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国的酒馆日记(共含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斯元宝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国的酒馆日记
英国的酒馆无处不在,最可爱的大概是郊区星期天中午的小酒馆了,跟家人一起共进一顿价格非常合理的午餐看得顺眼的陌生人也无妨亲切交谈一番。
英国有好几万家大大小小各具风味的酒馆,其中不乏数百年历史的,这样的老酒馆通常传说闹鬼,有趣的是,主人不但不避讳,还把他家的鬼大书特书,像立传一样摆在每一张桌子上。有贵的居官生意更好,而且卖得更贵。 英国的酒馆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就是严格进行打烊时间,通常是晚上十点半,下午也得中断,打烊到五六点钟才关门。这条法令远到一次大战期间,政府认为酒醉会耽误军需品制作的质量,至今英国人虽然不以为然,但是解酒令解除以前,只要打烊时间一到仍然只有认命的打道回府。
这项禁令有绝对的好处就是让大部分一碰到酒精便难舍的酒国英雄们大大减少醉宿的机会。
出发去英国日记
星期天一早,天还没亮我就从床上激动的爬起来,因为今天我和妈妈去英国爱丁堡。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所以我十分紧张。一个小时后我出现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我对什么事都很新奇,原来上飞机前,先要到安检处检查,之后就上了飞机。这是一架空中客车A330,有三排座位,不觉得憋屈。两个半小时后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又下了飞机。我和妈妈跟着人流走到了北京的出境出,在我的护照上盖了一个张。上飞机了,还是刚才那架飞机。飞到俄罗斯上空的'时候,从飞机的小窗口可以看见下面是一座座高耸的雪山,飞机舱里很安静,仿佛被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经过10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在候机时候,由于不熟,妈妈用英语与机场工作人员交流,找到了去英国爱丁堡的飞机登机口,使我倍感英语的重要。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等候了四个小时,终于上了飞往爱丁堡的飞机。
到爱丁堡了,也结束了一天的飞行,一会出租房我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倒时差了。
美好生活是由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体验构成的。
而美好的物质体验是由优秀创意设计和精良制作品质构成的。
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虽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说是养了懒人等等,但确实对公民具有好的保障作用。我的`房东患3年癌症去世了,这三年住院检查治疗没有自己掏过钱,全是公费医疗。英国的税收当然也很高。
发达国家重视公共艺术和公共服务水准,重视国民素质教育,于人性化管理细微处见真功夫。社会运行思路清晰,透明度高,讲究诚信。
不看不知道,西方文明是如此的灿烂辉煌,每一座古老教堂都像是艺术陈列馆,风格精美的雕塑、绘画、建筑、器皿搭建起世俗生活和灵魂飞升的桥梁。
巴黎不愧为艺术之城,风景如画;柏林、罗马、伦敦也都有贯穿城市的河流,赋予城市灵性。葡萄牙的精美更像是没落贵族,希腊的荣光沉淀在博物馆和古迹中,成为久远时代的历史回忆。
在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游览十分新奇也令人疲惫。公共艺术是公民文化消费,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要根植于社会与经济环境发挥艺术影响力,这是我想研究、考察和探讨的主题。
看过另外一部分世界,我发现,第一,世界上人口实在太多了,到处人满为患;第二,世界是平的,城市、商品和服务哪里都差不多;第三,开放的世界,人的流动很容易。连巴西都是免签证,中国人无论到哪都需申请签证,多麻烦呀。我的英国房东,孩子高中一毕业就和同学开车周游欧洲和非洲,这是十好几年前的事,现在她的孙子都大了。
我希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饱览山川、城市、人文与社会万象。当然很不容易,因为世界太大,书太多,生命却短暂。行走在异国对我真是意志和体力的考验,由于每天疾走,两年前中国美术馆天工开悟展期间的背伤发作,睡觉翻身都很困难,要对世界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也不易,呵呵。没有兴趣的时候,由于机票定了,酒店钱付了,也要坚持。
全世界中国崛起论盛行,连外国老百姓谈到中国,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新奇。
在路上,我读了张爱玲全集,还阅读了大量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书籍。
在牛津,我们昨天参加了华人教会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学者和和朋友。
生命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啊。
英国“巧克力节”留学日记
对于巧克力爱好者来说,能品尝到各种美味的巧克力自然是第一要事。
卢平教授已经回来了。他进来时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微微一笑,说:“我没有在巧克力里下毒啊,你们知道? ”哈利咬了一口,让他觉得非常惊讶的是,一股暖流突然散布到他的手指尖和脚趾尖。
这个片段大家一定不陌生,在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中,正是巧克力带着甜香的暖意帮助哈利击退了摄魂怪带来的寒冷和恐惧。
巧克力,仿佛其自身就蕴含了一种新鲜的活力,总是能给人注入能量。它们还常常和玫瑰一起,代表爱的温暖与浪漫。
在悄然而至的春天,伦敦(3月30日至4月1日)、布莱顿(3月17日至18日)、牛津(3月24日至25日)和布里斯托(4月7日至8日)四个城市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巧克力节。
对于巧克力爱好者来说,能品尝到各种美味的巧克力自然是第一要事。而在三月的巧克力节上,大家不仅能品尝各色缤纷的糖豆、酥脆的杏仁、清甜的甘草和柔滑的慕斯,手握一杯热巧克力的融融暖意,还能欣赏多位巧克力大师的`现场制作工艺。
香甜来袭
斯隆爵士巧克力(Sir Hans Sloane)公司的巧克力专家凯瑞克(Bill McCarrick)会向大家展示一粒粒可可豆被研磨成粉,加入调料搅拌成为浓稠甜腻的巧克力糖浆,最后被裹上糖衣和饰品,蜕变成一颗精美的巧克力的过程。
考绍科斯(Laurent Couchaux),这位巧克力酱大师,则会制作特殊的黑松露巧克力,将可可脂与奶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香滑松软的口感。
而被誉为“巧克力界的魔术师梅林”的欧索波(Damian Allsop),将威士忌和石榴汁兑在一起,配上接骨木花酱,为既爱甜点,又爱酒的游客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巧克力鸡尾酒。至于味道如何,就等大家自己去品尝了。
适量的食用巧克力,可以提高大脑内一种名为“塞洛托宁”的化学物质的水平,给人带来安宁与平静,帮助消除紧张和压力。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情绪不佳,就会大吃甜食的原因。
巧克力节上也可以买到各种巧克力食谱,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在家研究一番,为家人、恋人和朋友献上你的心意和创意。
三月,阳光已经穿过阴霾的云层照向渐渐回绿的植被,盛行西风也带来春天的温度,你有没有闻到空气里巧克力的甜香?
日记:与英国冬天作斗争
英国的冬天又来了,很多人谈到在英国过冬天都会谈虎色变,阴霾的天空数日不见半点阳光,嗖嗖的冷风无情穿透单薄的丝袜,9点钟才亮的天不到下午4点多就又黑了……
但是不是某人说过一句话叫做:“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吗?
所以,在对待冬天的态度上,我们就要智勇双全,勇于出击。
冬夜也疯狂
BBC英伦网最新推出了一系列的“周末好去处”就是希望能够在伦敦的冬季,为大家推荐一些有趣的消遣活动。它在新浪和腾讯上新开的微博更是在为大家提供英国最新时尚生活的信息。(/bbcblog, /uklife)
其实英国的冬天也没有那么可怕,至少有好几处户外溜冰的场地都已经开门迎客了,海德公园的冬季嘉年华开了,圣诞节彩灯亮起来了,考文特花园的接吻圣诞树也就等你去接吻了,圣诞节市场也支起来了,各种小吃摊琳琅满目,商场的打折大战也即将上演了。
而且,就算你惧怕室外的寒冷,我们依然还可以,在人声鼎沸灯光泛黄的Pub喝酒聊天,去Bar里给朋友的乐队捧场,穿着精薄的丝袜和裙子去Club,而不管外面冰雪纷飞。更健康的选择还可以去游泳,打球和看各种音乐剧话剧演出。总而言之,只要你想,冬夜可以和夏天的夜晚一样精彩。
BBC英伦网的微博就在为大家更新这些发生在英国的好玩新鲜事,无论你身在何方,都像生活在伦敦,时时感受伦敦的脉动。
温暖“围脖”
大衣穿上了,帽子手套都戴上了,怎么可以忘记戴“围脖”呢?
物质上的'保暖措施已经一应俱全了,但是漫长而压抑的冬夜总需要一些精神娱乐来暖暖心吧,微博成为了大家身在异国他乡,和朋友保持联络,了解新鲜消息的主要途径。
BBC英伦网不甘居后,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也为我们织了一条“围脖”……英伦最新的流行时尚,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性感的英国,风情的伦敦。
话痨综合症
每天早晨打开新浪微博,迎面问候就是“话痨又来刷屏了?”
好吧,我们都是话痨。但是希望微博上的更新,无论是英伦文化的点滴,过来人找工作的经验之谈还是娱乐明星的最新八卦,都能为我们大家漫长的冬夜带来一丝色彩。建议大家有空去BBC英伦网在中国合作伙伴网站上的微博和博客区,大家一齐找乐儿,互相交流有趣的信息。
老舍的英国留学日记
老舍在英国
学校名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所在位置:英国,Houghton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1895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8810人
院校地址: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Houghton StreetLondon
LSE伦敦商务孔子学院 许意
舒乙在讲坛上
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来英国举行讲座。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讲堂里,舒乙先生风趣的讲述了父亲当年在英国的往事。(续上)
故居成英国文物遗产 在舒乙和有关专家及中国驻英使馆的协助下,英国文物遗产蓝牌中第一次出现了中文。
在英国街头共有750块这样的蓝牌,标明名人故居。这些是由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下设的蓝牌委员会具体审核认定的,绝大部分都在伦敦。能够在故居外镶挂蓝牌的文化名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是一个领域内多数成员所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福祉作出过重要和积极的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诞辰超过100年而且已经过世。
St.James Garden 31号,老舍出饭费,艾支顿付房租,两人开始了3年的合租生活。老舍住了3年,创作了他的`前两部半小说,以及和艾支顿合译《金瓶梅》,这个房子或可称为他文学之路的海外起点。房子外的蓝色牌子,用中英文写着“老舍”。这是英国700多处遗产中唯一一处为中国人挂的牌子,也是唯一的一块标有中英文的英国遗产牌。
老舍租住过的房子St.James Garden 31号,于成了英国文物遗产。
据说此房子和名人十分有缘。二战结束时,一位美国将军曾经住在这里;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这栋房子的屋顶上举办过演唱会。
其后,一位著名的英国雕塑家购下这栋房子,并把4楼辟成工作室。这位雕塑家创作的邱吉尔塑像至今仍立在议会广场里面供人瞻仰。另有人说,纪念老舍的这块“名人故居”牌匾镶上后,房子升值不少。
舒乙讲起当年父亲往事时,满眼含笑。尤其这段在他坚持努力下,让父亲故居挂蓝牌的事,更让他自豪。有观众问及父亲对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有怎样的影响,他说,其实父亲并不希望子女成为作家。在家的父亲也并不和家人交流写作和过去在英国的事。他不多话,更多的时间在写作上。上午是铁打不动的写作时间,甚至在新婚第一天就跟妻子立规矩:早上不要跟我说话。因为这是他构思,写作的时间。而舒乙则自言通过“偷听“父亲和朋友门的谈话成才。父亲和朋友们在一起,谈笑风生,无所不交流,因都是知识渊博人士,彼此的思想交流碰撞给舒乙不少启发。久而久之,居然成了他的“课堂”。
“伦敦是大的,马威却觉着非常的孤独寂寞。伦敦有七百万人,谁知道他,谁可怜他……他觉着非常的凄凉,虽然伦敦是这么热闹的一个地方。他没有地方去,虽然伦敦有四百个电影院,几十个戏馆子,多少个博物院,美术馆,千万个铺子,无数的人家;他却没有地方去……他坐在铺子里,听着街上的车声,圣保罗堂的钟声,他知道还身在最繁华热闹的伦敦,可是他寂寞,孤苦,好像他在戈壁沙漠里独身游荡,好象在荒岛上和一群野鸟同居。”
这段文字来自老舍的《二马》,或许也反映了老舍当时的心境和体会。他不是特别喜欢英国人,认为他们傲慢且保守,他曾在文中说过,“我简直没写出几个像样的英国人”。他在英国的日子,或许并不美好。据说还有校方克扣,拖欠工资之说。在LSE讲座现场的中国驻英大使馆公使参赞秦刚会后笑着说,他要去调查一下,如果能把这笔欠款找回来,一定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教中文,写小说,翻译名著,编写录制汉语教材,老舍在英国的5年,或觉孤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5年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对他今后的作家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本人也非常怀念在当年的东方学院任教的日子,他曾深情地说过一句话,“唉,希望多咱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有关英国留学生写冬天的日记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这些天英国的气温直转而下。据说接下来这段日子,英国有些地方的气温可能比现在处于夏季的南极还要冷,甚至军队也做好了应对雪灾的准备。老天爷露出狰狞的一面,让我这个好几年没经历过冬天的人有些招架不住。
同时我发现,自己最近在社交网络上,不自觉地分享了很多有文有图的游记,目的地都有着金色的沙滩,碧蓝的大海,灿烂到极至的阳光。不禁愣了愣,然后明白过来,估计是最近太缺乏阳光了。英国的冬日里,白天本来就过于短暂,而即便在天还亮着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也时常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太阳啊太阳,您好偷懒!
和阳光一样,雨水也是吝啬的。偶尔有下雨的时候,雨点儿打在身上,留不下什么痕迹,冰凉淡漠,毫无滋润的感觉。
不禁感叹,在过去的五年里,很少对火热万丈的阳光和淋漓畅快的雨,有过额外的渴望。
那时在新加坡那个赤道小岛上,辛苦地过小留学生的生活。四季如夏。最热的时候,走在路上,上有火舌般的阳光曝晒着,下有滚烫的地面,温度透过薄薄的人字拖底让人加快脚步。遮阳伞、防晒霜在这样彻底的热浪中显得毫无用处,只有在路边买一颗新鲜的椰子,敲开,撒上碎冰,赶紧喝上几口,然后任汗水流过紧皱的眉头,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而到了雨季,每到下午,大而饱满的雨滴准时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重重地敲击在窗沿上。先是有雷声轰鸣。渐渐的,后院居然传来清晰的蛙鸣。到了后来,又有二胡、短笛和琵琶声,或幽怨或悠扬地传过来。学校有着新加坡最优秀的华乐团,每周训练,风雨不误。
在这样大雨倾盆的下午,若是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从中国带来的诗词集子,沏一杯江南好茶,说不定也能有留得残荷、闲敲棋子的意境。可惜当时乍出国门,未来与窗外的雨中景一样模糊不定,心中恐怕更多的.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惶恐不安。
傍晚时分,雨停下来。太阳已到了下山的时候,却仍要积极地探一下脑袋。余晖洒落在操场,映照在千千万万个小水洼中。男生们或许会抓住这短暂却灿烂的时光,在吃饭前再打一场球,因为明天、后天的下午,依然会大雨纷纷。
当时只是觉得,这赤道下的阳光太烈、雨太多,将人晒得太黑、打得太湿。耀眼的阳光下,迷蒙的大雨中,我看不清这东南亚的神奇小岛。它总带有些祖国的幻影—可那不是祖国;偶尔又闪现着西方的眩彩—但那也不是西方。因此,不是期盼着放假回家,就是希望高中早早结束,让我到真正的西方国度来。
现在方感到,那些充足的阳光雨水中,饱含了青春的力量。那时的我们至真至纯,不懂得掩饰,可以的让笑容灿烂地展现,也会让泪水肆意地流淌。只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往大人的喜怒不形于色,向往英国这样肃穆收敛的晴雨天。
而现在,又开始不自觉地怀念那些回不来的纯真年代、那些不遮掩的浓重情感。回忆为过往蒙上一层玫瑰色的薄雾。回首看去,不开心的都渐渐淡去,美好的人和事凸显出来。
不过,不能再犯那老毛病,总想走到天边,却不知天边只是遥远的脚下。现在,要珍惜眼前,体会英国的风风雨雨,草木众生。羡慕一下寒风中依然穿着短裙丝袜的金发姑娘,听一听酒吧外众人边排队边辩论足球赛事的喧闹,看几场一定会来的雪,体会一下五六百年前理查德三世口中的“winter of our discontent”。将来会到哪里去,会看见什么样的风光,还都未知;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将来的我,一定又会怀念在英国待过的冬天。
★ 英国斗牛犬
★ 英国社会问题
★ 英国自荐信
★ 英国留学推荐信
★ 英国足球队口号
★ 英国留学日常生活
★ 英国硕士信
★ 英国文化作文
★ 英国留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