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这样一份感情 我该怎么去面对(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幕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样一份感情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
认识他是因为上次主任让我们一块去拿文件,到后来他要我的手机号,然后一直每天或着隔两三天给我打电话,电话中他的话语暗含着什么,虽然我内心深处有点喜欢他,可是他让我没有安全感……
这份感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要说喜欢他,内心深处是真的喜欢他,但我害怕自己会受伤害,最后的不好结局是我无法随的,我很明白自己的承受能力,正是因为害怕受伤,所以自己都二十一周岁了,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纵使追求者很多……可是他不一样,让 我有种别样的感觉,在我每次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的心中都会想起他,想他会来帮我,可是他没有,始终没有出现过,就像那次我迟到一个小时,我以为他会看我半上小进没来了,我以为他去接我,可是他没有,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走了近两人小时到的公司,他见到我像没事人一样,还是像以前一样,只是笑笑……当时我就在想,他到底是真的喜欢我,还是只是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想起我,他真的让我猜不透,也看不懂,一直以来,他让我没有安全感,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面对他,所以即便是内心深处知道自己非常非常喜欢他(因为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他),也不敢表现出来,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受伤害,而他 ……
如果是真的喜欢我,为什么只表现在只是打电话上,为什么在我每次需要他帮助的时候,在内心深处呼喊他的时候,他却没有知觉,他所谓的喜欢,只是表现在打电话上,而对于其他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我没有发现,也没有看出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我该怎么办,该如何去面对他……
忍住,我这样面对孩子
忍住,我这样面对孩子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小儿子喜欢烹饪、街舞,一度说不要上大学了。大儿子曾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要顶撞。忍住,我放弃家长式强权的欲望,平等地跟他们交流。因为我面对的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孩子,必须尊重他们。我对他们最大的期待,是希望他们快乐幸福。
尊重孩子的兴趣
我的两个儿子个性不同,在加拿大出生,美国念大学。但在十五六岁之前的梦想居然都是当摇滚巨星。天天在家里弹吉他,唱歌。我陪着他们弹吉他,鼓励他们。我欣赏着,也觉察到,他们并没有显示出巨星的特征。但这没有关系,鼓励孩子自由发展,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不知不觉,兴趣可能会变,但人生的方向也就会一点点找到了。
果然,孩子们摇滚歌星的梦很快做完了,但对音乐的探索,已经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会让他们受益。随后,小儿子迷上了烹饪。十二三岁时,报名了一个烹饪班。我从震惊中听到这个消息后,还略微不悦。不过,我忍住了,很快说服了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人生,转而支持他。现在,他们几个男孩子出去玩,自己带着烤箱,拉风。你可以想见,会多受女孩子欢迎。
小儿子的兴趣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当他第一天告诉我要学街舞时,老实说,我不开心。心想,这简直是丢人。好吧,我承认,我有时是outman、oldman。我宁愿我孩子是跳芭蕾的王子,也不喜欢他们是街头的霸王。
这和我的审美取向有关。起源于街头的舞蹈,多多少少和反叛少年有联系。但事实上,我又克服了自己的反感,给他钱上街舞课,请韩国老师来教。我知道,跳街舞的人群中没有博士,没有MBA。但我的孩子喜欢,这也是正当的爱好,我就尊重并支持他。现在他是美国大学街舞队的队员。
年前,小儿子突然跟我说,打算以后去参加街舞队四处巡演,就不考大学了。我听到后简直五雷轰顶,快站不稳了。但我仍强忍着愤怒对他说,好呀。
今年,我刻意带着他参观了美国的一些大学。他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和诱惑力,对我说,我要上大学。我很欣慰,目的达到了。现在他一边在美国读大学,一边继续跳他的街舞。如果当初跟他严词厉色,说不准他不读书,可能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家长最忌讳用家长式强权命令孩子,春风化雨的手段则有效得多。
通过观察孩子的爱好,我几乎能看到小儿子未来生活的内容了。他一定是在他所热爱的领域里工作。我曾想过,如果他要做一个有特色的厨师会怎么样?没什么不好,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不都很好吗。搞不好他还能创造一个新的流行品牌呢。
我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多出去认识世界,多交朋友。喜欢交朋友,受人欢迎,这样的个性今后会帮到他。在团队中,老板、客户、同事就会喜欢他,愿意成全他,给他机会。这对于人生和事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不急于给他们答案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只有十二三岁,也应该当做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平等对待。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现在想,即使小儿子坚持选择专业跳街舞的人生道路,我也会支持他。因为我相信,某天,他也会回到大学校园来。
对大儿子,我也是这样做。他18岁时,有次和同学为一个问题争执了起来,态度激烈。我就跟他说,对谁都要谦卑、宽容点才好。他不置可否。我们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希望孩子掌握自己人生智慧的心情很迫切,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你不要指望他在18岁时就理解、掌握老爸我全部的人生智慧。
两年过去后,我找他回顾当年的谈话。他对我说,还是你对。对人就是要和善、谦卑、尊重。我心里很高兴。
孩子常来跟我聊他们的困惑。大的问题大到人生的意义。小的问题小到,学习古希腊哲学史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要知道答案,尽量来分享。遇到我不确定的东西,就照实说我也不确认。一般而言,对儿子遇到的问题,我胸有成竹,但我不急于给他们答案。我只想给他们打开探索的通道,教他们方法。
大儿子有次面临选择的烦恼。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被朋友召集出去玩。他问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心里早就写好答案了,应该去社团,因为他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有时对孩子来说,哥们意味着一切,确实很难选。我就问他,你对哪个承诺在先?对哪个有责任?
他想了想,去社团了。
他最近跟我说,有个女孩似乎喜欢他,但邀请她一起参加party却被拒绝了,很郁闷。我调动我有限的恋爱经验,跟他分析,是不是这个女孩子心情不好,刚刚跟妈妈吵架了?是不是没拿到奖学金?没找到答案,但是教另外一些角度来看问题,他就释然很多。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交给他方法比答案长远得多。
童年不是为成年做准备的
中国大的教育环境比较混乱。国家是培养良好的公民,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是培养成功的人,还是幸福的人?这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困惑,五道杠黄艺博同学最经典地反映了中国教育的混乱。这不能怪家长。
中国虎妈甚至在美国引发了争议,这样的教育确实存在。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很难批评他们,但首先,我认为孩子童年应该充满了欢乐。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曾说,童年不是为成年做准备的。如果把18岁之前的人生都叫做童年,不快乐,而是像服刑一样熬过来,人生四分之一就白活了。这样长大的孩子,到青年时期能幸福吗?虎妈把孩子的童年当做通往成功的工具。很有点像中国的农耕时期,父母把孩子当养老的工具。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一定代表未来。
我的两个儿子一样面对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要拿什么荣誉,上什么学校,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我曾有名校情结,老在他们面前念叨名校如何如何。有天小儿子问我,如果上了你说的名校,但是不开心。那上名校还有意义吗?
他的话击中了我,的确,如果成功了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
我身边有熟悉的企业家朋友,事业上很成功,是为了逃离某种东西奋斗成功,内心一直痛苦。我不想他们这样。
反过来说,让孩子自由自在,开心成长,这样的孩子一定有出息。我对孩子们最大的期望是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成功这两个字,这点,我是坚定而不困惑的。
家庭没大规矩
现在,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长大,在美国念大学了。我教育孩子谈不上很成功,但很满意他们的状态,快乐、自信已经成为他们的基调。
我在家里没定什么规矩。要叫爷爷奶奶,要尊重长辈,对家庭聚会要认可,也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我对孩子更多的期待,是让他觉得这样做好,而不是类似三从四德的死规矩。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是懂得底线和规则的。不作恶、不撒谎、不闯红灯等等。这些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内容。相比之下,我对他社会教育的要求更高。相信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些都懂。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管得太严的,孩子没什么出息。
我在国内,给他们电话打不通时,就会很愤怒。但我一想到,许多家庭,每天几个电话找孩子,孩子也不一定有出息,内心就平静了。我年轻的朋友加藤加一,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从日本来到北京,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时评家。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再好不过了。她妈妈从不跟他打电话,他们母子感情也没有减弱。
于是我自己宽慰自己,孩子也忙着呢,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就够了。当然,如果孩子一个月都不给我打电话,那我就恼怒了,但也没办法,我尽量忍住,不表现出来。我希望孩子在自由、开心的环境中成长。归根结底,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人,你必须尊重他。
(徐小平口述 中国周刊记者/余芳倩整理)
教给女儿思想的“博友”
封新城(《新周刊》主编)
有人在微博上问我,怎么和孩子沟通的?要向我们学习。其实,我和女儿之间,就是很平等,在网上我们彼此直呼其名。
平常,我们聊天也很随便。互相开玩笑。我出书,她还笑话我,问我:“出书了是不是很激动啊?”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有一种信息教育。而且信息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我觉得,仅仅通过语言,我们的上一辈和孩子沟通是有问题的。现在我们有各种沟通方式,彼此沟通就好了。我经常说“故乡”这个概念。可能这代孩子的故乡就是网络,就是微博了。是一个思想寄居的故乡。
我女儿不一定知道的比我多。我能做到一点:在我的女儿面前,我没有out。我会带着我女儿上微博,讨论很潮的东西,不至于让她觉得我很落后,这也和我的身份有关,传媒人太特殊了。
做传媒的父亲,能给女儿什么特别的东西呢?其实,就是眼界会比较开。我会把女儿带进我的社交圈。我做传媒,有很多和人打交道的机会,搞很多活动,去哪里旅游,我都会带着女儿在身边。她见识的人也就多。我会把女儿推出来,不仅仅是一个女儿,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觉得微博就是我带她进入我的社交圈的一种方式。前段时间,姚晨在我女儿的微博上留言了,就是因为我把姚晨介绍给她。
另外,让女儿帮我的书写序也是带她进我的'社交圈的方式。把她和我的朋友放在一起,她就体会到了,其实没什么不得了,培养她的一种平常心,增强了她的信心。
我女儿也有所有孩子都有的小缺点,譬如,小姑娘有虚荣心,十五六岁的时候会有叛逆期。
有些父母所谓的“困惑”,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人就是人,不是机器,有虚荣心就有。就去满足她的虚荣心好了。
我女儿上过两次新周刊,她自己觉得很自豪了,满足了她的虚荣心。还有,她上的中学,是所谓的私立学校,比较贵的。同学都是富二代,她没有钱。但是,我也要让我的女儿有她的优势。有一次,我们闲聊,一个名声大振的节目要我去做嘉宾,我问她去不去。她说“一定要去啊。”她之所以这么鼓动我,就是他们同学都看这个节目。她和同学说,那是我爸爸,在同学面前很荣耀。我给她这些虚的,满足她小小的虚荣心。
每个父亲都会给孩子一些东西。不一定是房子,车子。有了更高眼界才不会被诱惑。传媒老爸给她的就是这些。
我女儿十五六岁的时候,有过反叛期。她和她妈妈吵架,我会呵斥她。我从朋友那里知道,女儿比较怕我,说我有时候很凶,觉得我比较威严有气势。特别是她小的时候,我发脾气是很有名的,有时候还把办公搬到家庭生活里,大发雷霆。
现在越来越少了。她是大孩子了,大姑娘了,我也不好意思发脾气了,非常平等。我们会在高档的餐厅,像情人一样吃饭喝红酒。
现在她在国外,一星期也不联系我,我也不主动找她,就等她找我。顶多在微博上开玩笑,“是不是不要我这个爸爸了。”
中国的家庭教育大多是失败的,要么太严厉,要么太溺爱。大环境这样,我们陷入无法摆脱的惯性。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给孩子信心。我女儿不喜欢数理化,我从来不关心她考多少分,考多少算多少,她没有这个压力。出国也是她自己选择的,她喜欢文艺范,喜欢时尚,这也是这个年纪小姑娘都喜欢的,那就去呗。
小姑娘嘛,就要信任她,连小姑娘都不信任你了,我们还能干嘛?她长大了后,大家族里的事情,我有时候还会反过来问她,我觉得她在成长,向上,更有主动权。
我就是摆出一种姿态,特放松的姿态。我问她,有男朋友没啊?她不和我说,那也无所谓,至少我的姿态摆出来了。很轻松。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各有分工。
有一天,我们俩聊天,她说,“妈妈教我生活,爸爸教我思想”,我就是一个教她看世界的角色,告诉她世界是怎么回事。妈妈,就更生活一些。譬如,我问她不给我打电话,她说,“电话费多贵啊。”很节俭。这是妈妈教育她的。我就比较大手大脚,无所谓。
非要说麻烦、困惑的话,也有一点。
女孩子眼界高了,见识多了,心气就高了。不能教得她什么男人都看不上了也不行啊。这可能是我的一个麻烦,没想过怎么解决。不过也没什么,不是大问题。每个人的人生自己过,看上什么样的男人是她的选择嘛。
(封新城口述 中国周刊记者/张友红整理)
美文:该去何处寻我
也许只有经历过了才明白,原来世间的美好都不过只是虚幻,是在我花了自己的一个“世纪”冥思苦想得来的,我不知道这一个世纪有多长有多久,但是我明白即使再长再久也只是别人眼里的昙花一现。
然而我却傻傻的固执的去追求这虚幻的一现,但我却因这傻得了单纯,得了一往无前,无所顾虑。学多了古人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也是可以自称是浪漫主义了。我没办法潜入任何人敏感的内心,但我却可以任自己的心翱游畅想……
我不逐名利,名誉更是代表着地位,也就是权。利,金钱,助一世生存无忧。却在这名利之外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心向外自是无畏。
欲寻一处僻静之所,安放心灵。愿伴驯鹿为眠,随溪水潺流……听鸟语,闻花香。看云烟在天际飘扬。
说自己不愿世俗,却总也挡不了世俗的攻势。说寻一处安放灵魂之宇,却寻寻觅觅而终不可得,百花尚有争妍,如何求这现世安稳。渐渐开始习惯了这喧嚣,无视了这世俗,也许心早已不似一张白纸,随时光流逝,被生活画上了世俗的五颜六色。终究 还是避之不及。
夕阳如水,就知如何清我心。
看潮起潮落,闭眼听风听雨。掺杂人世百味,酸甜苦辣的雨落在身上,滴落在沙里,等我再看,已不见了踪影。沙的心胸竟是可以如此宽阔,不论雨的味道或已不是雨本身,它张开双臂热情拥抱。身为这雨是有多幸福。
而我落入了尘世,本是沙一般的.大小,无泪无心。也就不禁意接受了世俗,像雨像水无孔不入。他人无从辨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不再看夕阳,为逃这一世。我低头赶路,顺马路前行,看红绿灯算准自己奔跑的那一点,随后便像风一样……或许风有方向或许它一直自由在天际。而我像一只没有目标的麻雀,叽叽喳喳却从不会向某个方向拼尽全力。
我不想自己的生活如此堕落,如恐高的病人却站在万丈的悬崖边,因害怕却更加好奇。如果在认清自己的堕落之后,不去寻求光明的一隅,当黑暗无边的袭来时,只能安静的等候,数尽没有光的日子。
我无法清晰的认识自己,所以一直迷茫在青春里,在等候新的一天新的自己里耗尽青春,失去元气。
就在这个等待中,我认识了世俗,认识了潜藏于我身体里的不安分。我错误的认为只有变得世俗才能融入这个社会,我无条件的打开心灵的锁并且因此弄丢了钥匙。在世俗之后竟开始虚伪的找起钥匙,想要永远的锁上了。
再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古人在哪里?我又在哪里?
我是个5年级的孩子,也犯过错误,下面我和大家谈谈我面对错误的态度吧!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出去,我独自一人在家,心想:“今天终于可以好好的吃一顿啦!”我便去厨柜拿一大堆零食放在桌子上,桌子上还有个玻璃水杯,我正打开薯片的时候,手腕不小心碰到水杯,只听“咣”的一声,杯子碎,我吓的直发抖,“怎么办?”我心里不停的闪着这个问号。
于是,我决定将碎片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并藏在柜子的角落里。
爸爸妈妈回来,我心中的石头悬起来,忐忑不安,谁知妈妈一回来就让我倒水给她喝,我知道杯子不在,就对妈妈说:“我---没---找到---水杯”
于是,妈妈第二天又买个杯子,于是我决定向妈妈承认错误,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对我说:“犯错误不要紧,只要勇于承认错误就原谅你,否测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知道啦,妈妈!”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对这件事我有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紧张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在生活中,每个人会难免犯错。因为黄老师希望我们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一现象,所以请我们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解大人们是怎样看待错误的。于是在这周星期六我采访妈妈,问她三个问题,分别是:你怕错误吗?你哪些时候容易犯错?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犯错?妈妈很耐心地接受我的采访,以下就是她的回答。
妈妈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本能的怕,然后是不怕。因为犯错误都会感到羞愧,内心的撞击是自然存在的。但是犯错误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可以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正确成长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面对错误,首先要有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然后要用理智客观的情绪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最后才能准确地发现并实践改正这一类错误的方法。
妈妈说在骄傲自满时、着急赶时间时、心情不好时、疲倦走神时最容易犯错。仔细思考妈妈的话,觉得一点不假,前两周我和苗满田在楼梯处的摩擦正是因为着急赶时间造成的。那天是星期三,我急着冲下二楼,想在电脑课前多玩一会电脑,结果苗满田也很着急,从后面一把将我推下楼梯,至今左大腿瘀伤未退隐隐作痛。如果我当时不着急,在楼梯上稳稳地走,可能就不会这样惨。
妈妈总结的两条避免犯错的建议是:对待小事要先思考而行动,对待大事要先计划后行动。我也回忆起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几句话: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永远不要在发怒时处理任何事情;善于从别人的劝戒中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正如每个人从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每个人也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走上正确美好的人生之路!
人的一生会犯很多错误,而对待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勇敢面对,只有勇敢面对,才可以把错误根除。
考试是老师最强的“法宝”,分数是学生们的“命根”。谁都想保住命根,各路“考林高手”都潜心修炼,只等“江湖争霸赛”——考试一到,便可大显身手。
怕什么偏来什么。英语老师突然宣布:“下午英语考试”!啊?一向英语不好的我岂能不急老师刚走0·01秒0,我便召集“英豪”,共商大计。我们稍作“部署”,做出以下决定:敲一下课桌表示取得联系;咳嗽两声说明敌情出现;跺一下脚是想知道第一道题答案;摸一下鼻子表示选A;揉一下眼睛表示选B;托着下巴表示选C。有此等“绝招”众好汉才放心离去。
次日老师把高分的试卷发到我的手中,本应兴奋的我却高兴不起来。回到家中妈妈看出我的反常,便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问我。难道妈妈知道我作弊的事情?我心里一个声音不停回荡。说还是不说我犹豫。不要说,你永远考不这么高的分数,一个声音从心里响起。说吧,纸是包不住火的,又一个声音从心里响起。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我们的校训:团结诚实勤奋活泼,中的诚实二字。做人要诚实,没有诚实的人也就没有立足之处。想到这,我鼓足勇气,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
妈妈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作弊是一种看似欺骗同学,老师,家长的行为,但它实际上欺骗你自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听妈妈的话,我点点头,为自己曾经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我开始认真学习英语,在有空之余进行预习,复习,准备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真正的好成绩。
作弊这件事后,我对“人无信则不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 我这样看待生命
★ 我这样写评语
★ 感情包容
★ 感情签名
★ 感情语录
★ 感情保证书
★ 感情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