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
立秋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
1、吃秋桃
据说有些地方有立秋这一天吃桃子的习俗。在立秋这一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吃一个桃子,然后将桃核保存下来,等到了除夕,把桃核拿出来丢进火炉中,这样意味着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2、吃西瓜
江苏等地都有立秋这一天吃西瓜的习俗。这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这是因为人们觉得西瓜比较寒凉,而过了立秋之后,天气变得凉爽,再吃这样寒凉的东西会损伤我们的肠胃。
3、吃龙眼
立秋时节正是台湾龙眼上市的季节,而龙眼素有“福圆”之称。人们在立秋吃龙眼象征着有福。
4、吃“渣”
山东莱西等地有立秋吃“渣”的习俗,并且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5、吃饺子
沈阳等地有吃饺子的习俗,大家一起抢饺子吃,意味着秋天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6、吃鸡蛋
我国某些地方还有立秋这一天吃鸡蛋的习俗。鸡蛋性平,具有补气虚、安神养心的作用。另外,鸡蛋不伤脾胃,老人、病人、幼儿、孕妇等人群都可以食用。
7、吃清凉糕
在金华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呢?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立秋简介
立秋是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代表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是说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风中带着一丝凉意。由于昼夜温差增大,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着露珠。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鸣叫着。
立秋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之时天气仍然很热,暑湿未去,还应防暑降温、防霉变。防空调病。
立秋节气的特点
公历每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视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节气养生方法
1、少吹空调,调摄精神
立秋属夏秋转换季节,天气变化大,应尽可能少呆在空调房、少开空调,早晚适当添加衣物,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应该换下麻将席、竹席等特别清凉的席子,可以换一些草席等低凉度的席子以防感冒着凉。同时,在起雾的早晨、太凉的早晨都不宜锻炼,并及时添加衣物少受风寒侵扰,以此来预防一些感冒、支气管疾病的发作。同时,精神调养上也应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2、少辛多酸,秋瓜坏肚
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辛味之品,油炸食品、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也不宜多食,而应该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中药泡茶,驱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调理脾胃,为中、晚秋乃至冬季的健康奠定基础。
3、快走瑜伽,排毒解压
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进补以增强体质。相比而言,排毒比进补更重要,因为进补的东西越多,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越多,如不能及时把来自人体内、外部环境的毒素排出体外,对健康的危害会越来越大。合理运动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帮助皮肤和肺脏排毒。
★ 夏至节气饮食习俗
★ 立秋节气文案
★ 立秋节气时间
★ 立秋节气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