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仕途与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anqi47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的仕途与诗(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anqi47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牧的仕途与诗

篇1:杜牧的仕途与诗

杜牧的仕途与诗

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个有着文学天赋、风流倜傥的才子,他仕途与诗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日,几位初中同学说起了杜牧,说他胸怀治国大志却最终做了诗人,实在是他人生的不幸。我笑而不答,因为在我看来,这正是杜牧的大幸啊。天地日月证明,多少王侯将相早已烟飞尘灭了,唯有那些文坛的俊杰却永生不朽。杜牧不朽,当是大幸岂是不幸呢?

当然,杜牧曾几欲入仕,因为要实现他进步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在《阿房宫赋》里已有深刻的阐述。阿房宫金碧辉煌、争奇斗巧,但结果呢,是“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原因十分简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尖锐地指出,要是统治者能有仁爱之心,就会“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之君”。由此,谁能说杜牧不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官员,一个名留青史的政治家呢?但遗憾的是,就是在唐代这样一个政治十分开明的社会里,统治者也难以听进真知灼见,这正是他无以报国的原因。

杜牧曾三次为官,但结局堪悲。其时,因为朝廷的穷奢极欲,造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局面。对此杜牧一再上疏陈其弊害,并因此写出了痛心疾首之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以奢事荔枝为例,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而《泊秦淮》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入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借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及陈后主的灭亡,鞭笞了封建皇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存亡的奢侈糜烂。杜牧的政治见解在他的诗中多有流露。“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前者揭示了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原因,后者痛斥了玄宗溺宠杨妃而国破家亡的罪恶。作为文人的杜牧,即使做了官也脱不掉一遇腐败就拍案而起的秉性,这无疑是他终生不得志的原因,也实为做官之大忌、招祸之根本。

杜牧最厌朋党之争,但却因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他曾亲历牛(僧儒)李(德裕)两党之争。其时两党有异,杜牧尚倾向于李德裕的一些政见,但李党并不视其为同道,因为他和牛僧儒交往过密。

杜牧在牛僧儒府下任推官时曾十分“潇洒”,有诗为证:“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的落魄是因为无缘报国,于是那秦楼楚馆就成了他排遣之地。牛僧儒每每派便装军士暗中保护他,这使杜牧十分感激。但他和牛僧儒仅仅是个人交情,然而两党之争中,谁都把他这个“无党派”人士视为异己。其结果自不必言了,这也当是书生文人之愚吧。

但杜牧无愧于历史。政治抱负虽未实现,却得以诗坛不朽。杜牧的诗作,以其流丽拗峭和矫健俊爽的风采自成晚唐一帜。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不曲深优雅、涵量深邃,闪烁着永恒的光彩和神韵。

杜牧一生,悲叹交迭也喜忧相揉。或许正是仕途的失意才使他看清了统治者的嘴脸,才使他拥有了豪健俊朗的.风骨,才使他的诗中有着对社会兴亡的深思以及蔑视权贵、决不同流合污的誓愿吧。

拓展阅读:杜牧的评价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他说自己的创作是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篇2: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这里是安徽贵池杏花村。贵池为唐代池州州治所在地。杜牧为池州刺史时,曾写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一般,妙就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时间和布景。人物则有路上行人和牧童两个。“路上行人欲断魂”地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着回答说:“杏花村”。有时间,有布景,有人物,有说话,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一个剧本。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个独幕剧。

杜牧自视甚高,极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并没有脱颖而出的能耐,时代也并不特别照顾他,给他一试身手的机会。加之他秉性刚直,又爱发议论,因而,二十六岁成进士后,有十几年时间一直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他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既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之外,干脆流连于歌楼酒馆之间,寄情酒色,留下了好些风流故事。“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遗怀》)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诗,抒发的就是他这种心情。诗中也流露出悔恨,说明他并不想不过这种生活。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这种成就,自然得力于他的学识和素养。诗人是生活的导游,应当指给人看一些就在眼前而常人却又不容易发现的美景和险境。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像这首《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用鸟瞰取景的手法,把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嫩红肥的明丽春光铺展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心胸也似乎扩展到能容纳千里的幅度。后两句借南朝迷恋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力贫弱而终于沦亡的教训,来提醒晚唐统治者不可再蹈覆辙。诗人从眼前的实景切入,但到第三四句却一笔荡开,由实景进入虚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想象中的虚境,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使诗的境界一下就扩展开来了。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他的咏史诗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过华清宫》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马队由四川驮运到长安来给她吃。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这种荒唐行为。骊山上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被严重毁坏。如今,远望华清宫又那么金碧辉煌,有如一堆锦绣。第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又采用由实入虚的手法,有眼前实景跃进历史记载中的虚景。华清宫又修建好了,用马队到四川去驮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会重演呢?诗人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这种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诗歌的品位。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得特别高朗爽健。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赏秋就一定要带出几分悲秋的情绪来。这首诗写秋景却一点不衰飒,还这么神气高扬,这是很少见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包含哲理的诗句,尤其受人赏爱。

杜牧的好朋友许浑,也应当顺便提一笔。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遇到有迹象表明重大事变即将发生时我们说上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包含这句诗的这首七律就不说了,还是来看看他的《塞下曲》吧: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样切入诗题来凸现战争的残酷,角度选的非常别致,读了叫人触目惊心。,由此我们自然回想到意境相同的另一首诗,这就是唐末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许浑虽然也在控诉,但感情比较内敛,这首诗的控诉却饱含血泪,直到今天,读起来还使人伤心惨目,潸然泪下。

篇3: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

晚唐李商隐与杜牧代表诗作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内容方面有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借古人古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但不同的是杜牧的咏史诗还有为历史假设翻案的,而这部分李商隐的咏史诗则表现的不明显;下面先从这三个方面对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作一下比较分析。

一、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于晚唐积弱不振,内忧外患,皇帝奢侈荒淫,不思振作,国家日益衰落。李商隐与杜牧的大量诗文,特别是咏史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的,以咏史的笔法对当政者加以讽喻,盼在位者能有所警惕、借鉴。例如杜牧的《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前两句写千秋节、承露囊都成了千秋话柄,既是紧扣“勤政楼”,又表现出强烈的谴责之意。时过境迁,如今的千秋节只剩下了一个空名、一个谈资。当时的开元盛世,也如同这楼、这节、这囊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后两句紧扣“过”字,写经过楼前所看到的衰败景象,那些一贯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紫苔,如今可是无拘无束地四处蔓延滋生,趁着下雨的时候偷偷爬满了大门上曾经金碧辉煌的金铺,其凋零、破败的凄凉景象可想而知了?

又如李商隐的《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诗题为“南朝”,故所讽刺的对象当然不止梁元帝一人,而应该是列举梁朝之事以概南朝。南朝的长江天险可与北方抗衡;“徐妃半面妆”,原意仅是反映皇帝和妃子之间的不和,作者将其与“分天下”相联系,对“南朝”自恃天险,不图进取的小朝廷进行尖刻的讽刺,使得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地理优势和王气都失去了意义,犹如釜底抽薪,令人顿觉南朝的空虚和无力,通过古今对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二、借前人前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

借前时人物喻自己的才能抱负和追求,此类诗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情怀。例如杜牧的《题木兰庙》一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人歌颂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替父从军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担忧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即贾谊,29岁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后被贬逐长沙。借贾谊被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早已是诗人作家笔下的熟套,而李商隐却从文帝“宣室”夜召贾生这一被封建文人艳羡的君臣遇合盛事的背后,独具慧眼的看出了杰出人才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幸,而这正是本诗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处。

诗开头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即“求”且“访”使汉文帝谦恭的神情宛然若见,“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才情和风度的称赞,暗写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赞叹,“夜半虚前席”承接前文,是夜召的高潮,而诗人李商隐却将自己的感慨系之于“可怜”二字之上,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表明这“夜半虚前席”的可叹、可惜和徒劳无益,它使得句意中对汉文帝的赞扬转为喟叹,由歌颂转为讽刺,也为末句这一全篇的警策之句预留了空间。

诗的末句点明了“可怜”的原因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帝王郑重其事的虚心征询,真心地推重叹服,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只是为了请教荒唐的鬼神之事。贾谊怀经邦济世之才,却被君王视同巫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其不幸更有甚于此前的迁谪长沙。

三、为有关历史翻案

咏史诗鉴古论今,要求作者情理兼容,杜牧的独特点在于他对历史事件的翻案,开创了新格局。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般人都是在坚信已经发生的历史阐释理由,诗人没有正面说赤壁之战的结局而是突发奇想,作出推断: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提供方便的话,战争胜负的双方就要变换了,历史就改写了!这样就生动地刻画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并与上句“周郎”相辉映,情致盎然。就为历史翻案这方面,李商隐的咏史诗则不及杜牧,李商隐的诗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所拥有的自己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例如《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次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咏史名篇,他的每一联均包含着鲜明的对照,“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唐玄宗派方士在海外仙境为杨贵妃招魂的传说,引出了杨贵妃与唐玄宗“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身为夫妇之事渺茫未卜,极为残酷的是贵妃已死,此生的夫妇关系已经实实在在地结束了,这是将他生渺茫未卜的愿望与此生残酷的现实作比较,彻底打破了来世还结同心的幻梦。唐人咏马嵬诗多把罪责归于杨贵妃,对唐明皇多有回护,宣扬女色误国论,而本诗则鲜明地表露了诗人对唐玄宗沉迷不悟、自取其祸的讽慨,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有自己清醒独特的认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描写帝王政治兴衰和借前人抒发个人情志方面似乎比杜牧的咏史诗要略胜一筹,在李商隐的.《贾生》中同样可以看到,此诗透漏出的是李商隐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婉约,但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却能看到他的婉转情思和伤感情绪,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在内。生活富裕而快乐,童年时的记忆如同割不断的情思永远伴随人的左右,影响人的一生,童年的欢愉生活造就了杜牧的风流不羁,颇好宴游的性格,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叹,出身教养影响杜牧诗的是风流不羁、潇洒的神态,故有称杜牧为“风流才子”。因此,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还包含有明快优美的意境以及一种俊爽的风格。也许正是由于杜牧的放浪不羁,以及童年欢愉生活留在其心里的优越感,使得他在为历史翻案的诗文中则比李商隐更加大胆和不羁。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在相媲美的同时又各有所长。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感伤哀怨,反映了唐亡以前士人中较普遍的低沉情绪;那么,杜牧诗中尚存的俊爽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在晚唐诗坛上留下了一道回光返照的理想光辉。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之所以杰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是他们咏史诗的高卓之处,也使他们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篇4:读杜牧的诗与字散文

读杜牧的诗与字散文

从小不会写字,书法一天也没练过,看见字写得好的人就很羡慕。同学中有一杨姓人字写得很好,后来去他家玩,才发现家里藏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有王世贞的帖子。从此才明白好的书法必要见大师的真迹,日日看来方能进步。

也有不尽然的。以后长大结识了一贾姓文学朋友,看见他的字写得更是漂亮。问他是临摹了谁的字帖,他竟笑笑说从不曾练过,只是小时每天在农村的沙土地上随意而写。从此又明白写字也是要有才华。

看来要想把字写好,要么刻苦临摹大师,要么自己才高八斗,这两样都不具备,活该字写得臭了。

近年来闲钱有了,常常喜欢去书画店逛逛,看见好的的书画也会买几本,以补自己艺术的亏空。现在放在书房的已有很多了,无事寂寞就会拿下来翻翻,一饱自己的眼福。

说起杜牧的诗,那是人人知晓,说起杜牧的书画,不知道的肯定不少。他画的画我还没见过,具米芾赞赏是“精采照人”。他的书法《张好好诗》我觉得是风骚飞扬,刚劲挺拔。但其内容却是柔情绵绵,感时伤怀。

杜牧在唐晚期生活,是个风流才子。很多评论都以为他是怀才不遇,寻花问柳。其实他就是个性情中人,遇到好的女人哪有不爱恋的。他又会写几下子的诗文,感时花溅泪,没有不写的道理。

唐大和二年十月,杜牧中了进士及第,他怀着意气风发的政治抱负,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他一次去沈传师之弟家赴宴,结识了著名歌妓张好好。酒宴时,张好好轻歌曼舞,清新动人,让他一见倾心,并有诗相赠。后来谁知,沈氏兄弟将其纳为小妾,使杜牧空有羡渔之情。几年后,牧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她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两人重逢,分外亲切,在与张好好交谈中,杜牧感慨万分,写了这首五言长诗《张好好诗》。由于情绪激愤,叹人生蹉跎,且又文笔清秀,书法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

杜牧写张好好这个歌妓,还是写得很亲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爱慕之情。白居易也有《琵琶行》,但不如杜牧如此多情。白居易写得华丽多彩,如美妙的乐章,翻江倒海。临了却落在了同病相怜,人生歧路。不过他那句“唯见江心秋月白”,让我心怀佛念,清净如水,犹如明月秋花。

杜牧算是个歌舞行家,对好好的歌舞也有细腻的描绘:“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如此如此的一番描述,把个边舞边歌的'女子一下展现在人的面前。他的心里顿时起了爱慕之情。多少年以后,再见到好好女娃,已是一个卖酒的妇女,如何不让这个男人感时伤怀呢?这是叹惜人生的悲欢离合,时光流逝,如大江东去。

清朝有人评说:“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连大书法家董其昌也说,唐颜柳以后,唯温庭筠,杜牧之,亦名家也。

杜牧在书写这篇诗文的时候,内心会是多么的心潮起伏,手中的笔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在他那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奇肆跌宕,洒脱风流,清新刚劲,其书法行草,气格雄浑,挥洒自如,有魏晋之风。

杜牧还有一首与歌女有关的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名震天下。此后就被唐皇帝宪宗迷倒,被封为秋妃。不幸以后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权力斗争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在到金陵,杜牧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

我曾见过一个书法家在和一个爱慕的女子偷情以后,饱含着一腔热血写下的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司马文章陶令酒。那真是如杜牧的字一样风流洒脱,雄然沧浪。

看人如字,看字如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所以说,书法其实就是一副图画,不过算是抽象的艺术,无声的乐章。

古人的书法,在我的眼里有时觉得,不是人间的东西,它仿佛是从天上仙物,是神来之笔。特别一些大诗人的手迹,让人读来“如听仙乐耳暂明”。读杜牧白居易诗歌有这样感觉,读怀素草书有这样的感觉,读苏东坡的寒食帖,有这样感觉,就是读八大山人的有禅意的书法,也是有如此感觉。

感怀诗杜牧诗词

杜牧的战争诗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与诗相伴

杜牧与张好好的爱情故事

杜牧《秋夕》习题与答案

杜牧赤壁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优秀

与自己的诗

元稹与佛教诗

杜牧的仕途与诗(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牧的仕途与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