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咏白海棠赏析阅读训练题(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meida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咏白海棠赏析阅读训练题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的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咏白海棠》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
①这首七律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
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此联。(5分)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6分)
参考答案
1.(1)表现手法:拟人、联想、想象(答出两种即可)。拟人,“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2分)
(2)语言:“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显出诗人慧心。(3分)
2.(1)“碾冰为土玉为盆”,玉盆冰土中白海棠清雅,种花之人“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出种花人之高洁。
(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孤傲,写出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性格。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写出林黛玉的多情。
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
赏析: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诗才敏捷,此诗一挥而就。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不写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与薛宝钗之诗同一起法。首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此联借写种花人写花,已将种花人与白海棠的神韵画出轮廓。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此联意思不过是说海棠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但“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清代]曹雪芹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赏析: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咏白海棠,咏白海棠曹雪芹,咏白海棠的意思,咏白海棠赏析 -诗词大全
咏白海棠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体裁:七律 蘅芷阶通萝薜门,
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
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
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
无奈虚廊夜色昏。
咏白海棠,咏白海棠曹雪芹,咏白海棠的意思,咏白海棠赏析 -诗词大全
咏白海棠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体裁:七律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咏白海棠曹雪芹,咏白海棠的意思,咏白海棠赏析 -诗词大全
咏白海棠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体裁:七律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咏白海棠曹雪芹,咏白海棠的意思,咏白海棠赏析 -诗词大全
咏白海棠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体裁:七律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咏白海棠曹雪芹,咏白海棠的意思,咏白海棠赏析 -诗词大全
咏白海棠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体裁:七律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清•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赏析】
小说中提及,众姐妹作诗咏白海棠,等到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认为此诗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李纨用“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的是白海棠所处的环境,首句略显任性任情,很符合待遇的性格;次句以海棠自比,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白海棠之色与韵,用词新巧,构思奇特。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无瑕之姿色,有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神韵,它是超凡脱俗的。“偷”、“借”二字用得巧妙,以拟人手法刻画出白海棠的仙姿神韵。“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可是尽管它如此高洁,却是寂寞冷落的,满腹的心事无人可诉,白白地捱过一个个黄昏。这几句写白海棠,完全是作者(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表现了她孤高的个性与寂寥内心。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简介
曹雪芹(名沾,约17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自咏示客赏析及阅读训练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
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赏析】
陆游在“西州落魄九年余”的五十四岁那一年,宋孝宗亲下诏令,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旋踵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盐茶公事的七品佐僚。这首诗就是在抚州任内所作,诗里的“洪州”即今天南昌,离抚州不远。
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情怀写给朋友们看,提笔便有许多辛酸。诗人把这许多辛酸,融铸在“衰发萧萧老郡丞”这个起句里,先给朋友们展示一幅自画像:白发稀疏,老态颓唐,这已是一层辛酸;官位又不过是辅佐州长官的郡丞,而且是“老郡丞”——多年来一直作一些细碎事务,更加上一层辛酸。计自三十四岁初入官场,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始终未曾独当一面,以展其抗敌救国的壮志雄心。岁月流逝,人生倏忽,自然界的酷暑严冬与政治生涯中的风刀霜剑,交相煎迫,他安得不老?虚捐少壮之年,空销凌云之志,又安得不颓?这个起句,挟半生忧患俱来,把斯人憔悴的形象描绘得逼真,读之便令人泫然。第二句“洪州又看上元灯”是反接,以上元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此翁的颓唐潦倒,更有酒酣耳热,悲从中来的感慨。
于是引出颔联直抒胸臆,诗情步步展开:“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这十四个字是近年宦海生涯的概括。古制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谗言可畏,三人成虎,世间枉直,一时谁能评断清楚?即以放翁而论,他一生受了多少冤枉?哪一件又曾得到公正的裁判?早在四川,他就有“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深刻”(《海棠》)的感慨;去岁奉诏东归,孝宗有意任为朝官,又被曾觌等人从中梗阻,这些政治上的枉和直,是和非,是语言所能分辨其寻尺高低的么?何况,他本来就不屑向他们分辩,甚至以这种分辩为“羞”呢!显然,他对政治上的翻云覆雨、钩心斗角是十分厌恶的,对那些吠影吠声的群小是不屑一顾的。他宁愿作外郡佐僚,东奔西跑,就升斗之俸以糊口,这样到能避开许多**。这是陆游郑重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诗句中“羞”字、“宁”字,下的很重,感慨遥深。
但是,高飞远引,甘居下僚,是不是就能使自己的`心安适下来呢,不!远郡佐僚生涯,带给他的是更大的苦恼:“吏进饱谙钳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钳纸尾”用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故事,说明自己现任分管茶盐的佐僚,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丝毫不能做主;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尝尽了俯仰随人的滋味。“饱谙”二字,浓缩了无限屈辱辛酸。下句“摸床棱”用《新唐书·苏味道传》中事,全句说,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处世自全之道;但,这岂是壮夫所为?岂是陆游所愿?
看来,进而分枉直,论是非,诗人不屑;退而走东西,就斗升,更是屈辱难忍,真是“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醉歌》),他是走投无路了。愈转愈深的诗情,逼得他说出了一句隐忍已久又不得不说的话——“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归隐山林,这是更大的退却,是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无可奈何的退却!但是,他真正打算退隐么?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得联系他一生出处行藏来看。
他毕生心存社稷,志在天下,到老不忘恢复:“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杂感》),怎么会真的想到退隐山林?就在早一年,他也写过“向来误有功名念,欲挽天河洗此心”(《夜坐偶书》)的话。显然,这不是认真的后悔,而是愤激的反语,应该从反面读。那么,“笑指庐山”这层归隐山林的意思,自然也只能从反面来理解了。我们从无可奈何的一再退却中,看出他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朝政的愤慨。所谓《自咏示客》者,也就是出示这样一种愤世嫉俗之情。
【阅读训练】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反衬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新来的感慨。
⑵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咏素蝶诗》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赏析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
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 西江月 题阙,西江月 题阙白朴 ,西江月 题阙的意思,西江月 题阙赏析
★ 逻辑思维训练题
★ 语文训练题
★ 思维能力训练题
★ 西施咏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