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赴阙,赴阙文天祥,赴阙的意思,赴阙赏析(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飞天小燕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赴阙,赴阙文天祥,赴阙的意思,赴阙赏析 -诗词大全
赴阙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文天祥 赴阙 赏析
《赴阙》是南宋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
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
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
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练习题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
(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
(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生平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诱降,被秘密杀害。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v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8.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9.(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阅读问题: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v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本文标签:文天祥,赴阙
作者:唐·杜牧
横溪辞寂寞,金马去追游。
好是鸳鸯侣,正逢霄汉秋。
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
微笑知今是,因风谢钓舟。
【注释】
①刘三复:[唐]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邺父。会昌中,累官至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②横溪:即浙西横溪桥镇(据胡可先《杜牧诗辨伪》)。
③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此处代指朝廷。
④鸳鸯:犹鸳鹭,指朝官班行。
⑤玉珂:马勒上贝饰,色白如玉,振动则有声。琐琐:声音细碎。
⑥锦帐:锦制的帷帐。汉时尚书郎入直,官府供给锦被、帷帐等。见《汉旧仪》。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拓展阅读:杜牧的十年之约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时年三十多岁,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杜牧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杜牧的本意。
后事情终有转机,官职逐渐高升,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相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杜牧曾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给好朋友:宰相周墀,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四十七岁,得任湖州刺史。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此时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了《叹花》。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 ,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
一年后,851年,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回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年四十九。
送友赴阙,送友赴阙吴融,送友赴阙的意思,送友赴阙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赴阙作者:吴融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故人归去指翔鸾,乐带离声可有欢。驿路两行秋吹急,
渭波千叠夕阳寒。空郊已叹周禾熟,旧苑应寻汉火残。
遥羡从公无一事,探花先醉曲江干。
闻杜牧赴阙,闻杜牧赴阙伍乔,闻杜牧赴阙的意思,闻杜牧赴阙赏析 -诗词大全
闻杜牧赴阙作者:伍乔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旧隐匡庐一草堂,今闻携策谒吾皇。峡云难卷从龙势,
古剑终腾出土光。开翅定期归碧落,濯缨宁肯问沧浪。
他时得意交知仰,莫忘裁诗寄钓乡。
《满江红·饯方蕙岩赴阙》赏析
《满江红·饯方蕙岩赴阙》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竹下门敲,又呼起、胡蝶梦清。闲里看、邻墙梅子,几度仁生。灯外江湖多夜雨,月边河汉独晨星。向草堂、清晓卷琴书,猿鹤惊。
宫漏静,朝马鸣。西风起,已关情。料希音不在,女瑟娲笙。莲荡折花香未晚,野舟横渡水初晴。看高鸿、飞上碧云中,秋一声。
【赏析】
《满江红》,《升庵词品》谓唐人小说《冥音录》说:“曲名有《上江虹》,即《满江红》。”又名《念良游》、《伤春曲》。《乐章集》、《清真集》并入“仙吕调”。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格为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下片十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宋人填者最多。亦可酌增减衬字,故有八十九字、九十一字、九十二字、九十四字、九十七字等多体。姜夔始改作平韵,则情调俱变。梦窗此词,亦用平韵调,以仿姜石帚也。
方蕙岩,名万里,字鹏飞,词人之友。梦窗集中另有《瑞鹤仙》一词赠之。此饯别方蕙岩处,应在苏州。
“竹下”两句扣题“赴阙”,并点方之身分。“蝴蝶梦”,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与“竹下门”同是指喻方蕙岩本是个隐士式的清闲之人。此言方蕙岩本住在竹林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却不料现在有人敲门促驾“赴阙”,惊散了方蕙岩似庄周梦化蝴蝶般的自由自在而无拘无束的平静生活。“闲里”两句,复述方在家的悠闲。言方蕙岩在家中曾度过多年悠游岁月,见到过邻居园中的梅树曾几次结子成荫。如今又是梅子黄了时候,可是方却要离此赴京了。“灯外”两句,为方作朝野得失比较。词人说:你隐居江湖上,经历过多少次风风雨雨;如今你虽然进京近阙(月),然而在京中你却缺少亲友,只能像晨星一样孤零零地闪烁在河汉之中。“向草堂”两句,再点“赴阙”。两句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漫卷诗书喜欲狂”句意。“洛阳”,乃京都代名。此言方蕙岩像杜甫一样收拾好隐居处的.琴书,出发赴京,在路上惊动了隐居山野的伴侣——“猿鹤”(也有借喻自己之意)。上片述两人的交情,并点明方的身份。
“宫漏静”四句,饯别时寄语。“西风起”两句,用晋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的典故。词人说:我料想你进京后,每当宫漏在清晨中寂静下来时,你将匆匆骑马上朝去,这种生活是多么不自由啊!所以当西风起时,你应该像张翰那样想到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等名菜,而赶快回归故乡吧。“料希音”两句,写自己的孤独。言当方赴阙之后,留在这儿的词人因知音离别将会无心鼓瑟弄笙了。“莲荡”两句,续写自己的留友之意。词人说:如果你仍旧留在这儿,我们俩可以一起去水荡中泛舟,采摘莲花、莲蓬嬉游,在晴日中还可以将小舟飘在水面上,任其飘流快活。“看高鸿”两句,承上言自己。此处是说:如今只剩下我孤零零地留在此地,眼睁睁看着你似大雁般翱翔在碧天白云中而独占美好的秋色一样,到京城中去谋取富贵。下片有既嫉妒方赴阙干事,又叹自己一事无成的意思在。
★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送支使萧中丞赴阙罗隐,送支使萧中丞赴阙的意思,送支使萧
★ 赴新加坡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