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北大博士七年自考一路走来(共含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上八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奇考生从自考一路走到北大博士
内容提要:夏军给人第一印象很朴实,但他却有着自考专科、成教本科、山西大学硕士、北大博士生、将赴德国进修的传奇经历。
3年攻下自考
“头顶苍天,脚踏实地”,这是夏军的座右铭。
中师二年级时,姑妈告诉他:“隔壁家孩子在学自考,你可去试试”。听说能提高学历,夏军来了劲儿。借来邻居的“大部头”便“啃”了起来。“借来的是过时的教材,内容比新课本多很多,但为了省钱,我把旧教材都翻烂了。”
中师毕业后,夏军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复习时间有了保证,他学得更认真了。仅《外国文学》这门课,他就做了14本笔记,并阅读了数十部外国名著。《古代汉语》这门最难的专业课,夏军的一位同学考了3次都没过,而他一次性考了70多分。“题是活的`,汗水是实的。”除了课本学习,夏军一个假期就能阅读上百本小说,这些为他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花了3年时间,夏军顺利拿到安徽师范大学自考中文专业专科文凭。
3个月考研成功
“在现状下做到最好,绝不后悔!”这是夏军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他的性格里有着倔强的一面,也有着完美主义倾向。
工作两年后,夏军考入了安徽教育学院读成人高考专升本。但他没有放松自己。“只要一有空,我就会背着书包去合肥大大小小书店看书。”合肥市的教育资源比家乡丰富,夏军如饥似渴地吸收更丰盛的养料。
专升本进修同时,夏军为生计奔波着,现实的艰辛让他萌生了考研念头,可当时离考研仅剩3个月。好在自考和成考阶段,夏军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用了3个月,全新学习了大学英语1―6册,平均两周一本书,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夏军做到了。
夏天,夏军以413分高分被山西大学文学院录取,而当年录取分数线仅为330分。家里为此大摆筵席邀乡亲庆贺。此刻,夏军的眼神里闪烁着拼搏后的喜悦。
考博士赴德进修
“小的成功要坚持走下去,有多少学多少,才会有大的成功。”夏军把“坚持”两字看得很重,他说这也是他能到北大读博的缘由。
3年硕士生涯,除去兼职维持生活外,夏军把时间依旧交给了书本。在别人眼中,成为硕士生该知足了,况且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家里也希望他能早些走向社会。为此,夏军犹豫了一段时间:要不要考博?
与考研的经历相似,同样在考前3个月才下定决心:“我要考博,而且要考最好学校的博士生。”最后3个月,夏军全身心投入备考中。他1个月可以认真看完30―50本专业书,这一方面是他有着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与他养成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关。初中暑假,对围棋一无所知的他,为了自学围棋,用泥巴捏成圆形,把其中一半棋子用墨水涂黑,买了一本棋书,假期后班里他已少有对手。正是凭着踏实、高效的复习,秋季,这个曾经脚裹泥巴的农家子弟,迈入了“精神家园”北大之门,成为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师从著名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
北大的3年,让夏军感悟良多:“北大的氛围很好,进入北大让我补足了不少差距,无论是导师和学友,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由于学业优秀,夏军今年下半年将被派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进修1年,目前正在自学德语,他期待着能飞得更高。
《北京考试报》
北大博士袁文峰走过七年自考路
每当谈起与自考有关的话题,袁文峰总要说一句:我也是自考出身。就算是已经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读博士,袁文峰仍对自考难以忘怀。
20岁时,袁文峰从江西赣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学校地处江西赣州市所属的一个县城,物质生活相对艰苦,但他并不为所难,令他深感苦闷的是,师院读书只有两年,总是感觉没学多少知识。巧的是,袁文峰高中时的一位英语老师考上了中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老师临行前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也报考研究生。
考研?袁文峰眼睛一亮,是啊!还可以考研继续深造嘛。他甚至确定了跨专业考法律专业研究生的目标。大专生到研究生的路有多长?跨专业考研有多难?袁文峰没想这些,他立足眼前,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途径――自考,参加自考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参加自考法律专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考之路,袁文峰走了七年,最终如愿走进了研究生、博士生行列。
回首七年自考路,袁文峰感叹学得艰难与不易。1993年,他所在的县城自考仅限于专科,考本科得乘三个小时车到赣州市参加考试。考试期间,袁文峰事先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前一天坐车赶到赣州,考试结束后,再返回学校,准备下一周的课。参加考试奔波劳顿固然辛苦,但买教材、复习资料也非常不方便,辅导班更是难找,碰到艰涩难懂的知识,都不知向谁请教。第一次购买教材,袁文峰打电话到赣州自考办,问清了价钱,又加了15%邮资,把书买了回来。但由于信息闭塞,没能及时了解教材更新情况,还是发生了买错教材的事情。回想起来,袁文峰笑着说,七年自考,只有心理学一门课考了两次,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掌握教材更新信息,用旧版教材复习,所以第一次考试没通过。
自考再难,当老师教书育人责任更重。让他欣慰的是,考了七年自考,当了七年班主任,他拿了七年教学奖。为了兼顾教学和自考,袁文峰暂别妻儿,在学校借了一间房子,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半,袁文峰跟着学生出早操,之后,学生上课学习,他自己也开始学习,下课铃响了,他就走出小屋去看自己的学生,直到他们又开始安心上课,他才返回小屋去学习。有时,他还要突击检查课堂秩序,督促上课聊天开小差的同学认真听讲。看书累了的时候,他也会到班里去转转,看着那些年轻的学生,心里会有些许感慨:自己不可能再次参加高考了,唯一的路是通过自考学完本科,然后考研。
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袁文峰为了准备考研,又报考了法律专业,通过了六门后,他于考上了湘潭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之后,他又于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
自考暂时告一段落,但自学仍然继续。考虑到自己是跨专业考研,法律专业知识系统性有欠缺,袁文峰又自学了几本自考教材,一些高校的`专业教材也买来供学习。袁文峰笑着说,我们这些自考出身的人,即使读研了,也没忘自考。他的一位同宿舍同学,自考本科没毕业就考上了研究生,但对自己没有本科文凭耿耿于怀,终于在读研期间继续完成了自考,取得本科学历。
目前,正在北京大学读博的袁文峰又一次接触了自考:他负责为数位自考生指导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后曾当过两年大学老师的他坦言,对这些自考生,他总想多做些什么。一位考生在大兴当保安,上网发邮件不方便,他就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和他沟通论文。有的考生论文写得不好,他也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个别考生论文里引用的资料没有写明出处,他细心地标出来,还不忘拿出老师的威严:坚决改正,否则追究责任。
这位自考出身的北大博士,对自考的深情依旧。
北京考试报
深情依旧 北大博士走过7年自考路
内容提要:自考再难,当老师教书育人责任更重。让他欣慰的是,考了7年自考,当了7年班主任,他拿了7年教学奖。
每当谈起与自考有关的话题,袁文峰总要说一句:我也是自考出身。就算是已经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读博士,袁文峰仍对自考难以忘怀。
20岁时,袁文峰从江西赣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学校地处江西赣州市所属的一个县城,物质生活相对艰苦,但他并不为所难,令他深感苦闷的是,师院读书只有两年,总是感觉没学多少知识。巧的是,袁文峰高中时的一位英语老师考上了中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老师临行前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也报考研究生。
考研?袁文峰眼睛一亮,是啊!还可以考研继续深造嘛。他甚至确定了跨专业考法律专业研究生的`目标。大专生到研究生的路有多长?跨专业考研有多难?袁文峰没想这些,他立足眼前,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途径――自考,参加自考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参加自考法律专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考之路,袁文峰走了7年,最终如愿走进了研究生、博士生行列。
回首七年自考路,袁文峰感叹学得艰难与不易。1993年,他所在的县城自考仅限于专科,考本科得乘3个小时车到赣州市参加考试。考试期间,袁文峰事先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前一天坐车赶到赣州,考试结束后,再返回学校,准备下一周的课。参加考试奔波劳顿固然辛苦,但买教材、复习资料也非常不方便,辅导班更是难找,碰到艰涩难懂的知识,都不知向谁请教。第一次购买教材,袁文峰打电话到赣州自考办,问清了价钱,又加了15%邮资,把书买了回来。但由于信息闭塞,没能及时了解教材更新情况,还是发生了买错教材的事情。回想起来,袁文峰笑着说,7年自考,只有心理学一门课考了两次,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掌握教材更新信息,用旧版教材复习,所以第一次考试没通过。
自考再难,当老师教书育人责任更重。让他欣慰的是,考了7年自考,当了7年班主任,他拿了7年教学奖。为了兼顾教学和自考,袁文峰暂别妻儿,在学校借了一间房子,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半,袁文峰跟着学生出早操,之后,学生上课学习,他自己也开始学习,下课铃响了,他就走出小屋去看自己的学生,直到他们又开始安心上课,他才返回小屋去学习。有时,他还要突击检查课堂秩序,督促上课聊天开小差的同学认真听讲。看书累了的时候,他也会到班里去转转,看着那些年轻的学生,心里会有些许感慨:自己不可能再次参加高考了,唯一的路是通过自考学完本科,然后考研。
自考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袁文峰为了准备考研,又报考了法律专业,通过了6门后,他于20考上了湘潭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之后,他又于20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
自考暂时告一段落,但自学仍然继续。考虑到自己是跨专业考研,法律专业知识系统性有欠缺,袁文峰又自学了几本自考教材,一些高校的专业教材也买来供学习。袁文峰笑着说,我们这些自考出身的人,即使读研了,也没忘自考。他的一位同宿舍同学,自考本科没毕业就考上了研究生,但对自己没有本科文凭耿耿于怀,终于在读研期间继续完成了自考,取得本科学历。
目前,正在北京大学读博的袁文峰又一次接触了自考:他负责为数位自考生指导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后曾当过两年大学老师的他坦言,对这些自考生,他总想多做些什么。一位考生在大兴当保安,上网发邮件不方便,他就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和他沟通论文。有的考生论文写得不好,他也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个别考生论文里引用的资料没有写明出处,他细心地标出来,还不忘拿出老师的威严:坚决改正,否则追究责任。
这位自考出身的北大博士,对自考的深情依旧。
《北京考试报》
一路走来 我的民办院校自考之旅
九月的天空异常明朗,蔚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丝丝白云,我躺在金黄色的麦穗上仰望天空,我在寻找我失去的梦想……秋风拂过脸庞,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我喜欢这个有风的秋。
那个九月,我开始寻梦,在天宇之间放飞自己,扬起风帆开始远航,我不去想前程是否渺茫,我只是遵循那种跋涉的渴求。
那个九月我进入一所民办院校开始我的自考之旅。
最初对自考一无所知,面对那飘着油墨香味的崭新课本,再次激起了对学习的渴望,经历了几次实际演练,渐渐的对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年四次的考试,使我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备战状态,每次考试前的那段日子,让人难以忘记。伴着清晨的第一屡阳光起床,来到那片熟悉的草坪,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默记那抽象的理论;教学楼里一盏盏灯熄灭的时候,还有我们这个教室灯光依然,凝视窗外漆黑的夜,希望自己可以化做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不为那无为的永恒,只为那瞬间的美丽与辉煌。
我一直告诉自己我是幸福的,和那些工作中参加自考的人相比,我有更多的自由与精力。我不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让自己堕落,于是我一直在努力着。当别人在花前月下,共度浪漫时,当别人在激烈的CS战斗时,当别人在球场上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时,我却依然在我的专业课本上寻找乐趣。
我不曾为此而孤单,因为我有着和我一起努力,一起上进的朋友。当考试过后,我会骑着自行车穿过长安城墙,穿过大街小巷,把自己的思绪一路放飞,我也年轻,我也有激情,我也有自己放松的方式。
忘不了,第一次步入考场,感受那种庄严与自己内心藏不住的紧张,看着那一道道熟悉的题目,心里那份窃喜;
忘不了,每次考试穿梭于各个考点间的那种赶场的辛苦,有时甚至从东郊到西郊,横跨整个长安城;
忘不了,每次查分时那种激动的心情,听着声讯台一个字一个字报出我那优异的成绩时,所有的辛苦与焦虑都化为乌有,那一刻,一切释然;
忘不了,当手拿那本红色毕业证的时候,竟然不是那种欣喜若狂,而是所有的感触所有的辛酸都涌上心头。
博士 从自考路上走来―记优秀自考生陈平
陈平,1986年初中毕业,由于阴差阳错,他未能上高中、读大学,然而他凭借一路“过关斩将”考入沛县师范学校,并且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但一想到今生与大学无缘,他心中总是笼罩着阴影。有希望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他要蓄势待发,从人生夹缝中去沐浴一下大学的阳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平从一位老师那里获知,通过参加自学考试也同样可以读大学。1991年,陈平考取了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职函授大专班,并在同时报名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自学考试。
陈平参加自学考试时,学习环境很艰苦,夏天宿舍里没有电扇,冬天也没有取暖设备,加之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业务和班主任工作繁忙,看书的时间只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别人已进入梦乡,正是陈平挑灯夜读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看书到深夜甚至凌晨。寒风凛冽的冬天,苏北地冻三尺,陈平看书时用被子裹住自己的双腿御寒;酷暑难耐的夏天,他常用一盆盆冷水降温。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年过去了,直到今天,陈平回想起那段自考生活仍刻骨铭心,认为那是他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
坚冰已打开,陈平以为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很快就能拿到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然而自学道路上的坎坷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平静。《中国通史纲要》陈平以为是很有把握通过的课程,可接连考了两次都卡了壳,他静下心来认真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尽管自己对课本上内容已很熟悉,但书中一些模棱两可的史实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予以证实,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中国通史纲要》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浓缩到一本并不太厚的书中,其内涵和延伸还需要借助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去补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所以说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运用知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离开科学方法的刻苦近乎愚笨。陈平自考本科10几门课程以后,自己摸索出一整套的自学方法,认识到知识好比一张网,并不是一条线,只有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结成了网,才能应用自如,张网捕鱼。
自考本科的成功,使陈平的进取心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对自己的前途和潜能充满了信心,他决心要再上一个台阶,去圆本来遥不可及的`考研梦!
1997年,陈平报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并被南师大录取。
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公开招考助理岗位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陈平名列前茅,顺利被录用。2004年9月,勤奋上进的陈平又成功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学位。
如今,先后任南京市鼓楼区外经贸局局长助理、鼓楼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的陈平,完全是自考的乳汁哺育了他。2004年,陈平出访日本,他和日本朋友谈到中国的自学考试制度,日本友人听说陈平是自学考试“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毕业的,一个个竖起大拇指,感到非常地敬佩。
近几年来,陈平不光参与撰写了党代会报告、区委全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大量文字材料,还有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等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上。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 一路走来的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