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阅读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去风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劝学》阅读赏析(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去风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劝学》阅读赏析

篇1:《劝学》阅读赏析

《劝学》阅读赏析

荀子《劝学》 阅读题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答案:

1、荀子 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劝学》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篇2:《孙权劝学》阅读赏析题

《孙权劝学》阅读赏析题

《孙权劝学》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分享了《孙权劝学》阅读题,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文。

《孙权劝学》阅读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 ,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阳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参考答案

1、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 b。怎么 c。再次,重新 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 事务多

10、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炳烛之明:形容不能持久的光亮。)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篇3:《蝶恋花 》阅读赏析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3. 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土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2分)D

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

篇4:短歌行阅读赏析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篇5:短歌行阅读赏析

赏析

百年: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汉徐干《中论·夭寿》: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宋陈亮《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宣赞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强半:大半;过半。隋炀帝《忆韩俊娥》诗之一: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宋范成大《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醿三绝》之三:浮生满百今强半,岁岁看花得几回?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髩鬭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须:必得,应当。

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篇6:《江上》阅读赏析

《江上》阅读赏析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阅读答案:

(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6)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2分)。

二:

①首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答: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②首二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③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 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篇7:《望江南》阅读赏析

1、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人称“花间鼻祖”。

2、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阅读:

(1)一、二句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切盼与丈夫重逢的心情。

(2)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分别的地方。

(3)词中表现女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希望——失望——绝望。

(4)“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不能。“尽”是‘完“的意思,有时间之久的意味。”境“只是”境况“,无此意。

篇8:浪淘沙阅读赏析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凉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9.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赏析

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浪淘沙》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劝学》原文赏析

《劝学》的赏析

劝学的赏析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孙权劝学》原文赏析

劝学诗原文及赏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和赏析

荀子劝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劝学 教案

劝学作文

《劝学》阅读赏析(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劝学》阅读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