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宫·叨叨令·自叹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qae101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正宫·叨叨令·自叹原文及翻译
原文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①,钓鱼的也应飞熊梦②,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③,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④。
注释
①“筑墙”句:传说是一个从事版筑的奴隶,在傅岩那个地方劳动,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见《史记·殷本纪》。
②“钓鱼”句:钓鱼的,指吕尚,即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即周文王。按“非虎”《宋书·符瑞志》作“非熊”,后又由“非熊”论为“飞熊”,因有“飞熊入梦”的传说。
③也么哥:也作“也末哥”。语尾助词,无义。此句在这里重复两遍,是《叨叨令》的定格。
④“梦中”句:这是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梦之中又占其梦焉” 的意思。
《叨叨令·自叹》注释
《叨叨令·自叹》是元代文学家周文质创作的散曲。该曲以梦境来暗喻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愤不满的情绪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强烈讽刺。
原文: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①,钓鱼的也应飞熊梦②,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③,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④。
注释:
①“筑墙”句:传说是一个从事版筑的奴隶,在傅岩那个地方劳动,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见《史记·殷本纪》。
②“钓鱼”句:钓鱼的,指吕尚,即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即周文王。按“非虎”《宋书·符瑞志》作“非熊”,后又由“非熊”论为“飞熊”,因有“飞熊入梦”的传说。
③也么哥:也作“也末哥”。语尾助词,无义。此句在这里重复两遍,是《叨叨令》的定格。
④“梦中”句:这是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梦之中又占其梦焉” 的意思。
鉴赏:
此曲写人生虚幻如梦,反映了作者因对当时社会失望而产生的愤激情绪。围绕一个“梦”字,用典写实,对比鲜明,揭露深刻。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⑴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⑵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侬:意即“我”。
鉴赏: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 “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 (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 “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 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正宫叨叨令》阅读题目和答案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分)
。
参考答案:
流水/白云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叨叨令
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老了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作者简介]
元散曲中无名氏的作品主要约有两类:一类是民间粗通文墨者所制(或记录、修饰民间歌手所创唱辞),多用俚言俗语,粗率质朴;另一类则在内容、情调、用语诸方面表明是相当修养文人所作。此两类作者俱非“名公才人”,不见经传,然其曲能保存至今,倒说明它们在当时流传较广,方能为诸收辑元曲者采录。
[写作背景]千百年来,去京城求功名的总是络绎不绝,长安道上总是车马攘攘,可即便是有了功名,有了勋业,有了荣华富贵,都逃脱不了“荒冢一丘草没了”的命运。世事匆匆,人生短暂,一切不过是黄梁一梦。因此作者写下了这曲叹世伤怀之作。
[注解]
邙山:指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乌江渡: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渡口。
邯郸树: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卢生在邯郸旅舍的黄梁一梦。
也么哥:句末感叹词。
[译文]
自古以来,去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车马不绝,尽是求取功名的人。北邙山上那些帝王将相的坟墓,残碑断碣,荒草萋萋。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是何等不可一世。到头来只落得兵败垓下,自刎乌江。邯郸道上客店中的卢生,在睡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主人的黄梁米饭还没有蒸熟,只见窗外森森古木在一片落照之中。人都老了,人都老了,怎能不让人为人世沧桑、英雄失落而伤感呢!
叨叨令道情诗歌翻译
叨叨令.道情 邓玉宾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作者简介]邓玉宾,生痤年不详。《灵鬼簿》称他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行于世者,存散曲小令四首,套数四套。多为宣扬道家思想,描写隐居修道生活的。
[注解]
空皮囊:喻指人的皮肉躯体。
干骷髅:指人的骨骼。
拖刀计:古代一种战法,在战斗中佯装战败,拖长柄大刀而走,乘敌方追赶不备,回身挥刀杀敌。此处比喻挖空心思,用尽计谋。
担山力:喻超乎寻常的神奇气力。
省:醒悟、领会。
也么哥:也作也波哥。元曲中常用的衬词,无义。
长生道理:指出家求长生之道。
[译文]
一个空空的`皮囊包裹着一千重血气,一个干骷髅负载着十分罪。为着儿女费心了心机,为着置办家业用尽了担山的力气。你明白了吗?这一个出家修长生的道理可有谁人会?
周文质
[注释]
铁马:即屋檐下的风铃。
气留玎琅:象声词,铁马摇动的响声。
促织:蟋蟀的别称,夏末秋初最盛。它的鸣声报凉秋已至,催促妇女速织布以制寒衣,故称“促织”。
依柔依然:促织的叫声。
淅零淅留:状滴滴点点的细雨之声。哨,应为潲,雨经风而斜扫。
失流疏刺:树叶一片一片下落的声音。
[翻译]
秋风吹动风铃叮当的响我觉得是“乞留玎琅”的吵闹,蟋蟀啾啾的鸣声也感到是“依柔依然”的叫。点点滴滴的细雨飘落是“淅零淅留”的潲,梧桐叶儿萧洒地落下也是“失流疏刺”的飘,睡不着啊,睡不着,我只好孤孤零零迷惘倦怠地在单枕上靠。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叠字和象声词构成的著名散曲小令。此曲写秋风秋雨愁杀人。用双声叠字状物,象声词传声,动词、形容词传神。纵笔铺叙,曲终奏雅,构思奇巧,动笔独具匠心。种种秋声与悲秋之感交迸迭起,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
【阅读训练】:
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哪个方面的描摹?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全曲如何体现“悲秋”的?(4分)
2.这首小令用语很有特色和情趣,请简要赏析之。(3分)
【参考答案】
1.(4分)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声音方面的描摹。(1分)具体写:风铃声、蟋蟀声、细雨声、叶落声。(1分)全曲紧扣“秋”的特征,描摹种种秋声,以凄冷萧条的景物来衬托“悲”情;从抒情主人公反复呻吟、辗转反侧的动作和迷惘倦怠的神情,来体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2分)
2.(3分)通篇纯用白描手法,特征鲜明,洗练生动;使用双声叠字状物,并以一连串的象声词拟声,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使用一系列儿化音,富有生活气息;句式整齐,又新鲜活泼。(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马致远《折桂令叹世》原文及翻译赏析
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①,两字功名,几阵干戈②。
项废东吴③,刘兴西蜀④,梦说南柯⑤。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⑥,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⑧,醉了由他⑨!
注释
①百二山河:形容地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抵挡一百万兵。
②“两字”二句:为了功名二字,几次大动干戈。
③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gāi)下兵败,自刎乌江边。
④刘兴西蜀:刘邦利用封地汉中和蜀中的人力物力,得以勃兴。
⑤梦说南柯:就像南柯一梦。
⑥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被吕后设计杀害。兀的般:这般。证果:佛家语,因果报应,结果。
⑦“蒯通”句:蒯(kuǎi)通,汉高祖的著名辩士。韩信用蒯通之计定齐地。后蒯通要求韩信反叛,韩信不从。他怕受牵累,假装风魔。
1.对这首元曲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两字功名,几阵干戈”是对当年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搏斗的评点。
B、“项废东吴”是指当年项羽于会稽山起兵抗秦成功后都彭城为王的事,“刘兴西蜀”是说刘备攻占咸阳后建立了巴蜀、汉中的政权。
C、“梦说南柯”是对项、刘二人争霸兴废的总观:瞬息之间,俨然是一场“南柯之梦”。
D、“韩信功兀的般证国”意思是:当年曾与萧何、张良齐名,为刘邦屡建奇功的大将韩信竟然也只落得一个被杀头的结果。
2.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此元曲题为“叹世”,但终其篇却无一字针砭当世,而是回忆一个个历史故事。这种写法实际上是借“咏史”来“叹世”的曲笔。
B、全诗借“两字功名,几阵干戈”、“梦说南柯”和“醉了由他”等诗句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愤世嫉俗的心声。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的`引用极妙,它继承楚汉相争故事,又合乎曲谱要求,还一语双关。
D、“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有人说重点在评说“废东吴”,而“兴西蜀”只是为了对仗工整而罗列的。
参考译文
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生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此曲从内容看,应该是马致远牢骚殆尽,归隐山林后所作。
赏析
这首曲子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将人们带入过去的历史之中,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咸阳为易守难攻之地。可是,为了功名二字,这里却战事频仍!楚汉相争,结果是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边上。刘邦却凭借汉中和蜀地的人力物力,取代了秦朝。这些历史的纷争,其实有如“南柯一梦”。最后打败项羽的功臣也被杀被逼疯。功名权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还是痛饮美酒,由他醉去吧!这个曲子借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说,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对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全曲有浓厚的厌世情绪。
以历史更迭的史观,畅述帝王功臣终归是梦的幻灭,建立远离功名,放情山林的人生态度。以抒情之笔,借秦汉之交的楚汉相争和汉初皇室诛杀功臣的史事,抒发功名难凭的感慨。
曲子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
《鱼叹》原文翻译
【原文】
鱼叹
王恽
至元九年春三月,余自燕南还,前次淇右。逆旅主人条桑彻土,束蒿作炬。询其故,曰:“此取鱼之具也。”既而主人置条圜浅水中,外以石拥之。夜向寂,风息波平,炬火起岸侧。群儵趋明,争集其中,回旋往复,千周百匝。眎其条为罟之大网,一不敢出越而游去。主人俛掇如捡地芥焉。
王子喟然叹曰:“班生有言:‘山林之士往而不能返,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士乎士乎!冒昧行险,趋利而不知止者,曾何异于斯乎!”
【译文】
至元九年春天的三月,我从燕地的南部回家,来到淇水西岸逗留。旅店老板剥取桑树根编成条,将蒿草结成束作火炬。问他这是干什么,说:“这是抓鱼的`工具。”完了那老板把那桑条在浅水里绕成圈,外面拥上石头。夜晚逐渐寂静,风停浪平,在岸边点起火炬。众鲦鱼追光,争着聚到那圈中,来回游动,兜转千百圈。将那桑条看成是大网,全都不敢越过而游开。那老板俯身捡鱼如同捡地上的小草一样。
王某我喟然叹道:“班氏曾经说过:‘山林隐士去而不回,朝廷官员入朝而不能脱身。’士人啊士人!冒昧地步入险途,追逐名利而不知道罢手,又和这些鱼有什么区别啊!”
★ 强项令原文翻译
★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