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iaojunaini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共含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aojunain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1: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邹小勇 江克芝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北中学)

我校是省级“鼎师英语”课题研究实验学校。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重点探讨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变化。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课堂的管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如,教师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了各种方法、创造了各种条件,确保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目标实现、提高教学效益;如何有效利用“鼎师英语”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等问题。

二、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活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最新颖教学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何时使用“鼎师英语”等方面的问题。

三、如何优化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和鼎师的优质资源;如何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鼎师的学情统计;课外怎样布置家庭作业;如何进行作文指导和评估等。我们重点关注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方法,教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鼎师英语在家庭作业和作文的`设计方面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四、如何优化学生主动学、愿意学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怎样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家庭作业的设计、如何实现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鼎师英语”从实际出发,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五、教学结果的反思以有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评估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抽出时间来反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它适应学生的各种要求,然后再看学生有没有进步。对课堂和课外随时出现的与师生关系有关的突发事件,及时地记录并做好反思,这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行为已经从只注重教师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转变。过去的“满堂灌”,老师讲教案、背教案,变成了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并充分利用鼎师资源,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学生喜欢鼎师的英语作业,鼎师网上统计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喜欢做,老师愿意使用。

2.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充分利用“鼎师英语”网络平台,课内外师生互动增加了,联系更加紧密;学生也乐于与教师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也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网络平台,健康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范光基。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龙岩学院学报,(04)。

篇2:创新教育下教师角色转换之浅谈

创新教育下教师角色转换之浅谈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大改变是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不断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作 者:于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4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   角色转换  

篇3:浅谈网络环境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网络环境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宜春市电教馆   刘钢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正在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育模式、教学策略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即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合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怎么教,更注重怎么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交互式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获取信息已不仅仅依靠教师,它可通过网络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潜能,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的现代教学思想。

当然,教师角度的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是失败无疑的,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一个好的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做到:一、转变观念。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加强宣传和学习,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到我们开展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成跨世纪的教育变革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化教育,谁把握了信息科学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教育,谁就能在未来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角色转化意识到位。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式, 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地讲,就是教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将学生从“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三、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具有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四、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实现三个面向目标,面对21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其次学会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 ware 、Photoshop、FrontPage等的使用和技巧。同时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篇4: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能力培养论文

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 高校教师 角色转换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高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今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应尽快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逐步推广。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

一、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概念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曾伴随我国教育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网络教学模式已被引进到我国现行教育教学中。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相关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网络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并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它强调学生的个体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青睐于网络教学,因为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打破时空限制,降低学校办学成本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大多是采取面对面的口授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完成常规的教学活动,它的教学活动范围受到了明显的时空限制。网络教学因其具有较好的虚拟性,完全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的限制,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网络通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灵活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规模可以充分地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可以大大地增多,这使得办学成本大大地降低了,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办学”,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前,国外许多高校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他们师生之间往往采用网络视频交流的方式或者利用E―mail、FTP等网络平台工具来进行教学,效果颇好。

(二)广泛搜寻,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来说,即便教师在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他在一堂课中所能表达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量还是非常有限的。高等教育特别注重和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传输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信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里、课堂中,而应对知识信息进行充分的扩展。

网络资源就像是海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信息资源量非常大,其中不乏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在网络教学模式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采用适当的检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先对教学信息资源先进行“海选”,然后再进行“精选”,以获取免费的可用的信息,当然也可以直接登录相关网站平台通过支付费用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信息资源(如教学软件、课程资源等)。

(三)突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按部就班地被动接受,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明显特点,这种情况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高校也不例外;网络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相当于一个指导教练,同时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思考和实践,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据悉,我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顺数第一,创新实践能力却排在倒数第一,基于这一点,我们要着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四)增进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有限时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且这种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课后师生之间见面的机会很少,师生之间推心置腹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现在师生关系出现平淡化、冷漠化的趋向。网络教学因其具有交互性、便捷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师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这对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广泛而成功地开展网络教学是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条良好途径。

三、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基于以上网络教学优越性的考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策划者,高校教师应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尽快实现自己在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定位。

(一)由“单能型”教师向“多能型”教师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往往是一个在课堂上通过口授、手写,课后挑灯备课、批改作业本的教书匠形象,教师的作用大多局限于单一的传授科学文化理论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走向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走向了各种教育教学领域,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新的定义和要求。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还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一个既能教书,又会育人,既掌握本学科业务知识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外语、心理学等工具型技能的多能型教师。

(二)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

在当今网络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不应是传授文化理论知识的简单说教者,应实现由教学中的主导者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充当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导学者。在对学生进行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协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实时监控。另外,在对众多学生实施网络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千篇 一律,可适当地考虑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特别适合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进行)。

(三)由评审者向评价者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来说往往代表着权威,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现实表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说一不二的评审认定权。在网络教学模式下,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学习创作的思路和途径各异,师生的思想和观点各有千秋,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件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判,而且评判的标准可以不一样。所以,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不应是唯一标准的制定者,不应是唯一结论的评审者,而应是一个站在欣赏角度与学生进行共同交流探讨的评价者。高校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评价一个大学生,要多采用鼓励式、引导式评价,不能有在学生面前充老大的思想意识。

(四)由师生关系向“网友”关系转变

讲到高校师生关系,有些人容易把它理解成师生之间知识传授与接受的简单关系,有些人甚至认为师生关系仅存在于或有效于课堂上45分钟之内,这是对高校师生关系的严重曲解,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更加丰富多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放下架子、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助、朋友式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基于网络环境建立的,在此权且称其为“网友”关系,相信这种“网友”关系的合理建立,对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高校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能力需求与培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个体特征,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构建而成的一种职业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赋予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要成功进行网络教学,必须具备或进一步提高信息检索和处理、网络学习、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3DMAX、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高校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二)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可谓“一网打尽”。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仅仅依靠阅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作为高校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网络学习的平台和途径有很多,例如,现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站上,还有各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等有关机构网站上都设有不同类别的精品课程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认真学习别人是怎样进行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及组织课程教学的,这对培养和提升我们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高校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学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高校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作为高校教师,应学会借助和利用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板)、FTP(文件传输系统)、QQ、校园论坛等现代化信息传送技术手段,真诚地与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进行朋友式的对话与交流。

(四)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网络教学离不开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高校教师要成功地进行网络教学,应在充分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要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课程学习者(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需求,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利用不同的课程设计软件,最终成功设计完成网络课程(或网络课件)。当然,网络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许多环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团队协作,负责设计的教师应协同其他相关人员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教师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要认识到网络课程设计不是简单地呈现网络课程内容,而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课程设计,要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因为网络教学的教学实施不具备传统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现场操作的可控性和可变性,为此,教师事先一定要精心策划好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学生协作活动的设置等),以确保整个网络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成功组织实施网络教学除了要求高校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了如指掌,还要求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运作流程和相关教学软件的操作技巧十分清楚。因此,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对高校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花时间,下苦功,积极转换角色,努力提升自己的网络教学能力,并在网络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网络教学方法和规律,为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庄建忠,在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8):36-38.

[2]周雪梅,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3):139―140.

[3]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4]谢亚峰,网络环境下教师适应能力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8):97-99.

[5]柳栋,定义网络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7):60―63.

篇5: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哲学理论于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欧美大陆,随后又蔓延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张远离客观主义学习而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的建构性是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建构主义还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都承认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指出的:“知识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流而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且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的探究、合作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很重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新发展区”它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后,就会建立新的“发展区”。这种交错的发展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中达成共同的或高级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学生使用探究的方法,运用各种资源,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一个问题结束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中,学习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并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合作性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学生们一起回顾、研讨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知识得到增长。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知识建构的质量、深度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把学生都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观点的碰撞和摩擦,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的社会、情境性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很快会被忘记,而且记住的东西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经常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或者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能够迅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会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赋予所学知识以新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征,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对自己的角色应作出改变。

1.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依赖于脑子中的旧知识,旧知识将在课堂上被激活,并被运用到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旧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吸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很重视探究性的学习,具体到语文老师的教学方面,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问题系列化,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接受。同学们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结构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随着问题的解决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

在探究性的课堂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认真设计课堂上的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和学生以往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要通过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没有设计出适合学生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如果没有调动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想建立一个探究性的课堂是不可能的。

转换角色,提高素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转换角色的周记

高校学生角色转换适应研究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论文

新闻报道中记者角色的转换论文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