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韩城司马迁墓导游词(共含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亚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竟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庆裟菇ㄖ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乖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春三月,渭北高原还有些许凉意,路上吆车挑担的老汉后生,地里挎篮挑野菜的女子,都还没有褪去那一身臃肿,路边的白杨依然枯着,不过细看那秃着的枝枝桠桠上,分明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鹅黄。
太阳却艳艳的,越冬的小麦也绿得浓重绿得实在,我们的车子就在这饱满的绿色中一路向朝韩城原驰去。
蓝色的公路牌终于赫然标出韩城市界,我的心不由肃然起敬,眼睛却开始忙乱。四野苍茫,我搜寻着每一片村落,每一幢农舍,每一个沙丘,每一丛枯树,在我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那个留下了一部五十二万言的《史记》的司马迁还有着某种联系与纠葛。
二千多年前的那个太阳,大概不如头顶的这颗这般鲜艳,公元前**五年的秦、晋第一次韩原大战的旌旗战尘遮蔽了那轮赤红,却将如注如流的碧血泼进这片干旱的黄土,那时,大获全胜的秦穆公与当了俘虏了晋惠公没有料到,五百多年之后,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一个史官会用饱蘸着恋乡之情的笔墨,酣畅淋漓地记载下那场昏天黑地的厮杀,记载下他们的荣耀与耻辱。
眼前麦田葱茏,青苗吐香,空气清冽,没有一星半点昔日的血腥。无边碧野中闪过一片片几年来新立的农家房舍,一律的青砖到顶,一律的高大气派,展现给你一幅新生活的画图。
唯有那院门上翘檐和精致的镂刻,却透着古代遗风,这或许是一种暗示,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韩城人有种值得他们自豪的历史承袭。
魏长城“字样,顺碑左右望去,低矮的断壁颓墙在麦地里迤逦着,忽断忽续地侵向绿野尽头,向人们勉强提醒着一段失落已久的历史:周安王二十六年,韩哀侯与赵、魏三分晋地,使一部纷繁的春秋更加纷繁,时更名为少梁的韩原乃球为魏分。秦惠王十一年,更少梁为夏阳,汉承秦亦为夏阳,司马迁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一四五年)出生时这座长城该已存在了三百多年。十九岁以前的司马迁在家乡耕牧,该几番涉足当年仍巍然着的魏长城,缅怀那雄性勃勃的烽火硝烟了,司马迁一出世,就掉在一片史迹悠远的土地上。足下之土,应该说是扑朔迷离的华夏历史对这位日后的史官司的最初诱惑,舍魏长城北行不久,便是一片喧喧嚷嚷的集镇,曰”芝川镇“,因芝水流经而得名。司机告诉我,司马祠就要到了。仿佛在印证司机之言,前面远远地挑在杆儿上的是一幅迎风摆动的酒幌儿:”太史酒家“。那蓝色旗布,白色牙边的酒幌儿竟有几分古香古色。未到”太史酒家“,车窗先掠过一座整洁的学校,校门的牌子上用遒劲的行书写着”司马迁中学“。学校里大概正是课间休息时间,传出阵阵嬉戏打闹的声音。我忽然自问,这个以太史公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还能
走出一个司马迁么?历史是由后人续写的,查韩城县志,朝朝代代,不乏达官显贵,但专司修史的,在司马迁之后,便几近绝矣。当初,司马迁是续自己的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的。在西汉,太史令是世袭官职,由于司马迁受李陵之累受宫刑下蚕室,其后世子孙不仅断了汉家王朝的这份薄禄,而且四处藏匿,隐姓埋名于乡野之间,直到新莽政权,才封司马迁后世孙为史通子。历代正史稗闻,司马迁后世影影绰绰,不辨真伪,眼前这个小小的芝川镇,以”太史公“,或”司马迁“,或”史圣“,或”先贤“为名号的店铺不下十几家,然全镇却没有一户姓司马的。而且遍寻韩城市,也无司马迁这一姓,一代史圣,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史记》,也留下了一串串沉甸甸的疑问。
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醒桓,太史公自叙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牋牋可见北魏之前,已有了这座祠墓。?牋牋石级引路,蜿蜒而上,先见一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四字,不由让人想起《史记·
太史公自序》里”迁生龙门,耕牧阳山之阳“之句。这是激愤昂扬的《太史公自序》里最最轻松的笔墨。遥想当年,受腐刑之辱的司马迁蓬头垢面,在长安禁苑的更漏声里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的眼前不会跳动着一个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怡然自得的少年么?造祠者聪明,自有他的构想,以”河山之阳“牌坊始,至岗顶祠院后面的司马迁的墓终,一段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浓缩了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走走陡峭的司马坡上,不由你想起司马迁少时耕牧故里,然后随父宦游长安,继而伴驾巡幸四海,后又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发愤著述十二载,终成《史记》的伟大而惨烈的一生。顺着石阶走向岗巅,每一步都无比沉重,到题着”太史祠“的祠门,进祠院,便是古柏参天,葱郁挺拔,太史祠规模不大,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带芝水,南接魏长城
,气象终于不凡,寝殿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有司马迁坐像,方脸长髯,两眉及鬃,现出刚直不阿,抱负脱俗的气概。立于像前,令人肃然起敬。若细心些,便可看出司马迁塑像面稍北顾,人说此乃太史公在北瞻他所敬慕的苏武,在司马迁祠北二十多里处有苏武庙一座。我的心不禁更加沉重,愈发觉得这高岗上的孤冢过于清冷。历史对于这位杰出的人物是残酷的,在世时受宫刑蒙冤含垢,死后还摈弃于亲族之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慨然云:”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戳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既然不能上祖坟去祭奠,当然死后更不能和列祖列宗一起埋进祖墓的。然他赤子之拳拳,所以在临终前选了这块高地作为安息之地,以期死后能遥望西北方向的父母及列祖坟墓。
徘徊司马迁墓前,不禁想起了数千里之外的诸葛武侯祠。同为名人名词,那个却气象宏大,那层层叠叠的殿堂亭榭,那排列整齐世代陪伴着诸葛亮的蜀中文臣武将,那数不清的御笔金匾圣贤楹联......睡在芝东岗上的司马迁却没有这些殊荣。司马联系迁祠内共有六十六块碑石,却没有显赫人物的一字一文。韩城历史上出过不少大官,宋朝的张升,官至太尉,太子太师,自家就在芝川镇,不可能没谒过司马迁伺墓,却不曾留下过一言颂文。还有明朝的首铺薛国观,清代的两朝宰相王杰,都不屑于为太史公题碑做记,被刘彻治罪的司马迁,又被荒廖的历史放逐了两千年。韩城的人民却是衷心爱戴着他们的这位不幸的乡亲的。历朝历代,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司马迁的诞辰日和清明节,韩城群众和早已更改了姓氏的司马迁后裔都要到司马迁神祠来举行祭奠和扫墓仪式。现存的六十六块碑石中,绝大多数是记叙祠墓的修葺之事。北宋靖康四年《芝
川新修太史公庙记》,清咸丰八年《重修太史庙南俭墙并文星阁及羊城序》等数十方石碑,都详细记载了韩城群众自愿捐资修祠的盛况。当然,也有有胆有识,不为历史偏见所囿,钦敬司马迁人品文品的官吏,如清康熙年间韩城知县翟世琪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为司马迁立了《太史公家世》碑,还向朝廷秦请为司马迁祠批准奉祀生员,朝迁未准,翟县令只留下一声无可奈何的嗟叹。?牋牋鲁迅先生与司马迁心神相通,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在司马迁祠中称赞司马迁”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毛泽东同志也在《为人民服务》中赞扬了司马迁的高风亮节。世事变迁,终于拂去蒙在司马迁身上的尘垢,使这位世界文化名人露出灼目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司马迁祠墓被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四十多年间,人民政府多次拔款,对祠墓重新修整。为了加固太史祠北坡,近年国家和陕西省文物局又拔出专款二百三十万元,经一年零七个月的紧张施工,于一九八八年底完成了加固喷锚工程,太史公若地下有灵,也该会含笑九泉了。
辞别了司马迁祠墓,已是夕阳衔山时分,车子开进芝川镇,最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个挑在高杆儿上的写着”太史酒家"的酒幌儿。不过此刻它浴在如血的晚照里,呼呼啦啦摇出许多欢笑,摇出许多醉意。正赶上司马迁中学的学生们放学,拥拥塞塞走到镇街头,给古老的芝川镇顿添了不少活脱鲜跳的生机。
有人扯着嗓子唱起了《黄土高坡》,许多人应和着,村舍上的炊烟被那歌声震颤着,弯弯扭扭,消失在半空里。
我不禁回首,看了看东南方向,我觉得我将什么丢在了那个陡峭的高岗上。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 “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 韩城导游词
★ 海瑞墓导游词优秀
★ 武侯墓导游词
★ 章怀太子墓导游词
★ 神墓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