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标造就成功的故事(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荔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6岁,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干货店当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19岁,他下海经商,倒卖谷物和肉类,从那时起,他将每一笔收支都记录在册,甚至不漏掉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23岁,他开始全心全意地追求他的目标—财富。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没有任何事能让他开心。他曾为150美元病倒,他从未进过戏院、玩过纸牌和参加过宴会,他曾和自己的亲弟弟闹翻,他曾被当地人认为是他们“最痛恨的人”,他过分追求钱财,他冷漠、多疑,因此很少有人喜欢他。
35岁,他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43岁,他创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公司;53岁,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以致他不得不选择退休。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后,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和健康,他终于想通了。他开始为他人着想,并开始思索那笔钱能给多少人带来幸福。
他用自己的钱把一所被关闭的学院建成了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他帮助黑人、资助医疗事业;他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他克服了以往的烦恼,舒展了自己的心胸,同时不经意间提升了自己的名望。53岁就快要死的他,竟然多活了45岁,以98岁的高龄谢世。
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其实,快乐并不在于拥有的多与少,那些真正快乐的人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们计较的少。在得失面前,很少有人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常常在患得患失中寝食难安。其实,得到有时是种痛苦的折磨,而失去有时却是种深刻的快乐。
上世纪30年代末,一个刚从纽约大学毕业的奥地利小伙子来到了一家生产电动机的工厂里上班。
这家工厂的老板是一个非常有干劲的中年人,他为工厂设立了一个新目标:成为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为了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和自己一样拥有这样的目标,老板不断地在企业大会上向员工们灌输这个口号。
有一次,老板再次把所有的员工集中在一起开会,让所有的员工都跟着自己振臂高呼:“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那斗志昂扬的场面让老板欣慰不已。然而刚一散会,那个刚刚加入工厂不久的奥地利小伙子就来到了老板面前说:“我敢保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员工们依旧不会有什么改变。与其让员工们共同扛上一个大目标,不如把这个大目标切碎,分摊给每一个员工。”
“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难道你没有看到刚才的场景吗?那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老板说。
“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您不妨多注意一下工厂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小伙子说。
这句话给了老板某种提示。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内,老板每天都关注着工人们的生产报告。他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工人们在会上的呼声有多高,无论那场面是多么鼓舞人心,但生产量和销售额都依旧在原地踏步。
这样下去,别说要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就连生存都成问题!老板困惑了。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说的话,于是找来小伙子,让他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企业是需要一个大目标,但这其实仅仅是企业的目标,而不是员工的目标!企业的大目标对于员工们来说距离太远,员工们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所以,与其让员工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还不如把这个目标切碎,分摊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设定小目标。这样,每一个员工在为各自的小目标努力的同时,也就推动了企业实现大目标的脚步。”小伙子不紧不慢地说。
老板若有所思。从那以后,老板就坚持从工作细处入手,让员工们各自设定出自己的目标,并且负上各自的责任。例如一名铜线缠绕工,他的目标不再是“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而是在目前的基础上每天多绕10只铜线;一名成品整装工,他的目标是每天多装5只成品;一名推销员,他的目标是每天坚持多见5位客户……
在这种让员工们拥有各自小目标的管理下,工厂取得了极快的发展,不仅在两年之后就成了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甚至成了全美国一流的企业。
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而他那以“把大目标切碎分给每个人”为纲领的目标管理法则,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论之一!
朋友曾学过武术,一次,他向我表演手劈木板的功夫。只见他一手劈下去,半寸厚的木板瞬间折为两段。
然后,朋友拿起一块木板,要我试一试。我使出全身力气,试了好几次,木板也纹丝不动。朋友告诉我,其实找也能劈断木板,大多数人也都有实力劈断这样的木板,只是还没有掌握劈木板的技巧而已。
技巧?劈木板也有技巧?
朋友说,要劈断木板,只需把“心”、把目光放远一点就行了。平时,人们劈木板时,只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木板上,那么当手掌劈下去接近木板时,掌力已是强弩之末了。如果再把目光和注意力放远一点,放到木板后面半尺的地方,那么,这时当你的手掌劈下去,去接近木板的时候,正是力量的峰点,因为你的力量最终要抵达的地方还在半尺之外,这时候力量正保持最强劲的势头,最容易冲破前进中的障碍。
按照朋友的指点,我拿起一块木板,一掌劈下去,半寸厚的木板竟奇迹般的变成了两段。
如果把所要劈的木板比作人生的目标,那么,朋友教给我的劈断木板技巧,对于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有启发么?
她叫廖智,原本是绵竹汉旺镇一位青春靓丽的舞蹈老师,却不幸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她被截肢了。却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作为网易邮箱的评审代表得以亲临“舞林大会”现场。比赛过程中,明星选手董艺薇抱怨之前扭伤脚踝乃至无法正常比赛,评委金星请廖智上台表演一小段随性的舞蹈。
她跳得很开心,随着音乐自由起舞,曼妙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跳完后,金星告诉大家廖智被截肢的故事,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董艺薇觉得她的舞蹈很有感染力,情不自禁向着她弯腰鞠躬,表示对她的尊敬。
最让廖智惊讶的是。因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征服了“舞林大会”的总教头方俊评委,获得参加踢馆赛的资格。只要她踢赢了就可以直接进入总结赛。接到方俊的邀请,廖智有点不知所措,啊了一声,才反应过来说,有一点想哭,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10月2日,踢馆赛那天晚上,在众人的等待中,廖智出场了。她以一袭性感抹胸短裙亮相,大胆地露出双腿,黑色丝袜裹着义肢,看起来跟正常人并无异样。随着快节奏的音乐响起,廖智和舞伴在众人的期盼中,跳了一曲热辣奔放动感十足的桑巴舞。
最后一个动作完成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没想到失去双腿的她竟然跳得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在场的观众纷纷起立为她鼓掌。
看着性感火辣的美女,主持人程雷问廖智,以前有没有穿过这么漂亮性感的裙子。廖智有点害羞地说,我这辈子都没有穿过这么性感的衣服,地震前曾穿过漂亮的,但都没有达到现在的尺度。
跳完舞后,坐在主办方特意准备好的椅子上,廖智整理好丝袜就站起来了。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坐下,微笑地站着,不管主持人如何劝她坐着休息一会儿。廖智说,她要站着,她要跟所有参加比赛的明星一样,她也是正常的,她一定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不会装的。
一位国外的男评委被廖智的舞蹈感动得默默流泪。方俊则说,这件衣服代表着热情与自信,廖智所跳的舞蹈就是一个舞蹈,一个正常人的舞蹈。在他眼里,廖智就是美女,穿这么性感的衣服跳如此高难度的桑巴舞,体现了廖智的自信。
一向以苛刻著称的“毒舌”评委金星赞赏地点评道:“廖智的事情告诉我们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廖智,你跳得很好,很完美!”因为自信和坚强,廖智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尊重。获得了与杜奕衡一样的高分。在随后的PK战中,廖智选择了一曲快节奏的舞蹈。虽然头天晚上忙着练舞只睡了三个多小时,没有太多准备,廖智还是凭着良好的基础跳了一支性感火辣的舞蹈。以绝对的优势PK掉同样实力不俗的老乡杜奕衡,成功晋级“舞林大会”总决赛。
欣赏完廖智的舞蹈,杜奕衡输得心服口服,敬佩地说:“廖智跳的不是一般舞蹈,她触及到我的灵魂。”
廖智的舞蹈,已经超越了舞蹈本身,她跳的是灵魂之舞,跳的是自信与坚强。台上的廖智总是面带微笑,始终乐观地面对评委和观众。她笑的时候,比天使还好看,因为她的名字叫自信与坚强,她忘掉了过去的悲伤和灾难,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生活。
其实,考虑到廖智的假肢难以承受高难度的桑巴舞,比赛前练舞阶段,总教头方俊建议廖智跳舒缓感人的舞蹈。但廖智觉得自己和其他明星是一样的,舞台上比拼的是实力和热情,她不想靠眼泪和同情赢得高分与掌声,她要靠实力说话,以奔放的舞姿赢得喝彩。所以,我们看到踢馆赛中,廖智穿着性感的短裙跳起热情奔放性感撩人的桑巴舞。
廖智,她有一件自信的衣裳。穿着这件衣裳,所有的苦难对她来说,都不算苦难。所有的荣誉对她来说,都是值得的。
奥斯卡颁奖舞台上,一个女人在哪里侃侃而谈,以犀利的幽默吸引着众人的视线,3个小时的直播让人充满了无限激情。她就是美国着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
艾伦13岁时,父母离异,她选择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婚姻的失败与生活的压力,让艾伦的妈妈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一天早上,艾伦洗漱完毕准备到厨房去做早餐,刚走到厨房门口,她就看到母亲站在厨房的操作台前,这让她很疑惑,妈妈已经很久没有给她做过早餐了。艾伦悄悄走上前去,看到妈妈正准备用水果刀割腕,吓得她立即上前从妈妈手中抢走了水果刀。从此,艾伦将家里的刀子全部藏了起来。
为此,艾伦专门请教过医生。医生告诉她,要多开导病人,多给病人带来欢乐,以缓解病人的抑郁情绪。艾伦听从医生的话,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给妈妈讲讲学校里的事,一开始妈妈毫无反应。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艾伦就在语言与动作上下功夫,她发现故事讲得越幽默越能引起妈妈的注意。之后,艾伦将取悦妈妈作为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艾伦经常看书,好从书中发掘有意思的事情讲给妈妈听。时间久了,这看似无意的举动,不仅让妈妈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也让艾伦的口才得到了锻炼。从此,她爱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学校的晚会上,她常常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编成脱口秀表演给大家。
大学一年级后,因为交不起学费,艾伦被迫选择了退学。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四处打工,做过饭店的服务员、女领班、酒保,还做过油漆工,卖过吸尘器。一天,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咖啡馆正在招聘脱口秀演员,她很兴奋地前去应聘,并幸运地被录取了。但是没过多久,她就因为观众不认可而丢了这份工作。
看到艾伦因为丢了工作十分沮丧,妈妈安慰她说:“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上说,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功。因为你在这次挫折里,明白了下一次怎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日积月累,挫折就成了你成功的奠基石。”艾伦听了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重新鼓起勇气去找她喜欢的脱口秀工作了。
在艾伦不懈地坚持和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随所在的俱乐部到美国各地演出脱口秀。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电视台要举办喜剧小品大赛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这次大赛上,艾伦凭借机智的幽默和精准的表演一举夺魁,赢得“全美最搞笑的人”的称号。从此,艾伦的舞台从俱乐部转移到了电视台,她也从一个俱乐部里的表演者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喜剧演员的队伍。
之后,艾伦凭借丰富的知识面与富有特色的机智幽默,被很多美国着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邀请做主持人的搭档,还参演过一些电影。可是她一直都是配角,这一度让她非常沮丧。
1994年,艾伦出演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电视剧《艾伦》。她的戏剧才华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且获得了两项美国艾美奖提名。,艾伦终于以自己的实力,争取来一档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脱口秀节目——Ellen。这个节目一经播出便得到了很好的收视率。
正所谓天道酬勤。如今,艾伦已经赢得了14个艾美奖。在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中,她排名第10。迄今为止,艾伦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主持过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和艾美奖的主持人。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人将挫折当作绊脚石,退回了原点,而有的人却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最终迈上了成功的阶梯。
今年“十一”档演员的豪华阵容里,黄渤的面孔频繁闪现,他主演的《亲爱的》《心花路放》《痞子英雄2》《黄金时代》4部电影铺满节日档,开启电影界的“黄渤时代”。
黄渤的声名鹊起不是平地惊雷般地突如其来,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由来已久。
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创下的利润奇迹让人们记住了黄渤。,黄渤凭借在电影《斗牛》中的精湛演技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帝。
近来,黄渤一直在积累能量、提升能量、释放能量,他主演的电影票房总额近50亿元人民币,也因此再度被媒体加冕——“50亿帝”,成为货真价实的“票房灵药”。
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好友梁静说:“黄渤的坚持特别让人感动,因为他被很多人不看好。”黄渤坦然承认:“我一路走来其实就是个软坚持。包括我唱歌,包括拍戏,不是遇到难事儿就放弃了,我是一直冲着目的地往前走,刚跨进电影圈,有位前辈善意地提醒我:‘黄渤,男怕入错行啊。其实你也不一定要演戏,做摄影,搞配音,其实也不错。’但我坚持下来了,我用坚持证明我入对了行。”
黄渤的父母是每个月靠薪水养家的机关干部,他们给不了黄渤想要的生活,甚至对黄渤痴迷的影视歌事业十分反对。
有人笑谈黄渤是“三无”男人:无美貌、无肌肉、无身高。黄渤确实长得有点儿“抱歉”,有位副导演看不上他,曾当面对他说:“这不胡闹吗,这哪能行?”转身走出门还在责备:“怎么能乱找,这什么东西啊这是……”在靠脸吃饭的娱乐圈,黄渤的长相无疑是他成功最大的绊脚石,但黄渤用艰辛和汗水完成了别人眼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跨越。
历经挫折,黄渤仍不改初衷。他从事过很多职业:歌手、演员、配音、舞蹈教练、工厂小老板……这些职业的终极目标还是指向音乐。比如说当小老板,就是因为没有人给他出唱片,他下定决心自己挣了钱自己出!因为对音乐的坚持,黄渤与很多音乐界人士成为患难之交,为走上演艺道路创造了机缘。黄渤认识的第一个导演管虎就是音乐伙伴高虎推荐的,他梦想着成了影星就有更多的机会出唱片。他的演艺道路同样是一波三折,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赢得了观众的喜欢,让他信心满满。但紧接着他饰演电视剧《黑洞》里的汤文军却差强人意,为行家所诟病,毁掉了他曾经赢得的声誉,不是归零,而是为负。摸爬滚打在影视道路上,黄渤起起落落,执着前行。
黄渤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这个连长相和身高都“打了折扣”的普通人,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抱怨:没有背景,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挺拔的身姿,没有好的运气……但黄渤从不抱怨自己的孤立无援,不抱怨自己的长相,也不抱怨自己的遭际,始终充满了质朴的感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黄渤经历过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但网上几乎搜不到他自曝的心酸屈辱。
因为坚持,黄渤练就一身本事,成了杂家中的专家,专家中的杂家,他阅历丰富,储备丰厚,戏路很广,具备了走向成功的多种潜质。黄渤的老师徐燕教授感叹:“老天除了没有给黄渤一副伟岸的身材和俊俏的面容,其他的都给了。”网友也附和点赞:除了不帅,黄渤几乎是全能的。
压力造就成功励志故事
在一次越野马拉松赛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居然以绝对优势摘取了金牌,无论是观众,还是裁判都震惊不已,根本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面对众多媒体的追捧,这位选手不好意思地揭开了谜底。原来,在比赛途中,他本来落后于许多选手,他甚至想过放弃,但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蹿出了一只土狼,它向他杀气腾腾地扑来。他惊慌失措,只得拼了命狂奔,而那只土狼也像疯了一样,死追不放。就这样,狼疯狂地追,他狂奔,最后稀里糊涂地第一个抵达终点,获得冠军。
因为一只狼的威胁,导致选手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爆发出超常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所以,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有压力不一定是件坏事。
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材”。很多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学会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并努力把这份压力化作向目标冲刺的动力。只要坚持这么做,成功终将到来。
我们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对手,甚至感谢那些对我们冷嘲热讽的人,因为他们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压力,而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来源之一。再次听到他们的言论时,请各位同学保持冷静,坚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也是个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父母只能当乞丐,住墓穴。他能走路就和父亲去乞讨。上学后老师给他洗了生命中第一次澡。为了供他读书,才十三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瞎眼的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了他小小的肩上——他从不缺—天课,每天放学就去讨饭,回来跪喂父母。一到六年级,年年得第一名,最后实在无钱再上大学,就早早进工厂工作,从低级员工做到了高级员工,现在已经成为一家专门生产消防器材的大公司的厂长,一名优秀的青年企业家。是台湾第三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
★ 苦难造就成功作文
★ 努力造就成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