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qin002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黄庭坚的故事(共含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qin00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庭坚的故事

篇1:黄庭坚的故事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着他的故事,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26岁。有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的便端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26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的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篇2: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省修水县人。黄庭坚的前世今生故事,就记载在故乡《修水县(江西省西北部)志》上。显然是真有其事,而不是稗官野史。从故事中可以发现:一个人在今生所从事的工作和嗜好,大多是上辈子的延续。

黄庭坚平素就很喜欢吃芹菜,在他中了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安徽省东南)地方的知州(知州是州的长官),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当他正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的大门,一直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摆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女孩子的姓名。

黄庭坚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香喷喷的芹菜面,香味可口,不自觉就端起来吃,吃完后即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虽然十分清晰。但黄庭坚认为只是一场梦,因此并不以为意。

接连二、三天,每天午睡时,都梦到同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都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认为不是在作梦,可能是真有此事,决心探个

究竟。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

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这样一直走到一个村庄,果然看到有个老太婆在门外,摆着香案,口中还念念有词,喊出一个女孩子的姓名,这个老妇人正是梦里见到的。

就问她为什么摆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一个女人吃面。老太婆回答说:“前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摆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祭拜,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前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很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就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庭坚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个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黄庭坚走进房中,环顾四周,卧床桌椅,倍感亲切,这里的一切好像似曾相见。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黄庭坚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黄庭坚想了一下,马上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钥匙存放的位置,找出钥匙,将书柜打开,发现许多女孩从前所写的文章。他细看之下,内心非常惊讶,他发现里面存放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所写的试卷,而且一字不差。

黄庭坚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住着。于是黄庭坚跪拜在地上,说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叫人前来迎接老母,奉养余年。

后来,黄庭坚在府衙后园植了一片竹林,并建了一间凉亭,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庭坚的石碑刻像,他自己在刻像上,题了赞文说:“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篇3:黄庭坚一生的故事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佑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佑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着作佐郎。

宋元佑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佑二年(1087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佑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致政王殿丞逍遥亭 黄庭坚

2.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全文赏析

3.黄庭坚大宋才子

4.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赏析 黄庭坚

5.黄庭坚 雪花飞

6.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赏析 黄庭坚

7.黄庭坚诗歌代表作

8.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赏析 黄庭坚

9.诉衷情+黄庭坚

10.黄庭坚定**

篇4:黄庭坚在泰和有什么故事

(泰和快阁,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1984年重建,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人仿制的黄庭坚书《戒石铭》,现存于泰和县博物馆)

篇5: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篇6:黄庭坚在泰和有什么故事

在泰和县城广场的西南(人民文化宫西南边)有一条路叫山谷路,这条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曾经在泰和做过县令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任泰和知县。

在泰和县城东侧(现泰和中学校园内),有一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古阁楼建筑——快阁。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黄庭坚担任泰和知县时,经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在快阁还嵌一块黄庭坚手书的箴言,及著名的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泰和有许多关于黄庭坚的传说故事。

“山谷认母”的传说:某年盛夏,黄庭坚在快阁午睡,睡梦中,见一个老妇人送酢鱼、酢肉给他吃。正吃得津津有味,忽然醒来,但仍然觉得余味在口。他步下快阁,走出东门,来到望仙桥边,只见翠竹丛丛,感到十分凉爽,便停下脚憩息。这时,听到一老妇悲戚的哭泣声,他就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看见一老妇,满头白发,双眼红肿在墓前啼哭。身边的一只小竹篮里装有小半碗酢鱼、酢肉。老人没有理会黄庭坚,只管一面哭,一面拿着三根线香,几张纸钱插上墓坟。

“老人家”,黄庭坚凑上前,叫了一声。

老人抬头看了看黄庭坚,没有做声。

“老人家,墓里是你家什么人?”老妇人见黄庭坚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便告诉他:“墓里葬的是我唯一儿子。仁宗庆历五年(1045)八月十五巳时殁,今日正好是儿子三十七年忌日,特地准备了一些他生前爱吃的酢鱼、酢肉来祭扫。”

黄庭坚一听,感到十分奇怪:“自己正是仁宗庆历五年八月十五巳时生,今年刚好三十七岁,同年同月同日同时,一分不差,一死一生,竟有这么凑巧。他生前喜欢酢鱼、酢肉,我也喜欢这些东西,嗜好一样。而且刚才梦中还吃了不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黄庭坚接着问到:“你儿子生前是干什么的?”

“出身进士,得罪奸臣,受屈而死。”

“他给你留下了什么?”

“只有一箱书。”

“能带我到你家看看吗?”

“那怎么行呀,我家竹篱茅舍,破破烂烂,孤寡一身,玷辱煞人呀!”

“没有关系,我家也在农村。”

老妇人经不住黄庭坚纠缠,只好带他回家去。她从楼上把书箱搬下来,并交给黄庭坚一把生锈的钥匙。黄庭坚把书箱打开了,里面装的尽是一些四书五经,以及文字抄本。他翻到箱底,只见一份朱卷,有几处还被蛀虫蛀了。仔细一看,感到十分奇怪!这朱卷与自己考进士时的文章相同,笔迹也一模一样。他看看老人,又看看四周墙壁,感到莫明其妙。老妇人看到黄庭坚那疑奇的神态,便解释说:“我儿子死后,有好多人想开箱子,都开不动,可是现在你随便一开,箱子就打开了。正中了我儿临终时说的‘三十七年后,有人来开箱’的遗言。莫非你······”说到这里,她看看黄庭坚的容貌,仔细抬头他的声音,好像离开三十七年的儿子,如今又站在面前,感到十分亲切。

黄庭坚见老人出言不俗,谈吐文雅,相貌也很亲善,是个教养有素的老人,又联想到这一系列的前前后后,感到十分巧合。他想,她一个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十分可怜,我应把她带回家去赡养。最后征得老人同意,就把她带回家来,因为家有老母,便认做前世娘,并自题像赞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黄庭坚奉母至孝,每餐必上好菜,老妇人过意不去,对黄庭坚说:“百姓生活尚感困难,我有粗茶淡饭即可。”自此,俭约如故。

黄庭坚在母亲的感染教育下,以生民为念,率大小官员,布衣菜根,节衣缩食,以赈饥民。

后来,黄庭坚在泰和任期已满,奉命调移山东德平,老妇恋土情深,不愿随同。黄庭坚便置备田园,修理快阁,让老母在快阁安度晚年。

大蒙笼山惩贪官:有一天,黄庭坚审案完毕,准备下堂,小吏来报道:“大蒙笼山民不服王法,有意与官府作对,朝廷下达的销盐任务,无法摊派下去。”黄庭坚一听,大为震惊,说:“食盐派销有利于民,山民百姓为何拒买?其中必有蹊跷”下堂后,他叫来师爷,问明情况,决定亲自上大蒙笼一趟。第二天一大早,黄庭坚一身商人打扮,带着两个随从前往大蒙笼。

上大蒙笼的路途十分艰险,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叫“清风源”的山村(在桥头乡)。他见一家正升火做饭,进门一看,屋子里空空荡荡的,几个脸黄肌瘦、衣不遮体的小孩缩在一角,眼瞪瞪的.瞧着他,厨房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往锅里大把地放野菜。妇女见来客,热情端上白开水招待,难为情地说:“家里已好长时间没有盐了。”黄庭坚走进厨房指着大锅的野菜问道:“你们就靠吃这些野菜过日子吗?”妇人唉声叹气地回答说:“今年歉收,打下的一点谷子早叫他们征走了,我们村里大多数人家断粮啊!”

黄庭坚听后,心里十分难过。即叫随从把自备的一点干粮分给那几个孩子吃。正在这时,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黄庭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走出门去,只见几个壮丁拖着一个被捆绑的老汉往前走,一群山民在前面挡住去路,不准他们抓人。一个里正模样的人,气势汹汹地驱赶众人,眼看双方有动武之势。

黄庭坚连忙上前,拦住众人,大声喝道:“且慢,请问为何抓人?”那里正厉声说道:“他目无法纪,不但不买派盐,还聚众闹事,谩骂官府,诬告盐法是什么‘催命法’,你说该抓不该抓?”

黄庭坚听罢,心想果然有此事,又见里正如此蛮不讲礼,便正色道:“有理也不是讲不清的,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抓人,触怒民众,你们担当得起吗?”

里正见来人竟敢顶撞,非常恼火,大声训斥道:“你是什么人?吃着井水管河水,还不快滚!不然连你也一块抓了。”说罢便想动手。说话间,一个随从冲上前去,伸手挡着里正喝道:“大胆!竟敢侮辱堂堂知县黄大人,还不赶快跪下!”那里正一听说是知县黄大人,吓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在黄庭坚脚下,连连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老爷,罪该万死,请老爷恕罪!”

黄庭坚不想与他纠缠。厌恶地说:“起来吧,以后不准狗仗人势,欺凌百姓。”说着便亲自给老汉松绑。那里正见状,从地上爬起来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去了。

山民们见是知县黄大人到,赶快跪下磕头感恩。黄庭坚扶起大家,拱手道:“诸位父老乡亲,本官今日特为销盐之事到此。现朝廷推行盐法,盐乃民众生活之必需。据说你们抵制销盐,对抗官府,不知情由从何而起,望诸位就实相告,本官好秉公办理。”

过了一会儿,刚才被松绑的那位老汉上前施礼道:“老爷恕罪,并非小民有意对抗官府,抵制销盐,实在是没法子呀!以往我们这里有米,可是私商贩盐,盐贵如油,我们买不起。现在官府派盐,虽说便宜,可米全被征了,哪还有钱买盐呢?望老爷明断,我等感恩不尽。

黄庭坚边听边默默点头。

一位老妇拖着孙女儿上前诉道:“老爷有所不知,里正等借销盐之机,敲诈勒索,欺凌百姓,逼得我们好苦啊!”一青年汉子也上前说:“衙役不分情由,强行派盐,我等买不起,就今天牵我们的牛,明天又来赶我们的猪,搞得山民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啊!”数字泰和黄庭坚听后,怒视里正道:“果有此事?”

里正无法狡辩,只一个劲地磕头:“小人有罪,小人有罪,听候老爷发落。”于是,黄庭坚限令里正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并且对百姓们说:“从今日起官府执行盐法,一律自由买卖,决不为难百姓。”山民们听后拍手称快。

从此,大蒙笼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只要一说到黄庭坚,个个赞不绝口,称他是为官清正、体察民情的“黄青天”。

后来,泰和人民深感黄庭坚的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就把泰和县城广场西南面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山谷路”,以纪念这位清官、好官。

篇7: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黄庭坚的人生,是与苏轼共沉浮的。

苏轼第一次在孙觉(黄庭坚的岳父)家里见到黄庭坚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孙觉便请苏轼为其扬名,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庭坚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苏轼回书《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当时苏轼已经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是暂露头角,可见苏轼何等赏识黄庭坚,自此二人惺惺相惜。也正因为苏轼的赏识,带累黄庭坚一生坎坷。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头,政敌王安石抛开宿怨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因太祖有约不杀士大夫,神宗又惜苏轼才华,苏轼总算逃脱一死,黄庭坚虽然与苏轼未曾谋面,但与其酬来唱往,被罚了二十斤铜。

又过了七年,黄庭坚四十二岁,新皇帝登基,新法废除,苏轼似乎时来运转,与黄庭坚同被招回京师,两人神交已久,却初次相见。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然而司马光上台后,废尽新法,苏轼这时对新法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之力争,最后不堪纷争去了杭州。第二年,道德人士——即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向朝延反映黄庭坚男女问题:“闾巷之人有所不忍,而庭坚为之自若,亏损名教,绝灭人理,岂可尚居华胄,污辱荐绅?”黄庭坚又陷入政治纷争,干了五年,便辞了职,乞一宫观居住。

一年后,章敦为相,以黄庭坚修订的《神宗实录》又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亳州,从此黄庭坚少写诗作。此时苏东坡也因为“讥刺先朝”被贬,苏东坡临行前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会三日,这一会成为此生诀别。

在民间故事中,经常会有生性诙谐豁达的苏东坡与人玩笑的典故流传,其中就有很多是有关黄庭坚的。

对联篇

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一位老者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戏谑篇

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制作品味美食上也堪称一绝。一次,苏轼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您请教,敢问先生的姓氏“苏”字怎么写?”苏轼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鱼不能放在上面,还是快拿下来吧!”

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书法篇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的,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老师的字我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家书

诉衷情+黄庭坚

黄庭坚简介

清明 黄庭坚

定** 黄庭坚

黄庭坚《清明》

黄庭坚蝶恋花

清平乐黄庭坚

黄庭坚的故事(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庭坚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