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共含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照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2022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形成应当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因讨伐骊戎得到了一个美女,此女被称为骊姬,很得晋献公的宠幸。尤其是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后,更是被宠幸的无以复加。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称为储君,于是对晋献公的其他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展开了阴谋,尤其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申生。
在骊姬的枕边风攻势之下,晋献公先后将申生三兄弟分封到了外地,骊姬又向晋献公各种进谗言,陷害储君申生。申生被逼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眼见大哥被逼死,深知骊姬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两人,于是不等骊姬下手,二人便逃离了晋国。
流亡途中的生活可想而知,重耳带领着家臣跑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的重耳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跑了,于是家臣跑去找吃的,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家臣介子推默默走到僻静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知道了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杀了晋怀公而自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继位之后的重耳重重奖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在外的功臣,却忘记了当年割肉救命的介子推。于是很多人便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却并没有争功讨赏的意思,他再次默默收拾好行装,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搜寻介子推,然而茫茫树海,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必可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仍然没有见到介子推。后来,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悲,命人将介子推母子予以收殓,从而在介子推身旁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诗句大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8、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0、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习俗既是个体的时间感受与空间体验,又是群体的一种民间宗教实践活动。在清明节中,民众对先人的哀思具有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清明墓祭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主体身上都能够有相应的解释和体会。清明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更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这些习俗活动体现民众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清明条祖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让我们有机会对传统节口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一时代算起,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传统节日,在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一个被广大民众所看重的节日。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发展,很多传统节日都出现了式微的现象,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弃。
但是,在今天整个传统节日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内涵保留了下来。就清明节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其两大主题之一的祭扫,也不可避免发生了某些变化。清明扫墓祭祖这一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在今天,这一节俗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是,由于城市与乡村间的相关差异,清明祭祖在城市与乡村表现出了不同态势。
在城市地区,清明扫墓依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此同时,和传统相比城市的扫墓习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现今城市的丧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块。或者是虽有坟墓,但一般已没有祖坟了。这就导致人们在祭祖现象上发生了某些改变,比如不再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坟,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灵。在祭祀方式上,总的趋势是不断趋向简单、文明、花样翻新。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烧纸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而是代以敬献鲜花、网上扫墓等形式来寄托哀思。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_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流亡国外,生计难寻。饿的晕倒在路上,此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可此时,以前舍命救他的介子推却早已病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他死去的日子定为清明节,并流传至今。
清明节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惯这样的场面,悄然离开。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人上山搜索,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 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必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从之。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众人上山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准备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晋文公还命令把绵山改为“介山”,以示纪念。后来,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的传统故事
1、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2、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3、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插柳枝是纪念谁的
说法一:纪念神农氏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说法二: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节过生日有何讲究与禁忌
清明节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哦。如果正好赶上清明节这天生日,那么,这里建议你最好提前过生日。因为根据清明节的禁忌,清明节是忌过生日,而且清明节当天过生日是很多讲究的,例如:当日不要接受鲜花,同时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当天吃等等。
清明节要上坟祭祖,此日过生日未免有些不合适,如果正好赶上清明节这天生日,那么,最好是提前或者推后过生日,当然你如果不准备庆祝的话,可以在清明节当天过生日也是可以的。
清明节过生日有什么禁忌
1、清明节过生日最好在白天过,不要在晚上过。
2、清明节生日当天最好不要出远门,尽量不要去爬山,不要靠近河流水域等等。
3、生日送礼,钟和手表一律不收,表示拒绝送终--钟。
4、生日当天忌说脏话和不吉利的话。
5、忌讳4个人一起庆祝生日(包括自己在内)多一个或少一个人都行。
6、庆生日不杀生,最好放生动物,积德。
7、做生日时,各地流行男不作三。女不作四之忌,即男子不做30岁生日,女子不做40岁生日。
8、到了60岁的朋友建议可以在家悄悄过生日,不可张扬更不可高调,否则可能从此麻烦跟着来。
9、过了80岁的朋友,就可以大张旗鼓过生日,因为通过过生日,能得到许多正能量,对于寿星可以延年益寿哦。
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谁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的作用
一、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二、防风固沙。
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三、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观测表明,1厘米厚的落叶层能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降雨导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乔、灌、草结合的固土能力却是纯草的1000多倍。有计算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保护土壤的价值达2600多亿元。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灾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减缓作用。
四、涵养水源。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落雨时,有2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1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五、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世界上物种的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栖息繁衍。
植树节的活动范文
3月12日植树节,我校六年级全体师生来到了曲江公园参加植树活动。
一路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庞,让我顿时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路边的鲜花也争相开放,小鸟高站在枝头,愉快地唱着美妙的歌曲,小树也招着稚嫩的绿手快乐地迎接我们。大家手拿着各种工具,谈笑风生,不一会便到达了目的地。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小组并发给我们桂花小树苗,然后告诉大家种植地点。只见同学们还未等老师说开始,便一呼百应,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一处小山坡,准备植树。寂静的大地顿时热闹起来,耳边响起了乒乒乓乓的“交响奏”:有的拿着沉甸甸的铁锹,鼓足气准备开挖,可用力过猛,差点仰面而倒;有的小组为使小树能茁壮成长,竟与别组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还有的为了给小树浇水,不知跑了多少弯路,浑身上下汗流浃背……
我们组也不示弱,很快作好了挖坑的准备。只见游阳手提铁锹,大步流星地走到挖坑地点前,那样子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把树坑挖好。我们一个负责去打水,另两个则负责扶树苗。别看扶树很简单,其实要很小心的。我先小心翼翼地树苗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用手靠着树干,生怕碰掉了半片叶子,让小树受伤。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时近中午,树差不多都植好了,我们望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树苗在微风中摇曳,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大家不禁畅谈起来:“几十年后它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要每个星期都来看它。”……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树苗长大时的样子,仿佛闻到了一阵阵清新淡雅的桂花香,仿佛看到了一簇簇洁白的桂花,繁星点点,如一座喷花的飞泉,仿佛感受到它那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不仅放松了我们的心情,还使我们亲近了大自然,更让我们为家乡增添了一份绿意。这次活动真让我快乐!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 感恩节为了纪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