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小小墓》翻译赏析(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月星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小小墓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贺
《苏小小墓》是一首描写神以及鬼的诗作,诗作中表达李贺空寂幽冷的心境。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译文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
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
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
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
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
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赏析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鉴赏:
幽冷,是这首诗的基调。
作为一代名妓苏小小,常为诗人们吟咏。但一般多是从哀叹落墨,抒发感喟。如唐代诗人罗隐《苏小小墓》有:“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这样写容易落入俗套,也易有俗气;这也是一般情感肤浅的人的写法。李贺对苏小小怀着深厚的同情,抛弃那种俗套,从幻想苏小小死后的情形写,写出了真情,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美—— 幽森冷艳之美。
诗人一开始就让读者看到苏小小的眼睛。那盈盈的泪水,如同凝聚于幽兰上的晶莹露珠。这是一双凄然伤感的眼睛,是充满哀怨的眼睛。透过这双泪眼,人们看到了苏小小忧伤怨恨的内心,看到了她的灵魂。
从古乐府《苏小小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小小是有着自己的爱情追求的。可是在李贺笔下,这一切已经逝去了,身已殁,成了幽冥中的幽魂。同心郎又在何处?“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两句,正是写苏小小幽怨的内在感情。此处“无物”并非无物,而是无人的意思,既然无物可结同心,那么物又何用?
所以坟前如烟的鲜花,也不可能成为绾结同心的赠物,虽有似无,不堪剪摘了。这是多么痛苦的心情!
坟前细草碧绿如同她的茵毯,翠绿的松柏如同她的头盖。那轻风飘飘欲举,就是她的衣裳;那清莹如玉的泉水正是她的玉珮。她虽然死了,但仍如生前一样。衣裳、玉珮、伞盖、褥毯,还是那么美,可见她的容颜也依然是那么美丽。这四句通过写她的服饰衣裳来衬托她容貌,物如其人。苏小小在幽冥之中,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如果说,这里是苏小小的鬼魂的话,那么,这是一个美的鬼魂,可爱的鬼魂!
“油壁车..”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写苏小小无可奈何的心绪和清泠寂寞的处境。那油壁车在黄昏时候,仍然来守候着苏小小乘坐它去和同心郎相会。那绿焰如烛的磷火,仍然亮着光焰,照耀苏小小去和心爱的人相聚。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无助了,再没有情人来赴约。过去的全过去了,曾经是那么欢愉的约会,现在再不会重有。油壁车依旧来,翠烛依然照耀,反而更衬出目前的寂寞凄凉。
最后两句更以西陵的'一幅冷落悲凉的景象,完成了苏小小心境的描绘。西陵,曾经是那样使苏小小向往的地方,那里曾经有多少柔情蜜意,爱意欢娱!可眼前却只有凄风苦雨,无比悲凉的情形了。
这首诗是李贺著名的“鬼”诗。但它不似有些人理解那样陰森恐怖,而是幽森冷艳。它写的鬼魂是美的鬼魂,她有着人一样的感情,她有她的痛苦与悲哀;她是那样可爱,那样值得人们同情。苏小小的鬼魂其实仍然是人。当然由于诗人刻画的是鬼魂的形象所以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幽森冷艳,如绿焰影影绰绰的鬼火,凄风苦雨的西陵。但为了和苏小小的性格相协调,所以又突出了冷艳的特点。这样环境与人物(鬼魂)的形象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幽丽奇诡,冷艳幽森的意境。通过苏小小追求的幻灭,诗人写出了当时社会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悲剧。
当然,这首诗主要应该从审美价值上评价它。它通过诗人丰富的幻想,写出了这样独具丰神的美,这种幽森冷艳之美,如果说李贺“鬼才”是指他这种捕捉幽冷之美的才能,那么这一评语是有根据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贺的诗词
2.《古悠悠行》李贺唐诗鉴赏
3.《示弟》李贺唐诗鉴赏
4.《巫山高》李贺唐诗鉴赏
5.《秦王饮酒》李贺唐诗鉴赏
6.《苦昼短》李贺唐诗鉴赏
7.《将进酒》李贺唐诗鉴赏
8.《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9.《苏小小墓》李贺唐诗鉴赏
10.《浩歌》李贺唐诗鉴赏
苏小小墓,苏小小墓李贺,苏小小墓的意思,苏小小墓赏析 -诗词大全
苏小小墓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释】 ①《乐府广题》:“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古乐府《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李绅《真娘墓诗序》:“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②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③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④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这句显然借鉴了屈原《九歌》对神、鬼的描写方法。
⑤油壁车四句:反用《苏小小歌》之意,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
⑥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故曰冷翠烛。 【赏析】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苏小小墓,苏小小墓罗隐,苏小小墓的意思,苏小小墓赏析 -诗词大全
苏小小墓作者:罗隐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魂兮d李城,犹未有人耕。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
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应侍吴王宴,兰桡暗送迎。
题苏小小墓,题苏小小墓张祜,题苏小小墓的意思,题苏小小墓赏析 -诗词大全
题苏小小墓作者:张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
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苏小小墓,苏小小墓权德舆,苏小小墓的意思,苏小小墓赏析 -诗词大全
苏小小墓作者:权德舆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寻。寂寥红粉尽,冥寞黄泉深。
蔓草映寒水,空郊暧夕阴。风流有佳句,吟眺一伤心。
李白墓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注释
①荒垅:荒坟。
②穷泉:黄泉、九泉。
③李白墓:在安徽省当涂县采石江边。相传李白在采石江边,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赏析
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白居易二十八岁。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原文: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田:指墓地。
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赏析: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 五人墓碑记翻译
★ 观沧海翻译赏析
★ 翻译赏析范文
★ 水调歌头翻译赏析
★ 神墓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