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oppy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opp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

篇1: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语文老师,因此,我所说仅代表个人观点。但是,我的观点一定具有正能量,一定具有针对性,因为我对教育的情怀很深,我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我深切地关注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深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强大与富强。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很多时候,我愿意保持深深的沉默,但是,我又真的担心自己会在沉默中迷失方向,担心自己在长期的沉默中丧失立场,担心自己会在沉默中死去。我写此文,不为扬名,也不为图利,只为我们的教育,只为我们的孩子。

每一年的高考,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永远都是无可避免地成为热议的焦点。在所有人的眼中,作文题几乎就没有让人满意过,总是会有人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说话。这些人当中,有高层领导干部,有基层教育工作者,有底层市井老百姓,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持续升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在这里剖析一下各个阶层的内心世界,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有雅之士多多包涵。

每一年,人们都在期待高考与中考作文题的出炉,在期待中,他们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吐槽的内容,毕竟不满意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势。一旦作文题出来,吐槽立马就会铺天盖地。当权者之所以会吐槽,那是因为这样的吐槽可以凸显出他对教育的理解与关注,这样的吐槽可以彰显出他对教育认知的高度,同时可以赢得手下人的追捧,因为他是一个很懂教育的人。教育工作者吐槽,因为他们有的身处教育第一线,他们刚好带着毕业班,如果此时不吐槽,那么成绩出来后就找不到学生考不好的借口了。他们吐槽的目的并不在于作文题的本身,而是在为自己所任班级考不好提前做好铺垫。等到成绩出来后,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全部责任推至命题上了,很高明,也很下作。老百姓之所以吐槽,无非就是跟风而已,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很懂,别人说不好,他们就跟着说不好。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考生家长,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作文命题的本身,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在考场上的发挥。你们说作文题出得不好,那么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相信并附和,同时做好面对孩子考不好的心理准备,这是一种无知,更是一种悲哀。

是不是每年的作文题都出得不好呢?我坚决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我会说得如此坚决呢?理由如下:

一、高考和中考的命题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如若不然,那些专业吐槽人士都可以去参加命题了。邓野先生很想去参与这样的命题,但是因为能力和知名度不够,我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简单地说,能加入中高考命题组的人,绝非一般人,他们有经验,有实力。但是,他们绝非圣人,他们不可能出一套能够使所有考生或家长满意的试卷,任何人都做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众口难调。

二、中高考的命题难度是相当大的。你试想一下,中高考已经实施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有多少人在研究中高考的试题呢?老师在研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有多少试卷被分析?有多少试题被解除?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命题人不得不反过来研究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在被围困得水泄不通的境况下突围。在这种情况下,命题势必会发生偏差,势必会出现些许的出人意料。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切都能如你所料,如果一切都能如你所想,那么还需要考试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家照样可以吐槽,会说命题没有质量,没有水平。

三、考试的根本作用就是选拔,它是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中高考是相对公平的,我说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既然是公平公正的,那么,所有参考学生面对的同一套试卷,不管这套试卷是好做还是不好做,大家都是一样的,要么都好做,要么都不好做。如果你是优秀的,那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你都能脱颖而出领先他人,如果你什么都不会,无论什么样的题,你照样会落后于人,如果考试的区分能够得到正常体现,那这就是正常的考试。既然是一样的,既然是公平的,为什么还要吐槽呢?我认为,吐槽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有些人天生喜欢吐槽,天生喜欢挑剔,而那些喜欢吐槽的人往往自身并不优秀,但凡有修养、底蕴深厚的人是不会吐槽的,因为他们懂得尊重,懂得理解。

四、吐槽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正义感的存在,而恰恰是正义感的逐渐缺失。无聊之人定有无聊之举,戚戚小人定有戚戚之态,指责和谩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正视和思考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搞好教育,教好学生,夯实基础,苦练内功,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如果吐槽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邓野先生非常愿意加入吐槽的行列。埋下头来,潜心研究,认真工作,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并不算优越,中国的教育及考试的形式并不是无可挑剔。在当前,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之殇并不是体现在考试命题上,而是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定位还不够精准,对人才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性及专业的凸显,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改进。

二、我们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很多不专业的人站上了讲台,误人子弟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不少人有教师之名,而无教书育人之能。有些不懂教育之人,却又谋着教育的重任,这是教育之悲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是我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强硬,我坚信,整顿教育管理者团队及教师队伍的举措应该很快会着手实施。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正在逐渐丧失。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从教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务必坚持的职业操守。而今,这种道德正在日渐丧失,这种道德的丧失,才是真正的教育之殇。没有了操守,就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教育势必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及时出台解决方案。

四、我们的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拘泥,也过于单一,我们忽略了许多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学科设置,我们过于看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空间。素质教育始终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并没有得到彻彻底底的推行,这就导致了高分低能者占领了高考市场,而那些有思想,有见地、有能力的孩子被考试分数拒之门外。

五、我们的教育格局出现脱离,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了维度崩塌。社会教育环境每况愈下,学校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总体质量出现滑坡,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不爱岗、不敬业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不懂教育的家长更是多得惊人。于是,教育的大格局出现问题,教育的一线出现问题,教育的后方同样出现问题,诸多问题的累计就是中国教育之殇。

六、教育不规范,不系统,教育水平严重失衡。教育不规范,是因为那些不懂教育的人在整天瞎咆哮、瞎指挥,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人无所适从;教育不系统,是因为我们的随意更改,肆意妄为,你唱你的歌,我跳我的舞,种种迹象表明,中考也好,高考也罢,花样在不断翻新,而形式却又一成不变,虽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实际上只是换汤不换药。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是教育的无助!

公众号:寒星独步

篇2:论中国教育

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题记

古有家法,今有家规。现如今,孩子一听大人的名字竟瑟瑟发抖,这种现象的确引人深思。

我的家庭是民主的。自我懂事起,爸爸和妈妈时常遵循我的意见。即使犯了错,也会意味深长的为我讲道理。我的隔壁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从小到大,只要他犯错,他的爸妈就会家规伺候,弄得他天天来我家躲避,终于有一天隔壁哥哥离家出走。为此他的爸妈后悔不已,当他们的儿子被警方找到时,孩子已成了一个十足的小混混。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倘若隔壁父母尊重他的孩子,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同样这又是多少家庭的“典范”,换位思考,也将会毁掉多少天才、祖国的栋梁之才。家长的心思做儿女的何尝不知,只是孩子的自制力很差,自控力也不强,需要时间进行教育、疏导。如果只是一味的排斥、打骂,效果自然很差,但一味溺爱、放任自流则更是愚蠢的行为!家长这个角色也很难当,我也略知一二,但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天真的。适当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正在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振兴中华!所以才会制定各种各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从而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家长应积极配合。

爸爸,妈妈,您们是我们的守护神,也是我们的朋友,对吗?

初三:jingyi3

上一篇:母爱是一道新鲜的食物 下一篇:彼岸花 相关推荐 走在花季作文700字 有爱就会有光明作文600字 原是寻常最动人作文800字 成长,伴一路芬芳作文900字 一路书香作文800字 星星不哭 磨砺议论文800字 中秋感怀 原是寻常最动人作文850字 守护这一份淡淡的清香作文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700字_12篇 向着理想奔跑作文600字

篇3:摘取“中国教育”

摘一:

有人说,北京市的考生考大学就像考初中那样简单。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多年来北京市的考生考属于全国人民的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一直享有外地人享受不到的“特权”。

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鄂湘教授,提交给“两会”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的提案专门提出了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严重不平等的问题:“除了个别实验省市以外,全国的高考生考的是同一道题,可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的分数线要高出经济发达省市(包括北京)近180分,中部高等院校同一个班的学生,高考分数之差竟达200分以上”。安徽枞阳左涛同学即将面临高考,他在给《南方周末》的信中说:我不知录取分数为何如此悬殊――北京学生考取北大的分数,换了安徽、河南等地的考生,只能报读非重点本科,不知是“北京户口优越论”还是歧视别的地区的考生。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大学的,在一些地方则无学可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北京周边一些小城镇,因紧邻北京,享有北京城镇户口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外地人在这里投资50万元,再买上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就能获得北京市户口。据报载,河北省毗邻北京的县市,不少人纷纷涌向北京市通州区买房子,究其原因是为了孩子高考能享有像北京考生一样低的分数线。

花几十万元买一个户口,便可享受高考分数的优惠,对于有钱人来说,值得;而对那些靠父母卖苦力给孩子挣学费的家长来说,恐怕连想都不敢想。在贫困地区,一个考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历十多年酷暑寒冬的苦学,全指望能在高考时金榜题名,然而,往往因不公平的分数线,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一幅图片:贫困地区的儿童,脚踏铁索桥,手握铁锁链,全然忘记了脚下随时有可能吞没他们的滔滔江水,他们求学的眼神中充满的是希望;一位女孩因几分之差,大学梦化成了泡影,父亲不停地叹息,母亲陪着女儿落泪,最后女儿想不开,作出了轻生的选择。江西某村出了一名大学生,全村人高兴地为他送行,临走时乡长亲自派车把他送到了县城。

如果是地方出资兴办的大学,所在地的考生在分数上享受优惠,这是合情合理的。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只因它建在北京,有北京市户口的考生即可享受低分数录取的“特权”,这种分数上的不公平,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歧视”,对高考权利平等的剥夺。

科教兴国,重在教育。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能否上大学,所上大学层次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中国多年以来高考政策的不平等使本来优秀的考生不能上大学深造,为数不少的平庸者,却能在“特权”的保护下,读名牌大学。所谓的重视人才、择优录取,所谓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何说起?

摘二:

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后来清朝成为历史的桎梏,都有那么一群卫道士,说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倒不如说是历史的罪人,古时,有《史记》可考,人们叫他们先生,到了近代,人们习惯叫他们教育工作者,他们沿袭了先人一切扼杀灵魂的方法,刻板的教学,还有中庸之道,难怪连国家也起了个名字叫:中国。这样一直深入到中国国民性中鲁迅先生所说的“遗传症”上面,水到渠成的揭示出中国教育的瘤根在于“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

教书育人是国家大计,凡是看不出的病态才是最要命的。只有见过从来是自杀的天才,却从没听说有自杀的的白痴,这不能不让许多教育线上的骨干反思。中国人多,这不必说;受教育的人也多,这也不必说;自然教育者也不少,可中国并非因多几个教育者而发展富强,可现在“韦编三绝”的人却越来越多,且自居文人的也不在少数,在这点上,宋代的批评家真德秀在《跋欧阳四方集》上说:“自世之学者师道而为文,于是以文自命者……工骚者有登墙之丑,能赋者有绦器之污。”是说自从人们跟了老师学文,就自称文人,便自以为是,舞文弄墨,学着东坡、陆游在墙上、器皿上乱画,而这,是老师助长了他们胆量。中国的教育讲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其实很早就提出了,孔子、孟子的“仁”、“与人为善”是,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的原始伦理学有,可这并不多见于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不知编书者是在唱空城计,还是在未雨绸缪?

的确,现在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摈弃了“社会良心”的角色,放弃了现实批判的使命,心安理得的在另一方面以“教授”自居,常听有人说唱歌、演戏是吃青春饭,教育工作者也是,只是和他们正好相反,他们倒希望年龄越大越好,大到两眼茫茫,地老天荒,好去哪个编辑部,哪本杂志上聊以充当个顾问或什么“责任编辑”。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观,他们过得太平淡了,他们最缺乏的是体现在古希腊伟大悲剧上的那中激情和愤怒的力量,缺乏的是勇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剃头师傅要守住推子和剪刀,农民要守住锄头,可中国的教育者却时常守不住课本,弄得早节、晚节都不保。

保守的中国教育,一如长在山坳的一棵高大的树,始终不能放远眼光,又如在厕所里生产香水,动机很纯,结果很不纯,自然把人们也各各搞得颓而不废,中国教育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昏庸的皇帝,教育者便是皇帝忠诚的禁卫军,而我只愿甘当那个诚实的小孩,可当皇帝的禁卫军个个挥舞着金戈向我气势汹汹的冲来的时候,我却手无寸铁,这是我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临死前我残喘着,吐着带血的口气说:“救救中国教育。”

自然我所批判的是大体上的,当然还有一些“叫驴拉磨”式的教育者,但确凿是太少了,就如穷困潦倒时在整理旧衣服时发现的零钞、散钞,内心欢喜一阵,终究要为将来发愁,中国教育不要毁在一大帮不懂教育的人手中,现在的我们还是在靠尚有些倔强、反抗的性灵活着,倘有一天真被那些变质的知识分子利用,那就晚了。

把当代的知识分子们批了一大通,但还是不能削减那写为人不为己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我只是凭真西山辑《文章正宗》的宗旨,乃是欲以“反天下之趋向”,是欲“正天下之不正”。

摘三:

这个词听说的不是一年两年了,好像打上小学六年级哪会儿就听一家人风传“要素质教育了”在一细打听,花样就多了,有的说不考试了,有的说不光看学生成绩了……一时间颇为向往,年轻人嘛。到了初三,传言愈演愈烈,老师也惶惶,但考试依然,还是要考,升学依然还得看成绩。唯一的改变就是体育分在中考中占到五十分,身体素质也算素质啊。不过去年听说已经改为三十分了,大有反弹的趋势。而音乐美术依然只见课本不见课,老师说的好“都是下岗闹的”,实际上音乐美术老师并不少,毕竟汇报演出不能少啊。大概现在不叫音乐组、美术组了,改叫宣传部了,老师也成了只坐办公室的了。

到了高中,那形势可就更严峻了,上面三令五申要素质教育。不过老师也犯迷糊,到底什麽叫素质教育啊?不久革命样板出来了,北京一所小学一家人不学习,疯玩,这就是素质教育。说白了不死抠课本的都叫素质教育。老师们开始为难,显然这不符合高中校情,疯玩肯定不行,你玩出花来也上不了大学啊。一时间学生盼着,老师难着倒也相安无事。新教材一发,嘿,真是素质教育,小书变大书,插图小阅读多了不少,参考书全换新样式,前言加上一句“为适应素质教育,特……”与前辈的一比,也就封面前言的变化,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嗬,“这可是素质教育”。老师们也受到莫大鼓舞,班主任直截了当的打碎了我们曾有的迷梦,“什麽叫素质教育,学习好就是素质好,现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句话,那些整天忙活着呼吁开展素质教育的人全成了闲着没事找事了,换个说法,等于呼吁人们要呼吸空气吧。

前几天还有人在电视上讨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讨论了大半天,愣是没人敢下个定义,究竟那部分算应试教育,那部分算素质教育。一家人喝着茶水,你一句嘿嘿,我一句哈哈,看着就闹的慌。两个呼吁素质教育的专家成了众矢之的。但却没有那个敢说“:行,让我孩子玩,我支持素质教育,别抠什麽课本了,考试成绩无所谓。”很有点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好像只管别人不涉自己的感觉,不知是舍己为人还是只是充一个先行者。不过家长到有这麽说的,只不过一看他就知道即使他不响应国家晚婚政策,满打满算孩子不会超过三岁,属站着说话不腰疼型的。整个场面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作家所说“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干不明不白的事,花不清不楚的钱。”并且白白的浪费我的时间。不过还是有人道出我们的心声的,这已经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还是不高的,只要有人给我们呼吁一下就行了。胡思乱想一下,这些呼吁的人会不会属于教育部的某个秘密部门,譬如平息学生怨愤科。一家唱白脸一家唱黑脸,旨在全国稳定。要是的话就太可怕了,不是的话太谢谢了。英语里有一句“thankyouallthesame”,就是没起什麽作用也谢谢了,心领了。

学校里豁然紧张起来了,校刊校报这些从我高一就声称要搞的东西,终于在我高三时要搞出来了,真是不容易。拿到刊物还在想,这会可又发表作品的最佳园地了,省得寄,命中率也相对高些,毕竟我作文也拿过奖啊。当我把我的计划告诉一位学生会高层时,他才一语惊醒梦中人:“你别想了,这是为了应付明星学校的复查,查完了,天知道什麽时候处第二期,不,天也不知道。”他还幽了一默。我傻了,风停了,梦碎了我也只有逃了。下午,又接到通知,进行一次自我入校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大扫除――第一次是在评明星学校的时候。

很想找一下应试教育的根源。之一,高考杠杆,高考只和分数有关,没有素质什麽事。二,就和我上面扯的那一大段有关系了。关键在这个“应”字上。从小到大,应付检查的卫生没少打扫,应付检查的假也没少休,譬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级教委对假期加课的检查,除了只看见一辆停在食堂门口轿车及食堂停业一天外没有丝毫的变化。规范学校还是评上了,天知道标准是什麽。而“应付而干事据说在其他单位中并不少见,并且那些检查似乎比学校还更名目繁多一些,也许机关食堂比学校食堂好吧。给人的另一个感觉是,领导的工作就是检查。整个社会都在应来应去,那我们应试也正常的紧。本来考试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现在学习是为了考试成果。至于学了些什麽,学会了什麽,怎麽应用,用最多三个大部分两个极少数一个的数字表示不出来吧。老师从不会拿着你的试卷对你说你学会了什麽,没学会什麽,只会说,你该再上一个档次啊,考了70分要冲80分嘛?考了80不还有90的吗?努力吧。不知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提高分,我总觉得这不是一回事,但老师不这麽认为,至少我没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也许我错了吧,尽管我不愿承认。想一想,你就是看到球能立刻想出其位移速度图像,中国足球能冲出去吗?但考试技战术就未必不如外国强队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还是有传统的,有用吗?很遗憾没有诺贝尔考试奖。足球冲了,教育也改了20年,大家彼此看着好像挺平衡。我一个人不平衡有什麽用。足球教练走马观花的换,教育部长至今我还不知道是谁。也许教育的弊病不像足球那麽明显,也许没什麽弊病,希望是后者,只能走着瞧了。

这两个根源,第一个难改,虽然一直在改,第二个改不了,我能改的话也许就能进中央起码作个副手了。素质教育是什麽,专家也没准我又能说什麽。我只能继续考下去,直到进了大学。大学虽然也会考,但显然功利性不及中学那麽强。那时候好像及格就行了。及格大学可以毕业,及格却上不了大学,什麽世道。

不过牢骚太盛防肠断,我们还得努力去考。素质,生活时再学吧,希望不会晚。这种无形的东西看上去总不及文凭实惠,是吧?

我的话:

我想评论中国的教育,可我又没任何语言。我再想,中国还有什么方式能用在教育上?

我不想,也不希望看到文革那时的“送礼成风”。

是不是现在的教育已经是中国最科学的呢?

我很惊异再网上搜索“教育”的结果会这么多,我想,当你向任何一个学生去讨论这个话题时,后果……(不说也罢)

我想和你谈谈中国的教育,能给我写信么?(我被老师认为是最和中国教育过不去的人,嘻嘻)

地址上面有……

篇4:中国教育≠教条_

中国教育≠教条_800字

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不,是泥水。

――题记

记着有这样一个外国的趣味题,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你驱车回家时,看见路旁有三个可怜人,在风雪中簌簌发抖:一个是病得奄奄一息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你小命的医生,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只能载走一个人,那你会先载哪个呢?有人选了老太太,说生死攸关,非同儿戏;有人选了医生,说救命之恩,不能不报;有人选了梦中情人,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每个答案都有各自的道理。可答案却是,把车子借给医生,让医生载着老太太去医院,然后和自己的梦中情人,在风雪夜一起等公交车。

当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选哪一个更好,但是这个题的答案却仿佛转了一个弯,表达了爱心,回报了恩情,还能和梦中情人漫步。这的确是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这个选择没有走中国式教条化的思路,却是最完美的。凡事不要从单方面去想去做,要以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走不平常的思维路线,也许你能得到独一无二的答案。这便是外国式的教育。

教育=不平常的'思维路线+全面的思考≠单方面的想与做

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问同学们,如果发洪水了,学校的一台老式电视和自己家的一台高级笔记本电脑都掉在了水里,会捞哪一个。学生们几乎都说,捞学校的那一台老式电视。只有一个学生说捞自己家的高级电脑。老师说那个学生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给了他一个零分。但是,为什么不让我们从反面想一想:高级笔记本电脑不论是从质量还是功能都比老式电视要好得远。为什么我们要喜坏厌好,可能老式电视一捞上来就因进水坏了,也可能因为用时太久而寿终正寝。而高级电脑,可以用的很久,也许可以捐给学校,代替电视的作用。岂不善哉!

教育=多想想后果+好坏的评判力≠扼杀看似不正常但正确的想法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这一步的失误,将会但来多么可怕的后果。我想,教育绝不等于教条,教育不仅仅是受之于渔那么简单。教育,它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

篇5:中国教育干部培训心得体会文章

点击开每一个学习视频,映入眼帘的总是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丰富的知识底蕴,滔滔不绝的讲解总是精彩溢呈,扣人心弦,通过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做的专题报告“关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的视频学习后,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求我们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学习心得体会。明确提出以“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载体,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领导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每一个专题讲座中都折射出了我们教育行业的一些本真现象,犹如一盏盏明灯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就能直接接受到来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培训,实属荣幸!如此之近距离、如此之高清晰、如此之特殊培训,这还是第一次,通过视频讲座了解到胡锦涛提出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的“四个普遍性问题”分别是:

一、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够坚定、观念较为落后、思想解放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落实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不够高,心得体会《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学习心得体会》。

二、一些明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难点热点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是不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等问题。

三、保障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党的自身建设、管党治党的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四、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思路方法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认识水平、党性修养不够高,与党风党纪的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领导、执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素质不够高。

“启迪领导智慧、憧憬教育未来、拓展干训时空、打造全新平台”,的确,时空缩小了,平台搭建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从中受益多多。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也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一个人,要适应跟上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恰恰为我们搭建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在开班仪式上,李书记就已经着重阐述了此次学习培训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就是要接受新思维、新方法,通过网上培训,还要不断地创新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

总之,通过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的视频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到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和方法,并将结合本校实际,以此为指导,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篇6:中国教育干部培训心得体会文章

12月,按照上级的要求,我登录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进行了网络学习,在这一个多月里,我合理安排时间借助网络这种现代化的平台,进行了学习。

本次在网上培训,形式新颖,方式灵活,既方便快捷,又能根据实际工作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网上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管理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们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管理干部、校长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管理实践给予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每一段的专家视频报告,精彩精辟,引人入胜,给了我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给我启示、审视和思考。

学习开始的一段时间,我通过专家的视频讲解,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触颇深。在专家解读后,我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至国家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认识到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纲要》内容,做为学校管理干部,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明确我们的教育观,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巩固好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说的好,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要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发展要以提升人的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在专家关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等视频讲座中,我又领悟到作为教育干事,是一个区域教育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引领者,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应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强化角色意识,进一步认清当前发展的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要有卓越的思想。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去透彻的思考问题,抓住发展的机遇。没有思想或思想懒惰的人是无法很好的履行职责的。教育管理干部要把自己的思想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办出有特色的教育。盘龙城是武汉之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区中小学如何能在盘龙城文化底蕴上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风格,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

2、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正人先正己,管理干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包括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务实肯干、治学严谨、思想先进、情趣健康等,还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良好的口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水平,在履行管理职责时才能有实力说话,有能力去承担责任。

3、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是为发展服务的,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发展,一切管理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冷冰冰的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既体现了制度管理的严格要求,又体现了人文管理的真善美。在工作中关心去爱护每一位同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去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要知人善任。作为管理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去了解他人,为今后的用人做好准备。每位教师都有他的优势与劣势,如果能用其所长,就能充分地挖掘人的潜能,去使每一个人都尽其力、展其能。多一些赏识,多一些发现,就可以因人而宜,人尽其才;以诚待人,重用贤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胆合理地使用人才,这样能保证工作的出色完成。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灵活方便。专家们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理论阐述、高瞻远瞩的见解、鲜活有趣的案例、独到的管理思想及见解,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感悟。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和新的起点,继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累实践经验,努力促进自身水平能力不断提升,促进自身工作的长足发展!

篇7:中国教育干部培训心得体会文章

208月,经过一个假期的网络课程学习,我的心态开始发生着转变,一直以来我是一个热衷于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理想主义让我在工作中偶尔会异想天开,心态很积极但工作没成效。看来我有必要让心态归零,重新审视和运作我的工作和生活了。

看完了网上的讲座有两个字一直浮现在我的头脑中——差距。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一直是凭着感觉和热情运作,这个假期我终于练到了勇于向同行学习的这一层,也终于能够听进去领导对我的谆谆教诲了,我被拉回了“地面”,而且心甘情愿。

张国祚老师的“三个自信”与中国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老师应该具备的理论功底。他的讲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次讲座让我可以遨游祖国大江南北、一览历史的沧桑巨变。我真的需要学习了。

曾经有专家说,辅导员的现状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不高”,我深以为然。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学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变量。辅导员单凭着一腔热情,靠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来开展工作,显然是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据调查了解,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而且大多是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知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虽然广大的学生工平时比较注重学习,能积极参加一些培训和学习,但总的来说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统计结果显示,有近40%的辅导员没有具体的读书计划。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包括辅导员自身在内,都会遇到前进中的问题,这其中有社会的、经济的,更多的会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问题,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的。从总体上看辅导员离“人生导师”的要求还有距离。

当然,我一直没有中断过学习,我对“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从不懈怠,但是通过网络课程中各位专家的的悉心教授我明白了,以前我的学习做了许多无用功。

有一篇博客中这样总结:李光斗2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品牌营销,买的书,看的资料也都是关于品牌营销的内容,其他的内容连看都不看。只要问到品牌营销的问题,没有他解决不了的,这就是专业人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陈丹说:“术业有专攻,我应该把我擅长的事做细、做精。其实其他公司也做得很好,但我们因为只做了这一项,就更专业化了,分工更细致了,客户也就自然会想到我们了。”人的脑容量就像一个小小的分子,世间的信息多得好像整个宇宙,一个分子怎能容得下整个宇宙?我们年轻人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我们认定的专业知识,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专业领域上,用几十年的积累,把专业做好,占领行业的最高点,然后在这个专业领域才有发言权,才有别人无法取代和超越的地方,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此时讲究的就是行业的“专才”了。

由此我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理论的差距了,其实我什么书都读,读完还会做读书笔记,但是为什么我离专家型辅导员为什么那么遥远,我终于找到了一条路,我将会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寻求发展。

饶先发的《从一千到“六千万”——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讲座,他将十几年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娓娓道来,看见他让我看见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看见了辅导员的信仰和价值,看见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我终于找到了工作方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你可以信仰牛的精神,当然也可以信仰狼的智慧。但是当你认可了辅导员的职业信仰时,有几点现实是我们从事工作时必须明确的,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趋于纯洁、避免思想斗争给工作带来矛盾。

1、有为才能有位。从过去的很多年来看,在教育行业,不要期望辅导员的收入能够突破同行的任课教师。在一次假期思政教师的培训中,某资深院长说过几句实话:“作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思政课老师一定要有经过考验的毅力,要知道我们的收入肯定不能超过其他专业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肯定更注重专业课而不是我们的课,我们要做到有为才能有位。”相对来说,做同样性质工作的辅导员比思政教师还要差一些。如果你是物质至上的人,早走早解脱。

2、科研工作要放一放,寻求自我发展一定要突破教师的传统。高教工委的某领导曾经在报告中讲到:“作为辅导员你不要太侧重研究理论了,要着重于学生管理的实践,高校里有太多人都在研究理论,你作为辅导员这个特殊的行业是要为学生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为领导、上级负责。”所以你的个人发展问题一定要另辟蹊径了,按照传统的职称晋升是有很大难度了。

3、我们是政治辅导员。当你特别酷爱思政这个行业,觉得能给学生带来灵魂的指导的同时,一定要明确立场:我们是党的人,思想工作不能搞自由主义,要有大局观念。你觉得有限制,心里憋屈,请君离开社会主义教育的阵营。

面对这些现实,再看看饶先发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你会发现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才是引领人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作为辅导员,我们务必要有精神信仰。信仰真的非常重要,她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不厌其烦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有拒腐防变的坚定信念和勇气;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牺牲个人的小家成就学校的大家;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在事业上进行无尽的探索而不觉疲累;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在繁杂琐碎的工作中体会到收获的幸福快乐;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能有勇气承担起保卫最后一片净土的责任。

我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6年多了,跟许多从业人员一样,曾经厌倦过、徘徊过。当我再三叮嘱学生不能旷课,却仍然有学生我行我素的时候;当我绞尽脑汁协调学生冲突,却有学生抱怨我处理不公的时候;当我拔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门,却遭到家人不解的时候;当我睡眼朦胧,却被突如其来的学生电话惊醒的时候......,没有信仰我怎么会走到今天呢!

感谢网络课程中所有前辈的悉心指导,作为年轻人我一定会不断寻找自己的差距,向专家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快的胜任本职工作。

篇8:要不要改革中国教育

闲来无事,随手翻了翻一些杂志,我知道了有人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有批评,也有褒贬不定的,当然大部分是支持的。中国现今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本着普众的心态与希望见教育事业着重发展。

就如人们的经验,事情的发展都会受到不同的麻烦,那么,就想谈谈这些麻烦了。

XX年8月,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来到我校宣传,我们都知道李阳是个成功人士,他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他决定“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的。然而我却发萌发了一个思想。

这个想法我已经思考了许久,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虽然有些冒昧将思想有相似之处的也归入了,只求指出罢了。

那天,李阳很阔,有我们掌声雷动的欢迎,更有震撼人心的狂读场面啊!当李阳将小册子举过头顶,声撕竭力的大喊英语,下面有几千人也手举过头,大喊英语.我们的王老师写得好“场面既震撼人心,又让人心惊肉跳.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个古怪的类比,希特勒当年在纳粹德国的集会演讲,其声势之浩大也不过如此吧。”我与老师不同的是我倒认为是李阳疯狂英语在冲击着中国式教育,就是李阳用“极度专注、用大量时间来将各门学科攻破”来对抗九年义务教育中“各门功课同步进行。”

还有一个事例是近来有关于教材改编“金庸进驻,鲁迅下课”而引发的争论。有人说“教材太呆板了,要改革”但是,我们想像一下,若把知识比做空气,我们是需要新鲜美好的空气,可我们能把空气中的氧气换成香水气吗?

或许,我们可以去除一些杂质,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香水气,如果贪心或嫌不够也可以瞄准氮气。

不多说了,希望大家能考虑清楚,如果你还没有想过,请想一想吧!

篇9:中国教育(China Education)

the two pictures look so similar at one glance, but they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 first picture, a peasant boy, carrying a heavy bundle of rice straw is out of breath under the great pressure. his hope is to have a school to attend. in the second picture, a student is on his way home from school, a heavy bag of books on his back. what he wishes is that he didn’t have to go to school any more. how can the two boys at the same age have such different ideas about attending school?

the two pictures show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the poor countryside, especially in some western parts of china, the education is also poor. there are no buildings for classrooms, let alone good teachers. children there cannot have regular education. they are sometimes forced to leave their studies because their families cannot afford the necessary fees.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 cities. almost all the children in the cities can have regular education. they can enjoy the bright classrooms and adequate facilities. but they have their own problems. what they face is the endless homework, which puts so much pressure on them that some students don’t want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given the problems above, our government has taken some measures. “the hope project” has been in operation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in the poor areas can achieve education. some strategies have also been put into force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the students. teachers are asked not to give too much homework.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in the improvement of our education conditions.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be mobilized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our education.

篇10:《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代表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不过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陶行知还认为幼儿教育能否普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幼儿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因此,他主张要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因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应“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了号召开展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小婴儿也收,以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写到“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幼稚园的办法、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中国教育改造》中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起着很大作用,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中国教育(China Education)

中国教育研究会征文

中国教育研修网络研修心得

《阿凡达》与中国教育_

《老师好》中国教育电视台观后感精选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存在三个遗憾

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节目《老师好!》心得体会作文

校园英语情景对话:中国教育模式的变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阅读题答案

青春之殇作文

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欣赏:中国教育之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