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狗宝特攻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宝特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篇1:《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的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非常快乐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篇2:闻过则喜作文

孔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话语,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是的,我们每个人就要秉着闻过则喜的信念去投入漫漫的人生路。

当朋友指出你的缺点但你根本不认同时,你会立即反驳或找出他的问题回敬。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无比糟糕,会扼杀掉真正有益的信息。以后得到箴言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你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应该心存异议并追问:“对我为何有这样的看法?”及时,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这样我们会得到更多。

谁都有缺点,谁都会犯错,记住人无完人,所以后天都要修炼。唯有能认识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才方可完善自己。闻过则喜,还记得一位老师曾对我说:“剖人需智,剖己需明,更需勇。”至此,我也铭记于心,不曾磨灭的记忆。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就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篇3:闻过则喜作文600字

刘邦闻过则喜,方能“安得猛士兮走四方”;勾践闻过则喜,方能“三千越甲可吞吴”;廉颇闻过则喜,方能“化干戈为玉帛”。

第五届中国电影节刚刚落幕,“金扫帚奖”颁奖时却无人领奖。只有杜海涛和导演傅华阳发表了获奖感言,景甜甚至一听说是“金扫帚奖”便挂断了电话……人们习惯了接受表扬与夸奖,而对批评则人人恶之,唯恐避之不及,令人深思。

闻过则喜方能开创贞观之治。李世民身边有魏征敢于直谏,“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因为李世民善于纳谏,才开创了太平盛世。

闻过则喜方能战胜于朝廷。邹忌从身边人奉承自己得到启发,入朝见威王,威王大喜,当即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国家富强,指日可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之谓战胜于朝廷。

闻过则怒的人则会自掘坟墓。晚清时代,腐朽的清王朝岌岌可危,虽有左宗棠等赤胆忠臣,也是独木难支,难有回天之力。谭嗣同、梁启超等欲维新变法拯救清王朝,公车上书激怒了慈禧,她容不得半点指责,于是密谋杀害维新派……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慈禧的统治下走向终点。

电影节上获奖是一件光荣的事,而在电影节上获得批评同样也不是一件坏事。而现在人们急功近利,殊不知批评才更利于成长。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让闻过则喜的雅量伴随我们成长。

篇4:闻过则喜的成语故事

【成语】: 闻过则喜

【拼音】: wén guò zé xǐ

【解释】: 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近义词】:严于律己、知错必改

【反义词】:文过饰非、知错不改

篇5:闻过则喜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

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

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 可见,晏子喜欢人指出他的过失,他认为,指出上司的过失,是手下的责任,否则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毫无用处。

晏子善于倾听别人的批评,他也非常善于批评,有广博的知识,善用比喻,注意语言的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注意当时的环境,灵活应对。

这则故事表明,指出人的过失其实是对人最大的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君主。

他即皇位以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并提高谏官的地位。

他重用的著名谏官,贞观前期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有马周、刘洎、褚遂良等。

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这也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和颜真卿并称“颜柳”。

在书法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话:神笔难写“飞凤家”,也就是说这三个字非常难写。

一天,少年柳公权在一张条幅上提笔写下“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贴在树上。

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儿忠告他说:“你的字根本就没有力度,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老人又让他去找华原县的字画汤。

柳公权虽然不服气,他还是去华原县城寻找字画汤,结果发觉字画汤是一个没有双臂的老头,却能用脚运笔如神,龙飞凤舞。

柳公权幡然醒悟,跪求老人收他为徒。

老人虽没有收他为徒,但是送给他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几句话勉励他。

从此柳公权发愤练字,博取众长,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柳公权因为能听进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的忠告,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若没有那位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恐怕他就被自己的狂妄埋没了。

我们看到君王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大臣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书法家也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

人若听从人的劝诫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若不听从劝诫则可能埋没一个人仅有的一点才能,甚至也可能陷入危险之中。

一个平凡的人,若热心教导人,指出人的过失,则可能帮助人进到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

世上没有一个完全人,圣经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

有人一听到罪人这个字,就难以接受;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我们若不承认自己是罪人,其实就是讳疾忌医,就会象齐桓公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一样,结局就是死亡;我们若承认自己是罪人,主耶稣就是远胜过扁鹊的全能医生,他可以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和神重新和好,带我们进入神的家中,我们就得到永远的生命。

篇6:闻过则喜的成语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1月28日 【一说5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篇7:闻过则喜的成语故事

【注音】wén guò zé xǐ

【出处】唐·韩愈《答冯宿书》:“然子路闻其过则喜;禹闻昌言则下车拜。”

【解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近义词】从善如流 改过自新 洗心革面

【反义词】文过饰非、知错不改

【年代】古代

【例句】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领导干部应当抱着~的态度。

篇8:闻过则喜的成语故事

我们看到君王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大臣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书法家也需要人指出他的过失。人若听从人的劝诫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若不听从劝诫则可能埋没一个人仅有的一点才能,甚至也可能陷入危险之中。一个平凡的人,若热心教导人,指出人的过失,则可能帮助人进到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这些故事表明,指出人的过失其实是对人最大的帮助。

篇9:高考材料作文:闻过则喜

高考材料作文:闻过则喜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公输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国殇原文及翻译

三峡原文及翻译

《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