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进创造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tisit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推进创造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推进创造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年会综述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会日前在内蒙古通辽市举行。与会代表围绕着“建立中国特色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关于“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内涵问题。通过研讨,代表们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至少包括如下要下:1.中国的中小幼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要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中小幼创造教育的根本指针;2.要吸收我国从古至今著名教育家的创造性教育思想,这是历史文化的根基;3.从当今我国中小幼创造教育的现实出发,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创造教育的做法,必须走自己的路。
二、关于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创造教育问题。代表们认为,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造教育。就目前的现实来说,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距离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应该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广泛地开展创造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工程提供创新人才。
三、关于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代表们认为,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使教育教学、课程内容、评价决策与领导管理富有创造性,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造教育。
四、关于创造教育的目标问题。代表们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创造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品质、创造美感。这些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中小幼创造教育必须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创造品质。
五、关于创造教育的途径问题。代表们较多地集中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教育及其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上。社会教育包括少年宫、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家庭教育包括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创造教育素质等;自然教育包括利用美妙无穷的大自然,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指导学生欣赏、领略、感悟大自然的奥秘,从中爱到遍和陶治。对中小幼学生进行造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教育相结合,协同作用。
六、关于中小幼创造教育的衔接问题。代表们认为,中小幼创造教育的相互衔接至少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目标的衔接,要先确定邮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各自的目标定位,进而使三者在内容和层次上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二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课程的衔接,发研究现行中小幼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三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评价标准的衔接,这对于三个学段创造教育实践的连续性、一致辞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
返回
--------------------------------------------------------------------------------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应携手共同搞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努力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教育创新,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使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对学生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放他们的思想和身体,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讲民主,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听课、挺起腰板走路,让学生有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减持共性与个性一起抓,既注重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个性表现。有的学生表现为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学生表现为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淘气、任性等超越常规的表面现象所掩盖,因而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与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表扬那些平时顺从、听话、乖巧、成绩好的孩子,而应该经常关爱、鼓励那些不安分、脑子有怪想法、行动不同于一般孩子、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不被抹杀,给予其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培养学生时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才华。
4.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教育做人,培养适合将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但教师在传授知识教育学生时,时时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5.要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年幼并非无知,教育并不是一切从零开始,只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他们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补充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人们常说“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可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分数更成为家长的'生命。名牌大学是他们为孩子制定的目标,而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持冷漠的态度。家长应该端正态度,名牌大学并不是孩子的唯一,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积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孩子在将来能人尽其才。
家长要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挫折,让他自己去承受;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三、社会上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社会对素质教育最大的支持就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合理的社会人才需求是金字塔形的,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等级人才,更需要众多的初中级人才。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应既看文凭、学历,更要重视水平、能力。这样,在社会影响下,学校、家庭就会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人才。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三者携手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的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推进计划的目标:
遴选出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重点科研领域的优秀创新团队和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等多种方式,集中各方力量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支持总规模控制在5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第三条 推进计划的任务: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培养一支瞄准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的领军人才队伍。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设。支持一批符合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科研规划,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的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系列在科研管理、人事
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勇于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第四条 推进计划由部人才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由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者应为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科技研发的个人或单位,并需有推荐单位意见。推荐单位包括: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部属单位、相关高等学校等。
第六条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无学术不端行为。
2.近5年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
3.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建设项目的关键研发任务,近5年主持过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业绩突出,近5年曾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奖励;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负责或参与过重要标准规范制修订;作为负责人开发了具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含)以上职称,年龄在50周岁以下。
5.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依据),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第七条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研究领域符合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科研规划。
2.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建设项目的关键研发任务,近5年以团队为核心牵头承担过2项(含)以上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近5年核心成员曾获得过国家或3项(含)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负责或参与过重要标准规范制修订;在该领域开发了具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
4.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申报单位核心成员所占比例不低于50%,且不能作为核心成员同时申报其他创新团队。
5.团队负责人应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申报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示范基地可为申报单位的内设机构;
2.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完备的人才培养条件和创新服务设施;
3.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4.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制度健全、成效明显,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九条 推进计划评审注重结合国家及部重大科研项目,兼顾基础性研究,优先从国家及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中推荐产生。
第十条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得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连续两次未入选的,再次申报需间隔一年。
第三章 推荐及评审程序
第十一条 推荐及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择优支持,将业绩贡献、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和团队遴选的核心标准;将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作为基地遴选的核心标准。
第十二条 申报者须填写推荐表,申报单位严格按申报条件择优遴选,并在单位内部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各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推荐材料,并签署推荐意见,统一将推荐材料报部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材料内容不得涉密。
第十四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后,组织专家对推荐对象进行评审。推荐材料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提交专家评审:
1.申报对象不符合申报条件;
2.推荐材料不符合填报要求;
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的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推进计划的目标:
遴选出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重点科研领域的优秀创新团队和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等多种方式,集中各方力量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支持总规模控制在5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第三条 推进计划的任务: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培养一支瞄准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的领军人才队伍。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设。支持一批符合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科研规划,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的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系列在科研管理、人事
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勇于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第四条 推进计划由部人才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由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者应为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科技研发的'个人或单位,并需有推荐单位意见。推荐单位包括: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部属单位、相关高等学校等。
第六条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无学术不端行为。
2.近5年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
3.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建设项目的关键研发任务,近5年主持过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业绩突出,近5年曾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奖励;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负责或参与过重要标准规范制修订;作为负责人开发了具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含)以上职称,年龄在50周岁以下。
5.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依据),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第七条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研究领域符合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科研规划。
2.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建设项目的关键研发任务,近5年以团队为核心牵头承担过2项(含)以上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近5年核心成员曾获得过国家或3项(含)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负责或参与过重要标准规范制修订;在该领域开发了具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
4.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申报单位核心成员所占比例不低于50%,且不能作为核心成员同时申报其他创新团队。
5.团队负责人应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申报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申报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示范基地可为申报单位的内设机构;
2.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完备的人才培养条件和创新服务设施;
3.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4.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制度健全、成效明显,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九条 推进计划评审注重结合国家及部重大科研项目,兼顾基础性研究,优先从国家及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中推荐产生。
第十条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得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连续两次未入选的,再次申报需间隔一年。
第三章 推荐及评审程序
第十一条 推荐及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择优支持,将业绩贡献、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和团队遴选的核心标准;将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作为基地遴选的核心标准。
第十二条 申报者须填写推荐表,申报单位严格按申报条件择优遴选,并在单位内部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各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推荐材料,并签署推荐意见,统一将推荐材料报部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材料内容不得涉密。
第十四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后,组织专家对推荐对象进行评审。推荐材料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提交专家评审:
1.申报对象不符合申报条件;
2.推荐材料不符合填报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文章论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创造方面的观点,着重从马斯洛的潜能说和罗杰斯有关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阐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即1、树立“人人均有创造潜能”的观念;2、倡导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创立和利用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因素;4、构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空间.
作 者:陈晓荆 作者单位: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1 刊 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新人才 培养在研究型教学中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大学教学改革中成为实践领域的研究热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型教学来实现,这已经为多数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所认可.在大学研究型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优化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现具有创新潜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又有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 者:金仲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实施模式 实践方法 执行策略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
本文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作用重大为出发点,阐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有力措施.
作 者:陈红喜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9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G71 关键词:产学研 合作教育 培养 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造未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