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懒汉借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雾锁红尘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哲理故事:懒汉借米(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雾锁红尘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理故事:懒汉借米

篇1:借米

时间是最好的打磨器,却永远也磨灭不掉儿时陈封的记忆。打开脑门匣子,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如捅动的蜂巢飞涌而出。我看到的不是蜂那细细的脚和抖动的翅膀,而是沾满毒液的舌尖,凝留在发髻之间的忏悔与懊恼。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岁月不容遮拦地逃走。苦尽甘来,苦去了,甘来了,苦的脚迹依旧深深的,抹不掉。

我滑过苦的脚迹,穿越三十多年的时光,悲壮的故事历历在目。儿时去人家包火、借米、借盐……乃家常便饭。

记得有一次去借米,借主是邻居家的第八位女儿,名叫“八八”,比我大四岁。由于小时候一场高烧未及时医治,落下了小儿麻痹症——左半部的手脚有点痂,走起路来很是让人担心。因为腿脚的残疾,使她的性格有些霸道与怪癖;但她绝对是我儿时要好的玩伴。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我俩隔三差五地闹别扭,可谁也离不了谁。原因很简单:她不能出门,而我又幼稚的小。6岁的我举着一个脸盆朝她家的饭桌上一搁道:”上你家借米来了。”她口齿模糊不清地回答:“借—借米,我家的米也不多了。”我朝她摆摆手,用商量的眼神凝望着她,意思是看她家能不能匀一点给我家。她马上明白了我的矫情,便大声呼喊她母亲:“嗯妈,小……鬼……要……要……借米!”从内屋里传也一个忙碌的声音:“你借她呀。”我听着很豪迈,内心暗藏着一份惊喜,可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感受到一个债主的不公与裁判的无赖。

她颤威威地走到一只盛有半筐米的箩筐面前,艰难地俯下身子,单手向量斗里装米,然后将手掌扁成菜刀状,在量斗上削了又削,此时的量斗已经失去了自主权,成为毫无意义的评证人。最后,她还用手在量斗里掏了两个坑,量米的仪式才算告一段落。从量米的仪式,我触抚到了债主的卑微与矮小,一股被羞辱的风肆虐而扑。为了重振量斗的士气,我端着不足量的米,压住心中的怒火,平静地说:“以后照这个量还,行卜?”她低头无语。也许是我那句湿漉漉的话泡着了刚才在她内心深处滋生出来的“小”,我察觉有一丝红色的闪电从她脸颊划过。

我把借来的米连走带歇地端回了家,然后将刚才所受的委屈向母亲发泄。责怪母亲事先没有准备好米,非得等到米吃完了,再向别人家去借,弄得自己跟乞丐似的。母亲据理力争地说:“人家缓了咱家燃眉之急,理应存感恩戴德之心,多还点有何尝不可?”我恼羞成怒地说:“要是整个社会都像她那样不遵守规章制度,还不乱作一团?”我认为是母亲的糯弱。

与母亲争吵完,我气呼呼甩门正要出去,却撞见“八八”手拿一个大篾斗,步履蹒跚朝我家走来。我用嘲讽的语气说:“你是不是要把刚借咱家的米要回去呀?“不,不,我……我母亲……刚……刚才……骂了我一顿,她说……说能帮……帮人,且帮人。我是来……还米……米的。”她慌乱地解释着。自以为长了志气的我,却被迎面泡灭“小”的她撞翻在地。米在她的篾斗里颠簸得厉害,差点儿飞了出去。

我努力地将两位母亲的话牵扯到一起,就像牵着家与家,家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一样。这次的借米,不是“八八”的霸道,也不是母亲的糯弱,而是我与“八八”的一次成长故事。

“来,爷爷教你写毛笔字”。我兴奋地跑到爷爷跟前。

您说:毛笔字讲究的是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要想写一手好字必须使用柔软的笔写形象丰富的字。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从小就认为,写字是您之所爱,并非我好之意,所以每次您叫我写字,不管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我总是喜欢敷衍式的写,为的就是满足您的成就感,我希望您能够开心。

也许是因为我心本不在写字上面,每次学校有什么节日的时候,做手抄报的时候总是喜欢叫您帮我写上一手好字,所以,我的手抄报每次都能在班上排名。

渐渐的,我长大了。有一次,班上语文老师说到要举行一次钢笔字比赛,出乎意料的是我既然得了个二等奖,那时我突然意识到写字的重要性,我从此喜欢上了写字,尽管自己的字写得不好。

“我今天要去你大伯家住上几天,可能没那么快回来,给你一点点零花钱在家省着点用。”我满足地拿过爷爷手中的一块钱。

那时的我,懵懂幼稚,从来就没想过您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满脑子都是零食,有钱买零食就是幸福的事情。

您看片子的时候喜欢跟我一起看,因为只有我才会做您的倾听者,您每次看硬碟的时候都会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述,直到我看明白为止。然而,我总是坐在您旁边,哪怕我并不喜欢看,因为我喜欢看您开心得笑,满足得讲。

我今年真正可以自己赚钱了,我心里暗暗发誓,要让您开心,让您的额身体越来越好,于是乎,每次回到家总会像我年幼之时您给我零花钱一样给您零花钱,我还是一如既往,希望您开心快乐、生活过得满足、身体养得倍棒。

然而,命运好像在跟我作对,突然给了我一个致命的打击。脑子一片空白,一刻不留就赶回家,我以为,您会等着我回来,哪怕是看我一眼也好,坐在汽车上,一幕幕幸福的往事在脑海中浮荡….

我始终不相信,您离开的如此之快,推开门看到的竟是沉睡不醒的您,喊破喉咙,拼了命得推您,您已经不会反抗、不会呻吟、不会逗我笑…

握着您的手,好冰。就像我那时的心一样,没有半点温度。

今年,转眼就已经结束,明年即将到来。爷爷,您这样一走了之,今年家里的对联该是谁来写?今年的对联该是谁来帖?我的毛笔字还未写好,以后该谁来教我写?您这样抛下奶奶一走了之,您让奶奶如何活得开心?让我如何不想您?

爷爷,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七天。从您走后第一天开始我就开始想念您,以后您叫我日子该如何过下去?如何不想您?

篇2:儿童故事十二个懒汉

十二个懒汉

从前有十二个小厮,他们白天什么事都不干,晚上也不肯努力,只是往草地上一躺,各自吹嘘起自己的懒劲来。第一个说:“你们的懒惰和我怎能相比,我有我的懒法。我首先要注意保护身体。我吃得不少,喝得更多。我每天吃顿饭就稍稍停一会儿。等我又饿了,吃起来就更香了。早起可不是我的事,可一到中午,我早就找到了午休的地方了。东家叫我我只装着没听见,他再叫,我还要等一等再站起来,然后慢吞吞地走过去。这种日子还凑合。”

第二个说:“我要照看一头马,可我老把马嚼子塞在它口里,不高兴就根本不放食。如果东家问,我就说喂过了。我自己则躺在燕麦里睡大觉,一睡就是四个小时。醒来后,就伸腿在马身上蹬几脚,算是给马刷洗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这活干起来我还嫌累呢!”

第三个说:“为什么要拿活儿来苦自己?一点也没什么好处。我干脆躺在阳光下睡大觉,天开始下雨点了,我也懒得起身。以上帝的名义你尽情地下吧!最后下得噼噼啪啪响,大雨竟拔掉我的头发把它们漂走了,我的头上还弄了个大口子,我在上面贴上块膏药,也就好了。这种伤口我已有好几处了。”

第四个说:“要我干活,我先游荡一小时,养足精力。然后慢条斯理地问,是否还有帮手。如果别人帮着干,就让他把主要活儿干完,我只在旁边看。但这活儿还是太多了。”

第五个说:“那有什么!请想想,要我从马厩里出粪,再装上马车。慢慢地来,如果耙上叉着啥,我就向上半举着,先休息一刻钟,然后才把粪叉上车。就算我一天装一车那已够多了,我才不想干死干活呢!”

第六个说:“真不要脸!我才不怕干活呢。我睡了三周可没脱过衣。系什么鞋?脚下的鞋要掉就掉吧,有什么要紧?上楼梯时我是一抬腿跟一步,慢慢地数着余下的级数,好教自己知道该在哪里坐下。”

第七个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东家盯着我干活,只是他老不在家。我的速度不会有虫子快,要想让我往前走就得有四个壮汉来推我。我到一张床上睡觉,等我一倒下,他们再也叫不醒我。他想让我回去,只得抬着我走。”

第八个说:“我看,只有我是个活泼的汉子。如果我面前有块石头,我决不会费神抬腿跨过去,我索性躺在地上。如果我的衣服湿了或沾上了烂泥,我总是躺在地上,直到太阳把它晒干。中间我顶多翻个身儿,让太阳能照得到。”

篇3:三个懒汉的故事

自从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懒汉》这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国王有三个儿子,当他快死的时候就把他们叫他们叫到身边说:“亲爱的孩子们,在我死后,你们三个谁最懒谁就继承我的王位。”

大儿子说:“我是最懒的儿子,我睡觉时,有任何东西落到我的眼睛里,我也懒得去擦掉。即使不能闭上眼睛,我依然会继续睡觉。“

二儿子说:“当我坐在火边取暖时,火燃到我的脚趾,我也懒得把脚收回来。”

三儿子说:“如果我被吊起来,绳子套在了我的脖子上,有人给我一把刀,要我切断绳子,我宁愿吊起来也懒得抬手割绳子。”

国王说把王位送给三儿子,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在想:世上真有那么懒的人吗?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意深刻,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懒到这个程度,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做懒人是不好的,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今后我要早睡早起,为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一个勤劳的好孩子。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篇4:借蜡烛的哲理故事

关于借蜡烛的哲理故事

蜡烛

302新搬来刚结婚的两口子。这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屋里一下子漆黑一片,女主人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铃声响了。

女主人打开门,一个小男孩站在门外仰着脸问她:“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啊!刚搬来第一天邻家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以后什么都找上门来。想到这里,女主人便说:“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没准备蜡烛。”说完她就准备关门。www.gs5000.cn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倏地从背后拿出两根蜡烛举在女主人的面前。

黑暗中,女主人的脸通红……

大道理:

善良的人不会总是怀疑和猜忌周遭的人和事,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而他们所做的也正是在使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

篇5: 借米情感美文

借米情感美文

借米,简直是我少年时代的一门“功课”,借米的盆子和量米的升子就像课本一样常常被我捧在手上。那时,我家十口人,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七兄妹,每天吃饭的问题都是一个大问题,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断粮,就靠借米来渡过难关。借来的米也好像一 个苦思冥想后得来的答案,暂时舒解母亲紧锁的眉头。

我那时有几分羞涩,虽然和同伴在一起还算活跃,但见了大人总是显得很拘束,开口说话还常常脸红。我不知道,那时侯母亲为什么偏偏喜欢要我去借米。开始去借米,我总要对母亲说:“给别人讲好了吗?”母亲说:“讲好了。”到后来,这个简单的对话就省掉了。其实,找谁借米,借多少,什么时候还,母亲事先就找机会和别人说好了。这样,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我不需要多说话,只要谦恭地端着借米的盆子就行了。每次我来到别人家,主人看见我手里端着借米的工具,用不着我开口,就会主动招呼我,并带我来到他们家的米缸前,给我用升子量米。量米的时候,主人一般都是把米装平升子,然后一升、两升地把数字数好。借好米后,我会腼腆地道一声谢,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双手端着,不敢失手,也从来没有失过手。洁白的`大米躺在盆子里,温文尔雅,全不理会一个少年羞怯、自卑的心理。每次借米回家后,忙碌的母亲似乎就找到了生活的“主题”,一切的色香味和酸甜苦辣就由此展开。母亲会把米先倒在米缸里,然后精心盘算,在米中掺一些野菜、红薯、豌豆、莲藕煮着吃,这样借一次米就能管好几天,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那时侯我并不留意米缸,只有等到母亲要我去借米的时候,我才会来到米缸前弯腰取出借米的盆子和升子。米缸大约有一米来高,常常是空的。我走近米缸的时候,盆子和升子必定是先于我们感到了饥饿,张大着空洞的嘴唇,诉说着一些只有大人们才能听懂的话语。而当借米来后,虚弱的米缸似乎获得一剂提神的药方,得以短暂的振作。一直要等到夏秋两季收割稻谷了,米缸才名副其实、志得意满,像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稳稳当当地占据一角,等待主人赏识和垂爱;而端坐在大米之上的盆子和升子,更是扬眉吐气。

米缸里有了米,母亲就惦记着去给人家还米。还米的时候,母亲必定要交待我:“借米的时候是浅升子、平升子,还米的时候一定要满升子、堆升子,这样才不让别人吃亏,才对得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就按照母亲说的去做,每次给人家还米时,都把米堆得满满的、高高的,一升、两升地数着。有的人看我把米堆得太满,就客气地把升子轻轻晃动一下,米就会落下一些到盆子里。这些细微的动作,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虽然过去许多年了,但整个借米、还米的过程以及那些淳朴、和善可亲的面容还历历在目,尤其是母亲在我还米时说的那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永生不忘。母亲的话,朴实,简单明了,却蕴涵着做事、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并不深奥,但要想到、做到却不容易。正是母亲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说,这个道理在我年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了我日后待人接物的一个准则、一个真理。这就是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都要想着对方,都要感念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恩情,宁肯亏欠自己,也决不亏欠他人。

借米的叙事作文

穷人靠卖力富人靠借力的哲理故事

鲁班借龙宫故事

两个懒汉寓言故事

三个懒汉作文

哲理故事感悟

哲理故事:相互信任

哲理故事:痴人说梦

等价交换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再试一次

哲理故事:懒汉借米(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哲理故事:懒汉借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