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劝学》知识点(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人间璀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劝学》知识点集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整理了《劝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训练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12.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 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10.略 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比喻论证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5.登高而招(高: )
6.积善成德(善: )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
五、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知识精讲】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件的意义。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
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作为比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劝学(节选)》知识点
分段: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小结:《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语文劝学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 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劝学观后感
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下面,就让我们在《劝学》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吧!
《劝学》上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里面遨游。这里与学习暗藏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会积少成多。比如说你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并坚持下去,你的课外知识肯定会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真理呀!
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 “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脑瓜子反应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刚亮,就去读书,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他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证了古代的一个词,叫“笨鸟先飞”,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须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别人一个小能掌握的知识、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两小时。“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而你弥补的条件是什么呢?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勤奋!勤奋能补拙,要用勤去补拙。
反过来说,你如果聪明,那你更要勤奋了,因为你比别人聪明,别人读五次记下的,你要读一次就可以记下,充分利用你的聪明,别人读五遍记住一篇文章,你可以记住五篇,但不能骄傲。
总体来说,不管你聪明与否,要想成功靠的就是勤奋、刻苦。可刻苦背后是什么?是恒心,是毅力!只有恒心加上汗水才等于成功。而这,又符合了《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几句话的道理。
从《劝学》中 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把才能刻苦学习,我送你一句名人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的心得体会。
《劝学》中心思想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回学习的重要文章。这答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⑵文学常识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五、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六、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后,对我启发很大。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用现身的说法,来劝他人,就会有意外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习和道德修养。并应敬才爱才,善于发现人才、知错就改。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
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一则《孙权劝学》的故事,读来给人教益。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原是个“老粗”。孙权教他读书,努力提高自己。吕蒙开始则以军务繁忙为由,不想读。孙权说:“如果说忙,难道你比我还忙?我小时候虽读过《诗经》、《书经》、《礼记》等书,现在主持国家政务,还读了多种史书和诸家兵书,觉得大有裨益。”后来,吕蒙听从了孙权的话,发愤学习,终于卓有成就。在这则故事中,吕蒙在不惑之年发愤学习的刻苦精神固然可赞,但孙权教人先教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出样子更是可敬。你看孙权,身为一国之君,小时候又有基础,大可借口国事繁忙不学。但孙权在繁忙中抓紧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育者,方能使部下信服,说话才有人听。反过来,孙权自己不读书,而去叫吕蒙读书,吕蒙自然不会去听他的。
推及家教,道理是一样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这一古训的意思之一就是:子女是被教育者。于是,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事实:父母是教育者,不管这个父母自己做得如何?自己的行为又如何?!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父母,其实是没有资格来教育子女的,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作为父母,确实负有教育、教导子女的责任。然而,这不等于说作为父母就是天生的教育者,就可以逍遥于“教”之外,就可以言行不一,就可以不以身作则。尽管子女与父母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但这层特殊的关系是不能替代一切的。许多事例证明,一些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父母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些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很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却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焉有不引起子女反感甚至跟你“开顶风船”的?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关键还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教子,先教己,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每每被我们的家长所忽视。我想,如何我们的父母能像孙权那样以身作则,那么,教育子女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孙权劝学的中心思想
此文记叙了抄三国时期吕蒙袭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语文劝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
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劝学》知识点指要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 ,也叫____ ,后世尊称他为____ ,战国后期____ 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 和学习应持的____ 。文章紧扣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 、____ 、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 ;第二段从____ ;第三段从____ ,提出了三点:要____ 、要____ 、要 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 、____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 】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 ) 2.金就【砺】则利 ( )
3.须【臾】之所学 ( ) 4.而闻者【彰】 ( )
5.假舟【楫】者 ( ) 6.君子【生】非异也 ( )
7.声非加【疾】也 ( ) 8.故不积【跬】步 ( )
9.【骐骥】一跃 ( )( ) 10.【驽】马十驾 ( )
11.功在不【舍】 ( ) 12.【锲】而舍之 ( )
13.金石可【镂】 ( ) 14.用心【躁】也 ( )
15.【假舆】马者 ( )( ) 16.【怠慷望矣 ( )
17.虽有【槁】【暴】 ( )( ) 18.蟹六跪而二【螯】 ( )
19.日【参】【省】乎已( )( ) 20.【础恳晕轮 ( )
21.【靛】青【蓼】蓝 ( )( )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4.?以为轮 以为: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 绳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 通________ 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
3.?以为轮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刀望矣 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 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 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 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 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 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 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 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以为轮 ________用法,意为 ________
2.非利足也 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3.非能水也 ________作 ________,意为 ________
4.上食埃土 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5.下饮黄泉________ 作 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
筋骨之强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使之然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不舍
吾尝刀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
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
劝学观后感
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下面,就让我们在《劝学》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吧!
《劝学》上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里面遨游。这里与学习暗藏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会积少成多。比如说你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并坚持下去,你的课外知识肯定会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真理呀!
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脑瓜子反应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刚亮,就去读书,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他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证了古代的一个词,叫“笨鸟先飞”,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须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别人一个小能掌握的知识、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两小时。“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而你弥补的条件是什么呢?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勤奋!勤奋能补拙,要用勤去补拙。
反过来说,你如果聪明,那你更要勤奋了,因为你比别人聪明,别人读五次记下的,你要读一次就可以记下,充分利用你的聪明,别人读五遍记住一篇文章,你可以记住五篇,但不能骄傲。
总体来说,不管你聪明与否,要想成功靠的就是勤奋、刻苦。可刻苦背后是什么?是恒心,是毅力!只有恒心加上汗水才等于成功。而这,又符合了《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几句话的道理。
从《劝学》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把才能刻苦学习,我送你一句名人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的心得体会。
★ 劝学 教案
★ 《劝学》阅读赏析
★ 劝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