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读吕洞宾养生诗(共含5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ER丑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吕洞宾养生诗
吕洞宾是传说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在会昌中,两次考进士不第,后遇到钟离权(道教高人,八仙之一)授予丹道,是道家内丹功的奠基人.
作 者:宋文榜 作者单位: 刊 名:现代养生 英文刊名:HEALTH CARE TODA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态度需要有徐志摩的浪漫情怀。
闲暇之余,无意翻起一本《徐志摩诗集》,便认真的看了起来。一篇《偶然》如盛夏的一缕柔风飘荡起我的思绪。“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便消失了踪影”这首轻快浪漫的小诗无疑打动我的心,我承认,我爱上了这首小诗。浪漫的诗人以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作比传达诗人高洁不染得天性,显示自己动荡飘摇的心,“偶尔”是不期而遇的,就如在江南水乡邂逅一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子;又如在西子湖领略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闲趣;由于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诗人自己自然而然“投影在你的波心”抱有这种期待与追求的实现了。“天上漂浮着美丽的白云,给地上的知己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热切的情感,他心波荡漾,激动不已。诗人的高妙处是极力抑制心奋的势头,劝喻知己:你不要为期待的突然实现而惊讶诧异。更不必为它欢呼欣喜。因为它“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前一句与后一句互为因果关系。全因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所以飘忽不定,这一句又是上一句的原因,“为什么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因为这知己的相遇并不永久,这种美并不永恒。表面上看,这节诗叫人们淡化情感,漠视际遇。而实际上却包含了更深的含义。任何的事物都是相当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都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永恒的笑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加倍珍惜“偶尔的美,方能把片刻体验化为隽永记忆。
在第二节的诗歌里“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也忘掉,在这交会互敬的光亮。诗人巧妙设置了相逢在黑夜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大海之中的航行寂寞又悲凉,正需要朋友和伙伴。友情和欢乐。在这“特殊境遇”中,你的突然出现驱散了黑夜的寂寞。我们相逢相知辉映“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竟然注定不能停留,擦肩而过,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殊途同归,却承受着海上航行的寂寞,又都获得了友情的寄托,这是多么难以忘怀的相逢!但也只是片刻的'过眼云烟。于是诗人不得不又劝解自己“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显然,这句语气上以退为进,以轻实重显示这豁达的诗文强调的不是“忘掉”而是“记得”自己对偶然邂逅的一段美好时光魂牵梦绕,自己希望对方铭记心怀。”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无重复。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爱,又有多少能可以重来?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便跋涉天琼的时日也无法达到彼岸。只有如诗人达到宠辱不惊,不悲不亢的境界,方能悟出人生之精华。
读崔颢诗(网友来稿)
作者:不详
崔颢边塞诗中的写景写物,一具有地域特征,二具有时代特点,三包含诗人强烈情感,使诗的意象鲜明,富于特色。此处简析一下。
一、诗句中多包含边塞地域名称,如“幽燕”、“幽冀”、“燕郊”、“代郡”、“边城”、“孤城”等等。如《赠王威古》中“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如《辽西作》中“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如《雁门胡人歌》中“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二、诗句中的意象都是边塞名物,如“鹰犬”“狐兔”“胡鹰”“塞鸟”“代马”“戎马”;“胡尘”“残雪”“寒衣”“浅草”“孤烽”“深谷”“荒泉”“烽火”等等。如《雁门胡人歌》中诗句“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如《赠王威古》中诗句“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三、诗句的描写也多抓住边地景物的特点,如“地迥”“草深”“露重”“沙虚”。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中的“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迥”写出了地域的辽远,“深”写出了边草的茂盛。再如《辽西作》中的“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重”突出了露水的凉,“虚”衬托了战场的撕杀。
四、诗句的'写景写物多反映边地人们的活动,如“走马”“猎骑”“射麋”“战杀”“行猎”“鸣弓”等等。反映射猎的诗句:“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射麋入深谷”。反映边塞战事的诗句“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在这些写景写物的诗句中,都包含着诗人卫土的激情,爱国的思想。读来感受具体,意象鲜明,而富于浓郁的边塞特征和生活气息。jiangge@inhe.net
诗人白居易的养生诗
唐诗中养生方面的选题和内容颇多,其中白居易的“养生诗”数量最多,最为全面。下面一起来看看!
1 气功修炼
晨兴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茏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清晨时的一段生活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气功中常见的“叩齿”。叩齿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牙齿保健方法。有一种说法叫“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三十六下,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这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可见,叩齿确实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2 饮食起居
偶作二首(节选)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或饮茶一战,或吟诗一章。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这首诗中提到了饮食养生中的“粗细搭配”和“饮食适量”。粗细搭配可以增强粮食的营养价值,提高营养吸收率,并能有效预防多种“富贵病”。而饮食的适时适量更加重要,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凡食过多,则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疾癖也。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即气短、烦闷。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
3 闲适清娱
好听琴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唐诗中闲适清娱的有不少。一方面是唐人活得的确潇洒,另一方面也是闲适清娱时容易做出好诗。这一篇《好听琴》不算多么出彩,但却道出了音乐给人的宁静镇定之感,这也是养生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 防疾养病
戒药(节选)
朝吞太阳精,夕吸秋石髓。徼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以之资嗜欲,又望延甲子。天人阴骘间,亦恐无此理。域中有真道,所说不如此。后身始身存,吾闻诸老氏。
人们常说“戒烟”、“戒酒”,而在诗词中,白居易开创性地提出了“戒药”。多少帝王寻求仙丹,但是白居易却认为这些丹药,不但误人,而且已经成灾。在诗中劝诫人们不要滥用丹药。联想到现代社会,滥用药物乃是我们健康的一大危害。
5 达观自强
自觉二首(其一)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痛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这首诗可以作为养生的总结。前几句描述衰老的表象,后几句表明越是担忧,越容易衰老。最后一句“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道出了养生之道的真谛。外在的各种衰老无法抗拒,但内心对衰老的不畏不忧,开朗豁达才是长寿的良方妙药。
所以多读唐诗吧,既可以滋养身心,又可以汲取养生之道,成为你不畏不忧衰老的信心之源。
白居易与其眼疾诗养生故事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他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阿崔,3岁又夭折了。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作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他的诗作中,屡屡可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当地的百姓自发地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白居易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练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患眼病的症状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从白诗中的自述来分析,他的双眼出现了羞明、睛上生翳、视物不清的症状,即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医眼科称之为“云雾移睛”和“浮翳内障”。清代医家张倬在《医通·金针开内障论》中指出,本病是“肝气上冲,凝结而成”。其主要表现是“视物微昏或朦胧如轻烟薄雾。次则空中常见黑花,或如蝇飞蚁垂,睹一成二。”将诗翁的病史自述和医家的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论说对照起来看,可以洞观白居易的医学素养是多么的深厚。
在另一首诗中,诗翁记录了他请医服药、自我养护的康复生活:“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诗中提到的《龙树论》,又称《龙树菩萨药方》,是隋唐时印度医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决明丸由石决明、车前子、黄连蜜丸而成,是中医治疗肝虚气浮、风眩眼花的方剂。可以想见,诗翁接受道友的劝告,休官回乡,“谢绝名利,洞身静修”。浏览医药学的书籍,炮制丹药,遵守医嘱节酒养目。但药力有限而痼疾难却,诗翁不得不求治于金针拨障术。金针拨障术又称金篦刮目、开金针法,即针拨白内障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种由印度僧人执业的眼科手术就很普及了。
虽然目疾给诗翁带来这么大的痛苦,但在那个年代,这位幼年体弱、经历磨难而且仕途也颇坎坷的诗人却享年75岁,超过古稀之年5岁,也算是当时的长寿者了。
★ 吕洞宾卖汤团
★ 读木兰诗后改写
★ 读木兰诗后的感受
★ 养生读后感
★ 养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