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江高校转专业越来越开放 改革背后是教育的“人性化”(共含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近日正式发文,从今年起浙大将为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提供3次转专业机会。与以往的转专业政策相比,增加了大三的转专业机会。
浙大招生处表示,除了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入学的学生外,其他所有在校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但通过提前批次入学的考生只能在该批次专业中转专业。
之所以作出此项规定,校方表示,不少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相对盲目,学生认识自我也需要一个过程。
浙大本科生招生处处长王东介绍说,有同学读了一年后,才发现不合适或不喜欢自己就读的专业;也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因为专业和兴趣点不契合。因此,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学校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据悉,在接纳学生转入前,浙大各专业会先扩容,除了少部分热门专业在扩容后还是不能满足所有转专业学生的需求外,各专业留给转专业学生的空位总数都会多于想转专业学生的人数。
不只是浙江大学,往年只允许专业成绩排在前30%的学生转专业的浙江工业大学,从今年起也将全面放开转专业,为学生提供多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
根据浙工大《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实施细则(试行)》,学生在第二、三、四学期,若符合专业准入条件,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同时,学校实行按院分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先按大类进行培养,之后可在其中进行专业选择,以此增加考生的专业选择面。
在部分学院,浙工大还开设了一体化双专业。学生可修读母体专业X+非母体专业Y,实行“X+Y”的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完成一体化双专业修读后,学生符合相应的条件,将授予X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以及Y专业辅修学历、学位证书。
同样,浙江财经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按照浙财大《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管理办法》,符合专业准入条件的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同时,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学校还推出“双专业、双学位”制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读完相关专业学分,即可获相应学位证书。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政辉称,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学校会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
浙江工商大学更是允许新生报到时就互换专业,只要找到愿意互换专业的同学,同时双方父母同意,就可以转到心仪的专业就读。为了使得信息更好的交互,新生报到当天学校还会专门设立“互换专业咨询点”。
采访中,不少教师认为,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转专业变得越来越开放,其背后是教育改革的“人性化”。
因为父母的劝说,浙财大级的陈名(化名)同学一开始选择了热门的会计专业,“但我一直不喜欢会计专业,而是对广播电视有着浓厚的兴趣。”小陈说,都说会计发展前景很好,但我觉得前景再好,也没有自己的兴趣重要。
去年,小陈通过申请顺利转到了传播学专业,学习也从以前的“总提不起劲”,到现在的“很有动力”。
据一些高校招生教师分析,学生选择转专业,大多有几种情况:一是在大学录取时,一些学生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不适应,所以想通过这个机会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是考虑到今后的就业情况,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占优势,就想转到一个热门专业。三是在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没有准确把握,和对专业概念比较模糊,选择时有随意性,入学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所以想转专业。还有就是考分不是特别理想,想先进入一所较好学校的低分专业,进校后再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事实上,专业的‘冷’与‘热’只是相对而言的。”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喻擎仓建议有转专业想法的同学,不妨在入学后,多和专业导师沟通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对现专业有一定了解,再作选择。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刘向东也建议,选择专业要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标准,切勿跟风从众,“一旦选定,就要认真对待。”
实习生 胡丹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教育论文
[摘要]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定位的不准确加剧了其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正确确立办学定位,并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是地方高校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办学定位 课程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文简称:国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中国目前有二百多所大学设有国贸专业,而且招生规模加大,这使得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是急需探讨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
高校类型不同,肩负的使命也就不一样,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着发展方向、定位问题。正确的办学定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大学的国贸专业,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
(1)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
(2)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所以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应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目前,地方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不切实际,盲目地定位于前两类,办学模式大多沿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软、硬条件的限制,其办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它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未能体现这一要求,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过于求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的要求下,参照重点大学设置的,课程设置与重点大学区别很小,理论课程有余,而实践课程不足,与地方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2.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多数地方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为3∶1,且选修课的范围及可选择性较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知识与能力过于同一,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要求。其结果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
3.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造成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的尴尬。因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地提出,应聘者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1.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在保证实务性课程的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制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第二外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的同时,开设模拟实验课,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当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企业不愿接收等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模拟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要努力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创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比例可达1∶2或更高些。
2.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学时数。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除专业主干课为必修外,其他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应尽可多的涵括不同专业方向,具有广泛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在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同时,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选修课中应有地方优势产品概论一类的课程,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地方主要进出口产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地方对外贸易发展服务。
3.加大计算机和英语课程教学。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技能,外贸企业的多数商务工作又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学生显得特别重要。计算机类课应以操作类课为主。
外语能力是国贸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外语教学中应加大口语和听力教学的比重,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第二外语。提高专业外语课的教学效果很关键,应单独设立专业外语口语和听力的考核体系,真正提高口语在本专业学生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