回归年长度是365.24219879日, 128年31闰的平均年长是365.2421875日。历年与回归年的平均误差每年不到一秒,是历法与回归年平均误差的27分之一。

2.改历后与现历法衔接好,不须要过渡阶段。其方法如下:现历法继续使用,到2048年停闰,以后每加128年既不闰。新历法规则是:每四年一闰,凡公元年数能被128整除的年不闰。

3. 此历法非常科学,它的置闰方法比现历法更简单,更符合天体运行规律,现历法平均每年与回归年误差26秒,而此历法每年与回归年平均误差不到一秒。经计算,如果回归年按如今长度计算,得八万多年,新历法与回归年的误差才能超过一日。而现历法与回归年的误差3300年即超过一日。此历法好记简单,便于历算,凡公元年数能被128整除的年不闰。

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方法

(按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秒)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此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

此外,如依照现有太阳年的长度与上述闰年规则,每8000年又约差一日,因此约翰・赫歇尔提议每逢4000的倍数不闰,如西元4000年。但距此一年份来临尚有约二千年之遥,因此还未曾真正纳入规则或实施过。又由于地球公转速率的不稳定与众多影响因素,届时是否需要纳入此规则仍有疑问。

原因:若一年按365天5h48'46''(此时86400年也是闰年)计算,一年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零时数计入,所以取365天为一年,则余5时48分46秒 ,积至4年约满一 日,所以4年一“闰日”,谓之“闰年”,无“闰日”之年为平年,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但到4年之时,仅有23时15分4秒闰一日,欠缺44分56秒;积至100年(25闰)时就欠缺18时43分20秒,约合3 / 4日,所以满100年不闰;此时又余5时16分40秒,积至400年余21时6分40秒又闰;又欠缺2时53分20秒,积至3200年计欠缺23时6分40秒,所以满3200年不闰;此时又余53分20秒,积至86400年刚好24 时又一闰,这是不余不欠,需重计算,所以按阳历计算就有上面的闰年规则。

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3200年多出16000小时153600分145600秒 =18600小时26分40秒,共32*24+8=136个闰年=776*24=18624小时 >18600小时,所以只能算到775个闰年,3200不是闰年,于是775*24=18600,多出了26分40秒怎么办需要多少个周期弥补?答案是54个周期,为172800年,因为172800/3200=54个周期 54*26分40秒=1404分2160秒=24小时。

程序计算

Ecmascript语言:

C#语言:

Java语言:

VB语言:

Python 语言:

C++语言:

C语言:

MATLAB语言:

闰年(3)Erlang语言:

Bash/Shell:

[什么是闰年_闰年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说课稿

常数函数是周期函数吗

常函数是周期函数吗

三角形判定定理

判定教学反思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八年级矩形的判定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周期函数的判定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