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风铃》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osmzd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风铃》赏析(共含10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smzd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余光中《风铃》赏析

篇1:余光中《风铃》赏析

这首诗看上去像首情诗,有不少人把它作情诗来看。实则不然。《风铃》是余光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风铃为载体,表达出一个游子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对祖**亲刻骨铭心的思念。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颇有特色。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和谐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同时,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可以说,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皆臻于完美。

诗歌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它象征着诗人的心。诗人的心就像风铃,日夜不停地“叮咛叮咛咛”。“这是最寂静的脉搏”,这是在叨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故人何处,几时重逢!秋窗风雨黄昏,诗人问风,风报以残枝败叶般的萧瑟;问雨,雨报以泪眼迷离般的休戚。然而诗人抱定了坚定的信念:“除非叫所有的风改道,铃都摘掉,塔都倒掉”。纵使天荒地老,此生已种下不老的相思。

《风铃》的语言质朴、平实,很口语化,通俗易懂。其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吟诵起来,富有节奏。诗间反复出现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创造出一种声的意象,具有较强的音律美,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细品《风铃》,不难发现诗中隐含着一种理性的情感美。诗歌以诗人的情感脉络为线索,表达的感情时起时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开始,诗人的心悬得老高,从未放下,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从未变化,感情凝重而深沉。接着,诗人的心“禁不胜禁”,炽热的感情终于喷涌而出。这是感情发展的高潮。最后,诗人的感情有了理智的收敛,又回到深沉的基调上来。这一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使得读者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

《风铃》的结构别致隽永,艺术上富有特色。诗作有《诗经》中“复沓”之艺术遗风,首尾诗句相互照应,反复吟咏,深化主题。既有现代诗形式上的自由、洒脱之美,又有古诗的严肃庄重之美。难怪有人说,喜欢《风铃》的人,他一定喜欢古诗。诗的语言虽然平朴,但诗人遣词上独具匠心。“七层塔檐”,给人以极高的感觉,使人感觉到诗人唯有思念之情高于一切,其思念程度何其之深。“恼人”、“禁不胜禁”,反映出诗人由于长期的思念,以致忐忑不安、辗转反侧的心境。“高高低低”则透露出诗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限惆怅的思绪。

《风铃》一诗,没有李白舞长剑而歌的狂放,没有苏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的消沉。它自然、清丽、朴实无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作品。

篇2:余光中《风铃》赏析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盅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1981 .2.7

篇3:余光中:风铃

余光中: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篇4:诗人余光中 风铃

诗人余光中 风铃

风铃

□余光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选自《余光中诗集》)

【赏析】

《风铃》是余光中的一首抒情诗,诗歌塑造了“风铃”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对祖**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风铃象征着诗人的心,日夜不停地“叮咛叮咛咛”,“这是寂静的脉搏”,这是在“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虽然隔着浅浅的海峡,然而诗人抱定了坚定的信念:“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铃都摘掉,塔都推倒。”纵使天荒地老,此生已种下不老的相思树。

《风铃》的语言质朴、平实、口语化、通俗易懂。其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吟诵起来,富有节奏。诗中反复出现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创造出一种声音的意境,具有较强的音律美,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风铃》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的感情时起时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开始,诗人的心悬得老高,从未放下,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从未改变,感情凝重而深沉。接着,诗人的心“禁不胜禁”,炽热的感情终于喷涌而出,这是感情发展的高潮。最后,诗人的感情有了理智的收敛,又回到深沉的`基调上来。这一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使得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并完全融为一体。

《风铃》的结构别致,具有中国古典艺术风格,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它既有现代诗形式上的自由、洒脱之美,又有古诗的严肃庄重之美。诗的语言虽然朴实,但诗人遣词上匠心独运。“七层塔檐”,给人以极高的感觉,使人感觉到诗人的思念之情高于一切,可见其思念程度何其之深。“恼人”“禁不胜禁”,反映出诗人由于长期的思念以致忐忑不安、辗转反侧的心境。“高高低低”则透露出诗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限惆怅的思绪。

《风铃》自然、清丽、朴实无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一首诗作。

【总结】

余光中的诗歌兼有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新颖灵活,他化用文言、欧化语、佛经、旧体诗词及其他诗词,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委婉缜密、典雅回环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对古典汉语进行现代变革和组合,用古典文学的词汇语式、修辞手法为现代语言增添悠久深远的意蕴,使其表达能力拓深加宽,字词之间顾盼生情,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在吸收民歌和古典诗词的格律营养的基础上,诗人创造出了独特风格: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余光中还善于把平凡朴素的词语,安排在意想不到之处,让它绽放出奇诡的强烈光芒,闪烁着不可思议的灵光。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因题材而定。如他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诗,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婉。

篇5:乡愁余光中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篇6:余光中《乡愁》全文及赏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7:余光中《民歌》赏析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篇8:余光中《民歌》赏析

台湾当代诗歌的发展,从50年代至70年代,经历了一个之字拐的形态,先是承继五四新诗余绪,然后是现代主义风潮,最终回归中国诗歌传统,走上了中西融汇的道路。这方面,余光中是一个代表性的诗人。《民歌》是他70年代的重要作品。

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因而,他能在东西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血统。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这一进步,诗中是“黄河冰封”、“长江发出母性鼻音”两个意象的转换来表现的。从黄河到长江,不单是地域的扩大,而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精神所经历的艰苦悲壮的历史行程。因此,“鱼也听见/龙也听见”。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说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已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结构。

历史长河流到今天,民族精神汇入现实个体。传统从自然本源出发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充实之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自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认,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它使民族精神的传统化为生命的血液,在个人的心海里激动。因此,“醒也听见/梦也听见”。这说明个体的人生已同民族精神溶为一体。

民族精神从河流进入血液,并没有到此终止。个体意识的张扬,正是民族整体灵魂苏生的重要表现和先兆。诗中的“自我”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它是个性化的共性。因而,进一步发展,就能超越个体的局限,而进入民族精神的永恒。这就是“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所以说,民歌的传唱不会断绝,它永远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哀乐:“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这首诗以民歌为民族精神的指代,以河流的流动和转换为民歌传唱的载体,从外在世界进入主体世界,把共时态的地域环境与历时态的民族演化纵横融汇起来,从而构成了以诗人对民族的苦恋为核心而又辗转升华的四维空间(三维空间加时间维)。这是审美空间,也是智力空间。以高度的智慧对自己所属的民族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思考,正是这首诗的基本特征。此外,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句式整饬,循环往复,一唱三叹,这种仿民歌的形式,也很适合诗的内容,并具有民族传统的特色。

篇9:乡愁余光中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篇10:余光中《乡愁》全文及赏析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余光中《碧潭》赏析

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鬼雨》赏析

余光中乡愁优质赏析

余光中诗歌《乡愁》赏析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句子

余光中《橄榄核舟》赏析

余光中诗歌的《乡愁》赏析

青春风铃

余光中《风铃》赏析(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余光中《风铃》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