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倍思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别吃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每逢中秋倍思亲(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吃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每逢中秋倍思亲

篇1: 每逢中秋倍思亲

每逢中秋倍思亲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恰逢今年老家的堂叔来深圳工作,顺便带来了老家的芋头,与我们一齐分食。在吃着芋头喝着清茶的同时,堂叔说:“看着这芋头,便想起小时候我们担着芋头换钱换粮食的事,哪有此刻这么悠闲哟!”我一听,便好奇地问起了堂叔他小时候的事,于是,堂叔就与我娓娓道来……

我们老家那地方是好山好水,种出来的芋头香甜可口,闻名周边。

然而七十年代末,生活中虽然也有热火朝天的气氛和新鲜的名词,但是在农村,仍然像它的历史一样古老而缓慢,一种似隐似现的不明朗的调子,揉搓着负担过重的生活,揉搓着堂叔他们一家的心。堂叔说,那年中秋前,他和叔婆(堂叔的母亲)一早就到地里挑芋头,两趟下来,肚子早已咕咕叫,早上喝的一碗稀粥早已化成了满身汗水,肩膀上的担子重似千斤,压得他双脚索索发抖。再看一眼弯弯曲曲的看不到尽头的山路,堂叔索性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叔婆用衣襟帮堂叔擦擦汗,一边说:“听话哈,咱们喝口水,挑上芋头回家,明天就能够换回钱给你交学费了,到家我们再煮芋头汤喝。”一路上,堂叔想着想着那又香又甜的芋头汤,肚子也不怎样饿了,一下子,力气就慢慢上来了……

堂叔说,那时候,粮食根本不够吃,叔婆就把卖留下的`小芋头仔刮掉皮,和着一点米煮上一锅芋头粥给他们兄弟姐妹吃。而堂叔的父亲在县城工作,叔婆每顿饭都让堂叔他们几兄弟先吃,然后,再把留下的掺上开水,喝那照得出人影的清汤,并叫它“月饼粥”。堂叔不明白为啥这么叫,叔婆就说:“你看呀,碗里照的月亮,又圆又黄,就像八月十五的月饼,这不就是月饼粥吗!”有一次,堂叔夜里正睡得迷迷糊糊,听见叔婆在呜咽,原先是叔婆对叔公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每一天连稀粥都喝不饱,大人都挺不住,何况他们……”当时堂叔听了,眼睛和鼻子都酸酸的,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读书,长大了给家里人买好多好多月饼……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年中秋节,堂叔报亲恩的念头都没断过,每年都买月饼寄回去给母亲,但是,堂叔仍然念念不忘老家的芋头,每年仍然托人带来老家的芋头,我明白,老家的芋头但是堂叔的乡愁阿!

每逢佳节倍相思,天下间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种爱,化作了游子们奋飞的翅膀,蓝天空上也有了让游子们痴恋的轨迹!

无论是高山,还是远洋,只要游子们还有一丝思念、一口热血,无尽的乡愁便永久不会干涸……

篇2:每逢清明倍思亲作文

每逢清明倍思亲作文

又至清明扫墓时,每到这时,我总会想起早已逝去的外公,他慈祥的面孔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念。

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公家,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外公什么请求都会答应我,所以,幼稚的我把外公家当作我圆“梦”的地方,外公就是那个和蔼慈祥的“圆梦老人”。

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我就由外公照顾。5、6岁时,我别提有多听外公话了。外公每天都要忙里忙外,但再忙也不会忘记照顾我。每当外公出去办事,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一刻也不离开。外公也很乐意带我出去,带我去见大世面。每次出去,外公总是卖力地蹬着三轮车,头上渗出滴滴汗珠。每次外公外出回来,总不忘给我带回一些好吃的、好玩的。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跟随外公出去办事。八月的天气,热得实在叫人受不了,火毒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头上的汗珠地在车上,实在受不了了,我紧皱眉头对外公说:“外公,我要喝水!”外公望了望路两边,面露难色。过了一会儿,外公把车停在了路边,嘱咐道:“你呆在这儿,外公去买水,一会儿就回来。”我点了点头,静静地望着外公远去而又庞大的背影,默默地想:外公真好!

没多久,外公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中,只见他的手中捧着一瓶用湿布包着的'冰镇的矿泉水。外公将水递给了我,我忍不住,冲上去,情不自禁的亲了外公一下,外公的脸上满是笑容!

四月,百花齐放。不记得是否与外公一起欣赏过这迷人的春景,不记得曾经是否与外公漫步在美丽的濠河之畔,只知道,现在的我只能一个人欣赏着令人陶醉而又有些伤感的春景。

我永远忘不了那段痛苦的回忆:那一刻,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定格,所有的悲伤都凝固了,外公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知道,我永远地失去了外公,此时,我不知是无奈还是悲伤。

风呼呼地吹,雨蒙蒙地下,风儿在哀叹,天空在哭泣,蒙蒙细雨中,我仿佛看到外公正面带笑容地望着我。我笑了,心里却流着泪。

篇3:每逢重阳倍思亲作文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叫做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首诗就是写重阳节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地,无亲无故,每逢这个节日,都会使我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我最喜欢的是我家乡的重阳节。节日的前一天,孩子们会让父母或奶奶做桐叶糕吃。从山上采摘的桐叶,经过简单清洗,把花生,培根,香肠和其他配料炒香,捣碎,一些蔬菜,红糖,裹着面粉,揉成饼状,放入桐叶中包裹起来,蒸或煮,就可以吃了,口味柔和甜蜜,叫人难忘。

以前我的家乡很穷,桐叶糕只有个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而且都是用野菜包的,很少有肉。如果孩子运气好,吃到包着肉的桐叶糕,其他的孩子会羡慕死他。我记得有一年重阳节,奶奶用野菜活着一点面粉做了些桐叶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个裹有鸡蛋的桐叶粑留给了我。我捧在手中,尽管心里馋得要命,却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这次吃完了,下次就没有了,想留着慢慢品尝。谁知就在这时,家里的狗窜出来一口就把桐叶粑叼了去。我又气又急,追着狗打,奶奶看见了,也一边骂狗一边想把桐叶粑抢回来。可人哪有狗快,一会儿狗就叼着桐叶粑无影无踪了。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奶奶安慰我说再给我包一个有鸡蛋的桐叶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没能再找出一个鸡蛋来。那一年的重阳节,我眼泪汪汪地坐在桌边,和大人们一起吃着粗糙而难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但现在不同了。在短短的十年里,家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电,山村的夜是明亮的天;路,家里不再贫穷闭塞。为通电通路这事,人们可高兴坏了!专敲锣打鼓庆祝了一天。现在的重阳节,不仅有家禽肉类,甚至“百事可乐”等时尚饮品都有了。桐叶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现在的桐叶糕不再是难以咀嚼的蔬菜,而是包着各种的馅,所有的馅料,味道都很好。

“独在异乡为异客”,为了学习,我不得不离开家到外地。每当我想起王维写的这首诗,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乡。想到那令人回味的桐叶糕。

篇4:每逢重阳倍思亲作文

今晚打电话回去,又是妈妈接的。

我通常隔三差五打电话回去,一聊就是半小时,没什么特别可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往往要挂了要挂了却还要多罗嗦几句,对电话那头的声音恋恋不舍。每天就说那么些吃什么、身体好不好、天气是不是很凉了、小孩听不听话……百说不厌。

前不久妈妈说身体不是很舒服。今天,聊了好一会后,隐约感觉到妈妈又有些不舒服,很是担心,一再追问才说昨天、今天都到打点滴。唉,听得我很是心疼!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带着两个两三岁的孩子,想看个病都是那么的艰难。幸好万不得已时有叔叔们帮助照顾下。

我难以想象,父母在家里照顾孩子、做家务、干农活的情景有多么辛苦。

今年五月份老公回去看望儿子、父母时拍的录像很是让我心酸:年过五旬的父亲头发花白,刚插完田从外面满身泥土的收工回来,远远的,两个孩子都大声地叫着“爷爷回来了”,甚至努力去开大门,直到多次偿试,打不开门,才趴在栏杆上望着爸爸一点点走近。爸爸有点耳背,走到跟前了,两个孩子才大声而幸福地叫着“爷爷”。爸爸一打开门,俩小不点就一扑而上,一人抱住一条腿,撒娇的摇晃着,一边说:“爷爷,要抱,要抱!”爸爸连拍拍身上的土的时间都没有,更何谈休息了,疲惫却幸福的弯下腰,慈祥地说:“别争,两个都抱,抱两个。”然后,两个二三十斤重的孩子,硬是被爸爸艰难地抱起来。两个孩子却并不知爷爷的辛劳,在怀里一个劲的玩耍、撒娇,笑着,闹着。

妈妈47岁了,爸爸55岁。因为求学,因为工作,近十来年都很少在父母身边。尽管看到父母的日子很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一年比一年白的头发,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辛苦了大半辈子,原本现在应该过点清闲的日子了,却又是被我们的孩子所累。

自己的无能,自己的不孝,从来给不了父母什么。已身为人母,却也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常听到妈妈说“你宝宝不吵,谁带都乖”时,心里满是酸楚。是自己的不尽责,使才两岁的小孩有如此的乖巧。据说,不在自己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通常不懂得撒娇!

很是想把孩子接过来。很是想把爸妈接过来。可是父母总是替自己的孩子着想,不愿加重儿女的一点点负担,而是时时想着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因为爸妈舍不下家里的活,更不想来这里花费我们每月微薄的收入,这个想法,一直只能是个想法。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怕自己的父母只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正因为生活的艰辛,更显得亲情的真诚。

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哪怕在身边只那么几个月,抑或时间更少,也影响不了血肉情深的牵挂!

九月九重阳节。思乡思亲却不止这一天。

篇5:每逢重阳倍思亲作文

孩子永远都是无拘无束的,无忧无虑的。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依然可以在活泼乱跳的孩子身上找到当年自己的影子。那时候,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我和奶奶相依为命。

懵懂的我一个劲哭着闹着要爸爸,妈妈。奶奶从来不会生气,她会从早到晚的哄我,逗我,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使我逐渐消除对父母日积月累到辜负地步的思念,说到底那些过份的思念只是因为自己过份的依赖。

是奶奶让我学会独立,坚强,勇敢。学会忘记烦恼,摆脱阴影,健康的茁壮成长。最记得奶奶最拿手的舞蹈是“扭秧歌”。据说很多年前直到现在,这种舞蹈都是风靡全国的,奶奶更是担任过村子的“文艺部长”。

当然,那时候的那种部长就和现在的队长没什么区别,不过大小也是个官啊。反正我对奶奶是万分敬佩,敬佩万分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这,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软磨硬泡甜言蜜语再灌迷魂汤,一定要拜师学艺。奶奶也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

最后我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我心知肚明。奶奶是绝对希望我继承她的生平所学的,然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只是奶奶对任何事情都是极其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我也不例外。

她首先慎重其是的决定,先给我一个星期的试用期。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一家人还要试应期这么麻烦。但是丝毫不影响我的壮志雄心,那气势不亚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起初几天我还有模有样的学,奶奶一个步伐一个动作的教我。后来我就开始感觉力不从心,枯燥乏味,灰心丧气啦。我几次想放弃奶奶都是鼓舞我,激励我。可是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奶奶却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以后你有兴趣的时候奶奶再亲自教你。

我知道奶奶的心里一定非常非常的失望,而奶奶终究没有机会再教我她最拿手的舞蹈“扭秧歌”。往往最最后悔莫及的都将成为自己这一生中的遗憾,我想,“抱憾终生”这个成语大概也是这么由来的吧。

篇6:每逢重阳倍思亲作文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情可以长久。是否惟有忘却,才是悲伤的结束,幸福的重来。——题记

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睛圆缺,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此事古难全。

重阳节到了,记忆把我带回了以前那段美好的时光。记忆是一种幸福,亦是一种残酷。我永远也不能忘却,更不能释怀,我奶奶逝世那天的场景。

“一定要好好学习,奶奶会化为风,长伴你左右。”说完奶奶便离我而去。我无法接受奶奶离我而去的事实,冲了出去。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望着庭院里的花,花落知多少?曾几何时,这满院的繁花已化作了片片飞红。原来是起风了!

“夜里凉,多穿些衣服!”“奶奶!”我脱口而出,回头一看,却是妈妈。“你自己好好静一静吧!”妈妈说完转身走了。

我记得以前睡不着时,总会到院子里去赏赏花,看花在风中摇曳,是那么唯美。“奶奶,围绕在我身边的风是你吗?那沙沙的风声是你对我的呼唤吗?我只想对你说我真的好想你!”

他们不是说人死了,就会遗失在别人的世界里,永远的遗失吗?为什么我对你的记忆却是那样的深刻、清晰,清晰到我今生都不能忘却?是否就意味着,悲伤无法就此结束呢?我明白了,明白了,原来你从未离开过我,一直都未离开,您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守护着我,陪伴着我,一直都未离开……

奶奶,我真的很思念你,是否我现在耳旁的风声就是你对我的呼唤呢?

篇7:《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4-28    阅读次数:771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        初读课文。

1.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                        指名读。

(2)                        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   &nb

篇8:《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771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        初读课文。

1.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

[4]

花好月圆倍思亲作文

中秋节祝福语:中秋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清明思亲优秀作文

思亲美文摘抄欣赏

思乡思亲的作文

每逢春节作文1000字高二

每逢端午情意浓作文800字

倍的认识说课稿

每逢中秋倍思亲(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每逢中秋倍思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