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三年级语文寓言(共含10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青椒炒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1。yùyán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甚至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2。上海火车站里到处是候车的农民工,提着鼓鼓的尼龙袋,脸上挂着等待的jiāojí与píbèi。
二、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兴致()得意()()揠苗()()
毫不()()毫不()()毫不()()
三、我把字宝宝送到句子妈妈身边。
拔拨泼
1。小鱼要用尾巴来()水,它不能借给壁虎。
2。小妹妹是个活()可爱的好孩子。
3。农夫将禾苗一棵棵地往上()。
四、给句子中带点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1。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他的儿子很纳闷。()
五、连词成句,写一写。
1。晒太阳一只在河滩上张开河蚌壳儿
2。一齐渔夫力气捉住了没费一点它们把就
六、我是理解小能手。
1。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禾苗到底长高了没有?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
焦急的近义词是:
2。《揠苗助长》的“揠”的意思是,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些,农夫用的办法是。后人就此故事形成了一句俗语:鹬蚌相争,。
参考答案:
一、寓言焦急疲惫
二、勃勃洋洋助长费力示弱在乎
三、拨泼拔
四、希望郁闷
五、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六、1。禾苗长高了因为他太着急了,所以觉得没有长高焦急的近义词:着急
2。拔把禾苗使劲往上拔渔翁得利
以上就是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课后习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课外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作业建议: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寓言两则》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分页标题#e#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
②说一句话用“...尽管...但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和再现课文的情境。
3.情感目标: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你应该听从你朋友的善意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阅读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下相反的寓意: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听听朋友善意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材戏剧,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遥远的南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一部教科书式的戏剧供学生欣赏。学生们喜欢它吗?
二、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
1.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3.老师:这个人要去南方,但是他正开车去北方。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季梁说服了他多少次?季梁是如何说服他的?那个朋友怎么说?你能找到他们吗?
4.老师:展示:“...尽管...但是……”
你能像这个例子一样说话吗?
5.老师:黑板上写:不懂,讲,真诚。
6.能谈谈“不解”和“真诚”的含义吗?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季梁在公共汽车上给了他的朋友三次建议,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它叫什么?
9.明白“自以为是”的意思。
10.老师:你能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季梁的真诚和公交车上朋友们的“固执”吗?请分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老师:我们来听听记录器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发表评论。
13.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三、放开你的想象,体验其中的寓意。
1.请大家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但是去了楚国的人却在往北走。会发生什么?
2.通过这篇课文你理解了什么?
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走错了方向,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展现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穿越时间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相反方向的故事。
1.分组表演一个故事。
2.反馈和沟通。
3.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悟道。
1.你之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建议后改正了。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反馈沟通。
2.分部摘要:
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向,接受朋友的善意建议。作为朋友,看到朋友相反的行为,也要给好的建议。
3.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说说吗?
六、作业,课外拓展。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一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一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
于是鲨鱼每一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立刻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之后,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一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实验到了最终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鲨鱼每一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怎样也不愿再过去。
暑假的时候,看了寓言《农夫和他的儿子们》。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明白了人生中的一个道理。
语言讲述了一个农夫告诉他的儿子,他死前在葡萄园藏了财宝的故事。农夫死后,兄弟俩找遍了整个葡萄园,但没有找到财宝。然而,土壤被深深地犁过,耙过,葡萄长得异常好,那年大丰收。他们酿的酒卖了很多钱。结果,兄弟俩变得富有,明白了父亲的真实意图。
看完之后,《金子》课突然出现在我大脑的u盘里。在这篇文章中,彼得弗雷德和大家一起去萨温河寻找黄金,大家空手而归。他不愿意失败,继续努力。最后,他在找不到黄金的土地上培育出各种诱人的花朵。人们来买花,他成功了。
我觉得。农夫的儿子彼得和弗雷德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勤奋是通往财富的金钥匙。它也告诉我们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不能碰运气,有不劳而获的想法,要发扬好学的精神。
“咔哒!”一声,鸡蛋壳裂成了两半,一只可爱的小鸡崽从蛋壳里钻出来,它揉揉眼睛,好奇的打量着这个世界。
“欢迎你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我的小可爱!”母鸡妈妈满脸微笑着说。
“妈妈!妈妈!”小鸡崽仰着脑袋,叽叽叫。
它回过头一看,自己原本的家已经裂开,它捂着脸有些伤心:“唉!我的家没有了!”
母鸡妈妈说:“有爱的地方才是家,我就是你的家呀!现在,让咱们把你之前的小家送给需要的人吧!”
小鸡崽点点头说:“好的妈妈!不过,谁是有需要的人呢?”
话刚说完,天空突然下起了一阵大雨,母鸡妈妈赶紧张开翅膀,将小鸡崽拥进怀中,然后瞧了瞧,说:“瞧呀!那几只小蚂蚁被大雨淋湿,咱们把家送给它吧!还有那边,小蚂蚱正淋着雨呢!咱们也送它一个家!”
小蚂蚁们躲在蛋壳里,一滴雨也淋不着啦!小蚂蚱也在蛋壳下避雨,笑的可真开心呀!
★ 寓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