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亲兄弟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omebird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打虎亲兄弟散文(共含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mebir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打虎亲兄弟散文

篇1:打虎亲兄弟散文

打虎亲兄弟散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其中最好玩的不是玩具,而是谁的拳头硬谁的日子相对好过些。红火的弟弟小他六岁,那时也就七八岁,特别调皮,但特别怕他,小时候红火在门口对着天喊一声回家,不到一分钟,他弟弟不管在哪里?一定钻出来,他不是怕红火的声音,而是怕他的拳头。可红火很少打他,攒下的劲儿都帮弟弟打架了。

红火的弟弟从小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玩,有时让人欺负了,不吭声。也不知道是谁跟他说,你不是有个哥吗?不用白不用,你惹不起可以让你哥帮啊。这一次,姓刘的小子打了他,他跑回家搬救兵。红火刚好这天在学校练了一手,同桌一女生告诉红火,打架是有窍门的,不能乱来,干事要先下手为强,直接走过去,趁其不备,照着对方鼻子一击,只要溅血,没有不怕的,她说这是他哥常用的手段。

于是红火跟姓刘的说,你欺负我弟了?那小子态度很横,不予理睬,红火再问弟弟,确实是他?弟弟躲在红火的身后点头,是他。红火走到那小子面前,趁他不备,一拳击中他的鼻子。还真灵,顿时鲜血四溅,那小子捂着脸哇哇只哭,一点反击的能力都没有了。到了晚上,红火家成了唱戏的戏台,姓刘的他妈找上门来讨公道,硬说是红火先惹得他儿子。弟弟这时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他的事变成了百分之百红火的事了。红火妈也有点不相信,我家大儿子是三好学生啊,他怎么会打架了?而且还如此专业,难道和他当军人的表哥切磋过?也不对,隔着几座大山一下子也到不了跟前啊。还别说,虽然那姓刘的小子咋咋呼呼,以后还真不敢惹弟弟了。有时想欺负弟弟,可弟弟一指他的鼻子,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成了软蛋了。

另有一次,弟弟又被惹了,这一次惹他的是一个叫马拉稀的上海小刺喽,他的绰号是红火起的。红火刚好帮班上的几个学习差的同学做作业,条件是遇到了事就帮个忙。结果作业做完了好几天,他们也一直帮不上什么,这一天找红火玩,问他要如何帮?红火说经常欺负弟弟的就是那个在地上弹弹球的小子。可是那天下午,弟弟和他玩得正热乎,红火几个同学冲上去就是一阵乱打,直打得那小子满地找牙。他一直到最后也搞不清这帮人为何打他?可是弟弟太老实,他告诉马拉稀,这几个人打他的人也许是我哥叫的`人,因为前两天我哥问我,谁会欺负我,我说是你。哇,这句话太给力了,晚上红火家又变成了唱戏的戏台了,闹得一晚上都不亦乐乎。马拉稀还找了一群帮手企图报复,后来帮手中有一个是红火妹妹的同学,他一听说是她哥红火惹得事就算了。平息后,马拉稀也再不敢惹弟弟了,但听说他后来为了能成为真正的无敌杀手,勤奋苦练武功,真成了某个组织不可缺少的当家花旦了。

还有一次,红火特别记忆犹新,弟弟放学回来在十字路口被人欺负,匆忙跑回家找红火,红火急忙跑去。还没到跟前,他就对义愤填膺的弟弟说,咱回去。弟弟挽着袖子看着红火,不解地说为何?红火说,什么都不为,是你哥打不过。说完他拉着弟弟就往回跑,跑了好远才逃出了包围圈。

从那以后,弟弟也学乖了,他知道他哥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可以帮他,有些时候帮不了,不是不帮,而是连他自己也保不住。童年的事情挺有意思,事情过去了许多年,老账翻出来也挺感动。现在红火兄弟之间见面很不容易,所以他们很怀念过去的日子。小时候红火兄弟虽然有时受欺负,毕竟可以联手对付,因为那时他们常在一起。

日子又过了不久,打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会打架的红火眼睛里也只有书本了,连弟弟也不贪玩了,也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了。红火兄弟新的机会终于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他们的日子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变得越来越红火了。

篇2: 打虎散文

打虎散文

一群人儿聚在一块就有了故事――一个灰色的笑话:我们依旧一起喝着白酒吃着火锅,可是却突然老了。

时间是筛子,一层一层轻轻地筛着当年那群挤在操场里摆起的桌椅上照毕业照的人儿。轻得让我都没有感觉到时间和距离慢慢让那群人悄悄产生的隔膜。于是,我们再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吆!来了,现在在哪上班呢?”

“呵呵!随便混口饭吃呗!”

李不正总是喝完一口酒,吃上一口鲅鱼榨,骂一句:“操蛋!”

我便正告他:也许别人这会儿也像你一样骂着我们呢!

李不正是时间筛子筛完之后留在我身边的人儿。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这个筛子的构造,企图得出我会和这个胖子留在一块的原因,只是一直没有结果。李不正这时就会说:“可能就是因为咱们俩都爱吃鲅鱼榨!”

不管是什么原因,终于还是有个人能陪我一块喝酒――我俩还是喝白酒,只是不再吃火锅――吃火锅要一群人围着才热闹,你一言,他一语。说到高兴处,有人端起酒杯,“砰”往火锅盆上一碰,“干了!”

昨晚李不正又一次在夜里给我打电话:“小五,咱们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6月份的末,我和李不正有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听完一个卖唱的老头抱着一把破二胡拉了一曲二泉映月之后。那天我们两个都喝的有点多。李不正扶着一棵歪脖子书跟我说:“小五啊!咱们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呢!现在流行……”然后,我们醉醺醺的定了车票,向着江南水乡前进。

在我印象里李不正同学一直是个热爱工作的好青年。每次和他喝酒的时候,他的电话总是不停,仿佛没有了他整个项目就要垮台一般。我想起以前上学时那些蓝天白云的日子。请原谅我用了这么一个矫情的词,但是事实上只要回忆起那些上学的时光,第一印象确实是蓝天白云。有一次我和李不正在学校的路上溜达,路过一个宣传栏时,李不正突然指着上面法拉第的一句话: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当时他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我嘲笑了他的阅读能力。

一直在李不正拉着我非要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前,我都认为他一直在努力践行着他当年阅读过的那句话。以至于我曾经想象过这样一个情景:把工作当成一种报酬的李不正同学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参加电视台的一档访谈节目时他回忆起青春年少时自己把法拉第的名言当成信条遭到好友嘲笑的情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南方的那个景色柔美的小城我掐着李不正的脖子问:“你装了这么久不累吗?”

这个小城的天空有那种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李不正说,我没装啊,你说我天天住在单位里,每天除了睡觉不工作还能干啥?

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进行的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第二天下午我们就接到了各自单位领导的口头警告。以至于我们像是两个喝完酒之后很不服气武松能打虎的人,相伴上山。待来到虎穴,老虎一声怒吼,我们的酒醒了,便灰溜溜地逃走。

现在李不正又一次给我打电话说,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我不言语。李不正继续诱惑我:“你看你那张江南印象的照片多漂亮!”

我知道李不正又喝醉了。他瘪着嘴跟我说:“我突然发现我以后还不……不不能再骂那些被筛子筛走了的人。”

“为啥?”

“咱们俩以前总是觉得时间像是筛子……”

“讲重点。”

“因为我发现一个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把所有的人都当成最好的朋友。”

这句话倒是挺有道理,最好的朋友肯定会经常见面,经常吃饭、喝酒、聊天、讲黄色笑话、打球、旅游,一个人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次都这样。我们要上班,要看电视,要看电影,要赖床,要上网,要谈恋爱!

吃着吃着火锅,就老了。老到了不想动弹,不爱说话,混吃等死。

李不正告诉我说:“我已经做好上山打虎的准备了,并且邀请你参战。”

下了火车,李不正对我说,真好,只要不是平邑,哪都好。

篇3:铁石岗打虎洼现代散文

铁石岗打虎洼现代散文

2014年青奥会前夕,金牛湖帆船比赛基地在对金牛湖湖底做安保例检时,蛙人用超声波扫描仪在金牛湖北部铁石岗下面湖底淤泥下约3米处,发现竖立着一个约5米高1米多宽的金属物。顿时指挥部气氛紧张起来,不少人推测是当年日军飞机投下的哑弹。于是调来几位拆弹专家,身着潜水服,下水进一步察看。好在只是虚惊一场,不是什么哑弹,而是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生铁做的碑铭,上面写有“大明洪武XXXXX田兴打虎洼”等字样。那么,田兴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在金牛湖湖底出现这样的铁碑呢?其实这件事还得从元末明初朱元璋与田兴一段交往说起。

田兴,山东安丘大石庄人氏,孔武有力,在江淮一带以贩运为生。其为人侠义心肠,乐于助人,结交甚广。元至正丙午(公元1346)年冬,寒风凛冽,大雪封地,田兴在贩运途经滁州时,偶见道边草丛里僵卧一人。他用手探试鼻尖,见此人还有些微呼吸,于是背到附件旅馆,为他换衣、煎药、喂粥,使他转危为安。被救之人就是朱元璋。原来朱元璋家乡遭遇瘟疫,父母兄弟相继死亡,他投奔皇觉寺做了和尚。不久,寺僧乏食,他不得不外出化缘。因人口稀少,又大雪封路,两天都没进食,晕倒在路边。交谈中,田兴见此人谈吐不俗,气宇非凡,面相古怪,隆准高额,地角阔长,有贵人之相;朱元璋也感念他救命之恩,于是结为异性兄弟。

几天后,朱元璋完全康复,田兴推荐他投奔在江淮一带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朱元璋参加义军后,智勇兼备,骁勇善战,深受郭子兴的赏识器重,不断受到提拔。郭子兴病逝后,这支红巾军就由朱元璋接手。在朱元璋征战过程中,田兴经常出入兵营,为他出谋划策。据说立足南京,北取滁州,东下苏州,西击湖广的战略方针就是田兴提出的。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重大战役中,都能见到田兴的身影。元至正十六(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南京加封吴王后,田兴对明军骁将常遇春说:“大业已定,天下有主,吾从此浪迹天涯,不再多事了!”从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讯。

朱元璋登基南京后,始终不忘昔日恩人田兴,曾两次下诏,寻找田兴,有意邀请他入朝为官,享受荣华富贵。但田兴始终不为所动,一直隐姓埋名,仍以贩运为业。

明洪武三(公元1370)年,六合铁石岗一带出现虎患,连伤数人。正在六合、仪征、天长一带贩运土特产的田兴闻听此事,决意为民除害。于是只身潜入铁石岗下的林深草茂低洼处,十天之内,连杀七虎。田兴杀虎方式很是特别,也很惊心动魄。他不用钢叉之类的长兵器,而是一把短斧。等到老虎两只前脚登上他肩膀时,将脑袋侧向一边,回手用利斧割断老虎喉咙。铁石岗老百姓拍手称快,给这位大英雄披红挂彩。六合知县闻听后,也前来祝贺。但问其姓名,田兴不答;给予奖励,田兴不受。为表彰田兴除暴安民的义举,将田兴杀虎之事上报朝廷。奏章中摹其形,讲其勇,赞其义。朱元璋览罢奏折大笑道:“此必故人田兴也!”为了核实清楚,朱元璋叫常遇春乔装来六合明察暗访,认定此人就是田兴。朱元璋为此龙颜大悦,下令将铁石岗下田兴打虎处命名为“打虎洼”。并就地取材,在打虎洼用铁水浇铸一块碑铭,敕令文学家宋濂亲笔题写“大明洪武三年九月田兴打虎洼”。

据说朱元璋高兴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铁石岗就是当年吴王刘濞铸钱之处,刘濞是七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朱元璋称帝前也自封吴王,而田兴杀掉的.恰好也是七只老虎。这些都暗合平定乱臣贼子大明江山永世长存的意义。

田兴一来怕这儿人稀林密,再生虎患,二来也喜欢这里山峦叠翠曲涧清幽,想想自己年岁已老,不适合东奔西跑,于是在此定居下来。

朱元璋听说田兴在铁石岗定居下来,报恩之情难于言表,两次下诏请他进京做官,但田兴都推辞了。朱元璋还不罢休,于是亲自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诏书,就是有名的《与田兴书》。全文如下: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近闻打虎留江北,为之喜不可仰。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兄长独无故人之情,更不得以勉强相屈。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书,略表一二,愿兄长听之。昔者龙风之僭,兄长劝我自为计。又复辛苦跋涉,参谋行军,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从此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复再来多事矣!”我故以为戏言,不意真绝迹也!皇天厌乱,使我灭南盗,驱北贼。无德无才,岂敢妄自尊大?天下遽推之。陈友谅有知,徒为所笑耳!三年在此,访求山林贤人,日不暇给。兄长移家南来,离京甚近,非但避我,且又拒我。昨由去使传言,令人闻之汗下。虽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而平生交谊,不为时势变也。世未有兄因弟贵,惟是闭门逾垣,以为得计者也。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本来我有兄弟,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这“脚色”一词是六合土话,至今还在使用。

田兴抹不过情面只好过江见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高兴,亲临龙江渡口,携手以兄弟相称。次年,田兴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亲自为他送葬,厚葬田兴于鼓楼傅厚岗。同时诏留田兴二子于京城,授职锦衣卫指挥使。但不久,田兴二子遵从父亲遗嘱,辞官回到了六合铁石岗,编籍在民,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据说铁石岗、金牛湖及六合北山区一带田姓始迁祖就是田兴。

明中叶,打虎洼铁铭就不见了,估计由于山涧倒塌,埋藏于地下了。世事沧桑,铁石岗下打虎洼及周边近2万亩低洼地于1958年建成金牛湖。本来以为这块碑铭再无发现机会,造化弄人,这次青奥会帆船赛事安排在金牛湖,不想有了这意外收获。可惜当时赛事繁重,无暇顾及,因此这块生铁浇铸的打虎碑还静静地躺在金牛湖水底。如果你有幸到金牛湖、铁石岗游玩,眺望碧波荡漾的的湖面,想着60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一定会感喟良多!

观《景阳冈打虎》有感

亲兄弟生日祝福语

打虎英雄辩论大**作文

打袼褙散文

雨打江南散文

打瓮趣记散文

虎 成语

打工时的宿舍生活散文

虎娃口号

虎字成语

打虎亲兄弟散文(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打虎亲兄弟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