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教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hdz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预习提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展示交流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检测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chāo zī shì mó fǎng làn yú chōng shǜ
( ) ( ) ( ) ( )
二、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第二节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2. 出示预习提纲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
1.熟读这两则寓言。
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3.汇报表演。
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六、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1.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2..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姿势不好看 机械模仿 爬着回去
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U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妻子、拜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4、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我们以前学过寓言,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
2、板书(纪昌学射)。说一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把握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强调写“昌”“妻”两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住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做到之后,飞卫才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三、质疑交流,感情朗读
1、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明白了些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2、梳理问题:
(1)纪昌为什么学习射箭?
(2)纪昌学习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练眼力?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讨论解疑:
(1)从哪看出纪昌花大力气练眼力,读2、3自然段找出怎样练习眼力的语句:
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这梭子来回穿梭。
自读句子,说一说从“躺”“睁大”“注视”等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妻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读句子,说一说从“每天”“聚精会神”等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2)假如纪昌不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一谈。
(3)假如纪昌没有和飞卫学习,而是和一名普通箭手学射,他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吗?
4、小结:
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扎实的基本功入手。学习者要有恒心,毅力,再加上名师的指点就会事半功倍。
四、回归整体,抒发感受
1、自己再读一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2、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认真 恒心 毅力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成功
名师指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的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③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③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坐井观天》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坐井观天的成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寓言两则井河口渴
①小声自由读,把带拼音的字读准。
②老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
③你怎么记住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④采取多种方式检查认读效果。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真观察,注意书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渴、喝两个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导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识记。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再读课文。(出示挂图)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读句子(投影)。
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
(4)到底谁错了?
①讨论。
(小鸟是对的,青蛙是错的。)
(5)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①讨论理解。
②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教师引导学生说几句大话。)
③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教师引导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井观天,认识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6)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①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信、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②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③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五、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3)最后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个故事:
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读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亡羊补牢》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①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故事?
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说互听。
3.检查学习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正音。
沿:yán不读yàn。
渴、喝声母不同,渴(kě)
养:窿、坊是后鼻音。
悔:(huǐ)是h,,不是f。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
(2)自由读,开火车读,找出句子测读。
4.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认真观察,注意指导。
丢:与去要区别。
叼:最后一笔是。
补:是*字旁,不能少一点。
(2)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题目的意思
(1)提问:亡是什么意思牢指什么?
(2)说说题目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能提到课文中的内容即可。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养羊人几次丢养?(两次)
(2)什么原因丢羊?(羊圈破了个窟窿)
(3)街坊怎么劝他的?
①指名读街坊的话。
②指导朗读:要怎么读才能体现街坊劝他的诚意呢?
(要用关心的语气读)
全班齐读。
(4)养羊人是怎么说的?要怎么读?
(不以为然的口气,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全班齐读。
(5)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说,为什么用又字?
②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了不丢羊,你认为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养羊人,应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3.你想跟那个养羊人说什么?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语言故事,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寓言两则》。板书,提醒
谁想展示一下你的预习作业,教一教大伙你昨天已学到的东西。
1、记字形,学写生字:疲筋
2、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yù zé jiāo jīn pí mèn
寓言两则焦急筋疲力尽纳闷
3、读通课文
4、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就把禾苗结果。告诉我们。
生: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2、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来,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2)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一段读给小组的人听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文
(1)第一自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人为什么这样着急?(巴望禾苗快点长高)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着急)
B、指名答
(天天,你能读读这一句吗?)
(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
(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谁再来读?谁上来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
C、齐读这一段
(2)第二自然段:
A、你怎么这样读“筋疲力尽”呢?(这个人太累了)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B、虽然这么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C、咱们一起来读读
(3)第三自然段
A、你为什么这样读?(喘气,很累)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很累?看来这个人累极了,你怎么还笑着读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所以,他虽然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B、你能试着读读吗?
(4)第四自然段
A、这么着急的结果是什么?(禾苗都死了)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太着急了)
B、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这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什么?(禾苗要慢慢长,急着拔只会坏事)对,禾苗生长都有它一定的规律,要慢慢的长,如果咱们不依照他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C、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急性子办了坏事呢?(小组讨论)
(三)总结寓意。
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亡羊补牢》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 lóng kū long)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
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做错事,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板书设计
巴望着急没有长高违背规律
揠苗助长筋疲力尽拔高枯死了急于求成
亡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未
羊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为
补结果再也没丢迟
牢(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重点】
认知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俺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俺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知?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同学预习,老师指导。
4、同学汇报自学情况:
⑴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助。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方法是什么?
⑵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假如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寓言焦急盼望喘气总算白费一大截
⑵守株特兔窜出来撞树桩从此丢下锄头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俺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盼望焦急地自言自语终于一直筋疲力尽揠苗助长
⑵忽然窜出来撞死又肥又大乐滋滋地从此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俺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同学练读。
⑵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协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
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身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
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实际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越“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同学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竞赛
两组竞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誊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 寓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