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王令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共含9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令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

篇1: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

,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司马光对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国家政治日渐颓废的忧愁。

原文: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

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

雨来春草一番多。

闲居字词解释:

⑴故人:老朋友。通贵:达官贵人。绝相过:断绝来往。

⑵“门外”句:谓门庭冷落,可安放捕鸟的罗网。《史记》载,翟公官廷尉,宾客盈门,后罢官,门可罗雀。这里用此典,说明人情冷暖。罗:捕鸟的罗网。

⑶幽慵:闲散疏懒。僮:仆人。

⑷一番多:一倍多,这里指很多。

闲居翻译:

老朋友和达官贵人们不再和我往来,我门庭冷落,真的可安放捕鸟的网罗。我已懒散无聊,什么都不做,家中的仆人更是懒过我。你看,一阵春雨刚过,门外的青草又长了许多。

闲居创作背景:

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是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此时,故友旧僚纷纷倒向变法派,并与司马光断绝往来。司马光在洛阳经营“独乐园”,却不甚注重其繁琐家务,专意编写《资治通鉴》。僮仆见主人无心料理家事,亦趁机偷懒以致庭草茂盛。司马光见庭草长势,联想到朝中如日中天的变法派,更为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得机清除朝中莠草,遂写下此诗。

闲居赏析: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咏闲居是重要主题之一,也称为闲适诗。对诗人们来说,所谓闲,不仅仅是没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对出仕忙于公务而言,所以闲居诗往往成了隐居诗的代名词。司马光退居后,不能忘怀于朝廷政治,所以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因而格调与传统的闲居诗不同。

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发挥。众叛亲离,他自然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连仆人也改变了以往惯有的勤俭,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僮更懒”三字,道出无限辛酸,大有“运衰奴欺主”的味道。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诗是浅显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这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关推荐:

闲居 高适 译文

司马光的名言

篇2:闲居司马光阅读答案

闲居司马光阅读答案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闲居》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国家政治日渐颓废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感叹。

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因而格调与传统的闲居诗不同。

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发挥。众叛亲离,他自然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连仆人也改变了以往惯有的勤俭,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僮更懒三字,道出无限辛酸,大有运衰奴欺主的味道。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诗是浅显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这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散文阅读的方法

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 目标 ,击中 目标 ,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跳开 、 绕过 、 跨出 、 避让 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 目标 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 目标 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检视阅读法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 寻读 或 猎读 。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末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有3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阅读导言和序言;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者的说明;选择一二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二段和结束段。在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行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阅读理解常考小说三要素知识点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篇3:别长安司马光翻译赏析

,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现了司马光一个儒学政治家的风貌,以及司马光对国家、对朝廷的赤诚和不舍。

原文:

别长安

司马光

暂来不复去,

梦里到长安。

可惜终南色,

临行子细看。

别长安字词解释:

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⑵暂:犹偶然。不复去:不愿离去。

⑶可惜:可爱。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

⑷子细:同“仔细”。

别长安翻译:

偶然来到这里,马上又要离开;这里是我的梦魂几回到过的长安。最使我迷恋的是终南山色,因此我临别时仔仔细细看了又看。

别长安创作背景: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的政治革新于1070年取得了胜利,他以实任的宰相,掌握了政府大权,与之相对立的旧党领袖司马光败退,次年司马光即将离开长安城,前往洛阳时,写下了这首告别长安诗。

别长安赏析:

这首小诗,写离开长安时惜别心情。开头两句,明白如话,但含义深刻,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自嘲此时复杂而又深厚的感情,有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的种种感慨之情;二是以虚写实的手法,用“梦”来实写自己不曾抛却的思想――儒家的治世精神;三是离开长安,远离政治,并非心甘情愿,表明作者安社稷,竭诚为国的人生理想信念没有动摇过。后两句借眼前景物,通过“子细看”,来表达作者留恋朝廷的不舍之情。

临行时对着风光秀丽的终南山,仔细观看,久久不愿离去,心中充满着难言的感伤、惆怅与无奈,感伤的是朝廷的一切政治措施竟与作者的愿望不合,使其大失所望。但当面向景色迷人的南山时,烦恼、苦闷得到了释放,且情不自禁地深情地对她说一声“可惜”:“可爱的南山啊,再见了!什么时候才能和你相见呢!”“可惜”二字,不仅写出作者的柔情浓情,更写出了他对朝廷割舍不了之情,一种对使命的执著,一种酸而涩的心理。所以,别长安,别得酸楚,别得茫然,别得不舒心。

诗的语言自然朴质,诗意似浅实深,感情真挚深沉,诗人内在的可贵之处得到充分体现,是此诗最大的特点。唐元稹五绝《行宫》,写行宫寥落,白头宫女闲谈玄宗,不胜抚今感昔,被人赞为“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司马光这首绝句,也用最短的篇幅表达了很深的感情,足抵一首长篇写别离的诗歌。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关推荐:

篇4:西江月司马光解释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司马光解释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司马光解释翻译赏析,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词作,描写了司马光对在宴会上遇到的美丽舞女的爱情。

原文: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字词解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⑶铅华:铅粉、脂粉。

⑷“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⑸争如:怎如、倒不如。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翻译: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创作背景:无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赏析: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篇5:司马光勤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司马光勤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启示】

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少时浪荡,无所用心,戏游河边,巧遇老太婆铁杵磨针,而得到的启事,他从此发奋苦读勤学,终于功成名就。 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的警枕说的是他从睡眠中挤出更多时间读书,自己设计了一个用木头削成圆形的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头就会撞到床板上,人就会惊醒。他一生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着称于世。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马钧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的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

扩展阅读: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篇6:客中初夏翻译赏析司马光

,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司马光在此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把自己比作“葵花”,表达了司马光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原文: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字词解释:

⑴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⑵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⑷惟有:仅有,只有。

篇7:客中初夏翻译赏析司马光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关推荐:

闲居 高适 译文

司马光的名言

篇8:客中初夏翻译赏析司马光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不满,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退居洛阳时创作。

篇9:吴弘道《拨不断·闲居》全文翻译赏析

吴弘道《拨不断·闲居》全文翻译赏析

拨不断·闲居

吴弘道

泛浮槎,寄生涯,长江万里秋风驾。稚子和烟煮嫩茶,老妻带月炰新鮓。醉时闲话。

利名无,宦情疏,彭泽升头微官禄。蠹鱼食残架上书,晓霜荒尽篱边菊。罢官归去!

[作者简介]

吴弘道(生卒不详),字仁卿(一说名仁卿,字弘道),号克斋先生。蒲阴(今河北安国)人。曾任江西省检校掾史。曾汇编中州诸老书牍为一编,名《中州启札》。又著《金缕新声》,今佚。所作杂剧《楚大夫屈原投江》五种。今亦不存。《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三十四首,套数四套。

[注解]

泛浮槎:指泛舟漫游。

和烟:置身炊烟之中。

炰:蒸煮。

鮓:醃渍的鱼。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陶渊明曾任彭泽令,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回乡隐居。

蠹鱼:指蛀书虫。

[译文]

坐一叶小舟江海泛游,寄托短暂生涯,万里长江秋风潇洒。幼小的孩子和着烟煮嫩茶,老妻带着月光蒸煮新鮓,喝醉时快快乐乐说闲话。

名和利全不求,官宦情早疏远,不为县令的几升几斗官禄把腰折。蠹鱼正残食架上的`书,拂晓的寒霜正荒芜尽篱边的菊。赶快辞官回乡去。

简析:

这两首小令构成组曲,表现了一种远离名利场的闲情乐趣,表明了作者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愿混迹世俗,甘心归隐江湖。曲子构造了和谐宁静的境界,别开生面,富于人情味。

客中初夏翻译赏析司马光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的翻译赏析

闲居,闲居张祜,闲居的意思,闲居赏析

闲居自述,闲居自述顾况,闲居自述的意思,闲居自述赏析

春日闲居,春日闲居姚合,春日闲居的意思,春日闲居赏析

秋日闲居,秋日闲居修睦,秋日闲居的意思,秋日闲居赏析

《司马光》教案设计

司马光读后感

《三五七言》翻译赏析

观沧海翻译赏析

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闲居司马光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