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节气有哪些风俗饮食
立秋节气有哪些风俗饮食
秋社祭祀
秋社祭祀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这些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吃西瓜
在江苏各地,立秋日吃西瓜是一种流行的习俗活动,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夏天的结束,同时也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
贴秋膘
清朝时,嘉兴地区的民间流行在立秋这一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称水
在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这种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预测秋季的水情
吃茄子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有着“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民谚。民俗立秋前一天,人们会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吃清凉糕
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立秋节气时人们会吃清凉糕。这种糕点是一种传统的夏季甜点,主要由绿豆粉、糯米粉、糖和水等原料制作而成。清凉糕口感柔软细腻,甜而不腻,适合夏季食用。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上一碗清凉糕来纪念夏天的结束。
吃秋桃
秋桃是指在秋季成熟的桃子。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上一些秋桃来庆祝秋天的到来。秋桃味道甜美,肉质细嫩,富含营养,常常被人们用来制作蜜饯或是鲜果拼盘。
吃“渣”
在江苏苏州一带,立秋时人们有吃“渣”的习俗。所谓“渣”,是指用米渣、豆渣等杂质制成的食品。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将这些渣煮熟,加入糖和水,制成一种糊状食品,来庆祝秋天的到来。这种食品营养价值不高,但是因为是传统的节日美食,因此在当地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吃饺子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在东北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这个习俗的含义是,吃饺子能够“贴秋膘”,使人在秋季保持健康的体重。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们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人们也有在立秋这一天吃饺子的习俗,但是做法和含义略有不同。
这些传统美食的习俗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和纪念夏天的结束。这些美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立秋吃什么养生
1、黄绿色蔬果
夏天,人们吃的水果和蔬菜主要是瓜类和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很低。当秋天来临时,人体内的维生素a储备很容易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冬春季节容易出现视力下降、眼睛干燥等问题。所以多吃橘子类蔬菜,如南瓜、胡萝卜和西红柿。
此外,甜瓜和豆类食品的维生素C含量也很低。有必要多吃绿叶蔬菜来补充维生素C,如芥末、菠菜、花椰菜等。
2、发酵食品
夏天,人们经常吃冷的食物,消化功能很弱。因此,秋季应适当吃更有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发酵食品。
主食可以是面饼、馒头等发酵面制品,尤其是混合面饼。粗粮和细粮的结合更有营养。副食方面,可以多吃豆豉、酱油、豆腐等豆类发酵食品,酸奶等牛奶发酵食品。
3、各种薯类
秋季是薯类生产的旺季。土豆食物富含B族维生素、钾、镁和其他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健康。作为主食,它有利于预防肥胖和各种慢性病。用山药、红薯、芋头、土豆等代替白米面条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措施。
此外,还有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莲藕;杏仁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润肺、止咳、润肠;葡萄能补气补血、生涎止渴、健脾利尿等,都是入秋后的好补品。
立秋还热吗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立秋的风俗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
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
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
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立秋相关句子
1、本该息事宁人的高温反而越演越烈。大早上太阳象火球盯着人直射,这在北方实属罕见。
2、秋风阵阵秋雨凉。满眼都是丰收景,心情舒畅笑意扬。
3、晚上就开始刮大风,气温一下子降了五度,好凉快!看着外面树叶摇曳,秋天,只想说是个想念人的季节,老公,想你了!
4、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5、炎夏远去,阳光明媚多了,空气清新多了。此后的日子,天气渐渐转凉,对你的思念,也会更多一些。
6、天气变凉了,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7、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跟着秋风去行走,就把孤独当自由,写的真有境界。
8、天气渐渐凉下来。昨夜的一场暴雨,沉闷的空气变得清新很多,心情也轻松起来。
9、希望小伙伴们心情秋高气爽,生活独有千秋,烦恼像秋天的蚂蚱……放心,蹦不了几天了。
10、秋风扑灭了夏的烈焰,吹去阵阵清凉;秋雨熄灭了夏的酷热,带去丝丝清爽;秋露凝结了秋的舒爽,散发点点清新。
★ 处暑节气风俗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