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的帝王生涯》读书笔记(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sg9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的帝王生涯》读书笔记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一直被悲哀和风雨飘摇的气氛拉扯着向前走的感觉。
苏童笔下的“我”,是被皇太后扶植起来的傀儡,是末代的昏君暴君,也是个喜欢鸟类渴望成为一名走索艺人的孩子。他是我们最厌恶最唾弃的那种皇帝,暴虐,视人命为草芥,冷心冷性。但是他又是那么可怜,他身处皇位却事事不由己,只出宫一次看到走索艺人,便心向往之那种自由和灵巧。他保护不了自己喜欢的妃子,做不了自己做主的皇帝,整天整夜地怀疑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夑王。他的.暴虐和冷漠是源于他的无力,焦虑和惊慌。
他的幼年生活就在那一句“夑国的灾难要来临了”中度过,他的皇宫看上去坚固无比,而八面来风的时候只如纸般脆弱。他的蕙妃,他的品洲女孩,最后沦为青楼女子。而那个钟灵毓秀的蕙妃一开始的的确确是爱他的,连她走的时候都不忘收着那一叠诗笺。可最后国破的时候,也是她兜售那一叠诗笺。曾经黄金白银也比不上的东西,而今连几文钱也换不得,实在可叹可悲。
也许端白并不是那样想要他的黑豹龙冠,他只想摆脱白色小鬼的纠缠,摆脱时时刻刻的不安和惶恐。最后端文攻进皇宫,是端白一直对端文说“你就是夑王”。离开皇宫是兄长最后的仁慈,而端白想必也是如释重负吧。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走索艺人,拿着没有看的论语,和燕郎一起成了一个杂耍班子。
而最后夑国灭亡的时候,端白说:“从童年起就有人预测了这场灾难,我曾经非常害怕,现在这一天真的来到了,我的心空空荡荡。你摸摸我的手,你再听听我的心跳,现在我平静如水,我是一个庶民,是一个走索的杂耍艺人。我面对的不是亡国之君的罪孽,只是生死存亡的选择,所以我已经无所畏惧。”越到后面,我越能感觉到端白的平静。他不再是暴虐的君王,是和所有人一样命如蝼蚁的庶民,而他对这种贫贱所带来的轻松甘之如饴。
这本书有一种哀柔的美感,从纸中透出的风雨欲来令人赞叹。
最近写东西一点手感都没有,语言文字都干瘪如掏干净了的核桃,虽然是随便写点东西,但完全写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表达不出自己先要表达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写出点能看的东西啊qwwq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所写的第三部英译小说。小说用一种近乎魔幻的笔法叙述帝王生活,同时又借鉴了传奇小说的写法和古典诗境的营造,讲述了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的故事。
《我的帝王生涯》自1992年发表以来,截至共有200多篇相关研究文章,学术关注度很高。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所写的第三部英译小说。小说用一种近乎魔幻的笔法叙述帝王生活,同时又借鉴了传奇小说的写法和古典诗境的营造,讲述了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的故事。
《我的帝王生涯》自1992年发表以来,截至20共有200多篇相关研究文章,学术关注度很高。
小说虚构了一个历史朝代夑国,讲述了少年皇子端白本是一个懵懂的皇子,却在太后皇甫夫人的操纵下成为国王,昏庸无道造成王朝覆灭,然后成为民间杂耍艺人,最终由于战乱而出家的故事。端白继承皇位是太后一手策划的结果,目的是要他听命行事,但是少年的叛逆情绪使他时时处于压抑的感觉之中。于是,他就变相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对太监燕郎的宠信、对酷刑的使用、对国事的荒废等等。终于,在皇甫夫人去世后不久,国家发生了叛乱,皇位被篡夺,他成为了庶民,燕郎带着端白投靠自己的父母,却在路上被强盗抢走了银子,回到家中,只能受尽冷眼奚落,于是只好带端白离家出走。端白练起了杂技,并成为了民间杂技艺术家“走索王”,和燕郎成立了杂技团。但是战乱频仍,新王朝在奢侈糜烂中再次被推翻,而端白的杂技团成员也都死在了官兵的手中。端白最终隐逸山林,出家为僧。
最近一直沉迷于苏童的小说中,他的故事总是透露出一份悲凉和凄冷,而且一般地点为香椿树街,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大家都明白苏童的
小说故事是与作者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他写作的来源和灵感都是童年时的种种经历,他说自己一直保持着一份童真的眼光,以孩提时的目光来看待生活。
而《我的帝王生涯》是与其他小说不一样的类型,可以被描述为一部历史剧,通过对帝王生活的时间线进行编写。没有苏童其他小说语言那么的晦暗,读起来也更加的轻松。
故事很短,讲述了一个从12岁开始当皇帝的燮王的帝王生活,通过他的视角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从开始对于成为帝王的厌恶,到贪婪得意,再到最后的落魄失意时对往事的回守。和尚觉空预言,最后送给燮王的《论语》,他在宫中就一直没有去读。一直沉迷于物质和美色中,忘记黎民百姓,国家大事。从其厌恶后宫嫔妃每夜发出的叫声,将她们舌头割掉,这一幕已经暗示了最后帝王的结局。他还喜欢玩蛐蛐和向往鸟儿的自由,表示他对帝王之事毫不感兴趣。而且这也是主题的一面,对自由的向往。
他与其兄弟的争权,也被祖母告知其兄弟端文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很显然他不会让位,于是想把其兄弟杀死,最后也是成为劲敌。
一个小太监燕郎对他的忠诚,一直是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但最后燕郎在皇帝被取缔之后,带着钱财想回家光宗耀祖,置办家产时,却遭遇了强盗,被夺走了全部钱财,这是多么可悲,又是多么讽刺!小太监燕郎的一生也就被生活无情的抛弃。
接着燮王向往走索艺人的生活,希望着自己成为新的一代走索艺人,得到那种飞一般的感觉,但等到了京城却已经如梦初醒,彭国人要将燮国毁灭,成为他的国土,他组建的戏班子人员也被杀害,很讽刺又很可笑的是他竟然还活着!更有甚者,他的所有兄弟都被杀死,而且端文成为最短命的一个帝王,所以我就觉得这也暗含了他又是多么幸运,可以逃过一劫。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最后来到了其师父觉空的归属地,安心度过岁月,他身边带着俩件宝贝,一是《论语》,二是绳索。在这他开始白天走绳索,晚上读论语,过上了相似师父觉空的生活,文章最后说:有时觉得《论语》一书包含世间万物,有时觉得一无所获。
这部作品的争议还是很大的,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则厌恶。那么来谈谈你的.感受吧,后期我会继续来写些苏童小说的读后感,毕竟他的作品对于我来讲,还是很有吸引力,喜欢在他虚构的世界里,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静静地看待里面的人物和生活。
有人说燕郎对端白是爱情,有人说端白并不那么坏否则怎会有燕郎这样的死忠粉,而在我看来燕郎对端白并非习惯和愚忠,而是别无选择的命运安排,端白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他八岁成为一个阉竖,父母的目的是让他进宫终身不愁吃穿。他一个儿童面对险恶的环境,还带着父母光宗耀祖的梦想。
他成为端白的忠实的奴仆,是他的命运和他的聪敏过人。
他被端武欺负仍救了端武,为大局,更为保命保地位。
他为端白救蕙妃,他为端白去看李义受刑,他为端白去谋划杀端文。
他看见端白射杀垂死的功臣杨松,他内心应该是受到震撼和惊吓的;他把杨栋投毒的秘密告诉端白,也是自保和讨好。
他在端白眼里是那样天生的卑贱,但是端白也很享受那份卑贱。
“如果陛下去走索,那奴才就去踏滚木。”全文最感动这句。其实在燕郎看来这只是玩笑话,却在端白被贬为庶民做他寄生虫时变成了真实的诺言。并神奇的,他们最终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他们成立了名噪一时的走索王杂耍班。
端白想独自离开,不想拖累燕郎,在燕郎看来他的人生被主子抛弃了,被命运抛弃了,他只能妇人式地去寻死。
多年的积蓄被抢了,对于端白来说只是一个灾难的小插曲,对燕郎却是灭顶之灾。不能光宗耀祖了,还会成为父母的寄生虫,拖累父母也成为家乡的笑柄。还带回了端白这个“主子”式的寄生虫。不能买地盖房了,平民的梦想破灭了,没有未来了。他仍然没有放弃端白,而是一如既往伺候他照顾他,替他设想周全。
做了王的贴身太监,此生就和王的命运绑在一起了。即使王被废,也不可能娶妻生子做平民。要做王一辈子的奴才。
他做不了重活,甚至有时拿碗都抖,因为他是一个没用的阉竖。
端白被废,给不了燕郎帝王的庇荫,燕郎只需要一个主子,一根牵引生命继续下去的线。
端白独自上路,还是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睁开眼就看到了自己忠实的奴仆,享受到随从给他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温暖。“我一路朝南走,陛下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可想到端白当了传家玉得了盘缠,燕郎是否向父母乡邻乞讨得到路费?
端白只听见大缸被砸碎的声音,只听到同伴被杀的哀叫声,始终没听到燕郎被杀的声音。从第一次见燕郎,他就是习惯沉默而害羞的,象一个女孩子。
燕郎把最安全的位置给了端白,在他喜欢的小女孩之间他依然把主子放在第一位,即使这个主子已经是个累赘。然后他再把自己的身体挡在小女孩前面。
“我终于把上天赐我的最忠实的奴仆弄丢了。”最终端白的后半生竟是在苦竹寺度过的。真料想不到这结局。
他竟没有死去。在那样的乱世。
他一定活了很长的岁月。回忆伴着他。还有无数白色小鬼。
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安徽大学 14物流管理 杨静
那是苏童笔下的一个虚拟王国,一段虚拟的历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代帝王端白的一生,故事的叙述方式显得平淡而无奇,以第一人称的match方式进行讲述,除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整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娓娓道来,以最平淡的方式创造了最震撼的效果。整篇故事充满了末日挽歌似的悲壮,寂静的却浓郁的忧伤。
故事开篇就进行了详细的环境描写,“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乌桕树林中低低掠过,它们……”开篇即用环境描写晕染了一层静谧的环境色彩,就如同即将迎来结束的大燮国一样沉寂。端白的语气中不见悲伤,不见波澜,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描绘一副别人的图。这份淡漠源于他内心温情的缺失。对他而言母后孟夫人,太后皇甫夫人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当他是追逐权利的棋子,兄弟之间更是争权夺势,明争暗斗。所谓的父王或许也仅仅是个证明他身份的称谓罢了。如此,他的淡漠也是情理之中。而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份淡漠之中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成了大晖酰伟大却孤独的王。初识端白,印象中是昏庸残暴而嗜血的。他会因为烦躁而下令剜掉冷宫中弃妃的舌头,会因为对血的厌恶恐惧而射杀功臣,会……他的种种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天子萧宝卷,一样的残忍而无道。但细读他们又是不同的。端白近乎疯狂的残虐来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情愫。他身上的一切恶习多是用于抵消对生存的恐惧,所以本质上与自身而言他是没有错的,他错的只是少年为王。正如僧人觉空所言“少年为王,即是你的造化,又是你的.不幸”,只是那份造化只伴随他度过了极短的瞬间,而那份不幸却终其一生。
端白的一生如同苏童笔下的绝大部分人一样都在逃亡,初为君王是一种精神逃亡。在文中端白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秋深了,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这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似乎只是疯子孙信的信口之语,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是端白内心不明的希冀。所以,端文的那场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端白的一种救赎,一种无意的来自外界的救赎。而后来在寻常杂耍班子无望时,端白开始自己苦练走索,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自我救赎。正因为这后来的端白才会发出“面对人们欢呼燮王的狂潮,我不无心酸地想到黑豹龙冠的骗局蒙蔽了多少人的眼睛,曾经头戴龙冠的人如今已经逃离了那口古老的陷阱,而宫墙外的芸芸众生却依然被黑豹龙冠欺骗着。作为一个参与了大骗局设置的人物,我挽救了自己,却永远无法为那些淳朴而愚钝的人群指点迷津。”的确,他挽救了自己。至此他的逃亡似乎到了终点,然而杂耍班子京城一行又终结了他走索的未来。他失去了这一生中唯一的伙伴,终于还是孤独一人,在烈火之中见证了燮国的末日盛况。之后的他前去了苦竹寺,到了觉空圆寂之地,可以说这才是端白逃亡真正的终点。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端白帝王生涯的概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一部逃亡史。该文诗意而伤感的叙述了端白由帝王到庶民,从王宫到逃亡,从人性沉沦到人性复活,再到对精神家园寻找的一生。从精神逃亡到身心逃亡。这是端白的一生,而苏童想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单单的一个故事。在这篇文章中,苏童以历史为名,借用历史来表达他对人类家园的思考和探索,对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归宿的寻找,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精神拯救的关怀。端白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他身上的缺点在现实中总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类似的,或是浮躁,或是残虐,我们只能讲苏童对那种缺点进行了无限放大,却并不能否认那是我们的通病。端白的逃亡就是我们的逃亡,然而这逃亡绝对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在如今这个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对精神归宿的一种迫切的寻求。在故事的最后,端白成了走索王,是拥有与鸟儿一样自由灵魂的自己的王,这个是端白对自己帝王生涯的否定,更是苏童所展现的人类的自我反思意识。
读我的帝王生涯就如同端白读论语一样,有时候觉得这本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时候却又觉得一无所获。
本文选自《钱江潮》26期
这是一本基于架空朝代,描写一个帝王从年幼登基到最终浪迹江湖的故事。书很薄,大概一个晚上就能看完。买书的时候我已经准备空手离开书店,却因为翻开了第一页就被故事开头吸了进去而毫不犹豫掏钱买下。
整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上帝王经历的情节,文字华美又凝练,风格克制又冷峻,给人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却又在故事的悲剧展开中不时看见自己的身影。看完这本书当晚做了个梦,梦见一只很小的燕子在疾风苦雨中奋力扑腾,最终还是被滔天的洪水吞没。
“现在我突然意识到人在世上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旅行,就像牧童在荒地和坟冢里放牧,只是为了寻找一块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草地。”
最近随身带着本小说的目的是防止自己犯困,外加等香锅什么的时候消磨时间,可没成想一碰到手就这么看啊看下去了。
苏童编织故事的能力似乎比韩少功要强很多。韩少功的小说像杨树,干净利落,整个故事一条主线下去;苏童的小说则像榕树,枝繁叶茂,并且正是这枝繁叶茂让人觉得他的每一个细节都很真实。就像大家公认『红楼梦』是曹家的兴衰史,其证据之一就是文中生活细节很多,若不是曹公亲历则很难杜撰出来,如贾母把湘云错认作宝玉,招呼她不要站在灯下,仔细落了灰。我看『帝王』时就是这种感觉。
苏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也让我很不解。总的来说,看到过的人物形象大抵就是两种,一是至善或至恶,就像我党极力渲染自身之光辉;复杂一点再就是善恶的斗争,就像-教的壁画,上帝在右边,撒旦在左边,人在中间不停地摇摆。恶在-,善在诱导,人要么弃恶从善要么变善为恶,总之是内心在挣扎,这种就是现代文阅读里常考的“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的人物。
『帝王』中的形象总让我觉得恍惚,拿孙信和燕郎来说。孙信是几代功臣,最后成了老疯子,且不说是真疯假疯,他不停地自喃“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并且这句话也是贯穿故事发展始末的一个线索,应该算是预言性的一个人物,似乎洞察人世纷争;燕郎自小入宫,燮王初次梦遗之后,皇甫夫人将清修阁的宫女悉数换成小太监,燕郎则因为跳格子玩得好而受燮王喜爱,其后一直在燮王端白左右。恰此时作者借孙信之口说“宦官受宠,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我便以为燕郎也如赵道生一般,是个-佞之人。可随后看来,燕郎也算有情有义了,端白被废后也不离不弃,或者说奴性难改。再然后,在清溪县,却有燕郎抱着-的小女孩玉锁入眠的情节,就算是燕郎说“我只是喜欢她。我只是想抱着她睡觉。”也没办法解释我对这个人物的疑惑,我实在是想不通作者设定每个情节的意图。
苏童在自序中说,『帝王』是他随意搭建的宫廷,是按照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我感觉这个宫廷搭建得很具体很真实,即使是从未正面出场的端轩和端明、各地藩王,也会不时地在侧面出现,特别是文中出现过的刑罚,每一种都是让人痛不欲生,即使是文字也能让人汗毛直竖。可作者就是以这种欣赏的笔触写出来了,刑吏提来十三位废妃被割下的舌头,在燮王眼里竟成为“美味的红卤猪舌”。
【孙信】
『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功臣并无过多戏份,大约只是个指向性的人物。孙信最后冻毙在炼丹炉前,似乎是守着先帝,尽了最后一份愚忠。孩童姣好而湿润的面容,两片暗红的嘴唇茫然地张开,让他的预言响彻燮国上空。我突然相信,那只叫声听起来像“亡,亡,亡”的鸟,一定是孙信的化身。
【端白】
想不通这个废君究竟算是好人还是坏人。为君时昏聩暴虐,杀,杀,杀,都给我杀了。他对皇甫夫人嘶吼:『我从来就不想当这个燮王,什么都是你在做决定。要是我连想杀的人都杀不了,我这个燮王究竟算什么。』所以,-只是他寻找自身身份认同感的极端方式。
苏童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笔调阴暗,或者说阴森,就像逼着你走一条长廊,你心里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可眼前却什么也看不见。在他的笔下,人生都是痛苦的。
-后端白在清溪县的客栈练习走索,若无旁人,陪着他的只有他忠实的奴仆燕郎,不熟练地习踏滚木。看到这里蓦地想到『幻城』,乌鸦死后卡索、月神、皇柝在客栈的庭院里施术的那个场景,尽管对郭敬明这个名字的好感度渐渐渐渐流失,『幻城』确实曾经打动过我。
从燮王到走索王到奇怪的僧人,端白终于成为一只自由的鸟。
【燕郎】
『燕郎端着一碗黍米粥,他的脸因痛苦而抽搐起来,我看见他的身体和手突然摇晃着,粥碗砰然打翻在地,老天,现在让我怎么办?燕郎掩面而泣,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只是个阉竖,是个无能的、看人眼色的不男不女的阉竖,陛下在位我尽忠尽力,陛下倒霉我仍然陪伴左右,老天,我还能怎么办呢?』
燕郎一直有很强的自卑感。或者是由于从小便被自己的铁匠父亲去势送入宫中,觉得被遗弃,觉得缺乏安全感。燕郎的逆来顺受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可是当端白要求看他的-,他终于崩溃了。那个伤疤是他的底线。每个人都有底线。
【蕙妃】
品州富贾千金,与端白有着相同的对鸟的崇拜。蕙妃的悲剧是俗套的白狐换太子,这只能用『宫廷』来解释,原因难以从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寻,尽管这出戏的导演是彭王后。
多少年后成为九姑娘,在-院与端白重逢,蕙妃该是看出了多少东西。随后再离开,在集市售卖曾经互传情愫的诗笺度日。有情之人被时间逼着想明白,情算个什么东西!
然而比起菡妃,国破之际逃进冷宫,被黛娘活生生将成形的婴儿踩出来,蕙妃至少被爱过。
【皇甫夫人】
这个人的心理实在是太阴暗了!当时私改先帝遗诏,让本不想当帝王的端白承袭了王位,是出于便于控制、便于拢权的考虑。可她不仅想控权,还想控制住五个孙子,试图将他们玩弄于股掌。『帝王』应当与『武则天』是同一时期的作品,皇甫夫人的身上明显有才人武照的影子。
她想当神。她想掌控一切。她死前,把端白叫到卧榻之前,掏出真正的遗诏,说:『其实端文才是真正的皇帝,这只是我跟你玩的游戏。』
有些人就是想当神。有些人就是喜欢俯视一切的感觉。有些人就是想象自己凭意念操纵着一切,由此得到-的快感。
买了本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先不说内容,就是看看这题目就是我所喜欢的,看了内容之后更是荡气回肠。
书中一开始就多次出现了“燮国的灾难快要来临了。”之类的话,暗示了燮国最终会被毁灭,这像是一根线把整个小说串连了起来,又让小说有了悬念。它是通过疯子啊信和僧人觉空的言语表达出来。
在县念方面还有就是主人公燮王皇位的合法性问题,可以从杨夫人在登基那天的事件,还有端文的刺杀等等,从中可以窥探出疑点,最终在皇莆夫人临时前给出了答案,是皇莆夫人篡改了遗诏,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年幼的懦弱的燮王,而不是长子端王。这不禁让人想到慈禧跟光绪,只不过慈禧没有篡改诏书,而是一手决定的。这种情节设置让故事更加地曲折。
其实我认为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是成功的,它深刻地描绘出主人公燮王的心理变化,通过做恶梦,白鬼等表现了主人公燮王的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在后半部分贬为庶民之后心情是复杂的。有自责也有悲伤。如看到民众高呼他为燮王时,他就觉得他们愚昧,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还对帝王看得这么神圣,却不知道被压迫和-。不知道他成为走索王到达京城时,看到自己国家被攻陷,燮王宫被烧毁,作为曾经的帝王的皇室血统的人,他心情是怎么样的,应该是难以表达的很沉重和荒凉吧,看到这里时我也被深深地震动了。这也有历史背景的,跟未代皇帝溥仪不是很像吗,不知道当他听到自己的祖宗皇陵被孙殿英炸了会是怎么样的感想,是不是也和燮王一样呢。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燮王也是幸运的,他本来不想当燮王,他不喜欢宫中被-的生活,喜欢民间的自由多彩的生活,他-退位(端王放他逃走)让也让他脱离了那根绳索,也使他能活了下来。
小说有内部斗争,也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有后宫争斗、农民起义、端王的反叛和彭王的进攻。可以看出主人公性格懦弱,比如放走了农民军首领,西巡的失误,对端王的态度等等。使情节颇为曲折。苏童似乎很擅长描写女人,对后宫妃子之间的事表现得活灵活现。
小说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天灾导致了民不聊生,朝廷又不减免税收,导致了农民起义,才让端王去-,而一旦-成功,他的威望和权势必定会大为增强,最终联合西昭王反叛。而反叛成功,一山不容二虎,又必定会对付西昭王(这情节是通过主人公在客栈喝酒人口中透露出来的)。而通过联姻和彭王公主联姻,暂时缓解了边境的威胁,而一旦燮王下台,关系破裂,导致了彭王的进攻就合情合理了。再通过国内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状况再加上频繁的战争(如女儿才八个铜钱),灭亡是迟早的事。最后写到的《论语》和僧人觉空和苦竹寺,首尾呼应,主明了主题---“有时我觉得这本圣贤之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却觉得一无所获”,这当然要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又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是孤独寂寞的时候,听着伤感的歌,细细地数着过去。蓦然间,感到人生是多么的迷茫,仿佛自己重复了《我的帝王生涯》里主人公多舛的命运。
一个懵懂的王子、一位无知少年,在老太后皇甫夫人权力-的操纵下成了燮国的傀儡国王,虽对臣民有生杀大权,却无时不刻生活在恐惧与焦虑中,他是他的祖母和母亲利用的政治工具,他想反抗却无能为力。然而,在他西巡时发现自己对陌生的走索却有说不出的喜爱,于是在被废黜后与忠仆燕郎走向了卖艺的道路,成了“走索王”,最后因时局动荡而隐于苦竹寺。
一个被压迫的心灵回到了本性的美丽,不禁让人感觉到人生如梦呓,漫漫长路总难找归宿。正如一句诗“意义的欢乐总鲜为人知,它藏得那么深,像事物隐秘的核心。”
有人说“既然活着,总该活得明白点,明白人生的那点事。”于我,人生却不那么简单。曾几何时我爱上了睡觉,爱上了发呆。怅然的年华里,在时间面前什么都变得不在乎了,变得沉默了,少了点愤青,少了点年少轻狂……太多的感叹,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悔恨,痛苦挣扎,混乱一片。有时候再多的语言也无法企及自己思绪里的荒芜,再多的表情也见证不了自己内心的苍凉。有时候,我们甚至一度迷失了自己,因为迷茫所以错过,因为迷茫所以失去。回首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生活的太安逸了。于是慢慢地丧失了追求的动力,丢掉了人生的方向,越来越享受懒惰给我带来的种种假象。
“人在世上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旅行,就像放牧童在荒地和坟冢里放牧,只是为了寻找一块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草地。”这是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话,端白用一生明白了,明白了人生要的是哪怕微不足道的欢乐。
相信青春的我们都曾迷茫过,或许成长中有太多太多的不解;或许人生真的很简单,只有那么一点事。安静的夜里,思绪也是那么清晰,我终于想通了迷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迷茫里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气自己站起来,从头再来!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是幸运或不幸的,请抛开所有的一切,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我都不畏惧;因为我有梦,因为我还可以从头再来!因为在我的人生中没有失败;只有成功的快慢而已。
故事很短,讲述了一个从12岁开始当皇帝的燮王的帝王生活,通过他的视角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从开始对于成为帝王的厌恶,到贪婪得意,再到最后的落魄失意时对往事的回守。和尚觉空预言,最后送给燮王的《论语》,他在宫中就一直没有去读。一直沉迷于物质和美色中,忘记黎民百姓,国家大事。从其厌恶后宫嫔妃每夜发出的叫声,将她们舌头割掉,这一幕已经暗示了最后帝王的结局。他还喜欢玩蛐蛐和向往鸟儿的自由,表示他对帝王之事毫不感兴趣。而且这也是主题的一面,对自由的向往。 他与其兄弟的争权,也被祖母告知其兄弟端文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很显然他不会让位,于是想把其兄弟杀死,最后也是成为劲敌。
一个小太监燕郎对他的忠诚,一直是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但最后燕郎在皇帝被取缔之后,带着钱财想回家光宗耀祖,置办家产时,却遭遇了强盗,被夺走了全部钱财,这是多么可悲,又是多么讽刺!小太监燕郎的一生也就被生活无情的抛弃。
接着燮王向往走索艺人的生活,希望着自己成为新的一代走索艺人,得到那种飞一般的感觉,但等到了京城却已经如梦初醒,彭国人要将燮国毁灭,成为[]他的国土,他组建的戏班子人员也被杀害,很讽刺又很可笑的是他竟然还活着!更有甚者,他的所有兄弟都被杀死,而且端文成为最短命的一个帝王,所以我就觉得这也暗含了他又是多么幸运,可以逃过一劫。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最后来到了其师父觉空的归属地,安心度过岁月,他身边带着俩件宝贝,一是《论语》,二是绳索。在这他开始白天走绳索,晚上读论语,过上了相似师父觉空的生活,文章最后说:有时觉得《论语》一书包含世间万物,有时觉得一无所获。
这部作品的争议还是很大的,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则厌恶。那么来谈谈你的感受吧,后期我会继续来写些苏童小说的读后感,毕竟他的作品对于我来讲,还是很有吸引力,喜欢在他虚构的世界里,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静静地看待里面的人物和生活。
我的帝王生涯中的形象悖论论文
【摘要】《我的帝王生涯》中的燮王端白是个聚集了悖论的形象。他身为燮王本该君临天下却如同囚鸟处处受制,渴望走索艺人般的飘逸自由。而后,被叛军赶出王宫贬为庶人却反而在高空悬索之上如同飞鸟般自由飞翔,犹如一个真正的帝王俯视芸芸众生。正是由这样的悖论形成的张力使这一形象的塑造极富创造力。
【关键词】囚徒;帝王;庶民;悖论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在其先锋转型之后的一部具有先锋品格的新历史小说。苏童再一次充分发挥了其奇妙的想象力,随意搭建了一个迷离奇幻的宫廷,“是按我喜欢的配方勾兑的故事。年代总是处于不详状态,人物似真似幻,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了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传奇般曲折巧合而又宿命的情节,神秘幽深的气氛,寓言般的生死悲欢,原本就是个精美绝伦的故事。而将这一切无常与悲欢加诸于一个原本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帝王身上,也就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也更为特殊的风味。在我看来,“我”――燮王端白就是个悖论的集合体。他少年为王君临天下,却如同囚鸟处处受缚,而后被贬庶民流浪天涯,却走索成王有如神助,他很无知却又很残暴,很可恨却又很可怜。他最初的帝王生涯不过是一个骗局将他囚禁得面目全非,而当他走出了这个骗局却在那根粗粗的绳索上有如一个真正的帝王俯视芸芸众生。帝王与囚徒、庶民与帝王,两种原本相悖的身份总是同时统一在他的身上,两种反向力量形成了极大的张力,使他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拉伸和扩展,展现了人性的极致,也构成了他完完整整的“帝王生涯”。
一、帝王――囚鸟
帝王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囚徒却处处受制,仰人鼻息,这原本是两个无法综合的形象,而苏童却神奇的使身居高堂的帝王感受着囚徒的命运。十四岁的少年端白被一道遗旨推上了燮王宝座,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他只是坐在祖母和母亲的中间,所有的.意见都来源于他们的暗示。他在朝堂的一切出于他自己的语言都被当作孩童之言视同儿戏,而他的一言一行却被所谓的天子仪容和宫廷体制紧紧包围。他最爱的女人所有的人都反对只能通过自残要挟才得到,而他不爱的女人却没有人过问他的任何意见只需听从安排。“我深知我只是一个无能的形同虚设的帝王。……没有谁注意我消极悲观的情绪,没有谁知道堂堂燮王在宫廷生活的非常时刻中显得无足轻重。”他只不过是祖母和男人开的一个玩笑,是她为了玩弄权势而布下的一颗走在最前面的棋子。本该高高在上的帝王却并没有能主宰一切,相反他的一切都在别人的主宰之下,“你们不让我哭,不让我笑,我该干什么?去杀人?我杀多少人你们都不管,就是不让我哭不让我笑。”堂堂燮王,只不过是一个最华丽的囚徒。
端白的帝王生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宿命般的诅咒,老太监孙信那句可怕的咒语通过很多人甚至是端白自己的口中不断的重复,而那些无法捉摸的白色小鬼毫不忌惮他的帝王尊严随时出现,宣告了他不可挣脱的命运。当那顶黑豹龙冠强加于他的头上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的不幸。
飞鸟是小说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因为被无形的囚禁,因此燮王端白无比的渴望自由渴望象鸟一样飞翔。在他记忆中最快乐最自由的一天就是出巡途中的品州腊八之游,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走索艺人的表演,他发现了这种最接近鸟最接近飞翔的技艺,走索艺人在他的眼里比燮王要威风要自由得多。当他回到了大燮宫里围困于宫廷困斗之中时,他无数次的想起这个走索艺人,听见他对他说,来吧,孩子,我教你走索。对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来说,走索居然就是他的梦想。他对鸟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他在施暴的迷狂之后在鸟的叫声中清醒,在摇晃的秋千上有如神助般的自由来回,他狂叫着“飞”学习着象鸟一样飞翔,而在他被迫接受一桩政治婚姻的时候,他再次的梦见自己象鸟雀一样跳跃,在天空的绳索之上轻盈的晃荡,甚至他对品州姑娘蕙仙缠绵无尽的爱情,也只是来源于他们对鸟类共同的痴迷与热爱。鸟,是他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而飞翔,是一个被囚之人最自由最本能的渴望。
二、庶民――帝王
神秘的诅咒注定了燮国的灭亡,而真正的燮王也揭开了祖母的骗局。帝王的噩梦被惊喜,可是另一个帝王般的灵魂却在庶民的流亡生涯里破茧而出,如大鸟般自在飞翔。端白终于走出了皇浦夫人的骗局,被真正的燮王端文赶出了大燮宫贬为庶民,开始了逃亡生涯。在漫长的逃亡路上的最开始,他并没有从帝王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他跟着最忠实的奴才燕郎带着钱财回到家乡试图过另一种富足的生活,可是马匪的抢劫使他们只能空手而归。当燕郎妇人般的投河不死无奈的问“我这么卑贱这么可怜,我算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已是庶民的他才开始意识到“我又算是个什么东西”,开始真正的寻找自己。于是,他告别了燕郎的伺候,开始了独自一个人的逃亡,这才是他庶民生涯或者说庶民意识的真正开始。他灵魂深处的真正渴望才开始苏醒――走索艺人,他的另一个灵魂和身躯,象鸟一样自在而飘逸的飞翔。
他开始去寻找走索艺人,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他不再与人交谈,却开始尝试用鸟类的啼鸣声与鸟类的通灵与谈话。“我发现自己崇尚鸟类而鄙视天空下的芸芸众生,在我看来最接近于飞鸟的生活方式莫过于神奇的走索绝艺了,一条绳索横亘于高空之中,一个人像云朵一样升起来,像云朵一样行走于棕绳之上,我想一个走索艺人就是一只真正的飞鸟。”失去燮王的头衔,他只不过是应验了咒语走出了囚牢,而成为绝世走索艺人,依然是他对自由最大的向往。
(上接第61页)当他苦寻杂耍班不成决定结束漂泊旅途自己苦练走索绝艺,他终于放弃了对他人的希望,决定自己拯救自己。他对这样一种技艺充满了热情并且无师自通。只有他站在高空的悬索之上,他才有信心蔑视大地之上的芸芸众生,主宰他的全新世界,而这才是他这一生中真正的梦想。“这是我与生俱来的而被生活所湮没的美妙技艺。我终于变成了一只会飞的鸟,我看见我的两只翅膀迎着雨线訇然展开,现在我终于飞起来了。”他在成为庶民之后却在一根棕绳上找到了他的梦想。在那根棕绳上,他如君临天下般的蔑视天下众生,俯视着一个尚且被困而不知的凡夫俗子,此时,他是一个真正的帝王,主宰着他的精神世界,而且也令那些仰视他的子民臣服。他灵魂深处的那只呼唤了很久的大鸟此时终于起飞,骄傲而自由地掠过世人的头顶和苍茫天空。这个时候,他不再是那个处处受制形同虚设的燮王,而是骄傲而狂喜的宣告,我是走索王,我是鸟。那个当初的燮王终于腐烂在大燮宫墙下,而一个真正的王者却横空出世,赢得人群此起彼伏的膜拜和狂叫。
庶民的流亡却寻找到了帝王俯视芸芸众生的梦想,这是一个曾经被囚于华丽的大燮宫的高贵囚徒对灵魂的自由和重生的人性最真实的体验。
三、结语
当初的燮王不过是一个老太婆玩弄权势的棋子,因此他的帝王生涯不过是一个被诅咒的噩梦,一个不该成为燮王的人终究还是成不了燮王。而高空悬索之上的走索王却无师自通有如神助般在悬索上鹤然静立或者健步如飞。当战火和硝烟血洗了整个世界,大燮宫和走索王都变成了前尘旧梦,端白终于断绝和旧世界的所有联系,所有的一切变成了空白,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界。而历经劫难之后背囊中剩下的那本破烂的《论语》还有那卷走索的棕绳,就是对他前半生最简洁的总结,正是两段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他完完整整似真似假的帝王生涯。燮王和走索王,不过是同一个躯体内的两个不同的灵魂,同时出现在他高贵的帝王的躯体里。帝王与囚鸟,庶民与帝王,不过是这两个灵魂的相向而行形成的悖论,也正是这种悖论的张力,使这一形象在传统的情节故事中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先锋特性,在当代文坛的人物群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苏童.我的帝王生涯[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2]张丛,韩文淑.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3]陈振华.先锋品格与情节故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0,(1).
[4]秦剑英.从《我的帝王生涯》看苏童的自我耽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
★ 我的音乐生涯
★ 我的小学生涯
★ 古代帝王故事
★ 古代帝王爱情故事
★ 帝王励志名言
★ 生涯策划书
★ 我的初中生涯作文
★ 我的跑步生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