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Pro*C的使用数据库教程(共含9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鬼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使用Cursor:
declare
RoomID Room.RoomID%Type;
RoomName Room.RoomName%Type;
cursor crRoom is
select RoomID,RoomName
from Room;
begin
open crRoom;
loop;
fetch crRoom into RoomID,RoomName;
exit when crRoom%notFound;
end loop;
close crRoom;
end;
3.1在游标使用入口参数
在SQL语句的Where 子句中恰当使用 相关语句简化逻辑,本来需要使用两个游标,把相关入口参数放入到SQL语句的Where 子句中,一个就搞定了:
cursor crRoom is
select
distinct 楼层,房屋用途
from TT_没有处理的房屋 t
where 数据级别>= 0
and 房屋处理类别= 3
and 产权编号=p_产权编号
and 拆迁房屋类别=p_拆迁房屋类别
and 面积>0
and (not p_房屋用途 is null
and 房屋用途=p_房屋用途
or p_房屋用途 is null);
另外一个例子: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intStudents(
p_Major IN students.major%TYPE) AS
CURSOR c_Students IS
SELECT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students
WHERE major = p_Major;
BEGIN
FOR v_StudentRec IN c_Students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v_StudentRec.first_name || ' ' ||
v_StudentRec.last_name);
END LOOP;
END;
Oracle带的例子examp6.sql
DECLARE
CURSOR bin_cur(part_number NUMBER) IS SELECT amt_in_bin
FROM bins
WHERE part_num = part_number AND
amt_in_bin >0
ORDER BY bin_num
FOR UPDATE OF amt_in_bin;
bin_amt bins.amt_in_bin%TYPE;
total_so_far NUMBER(5) := 0;
amount_needed CONSTANT NUMBER(5) := 1000;
bins_looked_at NUMBER(3) := 0;
BEGIN
OPEN bin_cur(5469);
WHILE total_so_far < amount_needed LOOP
FETCH bin_cur INTO bin_amt;
EXIT WHEN bin_cur%NOTFOUND;
/* If we exit, there's not enough to *
* satisfy the order. */
bins_looked_at := bins_looked_at + 1;
IF total_so_far + bin_amt < amount_needed THEN
UPDATE bins SET amt_in_bin = 0
WHERE CURRENT OF bin_cur;
-- take everything in the bin
total_so_far := total_so_far + bin_amt;
ELSE -- we finally have enough
UPDATE bins SET amt_in_bin = amt_in_bin
- (amount_needed - total_so_far)
WHERE CURRENT OF bin_cur;
total_so_far := amount_needed;
END IF;
END LOOP;
CLOSE bin_cur;
INSERT INTO temp VALUES (NULL, bins_looked_at, '<- bins looked at');
COMMIT;
END;
-- Created on -8-9 by ADMINISTRATOR
declare
--带有变量的Cursor
cursor crBooks(c_bookTitle varchar2) is
select *
from books a
where a.title like c_bookTitle||'%';
begin
for v_Books in crBooks('Oracle8')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v_Books.author1);
end loop;
end;
一 Pro*C 程序概述:
1.什么是Pro*C程序
在ORACLE数据库管理和系统中, 有三种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1) 用SQL*Plus, 它有SQL命令以交互的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
(2)用第四代语言应用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这些工具有SQL*Froms,QL*Reportwriter,SQL*Menu等;
(3) 利用在第三代语言内嵌入的SQL语言或ORACLE库函数调用来访问,
Pro*C就属于第三种开发工具之一, 它把过程化语言C和非过程化语言SQL最完善地结合起来,
具有完备的过程处理能力,又能完成任何数据库的处理品任务,使用户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各种类型的报表。在Pro*C程序中可以嵌入SQL语言,
利用这些SQL语言可以完成动态地建立、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的表,也可以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库表中的行, 还可以实现事务的提交和回滚。
在Pro*C程序中还可以嵌入PL/SQL块, 以改进应用程序的性能, 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减少网络传输和处理的总开销。
2.Pro*C的程序结构图
通俗来说,Pro*C程序实际是内嵌有SQL语句或PL/SQL块的C程序, 因此它的组成很类似C程序。 但因为它内嵌有SQL语句或PL/SQL块,
所以它还含有与之不同的成份。为了让大家对Pro*C有个感性的认识, 特将二者差别比较如下:
C的全程变量说明
C源程序 函数1:同函数K。
函数2:同函数K。
C的局部变量说明
函数K
可执行语句
应用程序首部 C的外部变量说明
外部说明段(ORACLE变量说明)
通讯区说明
Pro*C源程序 函数1:同函数K。
函数2:同函数K。
C局部变量说明
程序体 内部说明部分 内部说明段
通讯区说明
函数K C的可执行语句
可执行语句 SQL的可执行语句
或PL/SQL块
二.Pro*C程序的组成结构
每一个Pro*C程序都包括两部分:(1)应用程序首部;(2)应用程序体
应用程序首部定义了ORACLE数据库的有关变量,
为在C语言中操纵ORACLE数据库做好了准备。应用程序体基本上由Pro*C的SQL语句调用组成。主要指查询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等语句。
应用程序的组成结构如图所示:
应用程序首部
描述部分
SQL通信区
应用程序体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SQL变量的定义)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INCLUDE SQLLA;
EXEC SQL CONNECT:< 用户名>
IDENTIFIED BY: < 口令 >
SQL 语句及游标的使用
1. 应用程序首部
应用程序的首部就是Pro*C的开始部分。它包括以下三部分:
l C变量描述部分;
l SQL变量描述部分(DECLARE部分);
l SQL通信区。
(1) .DECLARE部分(描述部分)
描述部分说明程序的SQL变量, 定义部分以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开始和以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结束的。它可以出现在程序的主部,也可出现在局部
l SQL变量的说明和使用
在说明段能为SQL变量指定的数据类型如表所示:
数据类型描述
CHAR
CHAR(n)
INT
SHORT
LONG
FLOAT
DOUBLE
VARCHAR单字符
n个字符数组
整数
短整数
单精度浮点数
双精度浮点数
变长字符串
这些数据类型实际上就是C语言的数据类型, 其中VARCHAR中视为C数据类型的扩充。这在以后会谈到。
SQL变量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l 必须在描述部分明确定义
l 必须使用与其定义相同的大小写格式
l 在SQL语句中使用时,必须在其之前加一个“:”(冒号),但在C语句中引用时不需加冒号。
l 不能是SQL命令中的保留字。
l 可以带指示变量。
例如: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S;
VARCHAR programe[30];
Int porgsal, pempno;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SELECT ENAME , SAL
INTO: programe, : progsal
FROM EMP
WHERE EMPNO = : pempno;
(2). 指示器变量的说明和引用
指示变量实际上也是一类SQL变量,它被用来管理与其相关联的宿主变量(即在SQL语句中充
当输入或输出的变量)。每一个宿主变量都可定义一个指示器变量,主要用于处理空值(NULL)
指示器变量的说明基本同一般SQL变量一样, 但必须定义成2字节的整型,如SHORT、INT。在SQL语句中引用时,
其前也应加“:”(冒号),而且必须附在其相关联的宿主变量之后,在C语句中,可独立使用。当指示器变量为-1时,表示空值。例如: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
INT dept- number;
SHORT ind – num;
CHAR emp –name;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
Scanf(“90d %s”, & dept- number , dept – name );
If (dept – number ==0)
Ind – num = -1;
Else
Ind – num = 0;
EXEC SQL INSERT INTO DEPT (DEPTNO, DNAME)
VALUES(:dept – number : ind- num , :dept – name);
其中ind – num是dept – number 的指示器变量。当输入的dept – number 值是0时, 则向DEPT 表的DEPTNO列插入空值。
(3).指针SQL变量的说明和使用
指针SQL变量在引用前也必须在DECLARE
部分先说明。其说明格式同C语言。在SQL语句中引用时,指针名字前要加前缀“:”(冒号)而不加“*”(星号)。在C语句中用法如同C语言的指针变量。
(4).数组SQL变更的说明和引用
在SQL语句中引用数组时,只需写数组名(名字前加冒号), 不需写下标,在C语句中用法如同C语言的数组变量。
使用数组可大大降低网络传输开销。如要向一表插入100行数据,如果没有数组,就要重复100次, 而引用后,只须执行一次insert语句、便可一次性插入。例如: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Int emp_number[100];
Char emp_name[100][15];
Float salary[100],commission[100];
Int dept_number;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
EXEC SQL SELECT EMPNO,ENAME,SAL,COMM
INTO :emp_number,:emp_name,:salary,:commission
FROM EMP
WHERE DEPTNO=:dept_number;
在使用数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 不支持指针数组
l 只支持一维数组, 而 emp-name [100][15]视为一维字符串
l 数组最大维数为32767
l 在一条SQL语句中引用多个数组时,这些数组维数应相同
l 在VALUES , SET, INTO 或WHERE子名中, 不允许把简单SQL变量与数组SQL变量混用
l 不能在DELARE部分初始化数组
例如:下面的引用是非法的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Int dept – num [3] = {10,20,30};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
EXEC SQL SELECT EMPNO, ENAME , SAL
INTO : emp – num [ i ], : emp – name [ i ], : salarg [ i ]
FROM EMP
(5) 伪类型VARCHAR的说明和引用
VARCHAR变量在引用之前也必须在说明段说明, 说明时必须指出串的最大
长度,如: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Int book – number;
VARCHAR book – name [ 50 ];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
在预编绎时, book – name 被翻译成C语言中的一个结构变量;
Struct { unsigned short len ;
Unsigned chart arr [ 20 ] ;
} boo – name
由此看出, VARCHAR变量实际上是含长度成员和数组成员的结构变量。在SQL语句中引用时,应引用以冒号为前缀的结构名, 而不加下标,在C语句 中引用结构成员。
VARCHAR变量在作输出变量时,由ORACLE自动设置, 在作为输入变量时,程序应先把字符串存入数组成员中,
其长度存入长度成员中,然后再在SQL语句中引用。例如:
Main( )
{ .......
scanf(“90s, 90d’, book – name .arr, & book – number );
book – name .len = strlen (book – name .arr);
EXEC SQL UPDATE BOOK
SET BNAME = : book – name ;
BDESC = : book – number ;
}
(6) SQL通信区
SQL 通信区是用下列语句描述的:
EXEC SQL INCLUDE SQLCA;
此部分提供了用户运行程序的成败记录和错误处理。
SQLCA的组成
SQLCA是一个结构类型的变量,它是ORACLE 和应用程序的一个接口。在执行 Pro*C程序时, ORACLE
把每一个嵌入SQL语句执行的状态信息存入SQLCA中, 根据这些信息,可判断SQL语句的执行是否成功,处理的行数,错误信息等,其组成如表所示:
Struct sqlca
{ char sqlcaid [ 8 ] ; ----à标识通讯区
long sqlabc; ---à 通讯区的长度
long sqlcode; ---à保留最近执行的SQL语句的状态码
struct { unsigned short sqlerrml; -----à信息文本长度
}sqlerrm;
char sqlerrp [ 8 ];
long sqlerrd [ 6 ];
char sqlwarn [ 8 ];
char sqlext [ 8 ];
}
struct sqlca sqlca;
其中, sqlcode在程序中最常用到,它保留了最近执行的SQL语句的状态码。程序员根据这些状态码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些状态码值如下:
0: 表示该SQL语句被正确执行,没有发生错误和例外。
>0:ORACLE执行了该语句,但遇到一个例外(如没找到任何数据)。
<0:表示由于数据库、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的错误,ORACLE未执行该SQL语句。
当出现此类错误时,当前事务一般应回滚。
2.应用程序体
在Pro*C程序中, 能把SQL语句和C语句自由地混合书写,并能在SQL语句中使用SQL变量,嵌入式SQL语句的书写文法是:
l 以关键字EXEC SQL开始
l 以C语言的语句终结符(分号)终结
SQL语句的作用主要用于同数据库打交道。C语言程序用于控制,输入,输出和数据处理等。
(1) 连接到ORACLE数据库
在对数据库存取之前,必须先把程序与ORACLE数据库连接起来。即登录到ORACLE上。所连接命令应该是应用程序的第一个可执行命令。连接命令格式如下:
EXEC SQL CONNECT:< 用户名 >IDENTIFIED BY : < 口令 >
或EXEC SQL CONNECT: < 用户名 >/ < 口令 >
在使用上述两种格式进行登入时, 应当首先在说明段定义包含用户名和口令的
SQL 变量,并在执行CONNECT之前设置它们,否则会造成登录失败。例如: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
VARCHAR usename [20];
VARCHAR password[20];
EXEC SQL END DECLARE
..........
strcpy ( usename.arr, “CSOTT’);
usename.len = strlen (username.arr);
strcpy (password.arr , “TIGER’);
password .len = strlen( password .arr);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GOTO SQLERR;
EXEC SQL CONNECT :username INDNTIFIED BY : password;
注意: 不能把用户名和口令直接编写到CONNECT语句中,或者把用引号(’)括起来的字母串在CONNECT 语句中, 如下面的语句是无效的。
EXEC SQL CONNECT SCOTT INENTIFIED BY TIGER;
EXEC SQL CONNECT ‘SCOTT’ IDENTIFIED BY ‘TIGER’;
(2). 插入、更新和删除
在讲述SQL语言时已详细讲过, 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3). 数据库查询及游标的使用
在PRO*C中, 查询可分为两种类型:
l 返回单行或定行数的查询;
l 返回多行的查询.此种查询要求使用游标来控制每一行或每一组(主变量用数组).
1) 返回单行或定行数的查询
在PRO*C中的查询SQL SELECT语句由以下几个子句组成:
SELECT
INTO
FROM
WHERE
CONNECT BY
UNION
INTERSECT
MINUS
GROUP BY
HAVING
ORDER BY
其中WHERE子句中的查询条件可以是一个属性或多个属性的集合,在执行是赋值的主变量也可放在WHERE子句中.WHERE子句中所用的主变量称为输入主变量。如:
SELECT EMPNO, JOB, SAL
INTO:PNAME, :PJOB, :PSAL
FROM EMP
WHERE EMPNO=:PEMPNO;
若没有找到限定的行, 则SQLCA.SQLCODE返回”+1403”, 表明”没有找到”。
INTO从句中的主变量叫输出主变量,它提供了查询时所需要的信息。
在任何项送给主变量之前,都要求ORACLE把这些项转换成主变量的数据类型。对于数字是通过截断来完成的(如:9.23转换为9)。
如果已确定查询只返回一行,那么就不必使用游标,只给SELECT语句增加一个INTO子句即可。在语义上INTO语句在FROM之前的查询中有多少个选择项就有多少个输出主变量。若在SELECT项中表达式的数目不等于INTO子句中主变量的数目,就把SQLCA.SQLWARN[3]置为”W”。
2)多行查询及游标的使用
如果查询返回多行或不知道返回多少行,使用带有ORACLE游标(CURSOR)的SELECT语句。
游标是ORACLE和PRO*C存放查询结果的工作区域。一个游标(已命名的)与一条SELECT语句相关联。操作游标有由4条命令:(1)DECLARE
CURSOR;(2)OPEN CURSOR;(3)FETCH;(4)CLOSE CURSOR。
A. 定义游标
一个游标必须首先定义, 才能使用它。语法为:
EXEC SQL DECLARE 〈游标名〉CORSOR FOR
SELECT 〈列〉
FROM 〈表〉
例如:
EXEC SQL DECLARE CSOR, CURSOR FOR
SELECT ENAME , JOB, SAL
FROM EMP
WHERE DEPTNO=:DEPTNO;
当赋给一个与查询相关联的游标CURSOR之后, 当SELECT查询EMP时可从数据库中返回多行,这些行就是CURSOR的一个活动区域。
注意:
1) 定义游标必须在对游标操作之前完成;
2) PRO*C不能引用没有定义的游标;
3) 游标定义后,其作用范围是整个程序。所以对一个程序来讲, 同时定义两个相同的游标是错误的。
B. 打开游标
打开游标的OPEN语句主要用来输入主变量的内容,这些主要是WHERE中使用的主变量。打开游标的语句是:EXEC SQL OPEN 〈游标名〉
当打开游标后,可以从相关的查询中取出多于一行的结果。所有满足查询标准的行组成一集合,叫做“游标活动集”。通过取操作,活动集中的每一行或每一组是一个一个返回的,查询完成后,
游标就可关闭了。如图所示:
定义游标:DECLARE
开始查询:SELECT
打开游标:OPEN
从活动集取数据:FETCH
查询完成
关闭游标:CLOSE
注意:1)游标处于活动集的第一行前面;
2)若改变了输入主变量就必须重新打开游标。
C. 取数据
从活动集中取出一行或一组把结果送到输出主变量中的过程叫取数据。输出主变量的定义在取数据语句中。取数据的语句如下:
EXEC SQL FETCH〈游标名〉INTO:主变量1,主变量2,……
FETCH的工作过程如图所示:
查询结果
游标
FETCH
查询结果
在游标打开后
输出至当前
……
如图所示的查询结果指满足查询条件的查询结果,
使用FETCH应注意以下几点:
l 游标必须先定义再打开。
l 只有在游标打开之后才能取数据,即执行FETCH语句。
l
FETCH语句每执行一次,从当前行或当前组取数据一次,下一行或下一组向上移一次。游标每次所指的行或组都为当前行或当前组,而FETCH每次都是取游标所指定的行或组的数据。
l 当游标活动集空之后,ORCLE返回一个SQLCA。SQLCA(=1403)。
l 若希望此游标再操作, 必须先关闭再打开它。
l 在C程序中可以开辟一个内存空间,来存放操作结果,这样就能利用开辟的空间来灵活操纵查询的结果。
D.关闭游标
取完活动集中所有行后,必须关闭游标,以释放与该游标有关的资源。
关闭游标的格式为:
EXEC SQL CLOSE 游标名;
例如:
EXEC SQL CLOSE C1;
ORACLE V5.0版支持SQL格式“CURRENT OF CURSOR”。这条语句将指向一个游标中最新取出的行,
以用于修改和删除操作。该语句必须有取操作之后使用,它等同存储一个ROWID,并使用它。
(4).举例
EXEC SQL DECLARE SALESPEOPLE CURSOR FOR
SELECT SSNO, NAME, SALARY
FROM EMPLOYEE
WHERE DNAME=‘Sales’;
EXEC SQL OPEN SALESPEOPLE;
EXEC SQL FETCH SALESPEOPLE
INTO :SS,:NAME,:SAL;
EXEC SQL CLOSE SALESPEOPLE;
(5)SQL嵌套的方法及应用
嵌入SQL与交互式SQL在形式上有如下差别:
1) 在SQL语句前增加前缀“EXEC SQL”, 这一小小的差别其目的是在于预编译时容易识别出来,
以便把每一条SQL作为一条高级语言来处理。
2) 每一SQL语句分为说明性语句和可执行语句两大类。可执行语句又分为数据定义、数据控制、数据操纵、数据检索四大类。
可执行性SQL语句写在高级语言的可执行处;说明性SQL语句写在高级语言的说明性的地方。
例如:在PRO*C程序中建立一个名为BOOK的表结构,过程如下:
#include〈stdio.h〉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VARCHAR uid[20], pwd[20];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INCLUDE SQLCA;
Main
{
/*login database*/
strcpy(uid.arr,’wu’);
uid.len=strlen(uid,arr);
strcpy(pwd.arr,’wu’);
pwd.len=strlen(pwd.arr);
EXEC SQL CONNECT:uid IDENTIFEED BY:pwd;
EXEC SQL CREATE TABLE book
( acqnum number, copies number , price number);
EXEC SQL COMMIT WORK RELEASE;
EXIT;
PRO*C可非常简便灵活地访问ORCLE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时又具有C语言高速的特点,因而可完成一些ORACLE产品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以下一个固定的特殊格式输出结果。
SQL嵌套源程序示例
#unclude
typedef char asciz[20];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TYPE asciz IS STRING (20) REFERENCE;
asciz username;
asciz password;
asciz emp_name(5);
int emp_number(5a);
float salary[5];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INCLUDE sqlca;
Void print_rows;
Void sqlerror();
Main()
{
int num_ret;
strcpy(username,”SCOTT’);
strcpy(password, “TYGER”);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DO sqlerror();
EXEC SQL CONNECT:username IDENTIFIED BY:password;
Print (“\nConnected to ORACLE as user:%s\n”, username);
EXEC SQL DECLARE c1 CURSOR FOR
SELECT EMPNO , ENAME , SAL FROM EMP;
EXEC SQL OPEN c1;
Num_ret = 0;
For(;;)
{
EXEC SQL WHENEVER NOT FOUND DO break;
EXEC SQL FETCH c1 INTO : emp_number , :emp_name , :salary;
Print_rows (sqlca.sqlerrd[2] – num_ret);
Num_ret=sqlca.sqlerrd[2];
}
if ((sqlca.sqlerrd[2] – num_ret)>0);
print _rows(sqlca.sqlerrd[2] –num_ret);
EXEC SQL CLOSE c1;
Printf(“\Have a good day.\n”);
EXEC SQL COMMIT WORK RELEASE;
}
void print_rows(n);
int n;
{
int i;
printf(“\nNumber Employee Salary\n”);
printf(“------------------------------\n”);
for (i=0;i printf(“% - 9d%- 8s%9.2f\n”,emp-number[i], emp---name[i],salary[i];
}
void sqlerror()
{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CONTINUE;
Printf(“\noracle error detected:\n”);
Printf(‘\n%.70s\n”, sqlca.sqlerrm.sqlerrmc);
EXEC SQL ROLLBACK WORK RELEASE;
Exit(1);
}
(6) 错误检测和恢复
在使用SQL语句和PRO*C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常常有字段空值,无条件删除,无行返回,数据溢出和截断等现象发生,这种现象可以用SQLCA和指示器变量来检测。
1 SQLCA的结构
在PRO*C程序中SQLCA结构如下:
STRUCT SQLCA{
Char sqlcaid[8];
Long sqlabc;
Long sqlcode;
STRUCT{
Unsigned sqlerrm1;
Char sqlerrmc[10];
}sqlerrm;
Char sqlerrp[8];
Long sqlerrd[6];
Char sqlwarn[8];
Char sqlext[8];
}
其中:
1) SQLCA.sqlerrm.sqlerrmc:带有SQLCA。SQLCODE的错误正文。
2) SQLCA.sqlerrd:当前ORACLE的状态,只有SQLCA.SQLERRD[2]有意义,表示DML语句处理的行数。
3) SQLCA.sqlwarn:提供可能遇到的条件信息。
在每执行一个SQL语句后,ORACLE就把返回结果放入SQLCA中,但说明语句除外。
用SQLCA可以查看SQL语句的执行结果。往往有三种结果:
=0:执行成功;
SQLCA.SQLCODE= >0:执行成功的状态值;
<0:失败,不允许继续执行。
2 指示器变量
指示器变量有时也称指示变量.指示变量与一个主变量相关联,指出主变量的返回情况.
=0:返回值不为空, 未被截断,值放在主变量中;
返回值= >0:返回值为空, 忽略主变量的值;
<0:主变量长度不够就被截断。
使用指示变量要注意:
l 在WHERE子句中不能用指示变量。用NULL属性来测试空值。
例如下列子句:
SELECT…
FROM…
WHERE ENAME IS NULL;
是正确的,而
WHERE ENAME=:PEME:PEME1
是错误的。
l 指示变量在插入空值之前为—1
l 可输出空值。
3 WHENEVER语句
WHENEVER是说明语句,不返回SQLCODE, 只是根据SQLCA中的返回码指定相关的措施。格式为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SQLWARNING|NOTFORUND]
[STOP|CONTINUE|GOTO<标号>];标号>
其中
(1)[STOP|CONTINUE|GOT<标号>]的缺省值为CONTINUE。标号>
(2)SQLERROR:SQLCA.SQLCODE<0;
(3)SQLWARNIGN:SQLCA.SQLWARN[0]=“W”;
(4)NOTFOUND:SQLCA.SQLCODE=1403;
下面给出一段程序来说明WHENEVER的用法:
EXEC SQL BEGIN DEELARE SECTION;
VARCHAR UID[20];
VARCHAR PASW[20];
……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EXEC SQL INCLUDE SQLCA;
Main()
{
……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GOTO ERR;
EXEC SQL CONNECT:UID/:PWD;
……
EXEC SQL DECLARE CSOR1 CURSOR FOR
SELECT 〈字段〉
FORM〈表〉
EXEC SQL OPEN CSOR1;
SQL
……
EXEC SQL WHENEVER NOT FOUND GOTO good;
For(;;)
EXEC SQL FETCH CSOR, INTO……
Good:
……
printf(“\n查询结束\n”);
EXEC SQL CLOSE C1;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CONTINUE.
EXEC SQL COMMIT WORK RELEASE:
Exit();
Printf(“\n%70s|n”, sqlca.sqlerrm.sqlerrmc);
EXEC SQL ROLLBACK WORK RELEASE:
Exit(1);
}
(7) 动态定义语句
SQL语句分动态定义语句和静态定义语句两种:
(1) 静态定义语句:SQL语句事先编入PRO*C中,在经过预编译器编译之后形成目标程序*。BOJ,然后执行目标程序预即可。
(2) 动态定义语句:有些语句不能事先嵌入到PRO*C程序中,要根据程序运行情况,用户自己从输入设备上(如终端上)实时输入即将执行的SQL语句。
动态定义语句有:
l EXECUTE IMMEDIATE;
l PREPARE 与EXECUTE;
l PREPARE与FETCH 和 OPEN ;
l BIND与DEFINE DESCRIPTOR。
1. EXECUTE IMMEDIATE语句
此语句表示立即执行, 并且只向SQLCA返回执行结果,无其它信息。例如: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VARCHAR abcd[89];
VARCHAR deay[20];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 输出字符串到abcd **/
EXEC SQL EXECUTE IMMEDIATE :abcd;
注意:
1) EXECUTE IMMEDIATE只能运行带一个参数的动态语句。其中,abcd是参数,不是关键字。
2) EXECUTE IMMEDIATE使用的先决条件是:SQL语句不能包含主变量;SQL语句不能是查询语句。
3) 可用任何主变量作为EXECUTE IMMEDIATE的参数;也可用字符串作为主变量。
2. PREPARE与EXECUTE语句
此语句表示“预编译/执行”。此语句能够预编译一次而执行多次。语法为:
EXEC SQL PREPARE 〈语句名〉FROM:主变量;
EXEC SQL EXECUTE〈语句名〉[USING:替换主变量];
PREPARE语句做两件事:
(1) 预编译SQL语句;
(2) 给出SQL语句的语句名。
注意:
l SQL语句不能是查询语句;
l PREPARE和EXECUTE可包含主变量;
l PREPARE不能多次执行。
例如:
#define USERNAME “SCOTT”
#define PASSWORD “TIGER”
#include
EXEC SQL INCLUDE sqlca;
EXEC SQL BEGIN DECLARE SECTION;
Char * username=USERNAME;
Char * password=PASSWORD;
VARCHAR sqlstmt[80];
Int emp_number;
VARCHAR emp_name[15];
VARCHAR job[50];
EXEC SQL END DECLARE SECTION;
Main()
{
EXEC SQL WHENEVER SQLERROR GOTO :sqlerror;
EXEC SQL CONNECT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Sqlstmt.len=sprintf(sqlstmt.arr,”INSERT INTO EMP (EMPNO,ENAME,JOB,SAL)
VALUES(:V1,:V2,:V3,:V4)”);
Puts(sqlstmt.arr);
EXEC SQL PREPARE S FROM :sqlstmt;
For(;;)
{
printf(“\nenter employee number:”);
scanf(“%d”,&emp_number);
if (emp_number==0) break;
printf(“\nenter employee name:”);
scanf(“%s”,&emp_name.arr);
emp_name.len=strlen(emp_name.arr);
printf(“\nenter employee job:”);
scanf(“%s”,job.arr);
job.len=strlen(job.arr);
printf(“\nenter employee salary:”);
scanf(“%f”,&salary);
}
EXEC SQL EXECUTE S USING :emp_number,:emp_name,:job,:salary;
}
3. FETCH语句和OPEN语句
FETCH语句和OPEN语句这组动态语句是对游标进行操作的,其执行过程如下:
PREPARE〈语句名〉FROM 〈主变量字符串〉;
DECLARE〈游标名〉FOR〈语句名〉;
OPEN 〈游标名〉[USING:替换变量1[,:替换变量变…]]
FETCH〈游标名〉INTO: 主变量1[,:主变量2…]
CLOSE〈游标名〉
注意:
l SQL语句允许使用查询语句;
l SELECT子句中的列名不能动态改变,只能预置;
l WHERE和ORDER BY 子句可以动态改变条件。
一、Pro*C的编译和运行
1.
先用ORACLE预编译器PROC对PRO*C程序进行预处理,该编译器将源程序中嵌入的SQL语言翻译成C语言,产生一个C语言编译器能直接编译的文件。生成文件的扩展名为
.C
2. 用C语言编译器CC 对扩展名为 .c的文件编译,产生目标码文件,其扩展名为 .o
3. 使用MAKE命令,连接目标码文件,生成可运行文件
例如: 对上面的example.pc进行编译运行
PROC iname=example.pc
CC example.c
MAKE EXE=example BJS=”example.o”
example
图表是SQL Server 特有的一种数据库对象,它提供给用户直观的管理数据库表的方式,
创建和使用图表数据库教程
。通过图表,用户可以直观地创建、编辑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编辑表及其列的属性。在Enterprise Manager 中创建图表的步骤如下:
(1) 在Enterprise Manager 中选择“Diagrams”, 单击右键,从快捷菜单中选择“New Database Diagram” 选项,就会运行创建数据库图表向导,如图8-23所示。,
(2) 单击“下一步”按钮,即会出现如图8-24 所示的选择包含在图表中的数据库表对话框,其中选中“Add related tables automatically” 选项后,当添加一个表到图表中时,系统自动将与其有关联的表添加到图表中。
(3) 单击“下一步”按钮,即会出现如图8-25 所示的结束图表创建对话,框其中列出了即将用于创建图表的数据库表,
(4) 单击“完成”按钮,即会出现如图8-26 所示的编辑图表对话框。
在编辑图表对话框中,创建表之间的关系特别简捷,只需从主表中选择关键字段,再按住鼠标右键不放直接移动鼠标到从表的相应字段上,松开鼠标即可。例如,创建表orders和表order_firm 之间的关系,作此操作后即会出现如图8-27 所示的创建关系对话框。在其中可对关系作设置。
(5) 在工具栏中单击按钮,保存图表。在Enterprise Manager 中即会出现如图8-28 所示的图表对象。
在图表对象上单击右键,从快捷菜单中选择“Design Diagram” 选项,即会出现同图表创建对话框相似的图表编辑对话框,可在其中编辑图表对象,也可以编辑相应的表及其字段、索引、约束和其它属性等。
本章小结:
索引就是可以加快数据检索的一种结构。理解和掌握索引的创建与管理,对于学习和进行数据查询很有帮助。
精华|语句
一、简单查询简单的Transact-SQL查询只包括选择列表、FROM子句和WHERE子句,它们分别说明所查询列、查询的
表或视图、以及搜索条件等。
例如,下面的语句查询testtable表中姓名为“张三”的nickname字段和email字段。
SELECT nickname,email
FROM testtable
WHERE name='张三'
(一) 选择列表
选择列表(select_list)指出所查询列,它可以是一组列名列表、星号、表达式、变量(包括局部变
量和全局变量)等构成。
1、选择所有列
例如,下面语句显示testtable表中所有列的数据:
SELECT *
FROM testtable
2、选择部分列并指定它们的显示次序
查询结果集合中数据的排列顺序与选择列表中所指定的列名排列顺序相同。
例如:
SELECT nickname,email
FROM testtable
3、更改列标题
在选择列表中,可重新指定列标题。定义格式为:
列标题=列名
列名 列标题
如果指定的列标题不是标准的标识符格式时,应使用引号定界符,例如,下列语句使用汉字显示列
标题:
SELECT 昵称=nickname,电子邮件=email
FROM testtable
4、删除重复行
SELECT语句中使用ALL或DISTINCT选项来显示表中符合条件的所有行或删除其中重复的数据行,默认
为ALL。使用DISTINCT选项时,对于所有重复的数据行在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中只保留一行。
5、限制返回的行数
使用TOP n [PERCENT]选项限制返回的数据行数,TOP n说明返回n行,而TOP n PERCENT时,说明n是
表示一百分数,指定返回的行数等于总行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
SELECT TOP 2 *
FROM testtable
SELECT TOP 20 PERCENT *
FROM testtable
(二)FROM子句
FROM子句指定SELECT语句查询及与查询相关的表或视图。在FROM子句中最多可指定256个表或视图,
它们之间用逗号分隔。
在FROM子句同时指定多个表或视图时,如果选择列表中存在同名列,这时应使用对象名限定这些列
所属的表或视图。例如在usertable和citytable表中同时存在cityid列,在查询两个表中的cityid时应
使用下面语句格式加以限定:
SELECT username,citytable.cityid
FROM usertable,citytable
WHERE usertable.cityid=citytable.cityid
在FROM子句中可用以下两种格式为表或视图指定别名:
表名 as 别名
表名 别名
(二) FROM子句
FROM子句指定SELECT语句查询及与查询相关的表或视图。在FROM子句中最多可指定256个表或视图,
它们之间用逗号分隔。
在FROM子句同时指定多个表或视图时,如果选择列表中存在同名列,这时应使用对象名限定这些列
所属的表或视图。例如在usertable和citytable表中同时存在cityid列,在查询两个表中的cityid时应
使用下面语句格式加以限定:
SELECT username,citytable.cityid
FROM usertable,citytable
WHERE usertable.cityid=citytable.cityid
在FROM子句中可用以下两种格式为表或视图指定别名:
表名 as 别名
表名 别名
例如上面语句可用表的别名格式表示为:
SELECT username,b.cityid
FROM usertable a,citytable b
WHERE a.cityid=b.cityid
SELECT不仅能从表或视图中检索数据,它还能够从其它查询语句所返回的结果集合中查询数据。
例如:
SELECT a.au_fname+a.au_lname
FROM authors a,titleauthor ta
(SELECT title_id,title
FROM titles
WHERE ytd_sales>10000
) AS t
WHERE a.au_id=ta.au_id
AND ta.title_id=t.title_id
此例中,将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给予一别名t,然后再从中检索数据。
(三) 使用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
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过滤掉不需要的数据行。例如下面语句查询年龄大于20的数据:
SELECT *
FROM usertable
WHERE age>20
WHERE子句可包括各种条件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大小比较):>、>=、=、<、<=、、!>、!<
范围运算符(表达式值是否在指定的范围):BETWEEN…AND…
NOT BETWEEN…AND…
列表运算符(判断表达式是否为列表中的指定项):IN (项1,项2……)
NOT IN (项1,项2……)
模式匹配符(判断值是否与指定的字符通配格式相符):LIKE、NOT LIKE
空值判断符(判断表达式是否为空):IS NULL、NOT IS NULL
逻辑运算符(用于多条件的逻辑连接):NOT、AND、OR
1、范围运算符例:age BETWEEN 10 AND 30相当于age>=10 AND age<=30
2、列表运算符例:country IN ('Germany','China')
3、模式匹配符例:常用于模糊查找,它判断列值是否与指定的字符串格式相匹配。可用于char、
varchar、text、ntext、datetime和smalldatetime等类型查询。
可使用以下通配字符:
百分号%:可匹配任意类型和长度的字符,如果是中文,请使用两个百分号即%%。
下划线_:匹配单个任意字符,它常用来限制表达式的字符长度。
方括号[]:指定一个字符、字符串或范围,要求所匹配对象为它们中的任一个。
[^]:其取值也[] 相同,但它要求所匹配对象为指定字符以外的任一个字符。
例如:
限制以Publishing结尾,使用LIKE '%Publishing'
限制以A开头:LIKE '[A]%'
限制以A开头外:LIKE '[^A]%'
4、空值判断符例WHERE age IS NULL
5、逻辑运算符:优先级为NOT、AND、OR
(四)查询结果排序
使用ORDER BY子句对查询返回的结果按一列或多列排序,
ORDER BY子句的语法格式为:
ORDER BY {column_name [ASC|DESC]} [,…n]
其中ASC表示升序,为默认值,DESC为降序。ORDER BY不能按ntext、text和image数据类型进行排
序。
例如:
SELECT *
FROM usertable
ORDER BY age desc,userid ASC
另外,可以根据表达式进行排序。
二、联合查询
UNION运算符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上SELECT语句的查询结果集合合并成一个结果集合显示,即执行联
合查询。UNION的语法格式为:
select_statement
UNION [ALL] selectstatement
[UNION [ALL] selectstatement][…n]
其中selectstatement为待联合的SELECT查询语句。
ALL选项表示将所有行合并到结果集合中。不指定该项时,被联合查询结果集合中的重复行将只保留一
行。
联合查询时,查询结果的列标题为第一个查询语句的列标题。因此,要定义列标题必须在第一个查询语
句中定义。要对联合查询结果排序时,也必须使用第一查询语句中的列名、列标题或者列序号。
在使用UNION 运算符时,应保证每个联合查询语句的选择列表中有相同数量的表达式,并且每个查询选
择表达式应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或是可以自动将它们转换为相同的数据类型。在自动转换时,对于数值类
型,系统将低精度的数据类型转换为高精度的数据类型。
在包括多个查询的UNION语句中,其执行顺序是自左至右,使用括号可以改变这一执行顺序。例如:
查询1 UNION (查询2 UNION 查询3)
三、连接查询
通过连接运算符可以实现多个表查询。连接是关系数据库模型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区别于其它类型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标志。
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表建立时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必确定,常把一个实体的所有信息存放在
一个表中。当检索数据时,通过连接操作查询出存放在多个表中的不同实体的信息。连接操作给用户带
来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增加新的数据类型。为不同实体创建新的表,尔后通过连接进行
查询。
连接可以在SELECT 语句的FROM子句或WHERE子句中建立,似是而非在FROM子句中指出连接时有助于
将连接操作与WHERE子句中的搜索条件区分开来。所以,在Transact-SQL中推荐使用这种方法。
SQL-92标准所定义的FROM子句的连接语法格式为:
FROM join_table join_type join_table
[ON (join_condition)]
其中join_table指出参与连接操作的表名,连接可以对同一个表操作,也可以对多表操作,对同一
个表操作的连接又称做自连接。
join_type 指出连接类型,可分为三种:内连接、外连接和交叉连接。内连接(INNER JOIN)使用比
较运算符进行表间某(些)列数据的比较操作,并列出这些表中与连接条件相匹配的数据行。根据所使用
的比较方式不同,内连接又分为等值连接、自然连接和不等连接三种。
外连接分为左外连接(LEFT OUTER JOIN或LEFT JOIN)、右外连接(RIGHT OUTER JOIN或RIGHT JOIN)
和全外连接(FULL OUTER JOIN或FULL JOIN)三种。与内连接不同的是,外连接不只列出与连接条件相匹
配的行,而是列出左表(左外连接时)、右表(右外连接时)或两个表(全外连接时)中所有符合搜索条件的
数据行。
交叉连接(CROSS JOIN)没有WHERE 子句,它返回连接表中所有数据行的笛卡尔积,其结果集合中的
数据行数等于第一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乘以第二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
连接操作中的ON (join_condition) 子句指出连接条件,它由被连接表中的列和比较运算符、逻辑
运算符等构成。
无论哪种连接都不能对text、ntext和image数据类型列进行直接连接,但可以对这三种列进行间接
连接。例如:
SELECT p1.pub_id,p2.pub_id,p1.pr_info
FROM pub_info AS p1 INNER JOIN pub_info AS p2
ON DATALENGTH(p1.pr_info)=DATALENGTH(p2.pr_info)
(一)内连接
内连接查询操作列出与连接条件匹配的数据行,它使用比较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内连接分
三种:
1、等值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号(=)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其查询结果中列出被连接
表中的所有列,包括其中的重复列。
2、不等连接: 在连接条件使用除等于运算符以外的其它比较运算符比较被连接的列的列值。这些
运算符包括>、>=、<=、<、!>、!<和>。和>
3、自然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但它使用选择列表指出查询
结果集合中所包括的列,并删除连接表中的重复列。
例,下面使用等值连接列出authors和publishers表中位于同一城市的作者和出版社:
SELECT *
FROM authors AS a INNER JOIN publishers AS p
ON a.city=p.city
又如使用自然连接,在选择列表中删除authors 和publishers 表中重复列(city和state):
SELECT a.*,p.pub_id,p.pub_name,p.country
FROM authors AS a INNER JOIN publishers AS p
ON a.city=p.city
(二)外连接
内连接时,返回查询结果集合中的仅是符合查询条件( WHERE 搜索条件或 HAVING 条件)和连接条件
的行。而采用外连接时,它返回到查询结果集合中的不仅包含符合连接条件的行,而且还包括左表(左外
连接时)、右表(右外连接时)或两个边接表(全外连接)中的所有数据行。
如下面使用左外连接将论坛内容和作者信息连接起来:
SELECT a.*,b.* FROM luntan LEFT JOIN usertable as b
ON a.username=b.username
下面使用全外连接将city表中的所有作者以及user表中的所有作者,以及他们所在的城市:
SELECT a.*,b.*
FROM city as a FULL OUTER JOIN user as b
ON a.username=b.username
(三)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不带WHERE 子句,它返回被连接的两个表所有数据行的笛卡尔积,返回到结果集合中的数
据行数等于第一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乘以第二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
例,titles表中有6类图书,而publishers表中有8家出版社,则下列交叉连接检索到的记录数将等
于6*8=48行。
SELECT type,pub_name
FROM titles CROSS JOIN publishers
ORDER BY type
语句
作者:任我行一、简单查询简单的Transact-SQL查询只包括选择列表、FROM子句和WHERE子句,它们分别说明所查询列、查询的
表或视图、以及搜索条件等。
例如,下面的语句查询testtable表中姓名为“张三”的nickname字段和email字段。
SELECT nickname,email
FROM testtable
WHERE name='张三'
(一)选择列表
选择列表(select_list)指出所查询列,它可以是一组列名列表、星号、表达式、变量(包括局部变
量和全局变量)等构成。
1、选择所有列
例如,下面语句显示testtable表中所有列的数据:
SELECT *
FROM testtable
2、选择部分列并指定它们的显示次序
查询结果集合中数据的排列顺序与选择列表中所指定的列名排列顺序相同。
例如:
SELECT nickname,email
FROM testtable
3、更改列标题
在选择列表中,可重新指定列标题。定义格式为:
列标题=列名
列名 列标题
如果指定的列标题不是标准的标识符格式时,应使用引号定界符,例如,下列语句使用汉字显示列
标题:
SELECT 昵称=nickname,电子邮件=email
FROM testtable
4、删除重复行
SELECT语句中使用ALL或DISTINCT选项来显示表中符合条件的所有行或删除其中重复的数据行,默认
为ALL。使用DISTINCT选项时,对于所有重复的数据行在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中只保留一行。
5、限制返回的行数
使用TOP n [PERCENT]选项限制返回的数据行数,TOP n说明返回n行,而TOP n PERCENT时,说明n是
表示一百分数,指定返回的行数等于总行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
SELECT TOP 2 *
FROM testtable
SELECT TOP 20 PERCENT *
FROM testtable
(二)FROM子句
FROM子句指定SELECT语句查询及与查询相关的表或视图。在FROM子句中最多可指定256个表或视图,
它们之间用逗号分隔。
在FROM子句同时指定多个表或视图时,如果选择列表中存在同名列,这时应使用对象名限定这些列
所属的表或视图。例如在usertable和citytable表中同时存在cityid列,在查询两个表中的cityid时应
使用下面语句格式加以限定:
SELECT username,citytable.cityid
FROM usertable,citytable
WHERE usertable.cityid=citytable.cityid
在FROM子句中可用以下两种格式为表或视图指定别名:
表名 as 别名
表名 别名
例如上面语句可用表的别名格式表示为:
SELECT username,b.cityid
FROM usertable a,citytable b
WHERE a.cityid=b.cityid
SELECT不仅能从表或视图中检索数据,它还能够从其它查询语句所返回的结果集合中查询数据。
例如:
SELECT a.au_fname+a.au_lname
FROM authors a,titleauthor ta
(SELECT title_id,title
FROM titles
WHERE ytd_sales>10000
) AS t
WHERE a.au_id=ta.au_id
AND ta.title_id=t.title_id
此例中,将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给予一别名t,然后再从中检索数据。
(三)使用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
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过滤掉不需要的数据行。例如下面语句查询年龄大于20的数据:
SELECT *
FROM usertable
WHERE age>20
WHERE子句可包括各种条件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大小比较):>、>=、=、<、<=、、!>、!<
范围运算符(表达式值是否在指定的范围):BETWEEN…AND…
NOT BETWEEN…AND…
列表运算符(判断表达式是否为列表中的指定项):IN (项1,项2……)
NOT IN (项1,项2……)
模式匹配符(判断值是否与指定的字符通配格式相符):LIKE、NOT LIKE
空值判断符(判断表达式是否为空):IS NULL、NOT IS NULL
逻辑运算符(用于多条件的逻辑连接):NOT、AND、OR
1、范围运算符例:age BETWEEN 10 AND 30相当于age>=10 AND age<=30
2、列表运算符例:country IN ('Germany','China')
3、模式匹配符例:常用于模糊查找,它判断列值是否与指定的字符串格式相匹配。可用于char、
varchar、text、ntext、datetime和smalldatetime等类型查询。
可使用以下通配字符:
百分号%:可匹配任意类型和长度的字符,如果是中文,请使用两个百分号即%%。
下划线_:匹配单个任意字符,它常用来限制表达式的字符长度。
方括号[]:指定一个字符、字符串或范围,要求所匹配对象为它们中的任一个。
[^]:其取值也[] 相同,但它要求所匹配对象为指定字符以外的任一个字符。
例如:
限制以Publishing结尾,使用LIKE '%Publishing'
限制以A开头:LIKE '[A]%'
限制以A开头外:LIKE '[^A]%'
4、空值判断符例WHERE age IS NULL
5、逻辑运算符:优先级为NOT、AND、OR
(四)查询结果排序
使用ORDER BY子句对查询返回的结果按一列或多列排序。ORDER BY子句的语法格式为:
ORDER BY {column_name [ASC|DESC]} [,…n]
其中ASC表示升序,为默认值,DESC为降序。ORDER BY不能按ntext、text和image数据类型进行排
序。
例如:
SELECT *
FROM usertable
ORDER BY age desc,userid ASC
另外,可以根据表达式进行排序,
二、联合查询
UNION运算符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上SELECT语句的查询结果集合合并成一个结果集合显示,即执行联
合查询。UNION的语法格式为:
select_statement
UNION [ALL] selectstatement
[UNION [ALL] selectstatement][…n]
其中selectstatement为待联合的SELECT查询语句。
ALL选项表示将所有行合并到结果集合中。不指定该项时,被联合查询结果集合中的重复行将只保留一
行。
联合查询时,查询结果的列标题为第一个查询语句的列标题。因此,要定义列标题必须在第一个查询语
句中定义。要对联合查询结果排序时,也必须使用第一查询语句中的列名、列标题或者列序号。
在使用UNION 运算符时,应保证每个联合查询语句的选择列表中有相同数量的表达式,并且每个查询选
择表达式应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或是可以自动将它们转换为相同的数据类型。在自动转换时,对于数值类
型,系统将低精度的数据类型转换为高精度的数据类型。
在包括多个查询的UNION语句中,其执行顺序是自左至右,使用括号可以改变这一执行顺序。例如:
查询1 UNION (查询2 UNION 查询3)
三、连接查询
通过连接运算符可以实现多个表查询。连接是关系数据库模型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区别于其它类型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标志。
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表建立时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必确定,常把一个实体的所有信息存放在
一个表中。当检索数据时,通过连接操作查询出存放在多个表中的不同实体的信息。连接操作给用户带
来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增加新的数据类型。为不同实体创建新的表,尔后通过连接进行
查询。
连接可以在SELECT 语句的FROM子句或WHERE子句中建立,似是而非在FROM子句中指出连接时有助于
将连接操作与WHERE子句中的搜索条件区分开来。所以,在Transact-SQL中推荐使用这种方法。
SQL-92标准所定义的FROM子句的连接语法格式为:
FROM join_table join_type join_table
[ON (join_condition)]
其中join_table指出参与连接操作的表名,连接可以对同一个表操作,也可以对多表操作,对同一
个表操作的连接又称做自连接。
join_type 指出连接类型,可分为三种:内连接、外连接和交叉连接。内连接(INNER JOIN)使用比
较运算符进行表间某(些)列数据的比较操作,并列出这些表中与连接条件相匹配的数据行。根据所使用
的比较方式不同,内连接又分为等值连接、自然连接和不等连接三种。
外连接分为左外连接(LEFT OUTER JOIN或LEFT JOIN)、右外连接(RIGHT OUTER JOIN或RIGHT JOIN)
和全外连接(FULL OUTER JOIN或FULL JOIN)三种。与内连接不同的是,外连接不只列出与连接条件相匹
配的行,而是列出左表(左外连接时)、右表(右外连接时)或两个表(全外连接时)中所有符合搜索条件的
数据行。
交叉连接(CROSS JOIN)没有WHERE 子句,它返回连接表中所有数据行的笛卡尔积,其结果集合中的
数据行数等于第一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乘以第二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
连接操作中的ON (join_condition) 子句指出连接条件,它由被连接表中的列和比较运算符、逻辑
运算符等构成。
无论哪种连接都不能对text、ntext和image数据类型列进行直接连接,但可以对这三种列进行间接
连接。例如:
SELECT p1.pub_id,p2.pub_id,p1.pr_info
FROM pub_info AS p1 INNER JOIN pub_info AS p2
ON DATALENGTH(p1.pr_info)=DATALENGTH(p2.pr_info)
(一)内连接
内连接查询操作列出与连接条件匹配的数据行,它使用比较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内连接分
三种:
1、等值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号(=)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其查询结果中列出被连接
表中的所有列,包括其中的重复列。
2、不等连接: 在连接条件使用除等于运算符以外的其它比较运算符比较被连接的列的列值。这些
运算符包括>、>=、<=、<、!>、!<和>。和>
3、自然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但它使用选择列表指出查询
结果集合中所包括的列,并删除连接表中的重复列。
例,下面使用等值连接列出authors和publishers表中位于同一城市的作者和出版社:
SELECT *
FROM authors AS a INNER JOIN publishers AS p
ON a.city=p.city
又如使用自然连接,在选择列表中删除authors 和publishers 表中重复列(city和state):
SELECT a.*,p.pub_id,p.pub_name,p.country
FROM authors AS a INNER JOIN publishers AS p
ON a.city=p.city
(二)外连接
内连接时,返回查询结果集合中的仅是符合查询条件( WHERE 搜索条件或 HAVING 条件)和连接条件
的行。而采用外连接时,它返回到查询结果集合中的不仅包含符合连接条件的行,而且还包括左表(左外
连接时)、右表(右外连接时)或两个边接表(全外连接)中的所有数据行。
如下面使用左外连接将论坛内容和作者信息连接起来:
SELECT a.*,b.* FROM luntan LEFT JOIN usertable as b
ON a.username=b.username
下面使用全外连接将city表中的所有作者以及user表中的所有作者,以及他们所在的城市:
SELECT a.*,b.*
FROM city as a FULL OUTER JOIN user as b
ON a.username=b.username
(三)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不带WHERE 子句,它返回被连接的两个表所有数据行的笛卡尔积,返回到结果集合中的数
据行数等于第一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乘以第二个表中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数。
例,titles表中有6类图书,而publishers表中有8家出版社,则下列交叉连接检索到的记录数将等
于6*8=48行。
SELECT type,pub_name
FROM titles CROSS JOIN publishers
ORDER BY type
object
EXEC ChangeAllObjOwner @oldowner = 'John', @newowner = 'Alex'
/*
Version: SQL Server 7.0/
Created by: Alexander Chigrik
www.MSSQLCity.com/ - all about MS SQL
(SQL Server Articles, FAQ, Scripts, Tips and Test Exams).
This stored procedure can be used to run through all of a specific
database's objects owned by the 'oldowner' and change the old
owner with the new one.
You should pass the old owner name and the new owner name,
as in the example below:
EXEC ChangeAllObjOwner @oldowner = 'John', @newowner = 'Alex'
*/
IF OBJECT_ID('ChangeAllObjOwner') IS NOT NULL //line continous
DROP PROC ChangeAllObjOwner
GO
CREATE PROCEDURE ChangeAllObjOwner (
@oldowner sysname,
@newowner sysname
)
AS
DECLARE @objname sysname
SET NOCOUNT ON
--check that the @oldowner exists in the database
IF USER_ID(@oldowner) IS NULL
BEGIN
RAISERROR ('The @oldowner passed does not exist in the database',
16, 1)
RETURN
END
--check that the @newowner exists in the database
IF USER_ID(@newowner) IS NULL
BEGIN
RAISERROR ('The @newowner passed does not exist in the database',
16, 1)
RETURN
END
DECLARE owner_cursor CURSOR FOR
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 WHERE uid = USER_ID(@oldowner)
OPEN owner_cursor
FETCH NEXT FROM owner_cursor INTO @objname
WHILE (@@fetch_status -1)
BEGIN
SET @objname = @oldowner + '.' + @objname
EXEC sp_changeobjectowner @objname, @newowner
FETCH NEXT FROM owner_cursor INTO @objname
END
CLOSE owner_cursor
DEALLOCATE owner_cursor
GO
4.1 VFP数据库
1. 数据库的基本组成
数据库由一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数据表组成,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表、视图、到远程数据源的连接和存储过程,
视图(view):
一个保存在数据库中的、由引用一个或多个表、或其他视图的相关数据组成的虚拟表,可以是本地的、远程的或带参数的。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
是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一个过程,
该过程能包含一个用户自定义函数中的任何命令和函数。
创建数据库时系统自动生成3个文件:
数据库文件: 扩展名为 .DBC
数据库备注文件: 扩展名为 .DCT
数据库索引文件: 扩展名为 .DCX
2.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1)明确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和使用方式
2)设计所需的数据表(包括表结构和表记录)
3)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4)改进设计
MySQL左连接查询是连接查询中的一种方式,下面就为您介绍MySQL左连接查询中的一些问题谈论,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一看,
我这里所说的主表是指在连接查询里MySQL以哪个表为主进行查询。比如说在MySQL左连接查询里,一般来说左表就是主表,但这只是经验之谈,很多时候经验主义是靠不住的,为了说明问题,先来个例子,建两个演示用的表categories和posts:
CREATETABLEIFNOTEXISTS `categories` (`id`int(10) unsignedNOTNULLAUTO_INCREMENT,`name`varchar(15)NOTNULL,`created` datetimeNOTNULL,PRIMARYKEY(`id`),KEY`name` (`name`));CREATETABLEIFNOTEXISTS `posts` (`id`int(10) unsignedNOTNULLAUTO_INCREMENT,`category_id`int(10) unsignedNOTNULL,`title`varchar(100)NOTNULL,`content`varchar(200)NOTNULL,`created` datetimeNOTNULL,PRIMARYKEY(`id`),KEY`category_id` (`category_id`),KEY`created` (`created`),KEY`category_id_created` (`category_id`, `created`));
先注意一下每个表的索引情况,以后会用到,记得随便插入一点测试数据,不用太多,但怎么也得两行以上,然后执行以下
SQL:EXPLAIN SELECT *FROM postsLEFT JOIN categories ONposts.category_id=categories.idWHERE categories.name LIKE 'foobar%'ORDER BY posts.created DESC
结果如下所示:
table key Extracategories name Using where; Using temporary; Using filesortposts category_id
在join查询的explain的结果中,第一行表示的表就是主表,
所以说在此查询里categories是主表,而在我们的经验里,LEFT JOIN查询里,左表(posts表)才应该是主表,这产生一个根本的矛盾,MySQL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在我们的WHERE部分,查询条件是按照categories表的字段来进行筛选的,且categories表刚好存在合适的索引,所以在查询时把categories表作为主表更有利于缩小结果集。
那explain结果中的Using temporary; Using filesort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created或category_id_created索引无效呢?这是因为主表是categories表,从表是posts表,而我们使用从表的字段去ORDER BY,这通常不是一个好选择,最好改成主表字段。不过很多时候改不了,那就没招了。
再看一个比较怪异的例子:
EXPLAIN SELECT *FROM postsLEFT JOIN categories ONposts.category_id=categories.idWHEREcategories.id= ‘一个已经存在的ID’ORDER BY posts.created DESC
这个例子里posts表仍然是从表,但是按照从表排序的结果却没有出现文件排序和临时表,这是因为已经确定了categories.id,所以主表相当于一个只有一行数据的常量表了,从表根据category_id_created索引在连接的同时自然就得到排序后的结果。但换个角度看,既然categories.id都是确定的了,那类似这样的需求,我们一般就不会再使用LEFT JOIN查询了,而会分成两个独立的查询去检索categories和posts才对。
主观上一旦搞错了主表,可能怎么调整索引都得不到高效的SQL,所以在写SQL时,比如说在写MySQL左连接查询时,如果希望左表是主表,那么就要保证在WHERE语句里的查询条件尽可能多的使用左表字段,进而,一旦确定了主表,也最好只通过主表字段去ORDER BY。
注意: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从表字段去排序都是低效的,我最初的例子误导了大家,已更正。
/******************************************************************************
* Author: iret
* Desc: T-SQL Extractor
* Extract the comments and blanks and tabs from the SQL statement
* 为了比较两个存储过程,或者SQL语句是否一致,抽空写了一个可以删除T-SQL 语句中的注释和空格的脚本,挺精致的样子,
* Created Date: 2004/10/21
******************************************************************************/
DECLARE @script. VARCHAR(8000), @extractedScript. VARCHAR(4000)
SET @script. = ''
/*从系统表获取存储过程的脚本*/
SELECT @script. = @script. + [text]
FROM syscomments, sysobjects
WHERE
syscomments.[id] = sysobjects.[id] AND sysobjects.[name] LIKE '%campa_AppSegment'
/*标志符*/
DECLARE @InLineCommented BIT, @InSectionCommented BIT, @InString BIT, @position INT
/*当前字符*/
DECLARE @curChar INT
/*前一个字符*/
DECLARE @preChar INT
SET @InLineCommented = 0
SET @InSectionCommented = 0
SET @InString = 0
SET @extractedScript. = ''
SET @position = 1
SET @preChar = null
WHILE @position <= DATALENGTH(@script)
BEGIN
--获取当前字符
SET @curChar = ASCII(SUBSTRING(@script, @position, 1))
IF @preChar = ASCII('/') AND @curChar = ASCII('*') AND @InLineCommented = 0 AND @InString = 0
BEGIN
-- SET the sign in section comment
SET @InSectionCommented = 1
--pop the / char
SET @extractedScript. = substring(@extractedScript,1,len(@extractedScript)-1)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IF @preChar = ASCII('*') AND @curChar = ASCII('/') AND @InLineCommented = 0 AND @InString = 0
BEGIN
SET @InSectionCommented = 0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IF @preChar = ASCII('-') AND @curChar = ASCII('-') AND @InSectionCommented = 0 AND @InString = 0
BEGIN
SET @InLineCommented = 1
--pop the / char
SET @extractedScript. = substring(@extractedScript,1,len(@extractedScript)-1)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IF @curChar = ASCII('''') AND @InString = 0 AND @InSectionCommented = 0 AND @InLineCommented = 0
BEGIN
SET @InString = 1
END
IF @inString = 1 AND @curChar = ASCII('''')
BEGIN
IF ASCII(SUBSTRING(@script, @position+1, 1))= ASCII('''')
BEGIN
SET @extractedScript. = @extractedScript. + ''''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END
ELSE
BEGIN
SET @InString = 0
END
END
IF @InSectionCommented = 1
BEGIN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IF @InLineCommented = 1
BEGIN
-- if meets the end of the line set the InLineCommented to false
IF @curChar = 10 AND @preChar = 13
BEGIN
SET @InLineCommented = 0
END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IF @curChar = ASCII(' ') OR @curChar = 10 OR @curChar =13 OR @curChar = ASCII(' ') OR @curChar = 32
BEGIN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CONTINUE
END
SET @extractedScript. = @extractedScript. + CHAR(@curChar)
SET @preChar = @curChar
SET @position = @position + 1
END
-- print the result script
SELECT @extracted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