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馆日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心地善良姚金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良渚博物馆日记(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地善良姚金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良渚博物馆日记

篇1: 良渚博物馆日记

良渚博物馆日记

今天早上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我们要去参观良渚博物馆。八点半左右,我们坐上了学校的大巴车出发了,看着窗外美丽的景色,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良渚博物馆。迈进博物馆的大门,我们踏着透明的'玻璃,五彩缤纷的灯光照射着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扑面而来。仔细一看,原来地上透明的玻璃下及墙上画着的是一张良渚的地图。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厅。这里展示的都是那些古代的器具。有精致的玉器,有实用的石器,还有制作精美的陶器......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进入第二展厅,我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那里展示了五千年前良渚先人耕种、捕鱼、纺织、造屋、制陶、制玉、吃饭等场景,加上音响和灯光的融入,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第三展厅展示了良渚的精品玉器。同时我还知道了玉器制作的顺序是:切割→钻孔→打磨→雕刻→抛光这五个步骤。这次良渚之行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真是满载而归。

篇2:《良渚博物馆秋游》初中作文

《良渚博物馆秋游》初中作文

“听说,10月23日也就是本周五,我们要秋游啦!”星期一那天从林老师办公室补完作业的陈蓓居然偷听到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家都异常兴奋。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全班,同学们都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星期五早些到来。

今天,激动人心的星期五终于来到了,同学们带上零食、水果,带上今天的好天气和好心情出发啦!

一个多小时后,大巴车来到了目的地,下车后,我发现这儿有一大块草坪,虽是秋天,但小草依然郁郁葱葱,草坪间有一条弯曲的石板小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我看到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像是在低头欢迎我们,随后我我看到了造型别致的良渚博物院,整座建筑物给我的印象就是:方,太方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再贴上方形的.米色磁砖,整座博物院方形质感更强了。

进了博物院,有一位讲解员首先从整体上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院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和良渚文化的历史,我们了解到良渚文化历史悠久,农业、琢玉方面都非常发达,制陶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了一间黑屋子,这儿有三件展品,墙上是这三件展品的3D幻灯片,穿过黑屋子,就是第一展厅,这儿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在遗址中发现的石锄、石斧、玉斧、玉管串、陶瓶等,这些器具做工精良,即使是在现在也不算差。

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们又穿过了一间收藏珍宝、展示珍宝的屋子,来到第二展厅——良渚古国,我们踏着时间,穿越到了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眼前是一座古城,人们或是在田间劳作,或者在织机前纺织,或是在街市讨价还价……我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有首领、有艺人、有商人、有农民……大家过着朴实的生活,普通百姓穿着粗布服装在辛苦劳作,首领和他的妻子头戴金冠,脖子上挂着好几条玉管串,身穿金黄的丝绸长袍,腰上挂着昂贵的玉饰,耳朵上、手上也戴满了玉饰,显示着富贵。良渚古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建造了一座宫殿,足有三十个良渚博物院这么大;他们靠着智慧的头脑,率先进入了犁耕时代,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玉器、陶器;良渚人民在那时已经发明了很多玉礼器,足以证明中国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进入礼制社会。

随后,我们进入了第三、四展厅,这儿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玉器,我不禁佩服起良渚古国人民的手艺,那时他们只有双手和石头,却能雕刻出如此细致的神人兽面纹,在大玉璧上刻出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细小花纹,甚至在三毫米的缝隙中刻出了十二条平行线……

出了博物院,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回忆着古文明创造的奇迹,对古人的这种敬佩之心久久不能平息。可是,此时肚子不争气,饿的咕咕叫,我们得找块草坪,开启野餐模式了。

篇3:参观良渚博物馆作文500字

参观良渚博物馆作文500字

今天,我们去良渚博物馆参观,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车刚停下,我们就象放出牢笼的小鸟飞向田野。一股清新的乡下特有的泥土气息伴随着清风扑面而来。另人心旷神怡。举目四望,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博物馆大门走去

刚进博物馆,我们就来到第一个展厅名叫“发现求真”。在这里,最让我注目的是各种古代雕刻的玉器,这些玉器精美剔透,简直可以和现代的工艺品相媲美。在通往第二个展厅的通道要有五根柱子,一根表示一千年,他预示良渚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另外,良渚古城的.周围的城墙也让我惊叹,古城墙的厚度居然有40-60米,其中最宽的地方有100米,这么宽的城墙听起来就象天方夜潭。

参观完展厅后,我们来到了四维影院,里面播放的电影名“古城惊梦”,说的是现代的一个人来良渚博物馆,在走到三岔型器前穿越了时空隧道到了五千年前,见证了良渚人的文化生活,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抓眼镜蛇时的场景,眼镜蛇不停的向我们喷毒液,突然,我感觉到我的脸有点湿,我吓的尖叫起来,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是旁边的水喷的

今天,我的收获真不少。

篇4: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目录名称由来时间分期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收缩展开名称由来

1935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浦赵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区福泉山、浙江余杭莫角山等。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赵陵山和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时间分期

历史时期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生产已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从而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足、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文化背景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对“良渚遗址”出土的人物,经基因鉴定确认,良诸人是骆越后裔。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文化特征

生活用器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良渚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相当精美。

社会进程

良渚文化所处的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由此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表现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其他诸如漆器、丝麻织品、象牙器等,均表现出当时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这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等贵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贵族墓大都具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与其相对的则是如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遗址所见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们不具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可见,良渚社会已在激烈的冲突中显现出等级差别。而这种差别中蕴含的财富聚敛,则是通过凌驾于氏族社会之上的某种社会权力来达到。大型墓台的营建工程量巨大,特别是象莫角山这样的非当时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们不得不十分钦佩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营建能力。如此大规模的营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来加以保证,否则是难以想象的。而建立这种社会秩序,又是与当时社会等级差别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良渚文化时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经出现了具有很高权威的领袖人物,有着组织大量劳动力进行这类大规模营建工程的社会权力! 这种社会权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现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多工序的劳动过程,因此,玉器是手工业专门化以后的产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数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纹饰,表示着每件玉器上凝聚着多量的劳动成果,制作者必须从日常的以获取生活资料为目的的那种劳动状态下摆脱出来,从事单一的玉器加工制作,而其生活资料则需要广大社会群体为其提供。同时,玉器器形比较规范,图案花纹雕琢规范,体现其制作过程中脑力劳动成分的增加,出现相对独立于简单体力劳动的趋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差别已经形成。良渚文化社会形态发生变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的产生。埋于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贵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种类达20余种,主要有琮、璧、钺、锥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纺轮、圆牌饰等。而在那些散落于居址周围的所谓小墓中,随葬的只有小件玉器,这些小件玉器仅为管、珠及单件锥形器,而无贵族墓中所见的其他玉器种类,这些墓葬可视为平民墓。贵族墓之间,贵族墓与平民墓之间随葬玉器的种类、组合差异,以及平民墓中有无玉器随葬的差异,构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别。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些制作精致的刻有繁缛的蟠螭纹或鸟禽纹图案的陶制双鼻壶、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贵族墓,它们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

社会经济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一带继崧泽文化之后兴起的是良渚文化。这种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发掘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其影响曾达长江北岸的南通地区。据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进入中原夏王朝统治的开始阶段,并与夏代统治集团有密切的联系。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无锡先蠡墩,张家港市徐家湾;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和莫角山,宁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县马桥,青埔福泉山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物、丝麻织品等,显示了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水稻栽培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仙蠡墩、徐家湾、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澄湖等遗址的良渚文化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和稻米的遗迹。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个氏族部落还从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种植。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葫芦、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两角菱、毛桃核、酸枣核等遗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实,有些可能是人工种植的,这时的农作物品种显然比马家浜、崧泽文化增多了,农业生产的范围也扩大了。 良渚文化的农业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标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推广。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仅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余件。石犁有两种形制,一种平面呈三角形,刃在两腰,中间穿一孔或数孔,往往呈竖直排列,可以安装在木制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种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后端有一斜把,可能是开沟挖渠的先进工具,故又称“开沟犁”。这两种石犁都是良渚人发明的新农具,对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节省劳力,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地力,而且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变成耕地,农业生产水平因此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为夏代以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在良渚文化的大批石器中,还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它两翼后掠、弧刃,背部中央突出一个榫头,其上常穿一圆孔,形制同后来这一地区使用的铁制耘田器十分相似,被认为是古代最早出现的稻田中耕除草的农具。中耕除草技术的出现,同犁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犁耕操作成直线进行,播种也随之成直线挖土下播,于是为先进的条播技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就为中耕除草提供了方便。另外,在钱山漾遗址还发现一种形似畚箕的带柄木器,形制亦同该地区农民现代使用的木千^一样,是一种取河泥施肥的工具。中耕除草同施肥结合起来,无疑会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水稻种植要引水灌田。打井修渠,灌溉农田,是良渚文化诸氏族部落在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之后发展农业的又一重要成就。在吴县澄湖、昆山太史淀、无锡南方泉、江阴夏港、嘉善新港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井。澄湖发现了 100 多口水井;太史淀的水井还设有木井圈;嘉善新港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筑的。这时的水井,修筑井壁的技术显然继承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特点,并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水井数量急剧增加,其作用不仅是为了日常生活饮用。徐家湾遗址发现了用于引水排水的沟渠遗迹,再联系到许多开沟犁的出土,说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灌溉农业,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大陆是首创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处于比较低洼的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水稻的生长既怕干旱,又怕水涝,控制适当的水量是保证水稻生长、丰收的基本措施。良渚文化的先民积累了自河姆渡文化以来 3000 年水稻栽培和田间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并发明了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技术,从而大大增强了抗旱与排涝的能力,使稻作农业置于更加稳定的基础之上,为南方广大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良渚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已进入夏代统治时期,受到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影响,长江下游这时也出现了国家的雏形,良渚文化的经济发展已为其打下了基础。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出土的遗物表明,良渚文化已拥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而且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以制陶业和玉器制作更为突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占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的陶器已普遍采取快轮成型的方法,各种陶器造型优美,胎质细腻,器壁厚薄均匀,火候较高。当时已极少彩陶,常在器表用镂刻技巧加以装饰。一般的器物突出部位刻划出精美的花纹图案,既有形态生动形象的鱼、鸟、花、草等动植物,也有线条纤细、结构巧妙的几何形图案。上海青浦福泉山和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鼎,在丁字形足部镂以新月形和圆形的孔,器盖、盖钮及器身则精细雕刻着圆涡纹、蟠螭纹图案。带盖的贯耳壶有的厚度仅 1―2 毫米,上面也分别细刻着繁复的圆涡纹、编织纹、曲折条纹、鸟形纹、蟠螭纹等纹饰。有一些陶器把手上附加的编织纹饰,竟是用细如丝线的泥条编叠粘贴而成,足见其制作之精良。良渚文化的许多陶器,既是美观、大方、实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很精致巧妙的工艺美术品。 中国远古社会的玉器制造业,到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发达,各地普遍发现了造型美观、制作精巧的玉器。在中原地区进入夏王朝统治之际,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中国大陆成为首屈一指的工艺品,并成为商周礼器的一个渊源。 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点多,分布面广,尤以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仅浙江的吴兴、余杭等 8 县市,就有 20 多处遗址发现过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发掘的 7 座墓,出土随葬品共 677 件,其中玉器就有 500 件以上。余杭县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时代约在公元前 3000 年,墓葬中各种玉器占全部随葬品总数的 90%以上,11 座墓中计出土 3200 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随葬玉器达 500 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业,承袭了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环、琮、钺、璜、镯、带钩、柱状器、锥形佩饰、镶插饰件、圆牌形饰件、各种冠饰、杖端饰等,还有由鸟、鱼、龟、蝉和多种瓣状饰件组成的穿缀饰件,由管、珠、坠组成的串挂饰品,以及各类玉珠组成的镶嵌饰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出自同一座墓的玉器,玉质和玉色往往比较一致,尤其成组成套的玉器更为相近。选料有时是用同一块玉料分割加工而成的。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着花纹图案,工艺采用阴纹线刻和减地法浅浮雕、半圆雕以至通体透雕等多种技法。图案的刻工非常精细,有的图案在1 毫米宽度的纹道内竟刻有四五根细线,可见当时使用的刻刀相当锋锐,工匠的技术也是相当熟练的。大至璧琮,小至珠粒,均经精雕细琢,打磨抛光,显示出良渚文化先民高度的玉器制造水平。玉器的图案常以卷云纹为地,主要纹饰是神人兽面纹,构图严谨和谐,富有神秘感。 与反山氏族墓地相距 5 公里的瑶山氏族墓地,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这个墓地的玉器与反山所出大多相像,但十几座墓葬中均未出土玉壁,表现了两个相邻氏族在习俗上的区别。瑶山的一座墓中出土了玉匕和玉匙,是良渚文化首次见到的珍贵餐具。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超越同时期其它地区玉器制造业之上,充分说明玉器制作已经成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手工行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江下游三角区四、五千年前的物质生产水平是比较发达的,为吴越经济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根据玉器出土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石器制作技术同样高超。制造石器的工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选择和切割石料、琢打成坯、钻孔、磨光等一套技术。 与此同时,竹木器制造行业也有了一定发展。许多遗址都发现了木器和竹编器物,钱山漾遗址集中出土了 200 多件竹制品,说明这种手工业也成为一些氏族成员专门从事的生产劳动。良渚镇的庙前遗址,出土了木豆、木盘、木矛和木箭镞等一批罕见的木制品;宁波慈湖遗址也出土了木耜、木桨、木屐,还有用树杈制成的锛柄和镶嵌牙齿钻头的木钻,可见当时的竹木制品多么丰富。手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的分工、在良渚文化晚期已经出现。 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使产品的交换发展起来。大量的、集中出现的玉器、石器、陶器、竹木器,在一些遗址或墓葬中显然并非生产者或墓主人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许多手工业产品,已经具有商品的属性。反山墓地的大墓中,数量丰富的陶器和玉器,大多数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换才能获得。另外,良渚文化的玉器,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陶寺和广东石峡等氏族墓地中都曾出土,在良渚文化的上海马桥、嘉兴雀幕桥等遗址出土了山东龙山文化的陶h,可能都是交换的结果。这一现象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活动不仅在氏族和部落集团内部经常地、频繁地进行,而且同生产活动一样,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良渚文化晚期,已进入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长江下游地区的各氏族部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相对独立的“王国”可能已经存在。1992 年发掘的余杭莫角山大型建筑遗址,显然与国家的礼制有关。夏禹在会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领聚会,“万国”赴会,是有一定根据的。

篇5:良渚文化博物馆叙事作文800字

良渚文化博物馆叙事作文800字

清晨细密的秋雨裹着凉爽的秋风,陪伴着我们一同踏上去学校组织的探索良渚文化博物馆--“与秋天拥抱和快乐同行”秋游实践活动。在诗情画意的秋天一起去亲密接触大自然,欣赏秋天的美景,怎能不让我们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呢?

随着一路欢快的笑声,我们来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墙采用了黄色的条石装饰,在初晨一丝薄薄雾色的映衬下,远看整座建筑就犹如一块大大的美玉,馆边的垂柳桂香轻抚着娇艳欲滴的小花花瓣和柔软的草坪,灵动缥缈如画的景色把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儒情雅趣都尽显于我们眼前,让每位同学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文化穿越的完美融入。

步入博物馆内,这里共设了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其中设计师还特别设计了三个天井式的主题庭院,庭院周围长廊环绕,一鞠池水与造型为玉琮和玉璧的石砌结合,把中国园林建筑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博物馆珍藏着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在序厅醒目的“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下,三种不同的颜色的条石,分别代表了三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展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个时代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丽纹饰与精美器物。

我们在讲解员阿姨的介绍下,慢慢的一路走一路欣赏,认真地做着记录,知道了原来一件件制作精美的玉琮、璧、瑛、符、镯等都是祭祀用的礼器,而刻有蝉、鸟等动物玉器的图形是远古时期良渚人日常的图腾配饰,这些玉器的温润、雕刻出玲珑剔透的精美图案和神秘莫测寓意让我们小队的同学叹为观止!

参观完良渚文化博物馆,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良渚文化博物馆的馆名中会有“文化”两个字呢?为什么不用“历史”或“自然”?这里所指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带着疑问我们专门查阅了资料,知道了只有文化可以指引我们通过不同时空,清晰的看到当时的时代社会脉络,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一件件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农业生产工具;一件件我们在现在看来都是巧夺天工的精美玉器,都能让我们现代人了解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中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风俗,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在所处的时期最缺乏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我们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需要,才会去追求、去创新!我们国家正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新一代少年要学习和掌握的文化,是我们学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的目的!

秋天的阳光透过树影细细碎碎地撒在铺满银杏和香枫树落叶的草坪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会让我们有一种仿佛身处童话般幻境的错觉。杭州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爱她的那份宁静与秀美,我们更爱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会自然的延续,它能引领我们的内心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陪伴着我们幸福的生活!

篇6: 秋日游良渚博物馆写景作文

秋日游良渚博物馆写景作文

“走,走,走走走,我们大手牵小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郊游……”我唱着歌,想着今天在小学生涯中的最后一次秋游,心情格外的好。

这次秋游的目的地是我向往已久的良渚博物馆,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出土了许多精美器物,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古老而神奇的世界。博物馆用高低错落的米黄色城墙建成,简洁大方,十分漂亮。我们走进城墙站在第一展厅门口,整齐地排成四行,开始专注地听讲解员阿姨讲解,她用清晰易懂的话语告诉我们:“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广袤土地上生息、繁衍了1000多年。良渚博物馆展出了5300-43前的精美器物400多件。良渚先民善于炼玉和制陶,工艺水准简直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令人赞叹,反映了当时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平。”我一字不漏地仔细听着,对良渚文化充满了兴趣。讲解完毕后,我们随即分成7个小组,开始按小组进行活动,我跟随组员迫不及待地开始参观。一件件石器、陶器、玉器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里,柔和的灯光照在上面,别有一番风味。这时,我被一个独立摆放在中间的玉器所吸引住了,它的两旁各放着一个放大镜片,我好奇极了,走近去探个究竟。原来,这块玉器远看很普通,没有一丝花纹,但通过放大镜一看,玉器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花纹,都是由比头发丝都要细的线条构成,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再一次被良渚人民的心灵手巧深深地折服了。第二展厅介绍了良渚悠久的历史,第三展厅是用蜡像形象地描绘了良渚丰富多彩的文化,我看得如痴如醉,沉浸在良渚的历史河流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不觉到了中饭时间了。我们来到草坪上,分组席地而坐,开始了愉快的野餐。大家有说有笑,边吃边玩,可热闹了。看,一、五小组在玩桌游,二、三、四小组都围在边上看着,有时还会参与其中。瞧,六小组在看书呢,晒着秋日暖融融的太阳,悠闲地看着书,真是一种享受啊!七小组虽然只有3名组员,但他们照样玩得很开心,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美食,吃得津津有味。每个小组都好好地享用着这个美好的中午时光。

下午1:30时,要回学校了,大家都十分不情愿,希望能再玩一会了,可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上了车。坐在车上,我望着窗外,想着:明年的春天,我们还有最后一次小学生涯的春游,好期待,我们会去哪儿呢?

篇7:游良渚博物馆记小学作文300字

游良渚博物馆记小学作文300字

我已经久闻良诸博物馆的盛誉了,7月4日,我终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良诸博物馆。

刚迈进博物馆的大门,我们踏着透明的玻璃,五彩缤纷的灯光照射着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仔细一看,原来地上透明的玻璃下和墙上画着的是一张良诸的地图。

看了地图以后,我们已经对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我们来到了展厅一。这里展示的都是些古代的器具。有精致的玉器(当然还有镇馆之宝――玉壁)、有实用的石器、还有雕刻精美的陶器……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展厅二。这儿 ,可是“电影区”,似乎让你回到了五千年前繁华的良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制作出了形象逼真的雕像。其中一座雕像――玉器的穿孔步骤令我记忆犹新。古代的人没有机器,他们只能用削尖的木头啄孔。要知道,一块玉有多少坚硬啊!木头断了,换一根,断了,再换一根,断了,再换一根……他们坚信: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我想,一块玉至少也要啄几万次,古代的人可真有毅力。虽然,我们现在拥有高科技,但我们做事也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我们来到了展厅三,这里是良诸文化的简介:良诸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良诸文化不仅分布在良诸,还分布在上海、江苏等地区。下面,请大家仔细地看一下资料……

这次良诸之游真是满载而归!

良渚博物馆参观记暑假周记600字

我和良渚的一千字征文

博物馆见闻日记

博物馆参观日记

博物馆的日记

入蜀秋夜宿江渚,入蜀秋夜宿江渚陈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的意思,入蜀秋夜宿江

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日记

游省博物馆日记

2022年博物馆见闻日记

逛博物馆日记500字

良渚博物馆日记(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良渚博物馆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