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成功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要骗我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富豪成功故事(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要骗我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富豪成功故事

篇1:富豪成功故事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时也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识、智慧和追求都与幸福有关,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损失也都与幸福有关。

冯仑20岁就入了党,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任职,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属下的南德集团经过2年历练的冯仑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手里只有3万元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以及自己的为人和出身。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又开始讲自己也刚刚闹明白的新名词“按揭”,他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冯仑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幺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叁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回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王功权是谈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500万元。冯仑他们拿着这500万元,又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接着又用这1,800万元购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卖了出去,赚到300万元。这就是万通的发家史。

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篇2:富豪成功故事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叁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塬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幺。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幺好了,所以能干什幺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下一页更多相关精彩内容!

篇3:富豪成功故事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塬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塬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幺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写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塬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篇4:富豪成功故事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煺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叁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幺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篇5:富豪成功人物故事

20岁时,他是沃尔玛的一个保安;39岁时,他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前天他以39亿元身家登上了胡润富豪榜。他是郑耀南,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老板。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传奇,他的公司总部位于东莞凤岗镇。

十几年,很多人营营碌碌一事无成。郑耀南却从社会底层,变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屌丝逆袭记。

1看门也要看得跟别人不一样

1995年,郑耀南20岁,那时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郑耀南从福建古田老家带了500块钱,跑到深圳。只有中专毕业的他,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沃尔玛中国总部做保安,看门。

即使看门,他也要做看门人里面最优秀的。他会留心记住每一个进出的人的名字,见面时能直接叫出来。由于他的聪明,几个月后,他从总部大门的保安调到卖场做保安。对别人来说,这不过是换个地方看门。对郑耀南来说,却是他人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卖场做保安的时候,他用心观察学习,研究消费者买东西的心理,研究销售员是怎样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研究超市是怎么管理商品的。当他知道一瓶小小的化妆品可以卖到300块的时候,他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坚决改行做了销售。两年后,他辞职创业,凭借自己手头的2万多元,开了第一家化妆品店。一年后就开到了8家。

日子似乎过得不错。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文胸的小摊,一件10元的内衣,一小时营业额竟然卖了差不多1000元!他又坐不住了,创办了都市丽人风内衣公司,也就是现在都市丽人的前身。

郑耀南的成功,与他身上这股钻研劲分不开。如今郑耀南每年至少上课40天,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每天晚上写日记。他身上随时带着一个本子,跟别人聊天时发现有用的点子就记下来。见过郑耀南的人都说,他说话非常有水平,谁能想到他竟然只有中专毕业呢!这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郑耀南一直相信四个字:天道酬勤。这也是他给创业者的最大经验。

2他的扩张策略:逆势抄底

郑耀南做事颇有李嘉诚的风范,他的扩张策略就是逆势抄底。到底,都市丽人终端销售额接近60亿,门店数量超过5800家。其实,他最重要的扩张时机就是两次。

第一次是非典期间。那时铺位成本低,郑耀南借机从十几家门店扩张到50家。

第二次是金融危机期间。郑耀南发现国内市场并没有真的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收购成本却低了很多。那一年,他只用原来一半的价钱就买了厂房,还收购了几家企业。

3他的开店策略:抓四个要点

开店本来就不容易,把店开成功更难。郑耀南总结了开店成功的四个要点:一是选址,二是货品管理,三是店长和员工管理,四是有效的开店指导。

选址,郑耀南的秘诀是开到社区、商业街、大学城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他很少打广告,每个店本身就是广告。

货品管理上,他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做调研,制定相应的货品供应计划和营销计划。这也源于他一次失败的经历,当年他将广东的经验直接复制到湖南,却发现当地消费者并不买账,原来两个地方顾客对货品的选择和购买习惯很不一样。现在,通过联网系统,他在总部已经可以掌握全国每个店的销售情况,从而判断出不同地方消费者的偏好。

郑耀南还有一整套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比如一个店到底配几个员工,可以利润最大化。

4他的发展策略:轻资产重设计

都市丽人原来是一家产销一体的企业,现在,郑耀南已经向“轻资产”的方向转型了。他逐步剥离制造环节,把工厂逐步卖掉了,将资源投入到研发设计等领域。目前东莞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用在研发上的。

每一年,郑耀南的公司都要研发1000多款新品。在郑耀南看来,好的设计和好的品牌才能卖钱。他的目标,是将都市丽人打造成内衣界的耐克,蝶变成品牌运营商和中国商业零售领导企业。

5他的创新绝招:好创意奖100万

郑耀南在创新上很有一套。除了充分用好自己的设计师,他还很重视来自一线的意见。都市丽人在就成立了创新委员会,拿出30万到100万,奖励员工的一个创意。

有一次郑耀南巡店,有员工向他建议,能不能在店铺卖男士用品,因为很多女顾客到店里来都会问起。郑耀南一听,当即就找了部门调研,确实有90%的男士内裤内衣袜子都是女士购买。最终敲定,每个都市丽人的门店都有10%的男性用品。这个创新的作法为公司增加了10%的利润,当初提建议的员工也得到了重奖。

篇6:富豪成功人物故事

提到买车大家都会先上网进行对比,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车型。“汽车之家”就是专为购买者打造的汽车网站,全方位均衡您的需求。然而这位创办“汽车之家”的创业者就是李想。今天就让园长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80后的奋斗青年。

李想,这个80后一代创业者的佼佼者。当网上推他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的时候,他还是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现如今这名80后创业者,有了新的头衔——汽车之家网站创始人,现任汽车之家总裁。李想是80后的典型代表,还在上高中的李想就开始做个人网站,注册泡泡网并开始运营,仅凭借着自己对IT产品的一腔热爱和滚雪球式的资本积累,高中学历的李想让泡泡网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独树一帜。 ,李想带领团队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目前,汽车之家现已成长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底,汽车之家实现了月度覆盖用户8000万,日均网站流量过1亿。

为了“理想”创立汽车之家

李想20创立汽车之家的时候已是亿万富翁了。据公开报道,李想20注册泡泡网,告别父母从石家庄迁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自此,泡泡网的广告销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泡泡网收入万,利润1000万,李想一股独大,身价超过1亿元。李想是为了做成第一汽车垂直网站而做汽车之家的。他曾说过:“我们做泡泡网的时候错失了周期,被中关村在线抓走了。中关村在线是后来者,但市场转换的时候,它抓上了时机。当时我们没在意这个机会,时机过了以后,就得多好几倍的努力才行。就像现在的汽车之家,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的努力没有下降,我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你能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吗?泡泡网做到了第三名,做不到第一。做汽车之家,我们看到了一个市场机会,而且全力以赴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就能成为第一。我们做得不早也不晚,正好赶在汽车增长的高发期。另外一方面,汽车网站的对手比IT行业要弱得多。我自己认为我们是所有汽车网站里最会做互联网的,因为现在的汽车网站百分之九十九都算不上互联网公司,他们根本就没有运用互联网的生产力。

为了做成事,甘做副总裁

,李想引入职业经理人秦致做汽车之家的CEO,而他甘当副总裁。秦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获依阿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和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在国外多家知名公司工作,回国后加入265上网导航任首席运营官,并促成了其与Google的并购。李想说:“秦致20来公司,我们团队光和他见面就有好几个月,团队所有人都几乎认可了,他才进来的。我觉得秦致很适合,他有我们所缺的东西。我们一帮人擅长做产品,了解用户,但是管理经验、销售经验都非常欠缺。”

善于利用风险资本

20,李想把他2000年创立的泡泡网“相当于卖给了”澳洲电讯,据传价格是5亿元左右。这固然有当时泡泡网因为资本市场泡沫的破裂,上市难成的原因,卖掉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更核心的原因是,李想可以凭借这笔资本收入,聚焦资源,把汽车之家迅速做到行业第一。果然,一年后,汽车之家成为汽车类垂直网站绝对老大,第三方调研显示汽车之家流量占所有汽车类网站资讯的50%。

发挥产品和技术的优势

李想是石家庄最早摸计算机的高中生。“我是高三时开始上的网,当时上网还很贵,一个月要700、800块钱。”在此期间,李想迷上了个人网站,除了上学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计算机上,像许多电脑迷一样,他也建了一个个人网站,“一开始是自己做着玩,但我这个人喜欢争强好胜,别人做得好,我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他把自己喜欢的电脑硬件产品都放在网上,有很多人上网和他交流,慢慢地就有了访问量,3、5个月后访问量达到1万人次/天。他靠建站掘到第一桶金10万元,并因此成为他后来创办泡泡网的资本金。

学历低但受教育程度不低

即便李想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创业,但他受的教育程度并不低。他是石家庄最早使用计算机的高中生,19前,他曾给《电脑报》、《计算机世界》等中国一流的IT刊物撰写稿件。他2000年创业,5年后身价过亿,当时被树为80后创业代表人物,无论是做泡泡网还是做汽车之家,他都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靠对互联网的娴熟应用,靠对用户的理解和把握成为行业的前茅。

做成汽车行业重要的平台

“20我们开始跟随厂商做渠道下沉,我们做了一个全国的布局,做经销商业务。现在全国80个城市有我的办公室和员工,我能让经销商把最新的信息都发出来,审核哪一些对,哪一些错。给经销商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随时能让客户知道80个各城市你所关注的新车价格信息和到店信息。例如,一个别克的4S店,想全国80个城市同一天,每一个城市找两个别克4S店做看车团,我就能做,有人和没人差别还是很大的。”李想的汽车之家已把用户和汽车厂家以及渠道牢牢地团结在周围,平台和生态初显,“现在我们的渠道价值越来越大,很多4S店,我们占到它全部销售额的15%到20%,对它们来讲,我们就是渠道。这些经销商不会在乎汽车之家媒体的属性,更多的是在乎渠道属性,当然也会在乎互动属性。”

李想的创业史给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很多触动,想要做的好不仅要有对事情本身的热情,还要有争做第一的决心,只要肯努力,肯付出,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篇7:富豪创业成功的故事3个

新大陆集团总裁胡刚两度白手起家成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时势造英雄。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刚刚42岁,已是一个拥有总资产十几亿元人民币、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三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板。谁能想到,十几年的商海生涯中,他曾两度白手起家呢?

胡钢属于典型的福建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能吃苦耐劳。1975年,他高中毕业後,也像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到农村上山下乡。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福州大学自动化专业。

毕业後,胡钢在福建省电脑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当时电子部还把他列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这使得他有机会参加中国IT行业一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工作。

而他的重要成果当属中国第一块汉卡的开发,这解决了英文软件无须修改而直接处理中文信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轰动。18个月後,联想集团还专门请他去看他们的汉卡研究成果,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但是,胡钢所在的单位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它的作用,没有及时加以完善,反而互相扯皮。最终,这个成果只卖了一千多套,赚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头头认为这已经很不错啦。

萌发了自己创业念头

这种体制让胡钢非常不适应,因为它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一个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重要的不是看它得了什麽奖,而是能否被社会接受,能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对这种体制的失望,让胡钢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88年,胡钢带领15名科研人员,凭藉25万元人民币资金,创办了福建实达电脑有限公司。现在谈起来,胡钢说自己那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创办公司应该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尽快地实现。他那时还不到30岁,看到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外国的,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他笑言,就是这种原始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服气的心态,让他脱离了国有体制,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商海。

1992年,实达成为全国电子百强、营业规模逾亿元的中国最大的电脑终端机,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实达是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企业。企业赚钱了,主管“婆婆”也有话了,但是对业务又不太懂,于是弄得人心涣散。

一开始,胡钢还寄希望于改造实达,想增大员工与新骨干的股份,减少国有控股,但一年下来,才发现做起来很难。与其这样折腾,不如重新开始。他就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

对于胡钢离开实达的原因,业界议论纷纷,他自己就听到了三、四十种版本。其实,他也承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他逐步看清楚了,高科技的企业,一定要有民营机制与它相对应,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且,他认定,民营科技企业一定会有大发展的一天,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够抓住机遇。

重新创办全民营企业

于是,1994年初,胡钢放弃了在实达所拥有的利益,再次两手空空,重新创办全民营的新大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为什麽在事业如此辉煌的时候却激流勇退,去借钱办一家小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钢一点也不後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短短的七年,新大陆已从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总资产十几亿元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新大陆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环保三个领域。

胡钢介绍说,新大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终端机应用性产品,包括金融POS、终端、二维码技术和机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税控设备等等;另一块是系统软件产品与服务,包括移动通信支撑网、金融电子化核心业务等系统软件,并已开始介入网络软件和服务领域。

篇8:富豪创业成功的故事3个

把钱花在能赚钱的地方

很多人都知道“月光族”不可能致富。《财富圈》(The Millionaire Maker)一书的作者劳拉·兰格梅尔说:“若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最快的方法是多赚点儿钱去投资。”你要把一部分钱拨出来,投资在可以“钱滚钱”的地方。

多赚点儿钱投资的方法非常多,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积累更多资本。兰格梅尔说:“每个人都有某种别人用得着的技能。”兼职赚来的钱可以聚沙成塔。

25年前,里克·斯科斯基一直渴望在美国拥有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练事业。“我租了一个小工作室,向学员每小时收费15美元。”一点一滴赚来的钱他都存下来,再投到事业里。40平方米的工作室现已扩大为连锁加盟集团Fitness Together,全球共有360多家分店。

当你有额外收入时,可能想换一台电视机。但如果你要致富,就该将钱用在能为你赚钱的地方,例如投资基金、生意或房地产。

做事业 专长兴趣最要紧

台北旅店集团董事长戴彰纪,在4年内绕台北火车站开了6家时尚平价旅馆,在经济不景气中,入住率仍超过九成。他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专长,不知兴趣在哪里,就无法把潜能发挥到极致。”他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自己,如今他把既有的成就归功于:从不放弃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

戴彰纪从学生时代起就不爱念书,喜欢交朋友。他颇具商业头脑,在校期间就卖起了电子计算器。“我知道自己是天生的业务高手,所以一出校门就去汇丰汽车面试当业务员。”

戴彰纪年纪轻轻,就成为汇丰汽车地区销售经理,学得一身业务本领,也累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不过,他发现业务员不能久做。由于每天骑车在外奔波,拜访客户,他曾发生两次车祸。“那一刻我躺在病床上,就知道我赚的钱要好好存下来,找一个不用这么奔波卖命的工作,不然迟早会惨死在车轮下。”

经朋友介绍,他大胆尝试各项投资,陆续投资过海鲜餐厅、轿车出租、花店……收获都不大,直到投资旅馆业。他发现这一行现金收入很稳定,投资过程一开始虽感生疏,但他愿意尝试,只当试探“水温”,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撤资,决不恋战。

戴彰纪并无父母庇荫,所以尽管心态积极,却很小心,时刻都有很强的危机感。他总是找比自己精明的人一起投资。他说:“我随时在找比我能力强的人合作。”在台湾房地产起飞的年代,他与朋友合伙投资房地产,累积了相当的财富。

在事业的巅峰,戴彰纪发现自己肝功能失常,濒临死亡,不得不退休,带着一双儿女周游各大洲。在旅行中,他住过许多经济型酒店,深感台湾最需要的就是平价旅店。

,他康复后回到台湾,率先在台湾推出结合文化创意与时尚的平价旅馆,平均每晚价格在1200元新台币到3000元新台币之间,目前旗下有喜瑞、新驿、新尚、丹迪4个品牌,共6家旅馆,短时间内就创下傲人成绩。戴彰纪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上帝不让我死,就是要让很多人快乐;我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旅人减轻负担,得到愉悦。”

追求财富的最大障碍:胆小

前,杰夫·哈里斯完全看不出自己会成为有钱人。他读大学半途辍学,辛苦工作养活妻子和3名子女,除了在杂货店当店员,还要到废物堆积场,和囚犯并肩熔化废金属。“我们最穷的时候没钱去自助洗衣店,只能在浴缸里洗衣服。”哈里斯今年49岁,住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约克市,是名投资顾问,身家逾亿。

哈里斯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有个很重要的因素:他始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致富。在美国拥有财富超过500万美元的富人中,百分之八十都和哈里斯一样,出身中下阶层。渴望成为有钱人,是致富关键的第一步。美国畅销书《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的作者哈福·艾克说:“追求财富的最大障碍是胆小。很多人不敢向往高远的目标,但目标定得低,成就就有限。”

哈里斯在一次圣诞派对上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说:“听他一席话,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我开始在工作之余阅读投资类书籍,每个月用25美元购买基金。”之后,他在小区里教授投资,学生们成了他的第一批客户,为他的投资事业打下基础。“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波折,但我都能一一克服,因为我深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通过学习弥补不足

史蒂夫·马克斯韦尔大学毕业后从事高科技行业,对理财一窍不通。他今年45岁,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温莎市,育有3名子女。他说:“我在大学选修过财务管理课,却为了滑雪而逃课。结果,我必须到银行里,请银行职员教我如何核对银行对账单。”

追求财富的另一大障碍是无知,许多人因为不懂而远离投资。但要赚钱,就必须懂得理财。马克斯韦尔说:“我阅读了很多关于理财与投资的书刊,向每一位我认识的理财高手求教。”

然后他与妻子运用所学,量入为出。他们从不冲动购物;买东西时,不论是车还是家具都讨价还价;虽然早已有能力换更大的房子,却一直按兵不动,并将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拿去投资。如此不到,他便成了千万富翁。“如果有人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便去研究,从中学习。”

,马克斯韦尔辞掉工作,成为一家公司的合伙人,专门为企业(包括沃尔玛)员工举办个人理财讲座。他也开始参加不动产投资讲座,获益匪浅,投资的房地产总值约3000万美元。

“我原本是名工程师,从没想到会有今天;一点点的学习带来了这一切。我们一旦掌握了基本功,潜能便可无限发挥。”

靠经营实业起家

香港在短短间经历了两波金融危机,但白富鸿仍能成功创业,他创办的“燕之家”燕窝专卖店生意遍及粤港澳。他认为:“从商者要有燕子般不怕艰辛的毅力,努力做到最后一刻。”

白富鸿现年45岁,1988年在加拿大读完工商管理回到香港,投身于房地产行业,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希望在房地产业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当年香港受回归的乐观情绪影响,百业兴旺。白富鸿的公司在19上旬开业,年底亚洲金融风暴袭来,他为了求生存,推出自家品牌服装,开设网购业务,可惜成绩不理想。

白富鸿说,虽说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而百业萎缩,但他发现,有些卖燕窝干货和即食燕窝的店却门庭若市,有几家甚至逆势扩张。他研究之后,通过一位做燕窝批发的朋友引介入行,两人合资开设了“燕之家”燕窝专卖店。

“我专注零售,伙伴喜欢做批发,理念不同,两年后‘燕之家’由我独资经营。至今,粤港澳三地的分店及零售店铺已有30家。”他坦言,与批发相比,经营零售更费神,更花心思。

“这几年,我仍买卖股票和房地产,但始终觉得经营实业才能致富,因为实业有稳定的收入。不少成功的生意人都是靠实业起家的。”

除了销售即食和干货燕窝外,白富鸿不断发挥创意,推出多种燕窝副产品,如饮品、甜品、炖汤等,期望燕窝产品生活化、大众化、年轻化。

白富鸿说,创业者必须冒风险,要敢于承担。

这便是他的经验之谈。

篇9:草根富豪成功案例3个

从一个做酱菜的草根到行业首富的成功案例,把小菜当大事业来做,两次创业做到第一。

今年45岁的赵继英来自丽水农村。木匠出身的他,为了创业,只身到扬州闯荡。搞过玻璃家具加工,办过影视厅,在当地都做到了行业第一。然而,这两个行业兴起得快,衰落得也快。

“下次创业,一定要找一个不会走下坡路的行业,给自己找一份永不落的事业。”于是,他寻寻觅觅,最终选择了最不起眼的酱菜。

从2001年南京“小菜一碟”的浙江经销商做起。10年的时间,赵继英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酱菜王国”,并慢慢扩张,培育了“菜博士”高档山茶油品牌;从委托加工、品牌管理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全程监控。

从一个做酱菜的草根到行业首富的成功案例,两次“行业第一”最终选择放弃

1991年,24岁的赵继英只身来到江苏扬州,利用自己的特长搞起了玻璃家具加工。经过4年时间的打拼,赵继英的玻璃家具生意在扬州当地做到了第一,掘到了第一桶金7万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巨款。

从1994年开始,玻璃家具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有天晚上,赵继英到老乡承包的影视厅去坐坐,发现这个400多座的影视厅,4元一张的票子,几乎每天晚上满座。赵继英算了一下,每天可以赚1000多,比玻璃家具赚钱容易多了。

于是赵继英一头扎进了录像业。1995年元旦,赵继英的影视厅正式营业。然而不到10个月,影视厅就亏了2万元。他发现,附近生意好的电影公司影视厅有空调,座位是高靠背软座;而自己的影视厅没空调,座位又是简易的翻座硬木椅。

找到症结后,当年10月份,赵继英又借了2万元,换上了软绵舒适的沙发,生意马上火了起来。第二年夏天,他又用赚来的钱买了空调。

1996年下半年,趁热打铁的赵继英又开办了第二家影视厅。从1995年到2000年,赵继英的影视厅连锁经营搞得红红火火,最多的时候数量达到5家,成为扬州当地录像业的“老大”。

随着VCD行业的迅速发展,从1999年开始,录像业开始走下坡路。赵继英很快查觉到了。

酱菜虽小,几百年不衰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赵继英又忙着物色新的行业了。当时,他手头上已积攒了120万元的资金。“这一次创业要小心,一定要选择一个不会走下坡路的行业。”赵继英暗下决心。

一天,赵继英在翻阅扬州当地报纸时,看到了崭露头角的南京“小菜一碟”公司的报道,不禁眼前一亮:扬州酱菜这么有名,像扬州的“三和四美”,生产酱菜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这说明这个行业有生命力,绝对不会被淘汰。于是,赵继英直奔南京,找到“小菜一碟”,并与他们签订合同,成为了“小菜一碟”的浙江经销商。当时的指标是,赵继英一年的销量要达到30万元。

2001年,赵继英在杭州注册成立了杭州博宏贸易公司。第一年,赵继英卖了120万,却亏了20万。而且由于营业额没达到180万的最低限额,公司被取消了纳税人资格。没有纳税人资格,产品就进不了超市。赵继英没有灰心,第二年他又重新注

代理商成功故事

成功心理故事

成功励志故事

成功教育故事

成功案例故事

西方富豪的人生经验

关于电子商务成功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案例

成功励志故事激励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

富豪成功故事(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富豪成功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