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的用具(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uag23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的研究是从观察和实验入手的,因此,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学好生物课的前提。
2.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生物学观察和实验中的常用用具。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显微镜的使用为本课的重点,因为植物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都非常微小,用一般的放大镜(为单片双凸透镜,放大倍数从几倍到十几倍),是不能看清的,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较高(一般为100多倍到几百倍),使用它就能看清植物体的细微结构了,所以显微镜成为了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要了解生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显微镜。
2.显微镜是初中学生第一次使用的实验仪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是本课的难点,这是因为:(1)由于显微镜是较昂贵的仪器,在不具备人手一台或两人一台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熟练地使用。(2)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显微镜,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一无所知。(3)初中生一般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在练习使用过程中,多余动作多,容易出现不正当操作以至损坏显微镜的现象。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这些问题是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
解决显微镜不足和没有专用教室的问题,可在普通教室,将两个或四个学生课桌并在一起,构成一个临时实验台,以避免因课桌太小无法练习操作的情况出现,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多,显微镜少的问题,以2~4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轮换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本课的教学方法:
1.常规方法:先以挂图和教材为例,讲述实验用具的结构、名称和使用方法,然后分组练习,此方法优点为易于组织教学,缺点是学生的听、看与实际练习脱节,不利于操作能力的形成。
2.同步教学方法:挂图和实物相结合,边讲边看边操作,老师讲一步,让学生看一看实物并动手练习操作一下,此方法的优点为:使学生能同时听到、看到和触摸到实物,多种感官同时感觉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印象深刻。缺点为:组织教学难度大,学生出于对用具的新鲜感,往往会忽略老师对用具结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介绍,而急于动手操作。所以,建议在确有把握组织好教学的前提下采用此方法。
三、教学过程:(以同步教学法为例)
1.引言设计:此课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完绪论,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学生引人生物学具体学习过程的重要一步,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引入语,以下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1)以绪论引入。这是在绪论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渴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例如:“在绪论中提到了将要学习的几大部分内容,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生物世界了,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板书:第一部分植物)首先我们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因为植物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构成它们身体的基本结构却十分微小,不借助于一些专门的用具和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我们是观察不到的。所以,我们在了解植物之前,要先认识和熟悉一下观察植物结构时所使用的一些用具和方法。”
(2)从日常生活引入。这样的引人可以使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将认识过渡到课堂知识中,不会出现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象,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一提到植物,大家就会想到花草树木(此处语言设计应生动),一提到动物,就会想到虫鱼鸟兽,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那么,它们多彩多姿的外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它们神秘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就植物而言,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构成它们身体的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都是由一些微小的单位组成的,这些小单位很小,必须借助于专门的用具和采用专门的方法才能观察到它……”下面就可以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中来了。
(3)设疑引入。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知之甚少,但他们有着十几年的日常生活经验,越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与自然界接触得越多,对身边的生物了解得越多,然而,这些对于他们毕竟是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认识。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疑惑。让他们把这些疑惑说出来,或许学生一时说不出什么问题。这时,老师就可以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索。例如:“一棵树的叶子和树干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会说出许多形态上的不同点,再进一步地提问:“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再引导:“树干也好,树叶也好,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一些结构非常相似的微小单位构成,这些微小的结构必须借助于专门的用具和方法才能观察到它们,大家想看一看这些奇特的小结构吗?想亲自使用一下这些专门的用具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这些用具并熟悉使用它们的方法……”。
(4)其他引入的方法。因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观察了解生物体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引入此课主题的出发点和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是,无论何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此课内容的注意是设计好引入语的基本原则。
2.新课的设计:
(1)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显微镜和其他观察实验用具,准确告诉学生它们各自的名称,例如:烧杯不能称为玻璃杯;培养皿不能称为玻璃盘;试管夹不能称为竹夹子…等等。
(2)依次讲述它们的结构、用途和使用方法,边讲边指导学生练习使用。
①放大镜 (教材第10页图Il所示的.放大镜)一般学校只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由于其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所以是野外观察的必备用具,例如观察一些小型花的结构,观察茎和叶表面的特征等等。可让学生手持放大镜观察一些小的物体,提醒学生只有当镜面与被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距离时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在没有足够数量的放大镜进行教学时,可以课前或课后组织指导学生自制一些简易放大镜,方法在后面的小资料中,仅供参考)。
②显微镜 显微镜是生物观察实验中最精密的仪器,其结构复杂,操作过程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应该从“取镜和安放”开始介绍显微镜的内容。
a.指导学生按要求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并要放好。
b.挂图结合实物讲述显微镜的结构,并尽量演示其各结构的功能。例如,握镜臂、托镜座、转动遮光器和转换器等等,每演示一步,让学生自己练习1~2次。
c.在介绍完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完成使用练习后,可按每台镜发给一片载玻片(片上可用笔写一个小的“上”宇),指导学生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按教材第12~13页的操作方法进行观察并同时提出问题:“用手移动载玻片时,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有何关系?”或者具体让学生将视野中某处的一个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体验一下手动的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有何不同,完成这一步后,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载玻片上的“上”字与视野中的“上”字有什么样的位置变化(可以让学生把看到“上”字像写在黑板上)。然后说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物体的完全倒像,“上”字的完全倒像是“ ”而不是“下”,这一点要说清,因为学生往往会把倒像误认为只是物体在一个方向上的倒置。
d.最后组织学生将显微镜按要求放回镜箱。锁好箱门,可在完成后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怎样取放显微镜?为什么在转换物镜时不能用手搬物镜而要用转换器?为什么要以上提的方法来调焦距?……等等。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③其他实验用具 显微镜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用25~30分钟完成,预留10~15分钟介绍其他实验用具,在最初展示时只让学生知道了这些用具的名称,现在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例如,镊子可用来夹取实验材料;刀片用来从植物体上切取薄片以制成装片进行观察(此时应告诉学生装片的制作是下一节课的内容,要提前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做出高质量的装片);碘酒是用来染色;在用试管加热时必须使用试管夹,否则手会被烫伤…等等,在此不要详细讲述和练习,因为在今后的大量实验课中会多次地用到这些用具,用到什么,结合当时的实验再加以介绍和练习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一、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如图1)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如图2)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如图3)。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图4)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实验观察作文
实验观察作文(一)我和妈妈去市场买绿豆用来做实验。
我把绿豆放在一个杯子里泡了一个晚上,早上我把绿豆捞起来分别放在三个杯子里,第一杯用湿纸巾盖住不放水,第二杯用干纸盖住不放水,第三杯放水不能超过绿豆,快要到中午的时候我去看,第一杯绿豆开始发芽了,第二杯还没有发芽,第三杯裂开了口,到了晚上,我把三个杯子拿起一看,第一杯也开始爆口了,第二杯还是不变,第三杯长出一点小芽了,也长胖了,就这样又能过了一个晚上,我起床洗脸的时候一看,第一杯和第三杯都长出了小芽了,而第一杯长得是最长的,第二杯有一点点开始爆口了。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上网查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少水分的,一定要有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植物才会长得好。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我懂得了种植物不能马虎的。
实验观察作文(二)
今天,我看到科学书上写着:剪开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花就会变成一半红一半蓝。这太有趣了,我决定做个小实验。
我采了一些白菊花,用剪子把它们的.根茎剪整齐,再把调好的十二种色水从盒子里拿出来,我还加了一些水呢!
然后我把十二朵白菊花插到十二种有颜色的水中。()然后,我就等待有不同颜色的花开出来。
一周过去了,我天天观察,发现纯水生养的花仍然开得很好,有颜色加水多的花开的也不错,上了点色,但加水少的虽然叶子上了色,但花都枯萎了。
通过这次实验和观察,我明白了我们做事要有科学的依据。比如养花吧,色中要多加水才能按着我们的要求开出五颜六色的鲜花,否则花就会很快枯萎了。
实验观察作文(三)
今天,老师面带微笑地走上了讲台,神秘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个实验。”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纷纷,顿时,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我心里想:到底是什么实验呢?
老师拿来一杯淡水,说:“同学们,如果我把一个鸡蛋放到杯子里面,它会怎么样呢?”有的同学大声叫道:“会沉下去!”有的同学马上反对:“不对,应该是浮起来!”还有的同学说:“是先沉下去,过了一会儿它就会浮上来。”老师听了三个答案,笑了笑,并不急着告诉大家答案。只见她把鸡蛋放进杯子后,就再也没有浮上来。胜利的同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答对的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杯子里的鸡蛋,十分期待它能浮起来,但是奇迹并没有出现。老师在杯子里加了一点盐,我们想这次应该会浮上来了吧,但是杯子里的鸡蛋还是经纹丝不动。唉,我们又猜错了!正当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老师拿出一包盐,说:“我在杯子中加大量的盐,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下子又变得兴奋起来,嗬,杯子里的鸡蛋渐渐地浮起来了。我们又欢呼雀跃起来。
为什么加了大量的盐,鸡蛋就会浮起来呢?老师对我们说:“淡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鸡蛋会沉在水度,而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所以鸡蛋才会浮起来。”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科学中有很多奥秘,我们一定要多观察,多动手。
《实验和观察》科学教案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观察、正确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
3.实验室里的仪器
4.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1.思考并回答
2.明白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体验人体感官的局限性,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并进行准确测量。
3.认真观察,初步了解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仔细观察、认真实验、详细记录
1.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提问:观察和平常所说的看是否相同?引导分析:人体的感官有局限,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进行数据测量。
3.介绍常用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评价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
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评价,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整理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总结。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总结,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评价。
三、复习小结
1.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内容见板书)。
2.小结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整理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总结。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A+B
A+C
C+D
C+E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
★ 实验观察日记
★ 教学论文观察实验
★ 实验心得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