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muzhe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muzh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篇1: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结论

人类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一些地区洪水、干旱的肆虐,沙尘暴频频发威……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深化。古代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认识,而芸芸众生面对自然力的不可抗拒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和崇拜。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使征服支配自然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占了主导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胡锦涛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而得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结论。

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常说我们以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22%的人口,这些数字本身就凸显了我国的生存压力。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维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1/2和百分之十几,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又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地位,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长期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以拼资源换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迅速衰减、退化、枯竭,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

篇2: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结论

人类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一些地区洪水、干旱的肆虐,沙尘暴频频发威……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深化。古代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认识,而芸芸众生面对自然力的不可抗拒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和崇拜。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使征服支配自然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占了主导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20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胡锦涛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而得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结论。

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常说我们以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22%的人口,这些数字本身就凸显了我国的生存压力。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维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1/2和百分之十几,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又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地位,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长期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以拼资源换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迅速衰减、退化、枯竭,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退化,草地过牧,森林超采,海洋渔业过度捕捞,自然灾害频繁加剧。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如今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中科院专家测算,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人民群众健康也深受生态环境恶化之害。不少专家已经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电力、钢铁供求紧张,投资增长过快等等,而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实际上是两大和谐,即人与人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载体,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家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将无从谈起。由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3R原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即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量化(Reduce)、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Reuse)、资源再循环(Recycle),力图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初始资源消耗、不增加甚至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甚至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循环经济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使我们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使我们在文明发展的现阶段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循环经济,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国家、企业和社会联动,但国家意志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法律、体制、政策等)和加大投入,推进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淘汰和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建设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是防治自然环境退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核心内涵。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同时,强化城乡污染治理,特别是重点流域、区域和海域的水污染、农田污染治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解决制度、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人自身的素质问题。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生存态度和需要定位,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二要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三要培养人们的环境伦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义无反顾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抛弃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工业化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篇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我们知道的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地球科学系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球系统本身:过去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比较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过去地球系统的演化.然而地球系统非常复杂,大家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作 者:刘东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 名:干旱区地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LAND GEOGRAPHY 年,卷(期):20xx 28(2) 分类号:X2 关键词:

篇4: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篇5: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新源是一个和谐地方,但也不免有自然灾害。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有哪些自然灾害。

风雨XX年以来正是巩乃斯草原的麦收季节,然而冰雹、暴雨、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持续交替发生,遍及全县乡镇,造成庄稼被毁、广电设施受损。7月1日凌晨,新源东部乡镇大雨夹杂冰雹,造成坎苏乡10000多亩亚麻全部倒伏。倒地亚麻有的已经发霉腐烂,麻农损失严重。7月12日,新源中部乡镇则克台大雨造成山洪暴发,镇区部分居民房屋被淹,有的企业厂房进水,自来水供水站和管道遭到重创。7月10日,喀拉布拉乡发生罕见雷击事件,镇区方圆3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不同程度遭雷击,广播电视接收和传输线路损害严重。灾情发生后,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调运物资抢险,同时组织绝收地块的复播,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为灾民送去温暖。这些灾害让我们措手不及,但又加强我们的团结。

新疆新源山区黄土滑坡十分发育,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和斜坡受力条件3种。在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受力条件的改变是导致黄土斜坡稳定失衡和发生滑坡的最根本原因,降雨和融雪水入渗是影响斜坡受力条件改变的主导因素。对黄土滑坡的防治,建议采取避让和以避让为主的防治措施。随着气温转暖,冰雪融化,,阿热勒托别镇玉西开普特尔村路边大面积草场被洪水冲垮,造成山体塌方。险情发生后,县委副书记、县长立即带领安监、国土、畜牧等部门的领导赶赴灾害现场,查看灾情,立即启动了新源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一是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预案演练,增强应急处置实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灾害事故,立即分赴现场实施抢险救援。

二是要求各乡镇、部门、企业迅速组织对辖区内易被洪水袭击的地段和重点部位要用铁丝网进行围网和加固,防止垮塌或被洪(雨)水冲刷,减少灾害损失。

三是当前春耕期间事故频发率可能增大,要求全县各个行业(领域)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道路交通、水利、农机、农资供应、畜牧、森林防火、旅游、消防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县生产安全形势稳定好转。

人与自然和谐,靠大家。

篇6: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类,还生活着许多种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人类朝夕相处得好朋友!

动物是我们最为亲密的伙伴,也是对我们贡献最大的伙伴,白蚁虽然是害虫,但它们建造的房子,却让我们的人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人们在建造高楼大厦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蚁穴的通风原理,使我们的人类在高楼大厦里学习工作,不受空气流通的影响。蝙蝠虽然在夜晚活动,但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却能准确地飞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碰壁。这是因为蝙蝠有一个准确地反馈系统。今天我们人类就利用这个动物的长处,发明了雷达,使它为人类服务。

在生活中,我们和它们和谐相处,只要去公园,免不了听见小狗的“汪!汪!”声,小鸟的“叽叽喳喳”声,再配合上人们轻声交谈,谈笑风生的声音,就构成了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最美乐章,它不必多么的悦耳,多么的奢华,因为它已道出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才是多么悦人的啊!人们和动物是最为亲密的伙伴,我们爱护它们,呵护它们,记的在山清水秀的瑞士,随处可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场面。人们喜欢带着家庭宠物在街头巷尾散步自不必细说,单说瑞士的鸽子和麻雀等飞禽竟也不怕人,在人声鼎沸的闹市区和旅游景点毫无顾忌地飞来飞去,有的麻雀甚至跳到街头露天餐厅食客的餐桌上啄食面包屑。这是一幅多么招人喜欢的画面啊!我们爱护它们,他们也帮助我们,盲人虽然看不见光明,但导盲犬让他们重获“光明”,古代人们送信很麻烦,但信鸽帮人们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曾经养了一只小狗,洁白的身体,再配上两个水汪汪的大眼睛,让人觉得它可爱至极。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它出去溜达溜达,晚上睡觉时,只有当我轻轻抚摸它时,它才肯睡,如果哪天我忘记了,它就会瞪大了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我,渴望我的抚摸。我与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我们做到了形影不离。但有始必有终,我和它相处了几年后,它奔跑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每天睡觉时都不需要我的抚摸了,我知道它马上就又要离开我了,但我不相信!可是几个星期后,它走了,走得太突然了,当天我哭得死去活来,最后只能看到它被埋在野外,我为它立了座坟,插上几朵白色的花,十分不舍地走了。回忆起我和它经历的一件件事,感到鼻子一酸,又哭了出来。

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冲不淡的是那份情谊,人和动物虽然不是同一种类,但之中还是能产生超越一切的情谊,而这份情谊,恰恰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关键,所以,善待身边的动物,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7: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

人与自然作文和谐相处素材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年级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

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初一作文

高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文800字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