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桑海风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共含8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桑海风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

篇1: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

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

近日,与友人同赴市内名胜乌石山览胜,山上摩崖石刻颇多,前辈文人诗赋多刻于其上。流连山林之间,瞻仰古迹,不亦乐乎,忽见路旁一大石之上刻诗一首,字迹绝佳,立足吟赏。诗曰:

草色空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

野翁不识尘凡事,一幸来时一醉归。

吟罢颇为不爽,暗笑此翁矫情,一上年纪老翁岂有不识尘凡事之理?于是拾起路旁一焦黑木炭于原诗之上修改几字:

草色空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

野翁暂别尘凡事,一笑斜阳一醉归。

友人直呼“改得妙”

予依旧不爽,心思:与其改诗千首何不作诗一首。

况眼前如此秀美山川不留下墨宝咏之岂不憾事?

遂又提炭于大石之侧书下七律一首:

乌石山头撞晓钟,照天宫内香火浓。

闲步林间寻芳草,观棋亭下沐凉风。

摩崖石刻千古事,鸿图霸业笑谈中。

极目闽江无限碧,高高秋雁缀长虹。

书毕,把木炭随手一丢,豪情激荡,洋洋自得。暗叹以予如此才华埋没于世不能为国所重用实乃国之大不幸矣。路旁一黄衣美女似也投来仰慕之眼神。友人亦是惊呼绝妙:大赞对予之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尔尔

正当予二人陶醉之际,忽闻声后一声炸雷:汝等在此做甚?!回见一白发老叟,壁挂红袖章,怒目而视。予答曰:吟诗题壁是也。老叟不语,右手一指,顺其指尖所指之处望去,见路旁高处一醒目石碑,上书:乌山摩崖石刻保护区严禁乱涂乱画。福州市人民政府立!

予等顿时语塞,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一侧游人纷纷驻足遣责,黄衣美女也似面露鄙夷之色。

白发老叟大手一伸-罚银二十,并责令擦去涂鸦之作……不爽之极!

遭此大辱,游兴全无,心生疑虑,为何前辈文人平庸之作频频现于山头,以古迹文物之名冠之。

而吾辈骚人惊世骇俗之作却被斥为胡乱涂鸦?想我中华古来吟诗题壁之习俗就于此代断绝实乃可惜可叹。

百思不解,诘之友人,友人答曰:江山依旧世人非。不由对原题壁之诗又多一番感慨。不爽之感愈盛,匆匆下山去也……

诗曰:

草色空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

小童不解尘凡事,一愧涂鸦一罪归。

.COM社区・aking6005

篇2:游标本记-游记随笔

游标本记-游记随笔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有机会欣赏这别致的“标本”,我期盼已久。

皇家风范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一进门,就看到一座高耸雅致的小凉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庄重质朴。

再往前,便是秫香馆,远看秀美精巧,近看古朴雅致。馆里面都是各式各样的苏绣,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踩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那就是梧竹幽居啦!屋顶上的六个檐角翘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典雅姿态,仿佛走进了几千年前的院落一样。在屋顶上还有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木头窗向外敞开着,大门也是向两侧开放着,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屋内古老的家具把我深深地吸引了,棕色的椅子背上刻着精美的图案,两个高架台上摆着两盆盆景,为梧竹幽居增添了不少生机。

走出梧竹幽居,是一座小岛,岛上的放眼亭雕镂精细,层次丰富。阳光照射下来,使它的身影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路过小岛后,就是听雨轩,它的前面有一汪清水,水中植有荷花,水边有芭蕉、翠竹,与荷花前后相映。穿过听雨轩,眼前出现一座古风浓郁、小巧玲珑的堂苑,那便是远香堂。导游说,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盛夏,是荷花盛开最为美丽的时刻,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观赏拙政园的古典美,也为欣赏这园中荷花的淡雅清秀。

古典私家园林狮子林

欣赏完皇家风范的拙政园,肯定不能错过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狮子林,于是我们便赶到了这里。

狮子林以假山着称,狮子林的'假山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怪石林立,水池萦绕。狮子林中有一座假山八卦阵,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据说乾隆皇帝来到这里,在八卦阵中转了大约两个时辰才出去,可见这假山千奇百怪,蜿蜒曲折。

园内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假山深处,山石呈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定园及其他

定园是明代开国重臣刘伯温的私家住宅。

走进园内,先是一条长廊,水声清脆入耳,向左望去,便是一座水榭廊桥,还有一个大茶壶,高耸在空中,顺着壶嘴向外喷散着伴有茶香的水,虽只不过是湖水罢了,但伴着满园的茶花泛出的清香,让这园中的景象怡人许多。走入廊桥,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

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流水相伴,颇具灵性。一路上也都有走廊通行,中间环绕的一条河,有小船游过。还有一座座小桥,连接着两边的走廊。通过景观图一看,中间那条绿色连接两端的一大一小的湖水,分明就是一只绿如意。这时,导游便有了“正因此处有如意之形,才被称之为风水宝地”之说。

微风徐徐,碧波荡漾,我们也乘上了乌篷船,在水中随船荡摆,过足了渔橹闲人的隐。听着船橹的咿呀声,再向岸上看去,刚刚走过的亭廊似乎更加别具特色,我们置身在绿如意的柄上,眼前是有一半儿结构的“半亭”,身后便是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的“伞亭”,真不敢相信,竟有这样风格奇特的景观,怎不引人注目?

姑苏城内每条路都通向一座园林,每座园林都倚水而建,亭台楼阁、廊桥水榭,把姑苏城连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篇3:游随州大洪山记随笔

游随州大洪山记随笔

天地有大美,近年随州大洪山的风景声名鹊起。余与众友于20xx年11月初至大洪山作一日游,访大慈恩寺,探两王洞、赏银杏谷。今以短文记之。

一、佛境与禅意

佛近乎神仙,住高山之巅。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远途跋涉,登临大洪山高处的大慈恩寺,拜谒各大神佛,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佛旨。

我入佛境,见慈恩寺寺院众多布局讲究,其主体结构排列整齐形成一条直线。从踏入山门拾级而上,依次到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佛足阁,最后至金顶;两座鼓楼耸立天王殿前;伽蓝殿和祖师殿分置大雄宝殿两边;地藏殿和观音殿置于藏经阁法堂前两侧;大慈阁、斋堂、经堂、方丈院散列于主体建筑两旁。一路走来,某观各庙堂神殿几乎为红柱红梁黑瓦筑就,构造精致外形壮观,每座殿堂有精美的大理石围栏相护,亭台楼阁由廊道连接相通。藏经阁前的庭院中间高耸金光灿灿的七级浮屠塔。最为注目的是金碧辉煌的金顶,金顶为全铜构造,置于山巅最高处,外刷金漆;观其新旧,应该是现代金属建筑,比武当山全铜浇铸的金顶更为宏伟高大,但稍缺历史感。各殿内大佛正坐,信众虔诚叩拜,殿外香客焚香祈祷,青烟缭绕;功德箱上贴有二维码,方便游客捐款。

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但其核心理念是引导人向善,约束人性中的恶,暗合我中华文明,深得中土人士的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多国人的精神图腾。

我游历各地,见人们敬神拜佛,完全出自内心真诚,人生多苦痛,或须神佛化解。我与佛有缘,结识一友,年轻时自觉研读佛经,其性格温柔敦厚沉稳内敛,或与佛学有关,我“见贤思齐”深受影响。前几年机缘巧合竟然得了一整套佛学经典,戏曰“唐僧师徒把佛祖的典籍搬到家里来啦”!佛典文字为中文毛笔小楷字体,倍加珍惜,时有研读多有启示。今来到佛境,环顾四周,顿觉亲切。

立于慈恩寺凭栏眺望,群山苍苍,山谷云雾朦胧;寺旁山坡老树黄叶片片,秋色尽染。寺内游人匆匆却也静悄悄极少喧嚣;香烟袅袅升上九天,淡若清梦。佛徒修炼喜择净土,清静无扰。山静,寺静,心静,无欲无求,就是所谓的禅意吧。

二、两王洞银杏谷

出了两王洞,见景区的旅游大巴正在公路旁等着载游客去下一站。我上车的时候车里已坐了不少人,见靠近司机旁的位置空着正好落座。这是一个好位置,一来可以看山里的风景,二来清醒一下发晕的头脑。那是从慈恩寺下山的时候留下的后遗症,我和两个朋友坐在接送游客上下山的电瓶车的末尾座位上,面朝后方。电瓶车下山的时候速度极快,山路盘旋环绕坡度陡峭,眼见路边的.山壁和杂树快速离去,眼花缭乱;司机技术高超,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下陡坡加速,拐弯处玩漂移”。我的胃终于在加速和漂移中翻腾泛涌起阵阵恶心,头脑难受起来,这之后的旅途,我一直在消化晕车的感觉。

和我一同从两王洞出来的游人迅速占满了座位,大巴启动,开始了旅行的下一站,可我的思绪还是停留洞内。两王洞就是一个溶洞,洞的进口在等车点不远的地方。洞门内有两个粗糙的石头人,也许就是所说的西汉末年占山为王的王匡、王凤。两王洞是一条地下河冲刷出来的水道,洞壁早已干涸,有一段路面略有积水;仔细聆听有微弱的汩汩声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洞内部空间的大小合适,人进去不觉得逼仄但也不空旷。洞内灯光绚丽,极有炫幻色彩,沿路安置各种LED彩灯照亮;陡峭的地方安置扶梯。钟乳石悬在头顶,表面布满光滑的向下的凹槽,像布皱起的纹路;有些挡道的地方被切割掉,在钟乳石的下方留下一个切面,我经过那儿的时候却有点担心石头缺少支撑会砸下来。我们一行人在洞内摸索前进,有些没有标识的分支路段来回走了几趟寻找出路。洞内空气缺少流动明显缺氧,出来的时候坐在洞边的石头上稍作休息。洞旁有下山的石路直达候车点。石路建在两山相接的凹处,树荫遮盖极其隐蔽;古时战难频繁,此处或是人们避险求生存的绝佳位置。

旅游大巴走在去银杏谷的路上。我一直喜欢银杏树,首先是它的叶形为扇子状不同于别的树叶,极具个性富有诗意画感;其次从春天到夏天,几乎所有的树木的叶子都是单调没有个性的绿,让人记不住分辨不出,而银杏树积累了一整年的力量把绿叶染黄,在凋零的最后时刻爆发出惊人的美丽奏响生命绝唱。

到了银杏谷的时候已是下午。群山围着一小块平地,一颗高大挺拔的银杏树耸立在正中央,四周有矮小的木围栏圈定防护,树枝上缠绕祈福红丝带。古树主干粗壮,须七八个人牵手才能合抱,其枝繁叶茂,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不知道它的真实年龄,有说这颗银杏树龄已越千年,那么生根发芽正值中国的北宋时期;有说这颗银杏树龄已超三千年,那么见证了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西周。时空变换沧海桑田,早换了人间。

虽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银杏谷的秋季美景,但昨晚一场雨把大地和山野染上忧郁的色彩。银杏树下的稀疏的浮叶没有炫目的金黄色却沾染些许沙土变得灰白而显得萧瑟;树上的叶子仍然半黄半绿。我梦中金蝶纷飞的盛景呢?也许是时机尚未到来。

秋季的大洪山是别致的。眺望群山,山麓下修建一些宾馆和疗养所,山上茂盛的松树、银杏树、杉林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杂树如披着的毛发。秋天施展它的魔力,在山岭间染上色彩,各种颜色早已爬上枝头,黄、红、灰、绿,满眼的绚烂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这是秋之色;山壁上挂着许多黄色园果,好像游人手中拎着的金桔,一不小心撒了一地滚了一坡,这是秋之形;听,雨声、风声、溪水潺潺、鸟的叫声、虫鸣,这是秋之声。我望见满眼的风景哟,就像画师精心构思的一幅宏伟瑰丽的画卷,细碎而斑斓。

那天在大银杏树下坐了许久。深秋的风已经偏凉,树上的叶子却不再飘落。

篇4:三游乌龙潭记原文翻译

三游乌龙潭记原文翻译

这篇游记选自《谭友夏》卷十一。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乌龙潭的经历,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说逐层点染,极写乌龙潭晴日间多姿多彩之美。这与二游乌龙潭时风雨大作的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原文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译文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方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有人说:“这是渔灯。”

篇5:《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节选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译文: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巅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篇6:快乐的乌石塘之游周记

朱家尖是我们舟山最美丽的地方,我游览过那里的许多景点,只有乌石塘一直没有去。

今天,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来到乌石塘。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乌石塘有沙滩吗?”一向以旅游学家自居的爸爸却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他吞吞吐吐地说:“应……应该有……有吧,反正去了就知道了!”

走进乌石塘的大门,就看见两条可爱的小鱼分别指向大海——乌石砾塘和小河——水上乐园。我拉着爸爸,毫不犹豫地奔向乌石砾塘,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到了!谜底揭晓:乌石砾塘没有沙滩,只有数不清的乌石。我想,虽然不能玩沙子了,但可以打水漂啊。我捡起一块小得不能再小的石子向前投去,小石子飞向大海,海浪“咕噜”一声吞下了它,一圈圈波纹荡漾开去,阳光洒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美极了!可风情万种的大海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我站在大海边上一粒接一粒打水漂时,一个大浪扑了上来,玩耍的孩子一齐惊叫起来,然后手忙脚乱地四处散开,我也使劲地向上跑,却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又溜了下去。幸好我抓住爸爸的衣角,停了下来,心有余悸地望着那海水渗入石缝中。浪退下去,我又跑了过去,把头探向大海。又一个小浪花扑上来,打在礁石上,瞬间变成一朵美丽的花,飞翔在空中,落在我吃惊的脸上,冰冰凉凉的……

从砾滩上走回来,我奔向富有挑战气氛的水上乐园。一路奔下来,我在好汉桥前紧急刹车,一个箭步跨上了好汉桥的其中一个分支——悬挂木板桥。踏上第一块木板,我就感觉整座桥的支撑横杠都摇了起来,我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并把一只脚踩在下一块木板时,那块木板的绳子迅速晃向前方,我两腿越离越远,似乎我的脚筋都拉直了,我赶紧把另一条腿和双手移向那块木板。总算过去了,我抹了一把汗,慢慢走了过去。要回来了,我走上好汉桥的另一分支——悬挂铁三角桥。当两只脚钩住两只铁三角时,身子一晃,铁三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我小心翼翼地把脚伸向下一个铁三角,心里默念着:千万别又把两脚叉开了。难道是老天爷听见了此声,我运气极好,轻轻松松地过了桥。只有一次,脚没踩稳,心一慌,差点摔下去,我的心仿佛有只兔子跳个不停。真是惊险又刺激。接着,我又去玩了有趣的水车,总让人落水的浮标桥……

开心的时间过得真快,太阳下山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乌石塘,心中充满了有种叫快乐的东西。

篇7:游连城山记的杂文随笔

游连城山记的杂文随笔

褒城城连连城山,宝鸡鸡斗斗鸡台。

昨与友约攀连城山,择陡峭一路而上。山路窄小,众石林立崎岖,但见一友步履轻盈,总在前驻足相待,观美景,笑谈趣闻,甚为洒脫;吾却举步为艰,只得低头看路,无语相随而上。

路不及半途,已气喘如牛,本想歇息,但见落友甚远,恐友相讥,只得赶上。又行片刻,感疲惫之致,友在前挥手,顿觉无力。心头突闪一念,吾之业似此山路,若再不咬牙力挺则半途而废。友之齿笑不足道,但深恐吾无决毅之身行,徒空言将一事无成……

吾埋头拄杖而上,再无它念,只想步步而上。不知行途,不觉汗浸衣衫,闻友呼劝余稍息片刻再上,吾笑答至顶而息。又行半时,至小峰山顶,随众息,盘腿地坐,瞰山下阡陌众横,汉水蜿蜒至远,览水库一汪碧蓝,坝下圆石堆堆,远望市区高楼,时隐时现,一遍美景尽收。

吾倍感欣慰,感慨万干。走平凡之路,持之不弃,终见不凡。攀山如此,人生亦然。

篇8:文言文随笔美文:游新鸿路记

新鸿路者,为成都成华区之一道,西至成都339而终,东至杉板桥立交而止,南有一支,是为新鸿南路,北自新鸿路而起,南至新华公园而终。

昨日,欲游,不知地,则曰:何不去新鸿路?虽知人不多,非景点,然近、小,则他不能较也。

或曰:一寒假,为何择一小道而游?何不去远方?因假初,吾于家一日一电影,侧有火炉,前有瓜子,大半时辰,不亦乐乎!又假初时食甚辣,则体生燥,咳,喉痛,痰时有时无。服药数日未愈,转重,常夜半咳醒饮水,如此五日,往医院,医曰:是为轻支气管炎也。

开四药,三中一西,又数日药尽,乃新购,已转轻。往奶奶家,复重,前日返。至今日晨,有痰众,深黄甚浓,忽而咳呕,水也,中浮痰众。

前日除夕年夜饭,虽有美食,不能食,不然药力尽失,悲哉!于远方,食药不便,所以择一小道而游。

道旁,有新鸿社区与新华社区,皆有旷地、健身器材,而人常不多,何也?因有新华公园也,然昨日二社区之前者人稀,后者人甚众,公园无人,何也?因数月前公园闭而修,又二社区之前者停车众,后者无车而旷地较广也。

观此状,我与父携毽至新鸿路之南、新鸿南路之西之新鸿社区,入有健身器材、二人、四车、众树之小旷地,踢大半时辰,吾丝毫不倦,然甚热,猛咳,吐,有痰有饭有菜有水,样样齐全,是为菜糊拼盘也,入饭馆定售数十元。

已大半时辰矣,欲返家,家在何方?曰:新鸿社区之内也。

作者:张树

公众号:小树一棵

游宝石山作文400字

韩石山简介

韶关韶石山

游香山周记

游汕头记作文

游雁荡山记作文

游青海湖记作文

游镇远古镇随笔

春游宝石山550字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乌台诗案

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随笔 游乌石山不爽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