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老王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间最重要的节庆之一。民间俗称农历七月为“鬼月”,相传阴司地府于七月初一这一天“开启鬼门”,让孤魂野鬼重返阳世享受奉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关鬼门”。因此,农历七月是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中元普度,是七月份普度祭祀的最高潮,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
《礼记。月令》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征性的以新?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要的一环,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玄都大献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也。……是日地官校阅,搜说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圣众,谱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斋,敌于玉京。及采诸花果,世间所有奇异之物,玩弄服饰,幢幡宝盖,庄严供养之具,清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与道士。
与其日月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高录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选人中,若非如此,难可拔脱。”
中元普度是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两个民俗节日的结合。
佛教的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而道教则是解脱超渡罪孽饿鬼。“盂兰盆”乃梵文“解救倒悬”之意。“盂兰盆经”所载目连救母的故事,自唐代以降,衍译成目连救母的“变文”和“宝卷”,至宋代民间盛行“目连戏”,明清两代目连戏又融合“西游记”情节和杂技表演,内容更为丰富。
依据道教的说法,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地官诞辰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阴大帝诞辰日。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为“三官大帝”,民间俗称“三界公”。上、中、下三元节诞辰,是对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
盂兰盆供仪规自梁武帝大同四年传入中国后,大行其道,虽经多次法难及历史变迁至今不衰,正是由于其提倡之孝道符合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儒家认为“大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有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视敬老尊贤,上慈下孝为天经地义的美德,这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
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以二女赐为妻并禅帝位。
舜事亲至孝,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猪,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民众聚集庙宇中,丰盛祭品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而“中元普渡”则是用供品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是有区别的。
《帝京景物略》中载:“十五日,诸寺建盂兰会,夜于水次放灯、日放河灯。最胜水关,次泡子河也。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
《帝京岁时纪胜》载:“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记。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
按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为职司管理阴间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古代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中元普度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
佛教:纪念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间,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今日中元节是干什么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经典诗词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日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目录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佛教:纪念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传说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返回目录
中元节祭奠有什么讲究
烧纸钱的数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纸钱上面打的钱的多少,这是有很大的讲究,单凭一个“錢”字,是金戈戈三个字组成,所以纸钱上面的钱数,也应该用“金银铜铁锡”来计算,一为金、二为银、三为铜、四为铁、五为锡,六为金、七为银、八为铜、九为铁、十为锡,十一为金。
一般求神、还愿、解灾、过节、死了人烧老福纸,还是用六个眼(六个钱)和十一个眼(十一个钱)一排的钱纸为最佳。祭神、开灵、做斋应该用七个眼(七个钱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盘,七月半,应该用八个眼(八个钱)一排的最妥。在烧纸的时候,若遇到不燃的情况,不可把钱纸拨乱了,这样鬼神很难齐整,鬼神又要来索取,这样烧纸钱的家庭人口难安。
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
红色——代表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
黄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
青色——代表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因此:在每次烧香前,都宜先考虑要烧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烧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烧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烧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
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名利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目莲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谁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的作用
一、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二、防风固沙。
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三、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观测表明,1厘米厚的落叶层能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降雨导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乔、灌、草结合的固土能力却是纯草的1000多倍。有计算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保护土壤的价值达2600多亿元。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灾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减缓作用。
四、涵养水源。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落雨时,有2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1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五、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世界上物种的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栖息繁衍。
植树节的活动范文
3月12日植树节,我校六年级全体师生来到了曲江公园参加植树活动。
一路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庞,让我顿时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路边的鲜花也争相开放,小鸟高站在枝头,愉快地唱着美妙的歌曲,小树也招着稚嫩的绿手快乐地迎接我们。大家手拿着各种工具,谈笑风生,不一会便到达了目的地。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小组并发给我们桂花小树苗,然后告诉大家种植地点。只见同学们还未等老师说开始,便一呼百应,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一处小山坡,准备植树。寂静的大地顿时热闹起来,耳边响起了乒乒乓乓的“交响奏”:有的拿着沉甸甸的铁锹,鼓足气准备开挖,可用力过猛,差点仰面而倒;有的小组为使小树能茁壮成长,竟与别组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还有的为了给小树浇水,不知跑了多少弯路,浑身上下汗流浃背……
我们组也不示弱,很快作好了挖坑的准备。只见游阳手提铁锹,大步流星地走到挖坑地点前,那样子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把树坑挖好。我们一个负责去打水,另两个则负责扶树苗。别看扶树很简单,其实要很小心的。我先小心翼翼地树苗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用手靠着树干,生怕碰掉了半片叶子,让小树受伤。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时近中午,树差不多都植好了,我们望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树苗在微风中摇曳,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大家不禁畅谈起来:“几十年后它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要每个星期都来看它。”……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树苗长大时的样子,仿佛闻到了一阵阵清新淡雅的桂花香,仿佛看到了一簇簇洁白的桂花,繁星点点,如一座喷花的飞泉,仿佛感受到它那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不仅放松了我们的心情,还使我们亲近了大自然,更让我们为家乡增添了一份绿意。这次活动真让我快乐!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作者: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作者: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来历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主要习俗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粽子怎么煮
1、粽子很难熟,可以用高压锅煮比较省时省力,煮粽子一定要在水滚以后才能放入粽子,并且水面一定要浸过粽面,不然没被水浸着的粽子无论如何也煮不熟的。
2、高压锅大火烧沸,当蒸气开始冒出时将压力阀盖上,再转中小火煮30分钟,然后关火焖20分钟,最后将压力阀取下,将锅内的蒸气完全放出即可;如使用普通汤锅煮制,水开之后中火还需煮制2小时以上。
掌握要点:煮粽子的时间和你包的粽子的大小有关,糯米一定是要先泡软的,泡时最好放些灰水(咸),这样煮出的粽子才好吃。要知熟不熟,煮到一定程度捞起来用手指压一下,感到软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否则,翻过来继续煮。另外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
端午节文化简介
艾草和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挂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将艾草和菖蒲绑成一束,挂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是古人们对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托,端午节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传说,而是古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温中、逐冷、除湿”,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传统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也是最环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陕西的水域里也有很多。菖蒲的叶子两面叶脉往外凸鼓,状如宝剑,因此还有“蒲剑草”或“水剑草”之称。它狭长如剑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作用。采一片菖蒲的剑叶,用手指一点点揉碎,香气即刻会从指间腾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阵营。但这种味道,蚊虫却避之唯恐不及。
人们通常把菖蒲与植物学上的香蒲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香蒲的穗状花序外形如蜡烛,人称“毛蜡烛”或“水蜡烛”,折来晾干,醮点儿烧融的蜡烛油,点燃了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为狭锥状圆柱形,有佛焰苞。此外,两者叶子也不同,香蒲的叶子比菖蒲叶子厚且窄,叶脉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飘香的粽叶是什么叶
包裹粽子的粽叶不仅清香,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同时,粽叶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这也正是人们选择用它们来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那么粽叶是用什么叶制作的?因所处地域不同,人们所选用的植物也不同,常见的有芦苇叶、箬叶、箸叶等,其中南方一般以箬叶、箸叶为主,而北方则以芦苇叶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商洛一带包粽子时多使用槲树的叶子——槲叶。槲树是一种高大乔木,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多数生长在丘陵、山野中。槲叶如手掌大小,叶子边缘有波浪状的缺刻,天生就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用开水煮后晾干,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装其他食物了。在国外日本,槲叶同样非常流行,被称为“食用级的包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