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ulubulu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人家庭教育数方(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ulubul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篇1: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陆南整理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它对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有深远影响。然纵观当今中国人的家教现状,却存在一些偏向,比如:

1、重知识学习轻做人的道德培养;

2、重呵护轻自立;

3、重物质轻精神;

4、重言教轻示范;

5、重管制轻正面引导。

家庭教育这个相当重要的人生教育,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其重要性,行动上也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还会不假思索地说:“从古以来,父母管教孩子,哪还讲什么责任、原则?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之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 “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人民币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古代家教不仅崇尚勤俭,而且还注重正直廉洁的教育,讲求“清白传家”。《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带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赐赠的黄金。他用这笔钱每日宴请乡里亲友,当钱快花完时,疏广的子孙便私下托人劝疏广留点钱为子孙置些田产。疏广听了说,我不是不考虑子孙后代,我想他们如果能够辛勤耕作,家中原有的田产是可以维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现在如果再多给他们钱财,岂不是教他们怠情吗?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篇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仍比较落后和陈旧。

就儿童观而言,有些家长还是把儿童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人和需要控制的对象,不尊重儿童,不信任儿童,意识不到儿童时期的特殊价值。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引下,家长会把教育理解成管教、教训、控制、呵斥,而不是尊重、交流、对话、陪伴、唤醒和支持。带着这样陈旧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履行父母的教育责任,会越努力越糟糕,甚至会导致儿童的悲剧。

第二,一些家长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比较偏颇和割裂。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与人才观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观。从目前许多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看,他们简单地将“人才”理解为“英才”,理解为“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同时,家长比较看重孩子的家庭属性,而忽视孩子的社会属性,把家庭教育看成仅仅是家庭的私事,看不到家庭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家庭教育目的的界定上,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他人、出人头地,对于孩子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不够重视。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的指引下,家庭教育经常会出现不符合孩子的基础、特点、本性的现象,一味地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不仅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感,也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独特性和潜能。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取向上,还缺乏社会角度和国家角度的视野。试问一下,今天我们还有多少家长认为是在“为国育才”?

第三,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出现学校化与学科化倾向。

所谓内容上的学校化、学科化,就是以学校的教育内容为标准、以学校的学科为基础,学校里教什么家庭里就教什么,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复制和强化学校教育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在内容选择上的独特性。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人格教育上,重视德行的陶冶、习惯的养成、基本社会素养的培养等。因此,家庭教育在内容选择上也应当与学校教育有别,在选择依据上主要是结合家庭生活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依照学科的逻辑来进行。洒扫尘除、接人待物、日常起居、社区服务等等,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放弃了家庭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将家庭教育理解成“家庭里的学校教育”,就等于放弃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上身教和言教相脱节。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在家庭教育里中就体现为身教和言教相统一。这个方法的.要义就是,家长要求孩子做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是一套,家长的行为是另一套。这种家庭教育没有成效不说,还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误以为“言行不一”是正确的。这种身教和言教的脱节,实际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养成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五,当前存在“家庭教育无用”(放任)和“家庭教育过度”(控制)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直接交给老师就行了,自己作为家长,既不懂教育,还需要在外地打工,所以教和不教一个样。像这种放弃家庭教育,平时也很少跟孩子联系的家庭,数量不在少数。家庭教育过度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一些城市家庭中,这些家庭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在学业上落后,总是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很少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里的“教育过度”主要指向孩子的学业学习安排过度,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该拥有的自由想象、阅读、沉思、娱乐、社交等的时间。这对于孩子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六,家庭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之间缺少关联。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等,家庭教育也应当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而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不同时期家庭教育之间也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但是,现在人们一谈到家庭教育,脑子里想到的主要就是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成年以后的家庭教育很少谈到,家庭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之间缺少内在关联。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终身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且要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

篇3: 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走完全部人生旅途。

(一)首先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己。如果缺少家庭的关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孩子的堕落,麻木等等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缺少爱,试想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爱,他还会去关心体贴陌生人吗?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快乐无忧的生活。

(二)及早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漠漠刚会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她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起吃饭,虽然那个时候她还不能自己吃,但是我们坚持让他看我们大人是怎么用餐的,所以慢慢的漠漠自己就学会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学会拿筷子吃饭,家里只要能让他做的事情,都是坚持让他自己做,比如扫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还不是越帮越忙,其实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他参与就好,如果你总是阻止他干活,他就会觉得妈妈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愿意干了。而且劳动习惯的培养会让他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比如说自己玩的玩具不要乱放,垃圾不乱丢等等。

(三)多鼓励夸奖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XXX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四)找些表现好的小朋友作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之间攀比心很重的,当别的孩子做什么,往往他就做什么。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妨试着找些既勤快又懂事的小朋友做个榜样。比如孩子经常赖床,家长可以说:小明天没亮就起床背诗了,人家可厉害了,没人赶得上他。这样孩子受到激励,会精神起来,要和小明比比谁起床早。

(五)营造孩子的学习环境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有一段时间家里人看电视看的多点,漠漠也跟着看电视看多了,后来觉得不能再这样,所以现在家里人都学会看书,即使不看书也会看报纸,这样漠漠也跟着学会了阅读,虽然时间坚持不了多久,但是习惯是慢慢培养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就会好的。俗话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所以只要有时间还是会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更能让孩子接受。虽然教育专家都不建议孩子那么小就学唐诗古词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虽然孩子还不懂,但是多读点这类的诗词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和节奏感。至于儿歌音乐之类的,多读多听肯定是有好处的,关键是漠漠很喜欢这些,我觉得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你了解了吗?

篇4:家庭教育方面的读后感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羡慕作者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没有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是最出色的。

[家庭教育方面的读后感]

篇5: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

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

[摘要]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本文通过解读了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从各个方面再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父亲的家庭教育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家书;家庭教育;特征;现实借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才情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子女受其影响颇大,功勋卓著,其中三人当选为院士。《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所以《梁启超家书》就成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1《梁启超家书》中的主要教育观念

1.1全面丰富的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梁启超时刻心怀祖国。他教导子女“人生天地间,各有责任”,所以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疗治中国的积患,就好过那些“最可恶、可憎、可鄙”的旁观者。梁启超时常教育子女,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身处忧患的时候,那么培养直面忧患的乐观态度就成了人生取胜的关键。除了此之外,在舒适的环境下不要迷失自己也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梁启超教导子女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却自己寒士子弟的本色,培养自己俭以养德的寒士之风。他认为“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与此同时,梁启超也认为,“寒士”与“寒酸”不同,必须花的钱就不必省。他相信孩子们“都是很规矩的孩子,不会乱花钱”,但是也不必太苦。

1.2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梁启超提倡因材施教。他不是要孩子们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而是要孩子们“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梁启超认真分析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他们。除此之外,梁启超极力主张趣味主义。在他看来,有了兴趣,生活才有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没有了意义。而“凡人必常生活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主张劳逸结合,不能过分的操劳于工作学习。所以他要求“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需多游戏运动”。对于子女“每来复十四小时”,他认为“大不可”。他认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才会深刻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认为应该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想他则甚?急他则甚?”求学就是学习规矩的时候,学好了规矩方能在做学问上游刃有余。“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这样“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2《梁启超家书》中教育观点的现实借鉴意义

2.1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爱国教育并不是只有在梁启超生活的那个年代才应该被重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也应该提倡爱国主义教育。而如今,许多青年缺乏奉献社会的意识。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注意子女爱国精神的培养,加强孩子们的爱他人,爱祖国的教育,从小树立孩子的公德意识,让他们成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

2.2养成子女的坚毅品质梁启超很注重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现如今的孩子时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对社会的竞争压力缺乏了解,一旦走上社会,就很难适应。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培养子女坚毅的品质,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逐渐成熟,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2.3培养子女的寒士家风梁启超教育子女不仅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更要在优越的环境中克己自励。家长们要逐渐的让孩子们学会勤俭笃学,集中精力,不可在吃穿用度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也不应在优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不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勤勉专心。

2.4尊重子女个性发展他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引导子女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特点选择职业,并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丰富子女的生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发展孩子的内在潜力,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这对于充分的调动子女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最大的社会价值,有很大的作用。

2.5引导子女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在学习上,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劳逸结合,多游戏多运动;循序渐进,莫问耕耘,但求收获。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们劳逸结合,这样可以使孩子们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争取每天都有收获。同时,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做学问就要脚踏实地,只有去除投机钻营的心理,才能求得真学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要想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孩子们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要从各方面吸取经验。而梁启超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

[3]俞祖华,俞梦晨.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4]陈亮.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时代教育,2013(19).

篇6:家庭教育方面的观后感

不知不觉孩子都上六年级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第一位老师,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的孩子。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他们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乖巧,懵懂的小可爱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更让我们难以驾驭,在这个高科技社会nv的见识,广泛,生活的多彩让我们多了很多的攀比无休止的满足各种好奇的东西,各种依赖,自尊心强然而只知道不断的获取等等。

想想,这些都是教育,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让孩子成材的一种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作为一名母亲我也承认自己并不是合格的母亲,往后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团结,友爱,团结住互助,爱国爱家,爱集体传承优良的传统。在教育孩子的这一条道路上,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自己日常生活多与孩子交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干净,安静的环境,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力所能及,勤中节俭,爱动手的良好习惯。

最后想说一点是:科学养娃,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一起努力,孩子!

篇7:古人谈家庭教育的名人名言

1.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书摘

3. 许多年轻人通过一个笨拙的——粗制滥造的谎言使自己受到了永久的伤害,这是不完善的教育所造成的轻率行为。有些权威人士主张年轻人根本不应说谎。当然,这话说得有点不必要地过头;然而,尽管我不会走得那么远,我却主张——而且我认为我是对的——年轻人必须克制自己,不去使用这项异乎寻常的技艺。 马克·吐温

4.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

5. 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而花费的代价。如果他们也算是基督徒,他们就犯了因伪装而受尊敬的罪。他们本应成为世上的盐,而盐的首要责任应当有盐味。 亨利·范·戴克

6.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培根

7.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8.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

9. 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

10. 只有受过教育的诚心诚意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越多,天国来到人间也就越快。 契诃夫

11.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

12.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13.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4. 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儿教育要从小。 谚语

15. 有天赋的人不受教育也可获得荣誉和美德,但只受过教育而无天赋人却难做到这一点 西塞罗

16. 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莱辛

17.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马卡连柯

18.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

19.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谚语

20.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爱比克泰德

21.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

22.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23.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詹·拉·洛威尔

24. 智慧与教育之间的区别是,智慧会让你过上舒适的生活。 佚名

25. 智慧可以使一个人即使未受教育仍可活下去。 谚语

26.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27. 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28.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29. 在集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个孩子,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有信心。

30.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31.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32.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

33.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34.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35.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36.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37. 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38.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39.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40.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1.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42. 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

43. 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44.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45. 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46.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47. 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孩子发现真理。

48. 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孩子心灵的创伤。

49.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5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古人咏梅诗词

《古人计数》数学教案

古人名言名句

古人饮酒礼仪

作文素材古人

古人元旦贺词

古人警示名言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梦遇古人随笔

古人认真学习的成语

古人家庭教育数方(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人家庭教育数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