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方朔救母乳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n89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东方朔救母乳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赦免罪。
翻译: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1.尝:曾经2.于:向3.愎(bì)[1] :固执任性。4.言,求情。5.临:临刑。
6.设奇:筹划妙计,设计妙计。7.激:激发感情。8.宜:应该,应当。
9.敕:[1] 赦免。10.尝:曾经。11.益:更加。12.顾:回头看。
13.愍(mǐn)[1] :哀怜。14.去:离开,离去。15.壮:长大。16.但:只
17.遂:于是18.岂:难道19.怆然:悲伤的样子
葛洪《东方朔救乳母》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试题】
1. 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但屡顾帝(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B. 帝虽才雄心忍(容忍)然胡不已乎(停止)
C.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窥谷忘反(通“返”)
2.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 告之于帝
B. 旁人言之 何陋之有
C. 我当设奇以激之 无从致书以观
D. 乃凄然愍之 乃不知有汉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4. 内容把握。
(1)选文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请细读选文,摘录文中词语填空。
开端:乳母
发展:乳母
高潮:东方设奇
结局:武帝赦免
(2)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1.B
2. C
3.(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2)武帝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
4.(1)犯事告急
(2)示例: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失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江汉油田中考语文试题)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一定希望有人帮你吧。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点评】
这个故事中东方朔用了三十六计中指桑骂槐,使得残忍而且执拗的汉武帝,改变心意。这说明东方朔机智勇敢,善于用计,足智多谋,乐于助人。
东方朔《答客难》原文及翻译
答客难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 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也。
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文字有删减)
4.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不肖:不贤
B.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怪:认为……奇怪
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靡:倒下,这里指失败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句读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
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
7.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参考答案
4.B
5.A
6.C
7.(1)天地之大,竭尽全力去游说的士人,多得数不尽,他们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
(2)这就是士人(读书人)之所以日夜勤勉,努力修身不敢懈怠的原因呀。
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呀。
东方朔的《诫子书》原文与翻译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
优哉游哉,与道相从。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
首阳为拙;(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
柳惠为工。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
饱食安步,衣食饱足,安然自得,
在仕代农。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
依隐玩世,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
诡时不逢。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
是故才尽者身危,因此,锋芒毕露的人,就会有危险;
好名者得华;有好的名声的人,便能得到华彩。
有群者累生,得到众望的人,就会忙碌一生;
孤贵者失和;自命清高的.人,就会失去人和。
遗余者不匮,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
自尽者无多。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
圣人之道,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
一龙一蛇,形见神藏,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
与物变化,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
随时之宜,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
无有常家。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智囊语智部东方朔原文及翻译
【原文】
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之曰:“汝痴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乳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文言文翻译:
汉武帝的奶妈在宫外犯法,武帝想按律论罪以明法纪,奶妈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件事不是用言辞就可以打动皇上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只有在你向皇上辞别时,频频回头看皇上,但记住千万不要开口求皇上,或许能侥幸的使皇上回心转意。”奶妈在向武帝辞别时,东方朔也在一旁,就对奶妈说:“你不要痴心妄想了,现在皇上已长大了,你还以为皇上仍靠你的奶水养活吗?”武帝听了,不由想起奶妈哺育之恩,感到很悲伤,立即下命赦免奶妈的罪。
二鹊救友原文和翻译
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
(1)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周。
(3)盖(gai):原来是。
(4)顷之(qing zhi):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5)已(yi):停
(6)作(zuo):发出
(7)雏(chu):变成幼鸟(名作动)
(8)集(ji):栖止。
(9)巢:筑巢(名作动)
(10 )俄而:一会
(11)尾:在后面跟
(12)逐:就
(13)翔:飞翔
(14)徊:徘徊
(15)作:发出
(16)俯:俯身
(17) 上:上方
文言知识
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又,《岳阳楼记》:“沙鸥翔集”,“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它又指“聚集”、“会合”。“众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多商铺的地方。本文中“顷之”“俄而”“未几”都表示时间短暂。
启示
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同伴的孩子遭到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也许是群鹤的友爱感动了鹳,鹳勇敢地”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连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而不是依赖他人。
二鹊救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舞,似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翻译】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
(1)巢:筑巢。
(2)鹳(ɡ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
(3)匝(zā):圈。
(4)盖(gài):原来。
(5)顷之(qìng zhī):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6)已(yǐ):停止。
(7)作(zuò):发出。
(8)雏(chú):变成幼鸟(名作动)。
(9)集(jí):栖,躲。此处为聚集,会合。
(10)俄而:一会。
(11)尾:尾随。
(12)遂:就。
(13)翔:飞翔。
(14)徊:徘徊。
(15)俯:向下。
(16)上:上方。
(17)语:告诉;诉说。
道士救虎原文解析翻译
原文: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翻译:
有一座长满了翠竹的山,溪水在山脚下汇聚起来,流进大江。
有个道士在山上筑起了房舍供奉神佛,十分虔诚。有一天晚上,山上的洪水汹涌奔来,把村里的茅房小屋都冲得漂浮起来,甚至堵塞了溪道,灾民们骑着木头跨在屋脊上,高声呼救,声音连成一片。道士备办了一只大船,亲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水边,指挥那些善于游水的人手拿绳索等待救人。碰到漂流下来的灾民,便马上抛掷木板和绳索,把他们拉上岸来。由此活命的人非常多。
天大亮的时候,有一头野兽漂没在波涛之中,它的头浮在水面上,左右望着,好像也在向人求救的样子。
道士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呀,赶快把它救上来!”
划船的人马上应声前往营救,用一块木板把它接上来,原来是一只老虎呀。开始时,老虎还有点朦朦胧胧的,坐着用舌头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它就瞪起眼睛盯着道士,跃起身子举着利爪猛扑过去,道土倒在地上。船夫们急忙奔前救护,道士才得以活命,但受了重伤。
词语解释:
道士:从事道教活动的人
漂室庐:使房屋漂起来;意为大水冲走了房屋
乘:登上
躬蓑笠:亲自穿上蓑衣戴着竹笠
俟:等候
索:细绳子
引之:拉落水的人
是亦有生:这也是有生命的。是,代词,这。
舟者:船夫
应言:用话答应
乃:原来是
蒙蒙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舐:舔
瞠:瞪眼直视
庐:房舍
号呼求救者相连也:大声呼喊企求救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具:准备,备有
立:站立
水浒:水边
瞥:指挥,督促
善:擅长
至:到达。
即:就
引:拉
而:连接词
移船往:把船划过去
始:开头,起初
攫:抓
奔救:跑去救援
俟:等待
以:用
过:过失
比:等到
及:到达
比及岸:等到了岸上
平旦:天亮
文言常识:
启发与借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启发:
文中说的“道士”,他救了落水的老虎,结果差点儿反被老虎吃掉。他多么像明朝人马中锡在《中山狼传》中描写的东郭先生,又多么像《克雷诺夫寓言》中《农夫与蛇》中的农夫。坏人总是坏人,他们的本性难改,你轻易同情他们,结果往往害了自己,鳄鱼的眼泪是不能相信的!
小贴士: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刘基(13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文言文《犬救幼女》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注释】
1采薪:砍柴。
2及:赶上、追上。
3许:大约、左右。
4俄:不久,过了一会。
5薄:迫近。
6暮:傍晚。
7竟:终。
8绝:死。
9或:也许;可能。
10驯:温顺。
11俱:都。
12归:回来。
13乃:竟然。
14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
15畜:养。
【翻译】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条狗,十分温顺。母亲下午一时到三时左右上山砍柴时,小女儿跟随她但是赶不上,比母亲落后一里左右。片刻,下起了大雪,母亲傍晚背着柴回来,发现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跑大声呼叫,始终不见女儿。邻居们帮助她寻找,也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这天晚上父母悲痛欲绝,认为女儿或许被水淹死了,或许掉进井里了,或许被狼吃了。凌晨,父母再次请邻居帮助寻找女儿。见到女儿睡在一棵大树下,狗依偎在旁边,竟然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情,当地(同县)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
★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 公输原文及翻译
★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 国殇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