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助读练习和答案(共含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jun9852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指津·提要
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现代摄影师,借助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京郊春色的画卷,高明之处在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全景——“高柳夹堤”“一望空阔”;远景——“山峦为晴雪所洗”;中景——“茗者”“歌者”“蹇者”;近景——“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特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借助对春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拓展·提升
石海听涛
李瑞林
“南有石林,北有石海”,北大山人对石海的爱意山高水长。
出石海森林公园大门,左首有山道蜿蜒而上,山行不过几百米,是一片略为平整的林缘空地。再往前走,是人工油松林间的小石径。石条皆就地取材,像是信手拈来的,绝无突兀之嫌。草拐子在横条丛中浅吟低唱,扫帚梅、知心草开着烂漫的小花。
沿石径一路走下去,石海便展现在眼前了。斑斑驳驳的石头,灰黄中带着土色。大的如屋、如床,小的如砥、如刀、如熊、如羊。石头们你争我斗,相互倾轧,排山就势,奔腾而来。这气势,又如波、如浪、如涛、如潮,真是万斛巨石自开路,谅无风起人自惊。
这石形、这山势,虽有夺人之处,但并非石海的灵妙所在。尤其是看到那株在石海中孑然特立的树——那是一件在两块巨石夹持之下,奋力挣扎的枯树的残骸,不由给人平添了几分悲凉。这悲凉,应该是对自然的无常和生命脆弱的感叹吧。
水是山的眼睛。石海的奇处,就在于在这如潮的巨石之下,流动着泉水的生命。造化其美,石海听涛。从下至上,无论是斜倚,还是静坐,用心之处便是巨石粗岩下的泉水的潺湲之声。水为石心,或舒缓,或低声细语呢喃作态,或铁马金戈铮然有声……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佳人于斯,徘徊思服。仿佛这些石头都是有生命的,仿佛它们有千言万语要向蓝天、流水、森林和青草诉说。
游人能从这巨石响水中解悟自然的告白吗?游人能从这石头的寂静中分辨生命的独语吗?漫道“愚人”痴,座中有几人?
当地的朋友说起石海的出处,恍如隔世。但据笔者一孔之见,“石海”这块巨石裸露之地,原来想必也是植被茂密之处,有清泉溪水山林草木,鸟兽翔集徘徊其间。而后必然是植被的破坏,山洪顺坡而下,水土急剧流失,天长日久,表层浅土消失殆尽,地下山石才裸露出来,千年溪流只能裂石穿隙,匿身于乱石之下不见天日了。因此,石海今日的地貌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贫瘠往往是相似的`,丰美却各有各的不同。
“石海听涛”,在小径的一角有四个朱红的大字。“石海”无需正名,但游人能从“涛”字听到自然的忠告吗?存在即是本质,大自然从来不是“无告”的,她以最本真的形态显示着自身,告解着自身:保护生态,珍爱自然,石海既成,勿复为后。于是,亦悲亦喜亦欣慰,这“石海听涛”就有了纪念碑的意义:自然生态一经破坏,造成石漠化地表便无从恢复;人工林、次生林已锁定石海蛟龙,即使龙生六翼,也无处翻身了;知其生而处其变,勒石作记,供世人自勉,北大山人的苦心不也让人感到欣慰了吗?
我曾经感动于一位爱鹰人甚至不愿收藏一支苍鹰的羽毛,因为那羽毛属于天空和大地。是的,丰美的自然容不下贫瘠的心灵。“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的大美也应该是真正“游人”的心灵。
游人从石海攀登而上,可见百草争艳,危石作态,有琼林玉岛,斜掌成峰,在这高山草甸之上,落脚即重,就崆然作声,可见地表之浅,累石之深。
您是游人吗?请放轻您的脚步。慢慢走,重在欣赏啊!
保护生态,珍爱自然。请只带走美景,只留下脚印,石海有知,可为共勉。
(有删改)
1.“‘石海’无需正名,但游人能从‘涛’字听到自然的忠告吗?”根据文意写出“自然的忠告”的内容。
2.为什么说“贫瘠往往是相似的,丰美却各有各的不同”?
3.为什么说“石海听涛”而不说“石海观涛”?
1.保护生态,珍爱自然。
2.文中贫瘠是指生态被破坏,如沙漠化、石漠化等,都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丰美指未被破坏的生态,各种自然景物因地形气候条件而各不相同。
3.因为泉水在众多石头的下面,是作者根据泉水声想象出的“涛”,而并不是真的有“涛”一般的水流,因此,只能听,而不能“观”。
满井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读理解。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上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子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将文中_______处填上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字词。
(1)局促一室之内____________
(2)娟然如拭____________
(3)知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____________
(4)徒步则汗出浃背____________
(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____________
3.翻译。
(1)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柔梢披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中“余寒犹厉”的“余”和“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1)拘束(2)美好的样子(3)洗脸,梳掠(4)湿透(5)晒,吸。
3.(1)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2)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4.“余”与“犹”两相映衬,表现了寒流不肯罢去的样子。
5.水光山色,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 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字的意思。
(1)波色乍明(2)山峦为晴雪所洗()
(3)娟然如试()(4)泉而茗者()
2.选出斜体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
B.呷浪之鳞鳞浪层层
C.于时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D.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样写鱼鸟,有什么好处?
5.你是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含义的?
答案:
1.初、始;被;……的样子;煮茶喝。
2.D。
3.略。
4.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天性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冻风时作__________
②未百步辄返________
③娟然如拭__________
④面________________
⑤茗者______________
⑥罍而歌者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请你把本文写景的语句和抒情语句在原文上标出。
4.找出本文的比喻句。
参考答案:
1.①起②就③擦④洗脸⑤煮茶⑥端着酒杯
2.①高高的柳树夹住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有些湿润。
②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
③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
4.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清澈见底”,“柳条……柔梢披风”等。
抒情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
5.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如倩女之 面,若脱笼之鹄”等。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若脱笼之鹄
②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二)满井游记(节选)(9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风力虽尚劲
(2)呷浪之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案:
17.(1)猛,强有力
(2)代鱼
18.(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9.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20.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满井游记 阅读答案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 )⑵高柳夹堤( )⑶泉而茗者(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近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 “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而此地适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来源:学,科,网Z,X,X,K]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答: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译文: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二)(15分)
1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1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1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 《满井游记》 8
★ 满井游记翻译
★ 满井游记优秀教案
★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