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枯河》中死亡的意义(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柠檬苏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枯河》中死亡的意义
死亡的意义――向死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小狗”这个形象,文中三次把小狗和小虎的命运放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恰恰是他们的弱小。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小虎就像小狗一样弱小,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碾压后的小狗拖着肠子越走越远,小狗走时的样子是那样安详又无可奈何。小虎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像那只小狗一样。他们生活的共同点恰恰就是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人承认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换句话说,即缺乏存在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虎所缺少的恰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生存最需要的是什么?――存在感。在“小媳妇的死”这一片段中小虎终于找到了能够引起村里人注意的方式了。因为小媳妇死了,她引起了那村里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他非但没有觉得死亡的可怕,反而觉得死亡的“诱人”。“死”成为了他证明自己活着的极致表现;当小虎最终躺在枯河的河堤时,此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尽管痛苦,但他当时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他终于报仇雪恨了,报仇后的感受却是那样地欢愉与痛快。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虎其实就是在以死明志。正是海德格尔的那句“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死亡的升华,也是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用在小虎身上,却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地确切而又生动。
莫言在短短的小说中,融汇的象征手法是非常巧妙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解读中值得读者深思与挖掘。
《枯河》节选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下还残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紫云。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月亮升着,太阳落着,星光熄灭着的时候,一个孩子从一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一钻出柴门,他立刻化成一个幽灵般的灰影子,轻轻地漂浮起来。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漂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在河堤上,他蹲下来,笼罩着他的阴影比他的形体大得多。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的问题。他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他攀树的技能高超。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一群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略微浅一些的屁股。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他蹲在河堤上,把双手夹在两个腿弯子里,下巴放在尖削的膝盖上。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钻,离地二十米高的枝丫间,有一团乱糟糟的柴棍,柴棍间杂居着喜鹊和乌鸦,它们每天都争吵不休,如果月光明亮,它们会跟着月亮噪叫。
或许,他在一团阴影的包围中蹲在河堤上时,曾经有抽泣般的声音从他干渴的喉咙里冒出来,他也许是在回忆刚刚过去的事情。那时候,他穿着一件肥大的褂子,赤着脚,站在白杨树下。白杨树前是五间全村唯一的瓦房,瓦房里的孩子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漆黑的眼睛像两粒黑棋子。女孩子对他说:“小虎,你能爬上这棵白杨树吗?”
他怔怔地看着女孩,嘴巴咧了咧,短促的鼻子上布满皱纹。
“你爬不上去,我敢说你爬不上去!”
他用牙齿咬住了厚厚的嘴唇。
“你能上树给我折根树杈吗?就要那根,看到了没有?那根直溜的,我要用它削一管枪,削好了咱俩一块耍,你演特务,我演解放军。”
他用力摇摇头。
“我知道你上不去,你不是小虎,是只小老母猪!”女孩愤愤地说,“往后我不跟你耍了。”
他用黑眼睛很亮地看着女孩,嘴咧着,像是要哭的样子。他把脚放在地上搓着,终于干巴巴地说:“我能上去。”
“你真能?”女孩惊喜地问。
他使劲点点头,把大褂子脱下来,露出青色的肚皮。他说:“你给我望着人,俺家里的人不准我上树。”
女孩接过衣裳,忠实地点了点头。
他双脚抱住树干。他的脚上生着一层很厚的胼胝,在银灰色的树干上把得牢牢的,一点都不打滑。他爬起树来像一只猫,动作敏捷自如,带着一种天生的素质。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树慢慢地倾斜,慢慢地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枝梢上的个把杨叶,似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枝条的摆动,枯叶在窸窣作响。白杨树奇妙的动作撩乱了女孩的眼睛,她看到越爬越高的男孩的黑色般的脊梁上,闪烁着鸦翅般的光翚。
“你快下来,小虎,树要倒了!”女孩对着树上的男孩喊起来。男孩已经爬进稀疏的白杨树冠里去了,树枝间有鸦鹊穿梭飞动,像一群硕大的蜜蜂,像一群阴郁的蝴蝶。
“树要断啦!”女孩的喊声像火苗子一样烧着他的'屁股,他更快地往上爬。鸦鹊翅膀扇起的腥风直吹到他的脖颈子里,使他感到脊梁沟里一阵阵发凉。女孩的喊叫提醒了他,他也觉得树干纤细柔弱,弯曲得非常厉害,冰块一样的天空在倾斜着旋转。他的腿上有一块肉突突地跳起来,他低头看着这块跳动的肌肉,看得清清楚楚。就在这时候,他又听到了女孩的叫声,女孩说:“小虎,你下来吧,树歪倒了,树就要歪到俺家的瓦屋上去了,砸碎俺家的瓦,俺娘要揍你的!”他打了一个愣怔,把身体贴在树干上,低眼往下看。这时他猛然一阵头晕眼花,他惊异地发现自己爬得这样高。白杨树把全村的树都给盖住了,犹如鹤立鸡群。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所有的房屋都在他的屁股下,太阳也在他的屁股下。太阳落得很快,不圆,像一个大鸭蛋。他看到远远近近的草屋上,朽烂的麦秸草被雨水抽打得平平的,留着一层夏天生长的青苔,青苔上落满斑斑点点的雀屎。街上尘土很厚,一辆绿色的汽车驶过去,搅起一股冲天的灰土,好久才消散。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四处如有空瓶的鸣声,远近不定,人世的冷暖都一块块涂在物上,树上半冷半热,他如抱叶的寒蝉一样觳觫着,见一粒鸟粪直奔房瓦而去。女孩又在下边喊他,他没有听。他战战兢兢地看着瓦房前的院子,他要不是爬上白杨树,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个院子的,尽管树下这个眼睛乌黑的小女孩经常找他玩,但爹娘却反复叮咛他,不准去小珍家玩。女孩就是小珍吗?他很疑惑地问着自己。他总是迷迷瞪瞪的,村里人都说他少个心眼。他看着院子,院子里砌着很宽的甬道,有一道影壁墙,墙边的刺儿梅花叶凋零,只剩下紫红色的藤条,院里还立着两辆自行车,车圈上的镀镍一闪一闪地刺着他的眼。一个高大汉子从屋里出来,在墙根下大大咧咧地撒尿,男孩接着看到这个人紫红色的脸,吓得紧贴住树干,连气儿都不敢喘。这个人曾经拧着他的耳朵,当着许多人的面问:“小虎,一条狗几条腿?”他把嘴巴使劲朝一边咧着,说:“三条!”众人便哈哈大笑。他记得当时父亲和哥哥也都在人群里,哥哥脸憋得通红,父亲尴尬地陪着众人笑。哥哥为此揍他,父亲拉住哥哥,说:“书记愿意逗他,说明跟咱能合得来,说明眼里有咱。”哥哥松开他,拿过一块乌黑发亮的红薯面饼子杵到他嘴边,恼怒地问:“这是什么? ”他咬牙切齿地说:
“狗屎!”
论儒家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死亡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死亡观的流变.儒家死亡观一方面重生轻死,而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厚葬,这反映了儒家对死亡理解的`矛盾性.研究儒家的死亡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死亡,树立生死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生存质量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作 者:周德新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思政课部,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9)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死亡观 现代意义昨晚,伴着窗外潇潇的夜雨,躺在床上思潮起伏,辗转反侧,想的不是姑娘,而是一部电影——《死亡诗社》。初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四年前,大学时代的英国文学课上。昨天,或许是主演的突然离世,电影频道又播放了这一经典之作。第二遍看下来,心中依然感动,同时也多了些新的感受。
四年多之前,在荧屏上初识Keating老师,一见清新,几乎是立即就拜倒在他米黄色西装裤下——他简直就是我当时梦寐以求的精神导师:博学多才、洵洵儒雅,善于启发学生又敢于蔑视权威。美妙的诗句更是张口即来:“Gatherye rosebuds while ye may”,“I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hat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Most men lead livesof quiet desperation. Don't be resigned to that. Break out!”这些诗句汇成一句话就是“CarpeDiem”(抓住今天,做自己)。正是从Keating那里,我才初步地对英文诗有了一点感受,知道这些诗句不只是印在纸页上呆板的字母,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语言和思想,它们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同时也牢牢记住了“CarpeDiem——Seize the Day”。
但是,时过境迁,四年之后我与Keating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产生了一点分歧。二十岁时,我会成为Keating的狂热追随者,但现在我更欣赏那位勤勤恳恳、白白胖胖的拉丁文教授。客观地说,自从“信K哥”之后,除去自由思想,大多数学生并未得到太多好处:尼尔自杀,不必说了;查理表演“上帝的电话”,挨了几十板子,差点被开除;诺克斯大着胆子偷吻别人的女友,也是一顿胖揍,鼻血长流。虽然最后成功牵手美女,但这毕竟是电影情节。现实中的痴心小伙手捧鲜花,向仅见过一两面的女孩当众念诗表白,被拒绝,被发好人卡的概率远比“获得真爱”要高得多得多。碰见别有用心的美女,来点精神控制,痴心男化身牛马,甚而游坦之、宋青书也不足为奇。就是Keating老师自己,最终也被学校除名,只留下一个无奈的微笑。整部电影中真正获益的只有陶德——班上最羞涩怯弱的男孩。所以,如果说威尔顿公学用“纪律”、“规范”、“准则”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Keating老师则举起了名字叫做“Passion”、“Romance”、“Carpediem”的刀斧,砍断枷锁的同时也斫丧了不少学生的肉体和精神。“独立思考”、“自由思想”是Keating极力倡导的,但真正的独立思考者,面对Keating这剂猛药,会量力而取,而不是听了四五句诗、上了一学期课就彻底沦陷。
剧中最让人扼腕的人物当然是尼尔,自身热爱表演,但父母强迫他去学医。这种感受我很理解。以前我曾相信过“择善固执”这句话,以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永远是对的。十八岁时不顾家里的反对一心一意地要读中文系,但最终我收获了什么呢?只有爸爸的斥责,妈妈的眼泪和自己并不十分愉快的四年。尼尔自杀时只有十七岁,等他再大一点或许就会明白:他所选的“善”也许并不那么“善”,而“不善”也不是真的“不善”;他所期待的或许并不那么美好,他所厌恶的也未必那么丑陋……
写到这,想起一则寓言:子舆病重,子祀前去探望,看到病榻上缩成一团的子舆,子祀大发感慨:“啊!你现在如此佝偻,伟大的造化者将要把你变成什么东西,把你送到哪里去呢?是要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还是小虫的臂膀呢?你怕不怕呀?”子祀听罢,仰天长笑道:“这有什么!如果造物者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用它来报晓;如果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去打斑鸠烤了吃;要是把我的屁股变成了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着它走,还省得坐车了呢!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的人,哀乐的情绪就不会入于胸中。如果把天地当做大熔炉,把造化看做大铁匠,那么到哪里去而不可呢!”
或许Keating、尼尔、尼尔的父亲缺少的就是这种“安时处顺”、“恶乎往而不可”的勇气和精神。爸妈既然非让我学医,不妨学学看,反正自己还年轻,表演梦大可徐徐图之。儿子非要当演员,大不了豁出去一两年让他试试,成功自然好,不成功这小子自然会回来。父子双方中只要有一方不那么固执己见,悲剧就不会发生。择善固执,囿于己见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
几十个小时以前,Keating老师离开了人世,据说是抑郁症所致。西方狂飙突进的诗人加上一点东方达观顺天的智慧,戏里戏外的结局,或许都会有所不同。
“死亡,是汲取性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生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就应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因此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发奋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个性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务必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明白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取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取,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取。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习并领悟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只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生命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性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明白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性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好处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1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愉悦,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咱们的独立精神就应植根于性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性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性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好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姜佳祺
死亡是什么?一直以来我梦寐以求寻找它的答案。就在今天,《天蓝色的彼岸》一本书为我敞开了答案的大门。
《天蓝色的彼岸》讲了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直到哈里碰到了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并和他偷偷溜到人间向亲人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最后来到了一个名叫“天蓝色的彼岸”的地方,获得了新生。
“你不在了,但生活还在!”正是这样!人皆有一死,但是无论你发生什么,地球照样转动,生活还在继续,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事实。人们对死亡各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好人去世后灵魂会化作天使,飞上天堂,坏人去世后灵魂会化作厉鬼,打进地狱;有的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飞向奈何桥,喝下孟婆汤,重新投胎转世;也有些人认为当人们死去时,就不再存在,真正的自我也随之灰飞烟灭……有人相信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没有感情,没有一丝牵挂,那么公平公正,却又那么邪恶。“实际上,我怀疑,是不是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你永远也不可能参加你的葬礼。”是的!多么可悲的结局,我们永远也不能参加我们自己的葬礼,可能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可到底是谁安排的呢?我们都不知道。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厌倦于每天过量的补习、练习,想成为一只无忧无虑的蝴蝶而自杀身亡。我想,这可能就是他选择的归宿吧,
死亡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最自由的解脱。“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种感觉。”你是否也和我一样,不曾注意到这样一种惬意?是啊,谁会去理会这些平常无奇的小事呢?当你闻到鲜花的芬芳,听到鸟儿的歌唱,微风吹在你的脸上,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哈里却再也感受不到了,因为他已经过世,渐渐被人们、被世界遗忘了。
死亡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消失。有人说,人这辈子,其实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从社会地位来说,你死了。第三次是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死了。我觉得这才是死亡真正的含义。遗忘比身体的死亡更要恐怖的多,哈里也正是因为如此,认为朋友们已经遗忘了他。如果在那边的世界没人记得你了,这边的你就会消失,这才叫做――最后的死亡。
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生命的终结和记忆的遗忘并不是一回事,对于人们来说,前者更让人恐惧。但后者却包含了一切――假如家人遗忘了你,朋友遗忘了你,生活遗忘了你,世界遗忘了你,那你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我在《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 枯的反义词是什么
★ 死亡证明
★ 死亡公证书
★ 死亡证明
★ 死亡通知单
★ 死亡的
★ 死亡证明书
★ 枯竹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