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长恨歌》中世俗文化心态(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ello1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世俗文化心态
白居易的《长恨歌》堪称经典名作,所透露出来的世俗文化心态体现着一代诗人对人间情怀与世事变换的叩问。下面来看看!
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千古绝唱,其意义的解读自然也是多元的。不过,创作背景的解释应该是解读作品的惯常开始。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时年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本诗缘起白居易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在仙游寺游玩时,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作诗,请陈鸿写篇传记,二者相得益彰。此诗之所以称其《长恨诗》是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学作品的背景给我们一个创作情景,提供了某种文化视野。透过作品,结合前人的分析,我们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对作品内涵的深挖,这就是对白乐天作品《长恨歌》的世俗文化心态的理解和剖析。
世俗文化是基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与高雅文化相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张扬人性的本真欲求与世俗需求的一种文化模式。世俗文化心态是透过世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心灵状态与想法,是一种基于民间世俗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种文化心态。世俗文化心态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将世俗文化不断地沉淀为一种民族的世俗文化心态。
文人的世俗文化心态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他首先是人性本质的一种流露,其次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世俗文化的一种穿越与重构。文人将世俗文化心态提升到审美的程度,透过世俗文化的深处,能窥见它扎根的文化域,能够深深理解来自于深厚积淀的力量。
一、红颜丽人与政治的悲剧情韵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是古人对丽人命运的一种概括。这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的眼光,也总结丽人们的最终结局。深藏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民族文化心理,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文化心态。
回到白居易《长恨歌》,我们能够感受这一主题之下的世俗文化意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古代的文化土壤里,美女是注定要遭厄运的。杨贵妃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成为男人私人财产和政治的牺牲品,“薄命”之义可以彰显。
《长恨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主要讲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开头八句写唐明皇惊艳于杨贵妃的美貌。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杨贵妃因受宠给杨氏家族带来豪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美色,遗误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受宠的程度。
接下来,用汉武帝宠陈阿娇的典故来比喻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鸡犬升天。哥哥杨国忠做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的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皇帝后妃是人,有情欲,这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然而君王手中那无上的权力这种刚性的东西在柔情蜜意目前一下子失去了控制,所谓以柔克刚是也。好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紊乱朝纲,这就超越了某种限度。我们看待红颜丽人对男权社会的影响必然离不开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述了唐明皇的迷恋酒色,荒费国政。如此说来,红颜真是祸水?还是男人自己纵欲的恶果呢?女人一旦和政治挂上钩,其悲剧性就必然变得严重。武则天独揽大权似乎例外,但她的继位莫不是一步步靠自我牺牲与自身权谋的结果。
美丽红颜多薄命――一个古老的世俗文化心态,它传承千百年的文化之舟,慢慢滑向自己的远方,而封建社会丽人的最终的结局都是“千红万窟,万艳同杯”(语出《红楼梦》),叫人扼腕,令人叹息。
二、悲剧性结局阐释着爱情与政治交织的世俗文化
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那“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悲剧)的震撼力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长恨歌》首先让我们享受的艺术美,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全篇中心思想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同时予以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好象是一幕幕喜剧,然而,乐极生悲。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曾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喜写悲更见悲之分量。唐玄宗政治上的悲剧,正是荒淫无度所引起的,并导致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是故事的曲折、特殊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长恨”的原因。
此诗是诗人情感与审美的一种外化产物,那来自历史与现实的悲剧感已经融化为一种艺术审美。艺术中的悲剧,是艺术家对生活中悲剧现象进行艺术认识的结果,因而直接显现出巨大的审美意义。
三、千古长“恨”与世俗风情揭示难以释怀的普遍情怀与个人心怀
白居易生前曾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首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行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谓之杂律诗”(《与元九书》)。《长恨歌》,白居易将其划人“感伤”类作品。
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就李二十》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奈吟近正声。”是白居易本人对《长恨歌》意义最直接的诠释。《长恨歌》似乎有着永恒的意义,它唱尽了人间感伤情。
《长恨歌》是歌“长恨”,“长恨”是一颗牵动人心的线索。到底“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现给读者,认人们感受别样的风情。 从中我们窥见长恨的发展历程: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唐玄宗追求美色,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仅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开卷首句既统领着全诗又引出故事的悲剧原因。其次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迫不得已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在原因,是引起悲剧的基础。诗人有意淡化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的事实,而对二人的生离死别着重渲染。第三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极度悲伤,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越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情感,政治上的不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白居易仕途坎坷,郁郁寡欢,常借佛道以转移视线,寻找灵魂的解脱。朝野两极的世界对一个现实中的文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进退裕如的人生道路,但对具有独立的精神追求的士人而言,则是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古代文人一生追求功名,为的就是得到“黄金屋”与“颜如玉”,这可以说是文人的一个基本世俗情怀。然而,历史总是在捉弄人,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文人便借用历史爱情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内心渴求。于是,我们后人也从中窥见了那来自历史深处的文人心声。
[摘要]吉祥语是民俗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和谐美满”等,都是人们常用的吉祥语。
这些吉祥语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心态文化的一种反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活化石。
吉祥语在语汇中独树一帜,是研究人类文化的重要材料。
其中,心态文化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分,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吉祥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是心态文化的重要反映。
从吉祥语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传统的心理特征如追求长寿的人生理想、宗法观念及和谐思维等。
一、吉祥语的概述
所谓吉祥语就是指其中含有吉祥意义,能够向他人或自己表达祝福的词语。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即美好的预兆,《易・系辞下》:“吉事有祥”,指美好的事物必定有征兆,民间把“吉祥”解释为福、禄、寿、喜、财,所谓“人臻五福,画满三春”。
人们的生活里离不开吉祥语。
在传统的节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会引用吉祥语,求得好的彩头。
在给老人过寿时,会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这样的吉祥语:过年的时候,人们相见总不忘说声“升官发财”、“步步高升”;还有在一些重要的喜庆场合,吉祥语也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
比如婚礼现场时,给新人送上“和谐美满”、“花好月圆”,不仅礼貌得体,而且接受者也无比开心。
吉祥语的产生和人类的心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为了追求内心所向往的美好,便借助语言文字的力量来表达。
因此,吉祥语浓缩了人类的各种思想,是心态文化的一种特殊反映。
二、追求长寿的人生理想
长寿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寿”字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同时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中而与“寿”字意义相近的字还有“耆”、“孝”、“考”等字。
更早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寿”字,但有“老”、“考”等与“寿”字同样表示年长的字。
文字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文字的出现表明,早在殷商时期乃至在此之前,中国人就产生了长寿的观念。
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处处可以感觉到人们对于长寿的强烈渴望,例如,大臣们在祝福君王时唱道:“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姑娘祝福情人时也情意绵绵地唱道:“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在《诗经》的祭祀颂歌中,祈祷之词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在《鲁颂・宓宫》中,就有“三寿作朋”、“万有千岁”等之类颂词。
长此以往,相沿成俗,浸染成风。
时至今日,祈祷祝寿之风遍及中华大地,反映长寿观的吉祥语比比皆是。
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关长寿的吉祥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直接祝福别人长寿。
例如商、周铜器铭文和《诗经》里常见的“君子万年”、“眉寿无疆”、“万寿无疆”之类,还有稍晚一些问世但沿用至今的“长命百岁”等。
另一类是称颂别人身体健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暗喻对方必定长寿。
例如称颂身体好就做“鹤发童颜”;明明知道或看出对方的实际年龄,但说话时却故意少说十岁八岁甚至更多,这种恭维似乎最能征服被恭维者。
因为直接祝人家长寿、万岁之类,虽然也令人愉快,但未免空洞而且事实上未必能兑现;而称颂人家健康年轻,不但能迎合每个人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望,而且最能使人产生“我真的还年轻”的错觉,这种错觉恐怕是每个人都乐于产生的。
第三类是拿一些常见的永叵自然物或长寿的动植物比喻对方。
其中常见的有以下这样几种说法:把人比作曰月星辰山川之类,例如“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岗陵并祝,日月同辉”。
当然更为普遍的,还是把人比作“寿星”。
把人比作长寿植物。
例如说人家“如松柏之寿”,是“常青树”、“不老松”;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椿树祝愿男性长寿,以多年生宿根不死的`萱草祝福女性长寿:以梅、竹的耐寒比喻人的老而弥健。
把人比作长寿动物,最常见的是把人比作据说可以活上千年的龟与鹤。
如称颂老人是“龟龄鹤寿”。
三、和谐思维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之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和谐涉及面之广,小到人与人彼此间的和谐,大到家庭的和谐,国家的和谐,宇宙万物的和谐,例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美满”以及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直接体现。
例如“健康”就体现了这种和谐的思维模式。
健、康二字,分别见于殷商时代。
“健”字偏重于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康”字初见于《尚书・洪范》里那段谈五福六极的话:“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康、寿与疾、弱对举,可见“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
在古人看来,不仅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人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
人不仅要保持与天地宇宙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一致,而且还要保持自身内部小宇宙各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状态的良好。
“健康”就是体现了身体和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
古人把人视为精、气、神、形的结合体,因此,人自身身体状态的统一和谐也就是这四者的统一和谐。
四、宗法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维系中国封建制度长久存在的纽带,宗法观念根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儿孙满堂的家庭结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多子多孙”的家庭才是幸福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生育问题,希望香火可以永久地延续。
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吉祥语就反应了多子的思想观念。
“多子多福”有了后代,就代表了一种幸福。
“早生贵子”表达了生儿育女的强烈愿望。
五、总结
吉祥语是汉语中较为活泼和丰富多彩的语汇,渗透着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吉祥语是更全面以及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掌握吉祥语是当代人的义务,当然,我们要抱着辩证的态度去研究和使用吉祥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吉祥语积极的一面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文化泛化中崛起的大众文化:从神性体悟到世俗消费
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是学术界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分层解剖角度对文化、从系统论的具体层面上对大众文化分别进行了梳理与框定.认为大众文化审美化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突现了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是促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作 者:傅守祥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刊 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5 关键词:文化 分层剖析 大众文化 系统定位 审美文化 审美解放★ 三界世俗散文
★ 白居易 长恨歌
★ 长恨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