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的一生优秀诗歌(共含8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on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的一生优秀诗歌
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默默吞忍。
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
从根茎里来却不能回泥土里去,
一生就是这样在时光中注满怨恨。
一生就是这样在时光中戕害自身。
在烟雾中思考,在思考中沉睡,
在处心积虑中使灵魂伤痕累累——
一生就是这样在火光中寻找灰烬。
就是这样,用牙齿、用刺,
用一个工具挖掘一生的问题;
用回忆消愁,用前途截断退路,
用春天的枝叶遮住眼中的耻辱。
就是这样,把命运比作淤血,
把挫折当成病,把悲哀的债务还清;
就是这样发闷、发呆、发热,
发出痛哭的叹息并在痛苦中酝酿绝症。
一生就是这样在痛苦中模拟欢乐。
做砖、做瓦、做牛、做马,
做那被制度阻隔的团圆梦,
一生就是这样在诺言中迁徙漂泊。
一生就是这样在守望中舔起伤口。
对人冷漠,对己残酷,
对世界视若无睹,对花草不屑一顾,
一生就是这样在反省中拒绝悔悟。
就是这样,吃惊,然后镇静,
蠢蠢欲动然后打消念头,
猛地想起什么,又沮丧地被它逃走,
就是这样困顿、疑惑、脑筋僵硬。
就是这样建设、摧毁、不得安宁。
在挖掘中被淘汰,在吞忍中被戕害,
在碌碌无为中被迫离开——
一生就是这样在迁徙漂泊中饱尝悲哀。
一生就是这样在爱与被爱中不能尽情地爱。
回忆一夜千金的温馨,把脑筋拧了又拧,
回忆稻田、麦浪、飞蛾,想一生是多么失败,
一生就是这样在饱尝挫折中积郁成病。
人就是这样,在泪水中结束一生
愈是完美
愈是遗憾
愈是放任
愈是灾难
一脸沧桑
入了冷眼
“你”
“你看你?”
无奈
傲然
你的格局
悄然又变
无数暗流
潜在身边
此起彼伏
待你厚颜
不经意时
赫然狂澜
在在意时
弥漫苍天
直到精力
慢慢耗完
直到有天
不能叫板
直到苍天
迅雷哗然
车呢
房呢
儿女呢
一张白卷
两人依旧
直面叫板
儿女依旧
悄然对干
只不过也
烙着沧桑
一脸微笑
势力退减
就这样
一代一代
看着
天
依旧是天
山
依旧是山
河水哗啦啦
呐喊
祖辈的遗憾
缠绵
有感世界太多的磨难,不是立竿见影赫然改观,而是漫长过程,慢慢演变……
人的一生并不简单,
矛盾会时常纠缠着。
没结婚的人要结婚,
结错婚的人要离婚!
没生孩的`人要生孩,
孩大了觉得他不孝!
没当农民想当农民,
当到农民觉得难眠!
没当医生都想去当,
当了医生只看银两!
没当教师都想去当,
当了教师蒙羞百年!
没当兵的都想去当,
当了兵的就怕打仗!
没打工的都想打工,
打了工的两手空空!
没有钱的都想有钱,
有了钱的总怕钱咬!
没有病的害怕得病,
有了病的害怕打针!
没有二奶想要二奶,
有了二奶想踢走她!
没有小三想包小三,
有了小三想弃小三!
没有风流想要风流,
得了风流想要死早!
没有朋友想要朋友,
有了朋友想拉黑她!
没有自由想要自由,
有了自由想不孤单!
没有淫赌想要淫赌,
有了淫赌惨不忍睹!
没有长大想要长大,
有了花甲怕命不长!
没有快乐想要快乐,
有了快乐乐极生悲!
人生无常心态正常,
美满幸福终此一生!
优秀诗歌:一步一生
一步?一生?
一步很短,一生很长。
一步一蹴而就,一生要耗费所有的`力气和智慧。
一步近在脚下,一生漫远无边际。
一步易于修饰,一生难于描画。
一步闪现一瞬,一生烛照永恒。
一步如弟,一生似兄,形影相随。
一步是因,一生是果,生死相依。
一步渺小如细沙,粒粒汇成大漠千里。
一步如滴水不尽,滴滴聚集波涛万顷。
一步一步叩首,朝圣般穿越生命的圣地。
一步其实很长,一生其实很短。收拢一生的能量,是为开步的一瞬。
走过长长黑夜,只为迎接一生里短暂的黎明。
每一步都刻满了一生的选择和等待,每一步都镶嵌了环环相扣的一生样式的密码。
有时只要改变一步,也就改写了整个的一生。
一步变得很重,一生变得很轻。
人需要一生的感动诗歌
活着,就是生命
水滴,都在跳动
我,感悟着生命
有没有生灵,活着灵性
我没有感知,因为
它们比我更精
白天,黑夜,它们都是
生的精灵,你
不懂,它的生命,还要
传承,冥冥中一样的种
密码,没有,生命就是过程
传接,不说,都懂
生命就是本能,感觉
让世界打量着天空
星星看着太阳,太阳不知
还有天际,物质的世界
迷茫的天宇,都是心的
黑洞,牛顿无穷解
霍金想着《果壳的秘密》
天空是想,是遥远,是身边
可能想的就是短见
不想就没有眼前,也没有那更
遥远,想着遥远的希望
做到的,只是身边
没有幻想,能载着你去天边
只有生活的财迷油盐
一点一滴,去珍惜
才是长远,过日子的
都呼唤着不懂事的你,一点一滴
就是你曾经的过去,伴着你
出门的距离,那是
你离开心的距离,心
跳动着家的'远,还是离了
家的心
保留那个童真的心
欣喜,感动,跳动
生命,别忘了
曾经跳动着
曾经的心
那是真的
宇宙很远
心,包容着
就是很近
只是宇宙不懂
那天外的天籁之音
看着,你的心
不远,飘逸着走向我
生活的感动
那是宇宙的永恒
人一生必看的优秀书籍
1.行走的人生
俞敏洪
生活中的俞敏洪爱读书、旅行、运动,也爱思考和写作。本书集结了俞敏洪新近创作的散文随笔,质朴的语言中展现着生活与生命的智慧。商场上,他攻坚克难,激情澎湃;生活中,他沉静细腻,满怀诗意。了解俞敏洪之所以成为俞敏洪的原因,或许比阅读单纯的励志经历更有价值。
全书分为旅行游记、读书笔记、生活感悟、人生经历、谈教育、谈文化发展等六章,虽是“闲话”,却可读出“小呆萌”和“大智慧”。旅途他乡遇故知,初识大冰相见恨晚,病卧床头思考不辍,回首往事感悟人生,遇社会问题仍赤心不改。俞敏洪的人生印证了那句话,为君子行万里路,而不忘初衷。
2.古书之美
庆山 韦力
《古书之美》是作家庆山与藏书家韦力合作的一本文化随笔,主体内容为二者的长篇访谈。韦力作为中国民间藏书大家,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很多都是海内外难得一见的孤本,在书中他不仅从纸张、装裱、刻印详细介绍了古书之美,更精选数种珍罕版本,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以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优美呈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倡导读者回归质朴、平和的本初心境,通过了解、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还原古书之美。而作家庆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采访,从生活态度、观点理念、思考方式等多个侧面,展示了一个藏书家作为“人”的生动的一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别致有趣。
3.慢读秋雨
余秋雨
这是一个以快为尺度的时代,人类对速度的欲求填满了地表的每处角落,地球和我们的内心已经越来越承载不起。生活需要慢下来。但生活的慢,不止于外在的身体状态,它可以更丰富,更深厚,更博大,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本书是余秋雨散文新编,分为慢走华夏、慢观世界、慢享至美和慢品浮生共四辑,从文化守望、艺术审美、回归本心来阐释慢生活的内涵。慢是一种生活方式,要用文化传统来润泽支撑,文化生态来环绕供养。本书诠释博大而厚重的慢生活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慢读主题。
4.王蒙老庄系列·庄子的奔腾
王蒙
《庄子的奔腾》是王蒙对《庄子•杂篇》的解读与阐释。王蒙对庄子的解读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现实生活,以文学家的语言对庄子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本书视野开阔,思维跳跃,语言调侃,文风活泼,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纵横捭阖,气势非凡,兼具文学之意味和哲理之思考,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传统经典通俗读本。
本书是王蒙用自己的人生历练,用自己的体悟感受,用自己的政治经历、社会经历、人生经历、文学经历,也用自己的知识与智商去与庄生对话,揣摩逼近庄生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奇思妙想喷涌而出,交映生辉。从中体味到庄子思想的精深之处,对我们的人生及处世智慧有许多的启迪和帮助。
5.李长声自选集:雪地茫茫呀
李长声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三卷本自选集中的生活并审美篇。在此卷所选文章中,作者谈吃谈喝谈赏樱,也聊眼镜筷子自行车,日本生活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间展开,看起来美又似乎没那么美。作者谈日,却不哈日,在其“审而不美”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愿意交谈又离群索居”的观察者,冷峻中带着些温柔。
人生必备书籍
1.原来民国是这样
严昌
本书是一本民国故事的汇总,并以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以归类,文中出现了很多大人物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徐志摩、胡适、蒋梦麟、黄侃、章太炎等大人物等人的生活细节。文章的故事篇幅较小、生动有趣,从这本文稿里我们看到了大家们的幽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饱满的民国。
2.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
安贝托·艾柯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哈佛大学所作诺顿讲座的六篇讲稿结集而成,既是六堂小说理论课,也是一本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南。
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读者如何正确地阅读一部小说?怎样才能识别模范作者,破解其文本策略?艾柯在这本书中充分显示了他将枯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理论变成一种知识愉悦与心智启迪的能力。他以临床的精密态度,通过模范读者与模范作者、小说故事与情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等概念,将文本从技术层面抽丝剥茧,调查隐藏在小说形式与手法中的玄机,进而探索小说与人生、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为小说着迷的深层原因。
不论是奈瓦尔、普鲁斯特、乔伊斯、但丁,还是大仲马、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莱明,艾柯循循善诱,在揭开这些作家作品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指引读者在他的智识水平上领略其艺术魅力,甚至让读者成为他的学徒,一步一步迷失在小说幽深茂密的森林。
人生必读经典书籍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好读在于它平实、有趣,不好读在于时代久远。从汉代以来,每朝每代都有人来注解论语,并做出进一步的阐释。这其中,最著名的注本之一,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了,这是儒家理学名著,是朱熹的老先生的代表作。
为推荐这本书,我专门又请教了家师,家师对它的评语是“简要明晰”。现代人出版的注解《论语》的书中,谈心得体会,漫天发挥的人居多,朱熹这本书,有对义理的发挥解释,但更多时候,会从文字出发,字斟句酌来讲解字句,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尽可能清晰地讲解儒家思想的心得。一般情况下,遇到从文字开始分析着讲书的人,我们大概能够信任,那些总是愿意拿着古人的句子,给人猛灌鸡汤的“学术明星”,祸患不小,要谨慎警惕。
这本书集中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其中的《论语》的注解,影响极大。所谓“四书”的说法,是南宋时候朱熹定下来的,朱熹非孔子亲传弟子,而能进入孔庙,享受后人祭祀与叩拜,足见他对儒家思想的发挥到底有多大功劳。
朱熹注解儒家经典,影响了元、明、清三朝的学术思想。他的这个注本,成为此后数朝官方钦定的教科书,也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金科玉律,考试作文,不能逾越朱子认识的范畴。有人说他的思想在禁锢后人,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他,却认为他所代表的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的。对朱熹的争论很多,但就读《论语》而言,朱熹的这个注本,是无论如何不能绕过去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都是顺顺利利,在这个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坎坷,酸甜苦辣。也只有这样才能是生活过的更有意义,懂得人生的真谛。也只有通过着眼的磨练才回登上成功的彼岸。也正如周华健的歌中所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每个人只有经历了风霜雨雪,才能拨开乌云见到美丽的彩虹。
但是成功也是自私的,它只倾向于那些坦然面对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人。决不会和那些好吃懒做,整天做白日梦,幻想的人沾一点边,也决不会允许他们任何一人踏上它的成功彼岸。
在这个通向成功彼岸的征途中,有你从未见识过的困难,还有常人难以抗衡的诱惑金钱诱惑以及名利诱惑,这都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抵挡它们的诱惑。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一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说人不论怎样到头来始终难逃一死,但死的价值却有不同。象鲁迅先生:一生中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为他人服务,死也是为人民而死,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但他的那种伟大的精神在我们新中永存。象那些汉奸,污吏整天骑在人民头上,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想不朽,到头死,人们都会记住他,记住他的小人之心,人民永远骑在他的头上。
人的一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为何非要为那些金钱。名利困惑,整天提心掉胆。
一生之季在于勤,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一天,不管开心悲伤都要过,为何我们不能每天都开心的度过呢!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4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0节 罗蕾莱我不知道是何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
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凉气袭人天色将暮,
莱茵河水静静北归;
群峰侍立,
璀璨于晚霞落晖。
那绝美的少女,
端坐云间,
她金裹银饰,
正梳理着她的金发灿灿。
她用金色的梳子梳着,
一边轻吟浅唱;
那歌声曼妙无比,
中人如痴如狂。
小舟中的舟子
痛苦难当;
他无视岩岸礁石,
只顾举首伫望。
嗳,波浪不久
就要吞没他的人和桨;
这都是罗蕾莱
又用歌声在干她的勾当。
作者简介
海涅(1797―1856),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这使得他从童年起就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自1819起,诗人在叔父的资助下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学校学习;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期间,诗人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汇集为《诗歌集》。但同时他的进步思想也受到了普鲁士王国的压制。1824―1828年,诗人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同时写有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等。1831年,诗人因向往法国的“七月革命”离开祖国,在法国流亡,除两次短暂回国外,一直侨居在巴黎,和巴尔扎克、肖邦等文艺界的大师交往甚密。此外,诗人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向祖国的报刊杂志供稿,介绍法国的革命形势。1843年10月,诗人和马克思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的思想更接近觉醒的工人阶级,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着吧》等。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失败,诗人的健康也开始恶化,这些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1856年,诗人病逝于巴黎。
名作赏析
《罗蕾莱》选自海涅的《新诗集》中的《还乡集》,写于1823年。诗歌原来没有标题,《罗蕾莱》是后人加上去的。
罗蕾莱是德国莱茵河畔一百多米高的一块岩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坦诺曾写了一篇名为《罗蕾莱》的叙事诗,诗中编造了一个关于魔女罗蕾莱的故事。罗蕾莱美丽娴雅、温柔妩媚,无数男子在她手中送了命,当地主教不忍对她判刑,于是派3位骑士送她去修道院忏悔修行。途中,罗蕾莱登上莱茵河畔的岩石,见到河中小舟,认定舟中的人是负心的情郎而一跃入江,3位骑士也死于非命。这个美丽的传说引发了当时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兴,他们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以海涅的这首诗最为著名。
诗的第一段开始就把主人公的忧伤情绪点明,而忧伤又与那古老的传说有关,这就引起读者探知那古老的传说的兴趣,从而奠定了诗的气氛。第二段开始转为对传说的叙述。起初以写景为主,夕阳西沉,暮色苍茫,莱茵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群峰在晚霞中默默耸立。这一段景物的描写不以真切细致取胜,而着重于气氛的渲染,也借景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而后逐渐将读者引入传说的故事中去,从现实世界逐渐进入神话世界。山峰和夕阳仿佛自然变形成为绝色少女,那金发金饰金梳着重表现落日余辉的灿烂绮丽色彩。诗的主人公在想象中好似见到了少女,她梳头的动作自然优美,歌声曼妙动人。那举止和歌声充满着诱惑,招引着过往行人。于是读者的目光被诗人从山峰上的美女引向江河中的痴情舟子,他被声的美妙和光的灿烂击中了,不顾危险只知伫望。第二段到第五段是神话世界。第六段诗的主人公又出现了,他虽已从故事中走出来,却还摆脱不了故事中的气氛,他为即将没顶的舟子耽心。最后点出祸事的根源,原来他疑心那就是水妖罗蕾莱在作怪。
诗的结构严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紧紧相扣,中间四段叙事悬宕,引人入胜,语言优美,韵律流畅自然。加之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情,因而这首诗有着极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后来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曲子,以西尔歇尔的曲子流传最广,成为民歌,至今仍为欧洲各国人民所喜爱。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1节 欢乐颂(1)
一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隔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结;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 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二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友人友爱相处,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就让他来一同欢呼!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总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合 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三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乳房上吮吸欢乐;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欢乐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更不用说上帝面前的天使。
合 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们预感到造物主?
请向星空的上界找寻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四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在世界的大钟里面,
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
她使蓓蕾开成鲜花,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 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五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索者含笑相迎。
她给他指点殉道者的道路,
领他到道德的险峻的山顶。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
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
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
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合 唱
万民啊!请勇敢地容忍!
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
在那边上界的天庭,
伟大的神将会酬报我们。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2节 欢乐颂(2)
六
我们无法报答神灵;
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
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
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
应当忘记怨恨和复仇,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
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
合 唱
把我们的帐簿全部烧光!
跟全世界的人进行和解!
弟兄们――在星空的上界,
神担任审判,也像我们这样。
七
欢乐从酒杯中涌了出来;
饮了这金色的葡萄汁液,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气――
弟兄们,在巡酒的时光,
请离开你们的座位,
让酒泡向着天空飞溅:
对善良的神灵举起酒杯!
合 唱
把这杯酒奉献给善良的神灵,
在星空上界的神灵,
星辰的合唱歌颂的神灵,
天使的颂歌赞美的神灵!
八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要实事求是对待敌人和朋友,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置惜――
让有功绩的人戴上花冠,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合 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作者简介
席勒(1759―1805),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出生在德国符藤堡公国的一个小城,父亲是医生。13岁时被强行送进一所管制极严的军事学校,度过了8年的囚犯式生活。但诗人还是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受“狂飙运动”的影响秘密写作诗歌和剧本。1780年,诗人从军校毕业,成为一名军医。1781年,诗人自费出版剧本《强盗》。这出表达了进步思想的戏剧在1782年上演,诗人秘密越界观看,事发后被关了禁闭,还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诗人设法逃离了符藤堡公国,在各地流浪。同年,诗人出版了著名的《阴谋与爱情》。1786年,穷困潦倒的诗人受到朋友的接济,才开始过上稳定的生活。1787年,他定居在魏玛,开始转向哲学研究,写下了《美育书简》等著作。1794年,诗人与歌德相识,受歌德的影响又回到了文学创作的路子上,开始了诗人最辉煌的创作时期。期间,诗人创作了《华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作品。1791年,诗人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得了重病,于1805年去世。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785年10月的德累斯顿的罗斯维兹村。这时的诗人在朋友克尔纳等人的帮助下,刚刚从生活的水深火热(债务累累、艺术活动受到严重挫折)中摆脱出来。这些朋友们在罗斯维兹欢聚一堂,并且邀请席勒参加。在朋友热情的笑脸面前,在青翠的绿阴下,在欢声不断的野餐会上,席勒的心情被深深感染,一股欢乐的源泉在诗人的心中奔涌而出,诗情荡漾。这首著名的颂诗就这样诞生了。
诗共分8节,每段的后面都有“合唱”部分,作为正诗的副歌,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情绪更加热烈、更易于打动人。诗中以山洪爆发般的热情和一泻千里的气势对友谊、自然、欢乐、上帝、神灵作了赞颂。
诗人赞美友谊,友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让人得到温暖和欢乐。诗人赞美自然,她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的乳汁是快乐的源泉。在她的眼里,万物平等,即使蛆虫也能和天使一样获得快乐。
诗人赞美欢乐。诗人把欢乐比拟为天上的女神,她能缝合世间一切的裂痕;她是自然界坚强的发条,推动世界永恒运行,使鲜花开放,使太阳照耀天空,她掌控着我们看不见的天体;她是生活的向导,引领人们向着真理前进,在信仰的山头欢呼。欢乐是宽容的、涵盖一切的精神,有了她生活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诗人也赞美上帝、神灵,特别是在副歌中,诗人大声喊出了自己心中对上帝、神灵的赞美和神往。诗人在这里并不一定是在宣扬宗教的`什么东西,只不过是借此表达心中的信仰。也许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表达诗人心中的坚定和赞美,也许上帝就是欢乐的化身。
诗在泛爱主义思想的笼罩下,始终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一种轻松欢快的情绪、一种人类的精神、一种生命的热情在不自觉中感染着读诗的人们。这种情绪、激情在半个世纪后为音乐家贝多芬感受到,贝多芬为这首诗谱了曲,作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结束合唱曲,此后《欢乐颂》与贝多芬的曲子一道传遍了全世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3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811年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因写诗反对暴君政治,于1920年被流放到南俄,期间他同当时的反对沙皇的十二月党人联系密切。1924年,诗人因与南俄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到其父亲的领地,不准参加社会活动。同年诗人写下著名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但这出深受人民欢迎的戏剧遭到禁演。1926年刚上台的沙皇为收买人心,召普希金入外交部任职。但诗人早已看清了沙皇的真面目,尽管诗人接受了职务,但是他并没有为沙皇收买。1931年,诗人和19岁的娜尼冈察洛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但家庭生活并不愉快。1837年,因法国公使馆的丹特士男爵调戏诗人的妻子,诗人决定和他决斗,在2月8日的决斗中,被子弹击中心脏,两天后去世。据说,这次调戏是沙皇指使的。诗人一生创作颇丰,除上面提到的历史剧和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作《致恰达耶夫》、《囚徒》等外,诗人还创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驿站长》、《上尉的女儿》等著名作品。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普希金1825年题在他的一个女朋友――叶沃尔夫的纪念册上的。诗人曾提前把要和丹特士决斗的事告诉她,由此可见二人友谊之深。诗人的这首题赠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诗人广为流传的作品。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了劝慰。诗的开头是一个假设,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脆弱的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那些不够坚强的人面临“灾难”。那的确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但诗人并不因为这而消沉、逃避和心情忧郁,不会因为被生活欺骗而去愤慨,做出出格的事情。诗人的方法是克制和坚强的努力。诗人主张:“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种生活观,面向未来的生活观。我们的心儿要憧憬着未来,尽管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我们可能感受到被欺骗,但这是暂时的。我们不会停留在这儿,不会就在这儿止步,我们有美丽的未来。当我们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在和朋友共享欢乐的时候,我们再细细品味这曾经令人悲哀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充实、丰富的人生感受,“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诗人就用这种面向未来的积极生活观,给女友以鼓励。同样,诗人也用这种生活观以自勉。诗人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欧洲大陆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那时的俄国,一方面处于沙皇暴政的统治下,另一方面,人民的自由意识大大觉醒,起义和反抗此起彼伏。诗人出身贵族,有着强烈的自由民主意识。这些注定了诗人的生活会充满暗礁、漩涡、险滩和坎坷不平。诗人在面对困苦时坚定自己对生活的信心,诗人就靠这信心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暴力的压迫。
诗人对生活的假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感受。正是这种生活观,这种对人生的信心,这种面对坎坷的坚强和勇敢使得这首诗流传久远。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4节 帆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作响
……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1834年入军队服役。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当代英雄》、《祖国》、《恶魔》等著名作品。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1841年,诗人离开了人世。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
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不是幸福,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的东西;不是逃避,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在帆坚毅的搏斗中,大海已经有气无力。而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帆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5节 披着深色的纱笼
披着深色的纱笼我紧叉双臂……
“为什么你今天脸色泛灰?”
――因为我用酸涩的忧伤
把他灌得酩酊大醉。
我怎能忘记?他踉踉跄跄走了出去――
扭曲了的嘴角,挂着痛苦……
我急忙下楼,栏杆也顾不上扶,
追呀追,想在大门口把他拦住。
我屏住呼吸喊道:“那都是开玩笑。
要是你走了,我只有死路一条。”
“别站在这风头上,”――
他面带一丝苦笑平静地对我说道。
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前苏联著名女诗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贵族。1905年,父母离异,诗人随母亲居住,不久被寄居在亲戚家读书。中学毕业后,诗人进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法律系学习,同时,诗人开始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文学创作。1910年,她与贵族诗人尼古米廖夫结婚,婚后先后在法国、瑞士等国游历。这时的诗人写下了很多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诗歌,这些诗在贵族青年中广为流传,也使诗人获得了“俄罗斯的萨福”的称号。十月革命后,她的丈夫参加白匪,遭到镇压;诗人一度沉迷于学术研究,放弃诗歌创作。但诗人坚持自己的爱国情怀,没有和另一些文人一样离开祖国。卫国战争期间,诗人 写下了许多有关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英雄诗篇。二战后,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遭到批判。20世纪50年代,诗人被恢复了名誉,但对诗人作品的研究一直是苏联文学界的一个敏感话题。1966年,诗人去世。直到1990年,诗人在苏联诗歌史上的地位才得到确立和真正的认可。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911年,是对一段爱情插曲的描写。
诗中首句刻画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子形象,她披着深色的纱笼。简单一句话就刻画出女子那欲说还羞的心情, 衬托出爱情的神秘和诱人。“紧叉双臂”,似乎也在暗示着“我”对爱情的犹豫和惶惑。诗人就是在这种微妙的心境中写下这首诗的,那是恋人们在爱情中的常见情境。
对方神情悲苦地走了,脸上带着痛苦,脚步踉跄。他是因为对方的犹豫和怀疑而心情烦闷,还是因为被对方过火的玩笑击伤了心灵。而因为这略带极端的行为――走开,另一方也不再安稳地坐在那里。“我”要去挽回对方的心,“我”不想失去心中的情郎,急忙追了出去,要把“他”留住,并且解释清楚,表白心中的爱情。
“他”回过头来,面带一丝苦笑,平静地对“我”说:“别站在这风头上。”这简短的一句话胜似千言万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关切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会给一个人带来一生的幸福。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突出反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的场景,写出生活中朴实而真切的感情,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这首诗采用一个爱情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情景,将恋人之间那种向往爱情又怕受到伤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将爱情中的苦痛和甜蜜写得生动到位。诗中采用对话的形式,一方面使诗的故事性增强,另一方面又使诗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真实而动人。这首诗给当时处在动荡社会中的年轻人以很大的安慰和满足,在他们中间广泛地流传着。
★ 人的一生诗歌
★ 人一生真不简单…
★ 一生短暂诗歌
★ 诗歌:母亲的一生
★ 一生有你相伴诗歌
★ 诗歌:寻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