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这代人散文(共含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文静淑女小丸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们这代人散文
一
迎着八月的炎阳,我带着妻儿回到了阔别七年的老家。
时已黄昏,长长的村道行人极少,只有三两个转悠的老人和几个嬉戏的孩童。村道两旁簇拥着的一座座平房楼房,错落有致风格各异。大多的家庭朱红色的铁大门紧锁着,奢华中显得寥落冷清。只有偶尔的几声犬吠,知了此起彼伏的嘶鸣声,使得整个村庄还能显出些许生机来。
弟弟说,村上的年轻人甚至比我还大的中年人全都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一些老人孩子留守在家。
父亲去世那年,我带着五岁的儿子回家奔丧,如今儿子的记忆早已模糊。妻子是第一次回老家,对老家的一切颇感新奇:那诺大的灶台,偌大的黑铁锅,偌大的案板,偌大的土炕;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包谷地,那果实累累的苹果园……但两天过后,气候的不适应就令她怨声不断。特别是儿子,浑身被蚊虫叮了几十个红疙瘩,整天唠叨着:爸爸,咱们走吧!我身上也被蚊虫叮了不少红疙瘩,更令我难以忍受的是:整天的潮湿闷热。亏得有风扇,不然连我也难以忍受。真奇怪自己离开老家前的二十年是怎么度过的……人,或许是这个地球上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吧。记得刚到塞外那一年,干燥的气候使得我嘴唇时常裂口流血,常常疼的张不开嘴。如今快三十年了,我早已适应了,反倒对老家潮热的'气候无所适从了。
自下岗后,几经辗转才去了如今这个单位上班。这个单位表面上仍属国企,管理却是绝对的民企。不仅任务重,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没有完全按照法律规给予享受。这次因为情况特殊,上司开恩给了半个月假,计划只能在家呆十天,随后要去北京送上大学的儿子。我用了三天时间拜会了主要亲戚,打消了拜访其他亲戚和当年要好同学朋友的念头。一是想用更多的时间陪老母亲;二是因为前几年回老家拜访老同学老朋友时,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见到的,是他们的不认识的妻子和孩子。记得当年分别时还常有书信往来,畅谈人生理想,甚至针砭时弊,文字激扬言语犀利,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后来有了电话逢年过节还不忘问侯一声。再后来人人有手机联系更方便了,却连个短信也懒得发……或许分别太久了,彼此少了共同语言;或许各人有各人的交往圈子,年少时的同学朋友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的重压使得大家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他一切了吧。儿时的同学朋友只是夜深人静时对着明月忆故乡时的甜蜜回忆,是漂泊累了的心儿需要沉静下来时歇息的临时港湾。
二
一个闷热的午后天,携妻子去镇上购物。因为不是赶集的日子,街上人流稀少。我推着自行车在一家超市门前停了下来,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叫我名字的声音,我扭过头,身后并没有我认识的人,倒是二十几米外一位穿着白色衬衫的男子面带微笑向我走来。
“你啥时回来的?”
这句问话,是我确信他问的是我。
我的思绪闪电般的搜寻着记忆――
“马刚――”
我低声叫了一声。
说实在的,我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近乎于老头的男人,和当年那个干净利索聪明能干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联系起来。但那面部轮廓那身段,特别是那熟悉的声调,使我对自己的判断不容置疑。
“回来一星期了。”
我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他伸过来的手,
“真没想到在这儿碰到你。”
我有些激动,忘了身后的妻子。
“我看着像你,就喊了。哎呀!一晃二十多年了。”
看的出来,刚和我一样的激动。
“你好――”妻子赶过来与马刚打招呼,我赶忙作了介绍。
不知道是妻子那身有别于农村人的装扮,还是多年农村生活使得马刚少了于陌生人交流而养成的习惯,见了妻子,马刚显得手忙脚乱局促不安起来。
我这才仔细打量起他:凌乱的头发多半已经变白,消瘦的脸庞色泽灰暗皱纹纵横,嘴唇下巴及两鬓都是毛茸茸的胡茬,身上白衬衣陈旧泛黄皱皱巴巴,肥大的灰色裤子布满汗渍,显出云样的图案来。双脚趿拉着一双塑料拖鞋。可能长时间穿拖鞋的缘故吧,双脚皮肤已近似于非洲人的颜色。只有那双脚间或一动,鞋绊底部才露出白皙的皮肤本色来。
“唉――一天到晚忙的,这不果园要打药,上街买药来了。”
马刚似乎看出我在打量他,连忙解释。
我急忙岔开话题,说明这次回家的情况,他一听我儿子上大学的事,“哎呀”一声。
“我那老大今年也高考。考上二本了,熊娃不上,已经去瑞泉复读了。”
“你几个娃?”我问。
“两个,小的今年上初三,也是儿子,以后麻烦大着哩!”
马刚露出焦虑的神情来。又问我:“你就一个?”
我点点头,我深知他的焦虑,在农村一个男孩要完成盖房娶媳妇这人生的两件大事,没有十五二十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远处,一个骑摩托的人不停的按喇叭,马刚回头看看,对我讲,人家等他哩,他还有事。于是互留了电话握手告别。
三
回家路上,我给妻子讲了我和马刚的事――
一九七九年秋,我和马刚分别从不同学校考入赤水中学读高中。学校当时没有理化老师,领到新书只能自学,有关系的同学纷纷转到其他中学,我也在一学期后转入另一中学就读。因此准确讲,我和马刚只同学了一个学期,真正的交往是毕业后一同在塞外打工时才开始的。
八一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我就去了塞外打工。马刚则选择复读,准备来年再冲刺。一年后又落榜,马刚颇受打击。后听说我的情况,就来塞外找我了。记得刚见他时,他的头发就夹杂着些许白发,脸庞消瘦但很白皙,一幅学生摸样。我们同在一单位搞翻砂,马刚虽说个头不高力气不大,但很能吃苦耐劳,手脚麻利。我们同吃同住甚是要好,工资虽说不高但有保证。半年后,奇迹出现了,马刚的头发竟然全变黑了,他说是营养问题:现在每天能吃上菜了,上学那几年,除了星期天回家能吃上一顿有菜的饭,整个六天住校,全是盐水泡馍,几乎见不到一星菜。这种解释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我不知道,但马刚的头发的确在短短半年全变黑了。
三年后,马刚揣着打工挣的几千块钱回家了,我们就此也失去联系。后来听说他结婚了,是入赘女方家的。入赘的女方家离我家很近,有五六里地远。这中间我两次回家曾找过他,他都外出打工去了,只见到他的有点漠然的妻子。真想不到这次竟然在街上邂逅他,更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人们常常感叹岁月的无情。但岁月对于马刚的无情似乎太过残酷了!
四
两天后,我邀请主要亲戚来家吃饭。也通知了马刚,马刚来的很早,依旧是前天的样子:那件有些泛黄的白衬衣,那条灰色的布满汗渍的裤子,那双趿拉着的塑料凉鞋。还给我带来一篮新鲜桃子。
至此马刚才给我讲述了塞外分别后他的情况――
回家后,对已到婚龄的他,父母很是着急。虽说有几千块钱,但要修房子就娶不了媳妇,娶了媳妇就修不了房子。而不修房子根本就谈不上娶媳妇。
马刚家所处的马家村处于塬底和塬上交界处的沟壑里,交通不便。家里分的几亩地完全靠天吃饭,村子里的女孩都嫁到塬底或塬上的平原地带,个别能娶上媳妇的小伙子家里条件公认的好。村上除了个别有考学走的,当兵提干的,彻底跳出农门外,相当一部分小伙子选择入赘方式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马刚说,他考虑再三,最终选择入赘女方家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
媳妇是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已有二十多年教龄,至今没转正,月收入只有可怜的几百块钱。妻子有几次都想放弃和他一起打工,又担心国家那年突然开恩有新的转正指标。他说零四年那会儿就转了一大批代课教师,有的教师等不及刚辞职――真是把肠子都悔青了!他媳妇那年差两年教龄没够上,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感觉都能转,谁知道就差那么两年,人家有关系的提前把档案改了,就转正了。主要咱上面没人,他说。
结婚后原本打算再去塞外继续打工,不久有了孩子,家里又有七八亩地,加上妻子父母身体不好。纠结再三,还是打消了去塞外的念头。
其实后来还可以,他说,跟一位江苏师傅学会了油漆活,出师后自己就小包一些活,每天能挣上三十五十的,这样下去也挺不错。农忙在家农闲在外两不耽搁。没想到零四年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下来出事了――因为急着交工,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停歇。或许是人太累了,或许是没有及时吃饭饿的,抑或是油漆刺鼻的味道长久刺激感官……反正那天站在架子上干活时头一下子晕了,眼前乌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一起的工友赶快送他到市医院,CT诊断为脑内损伤。经过二十多天治疗花了一万多,病情算是稳定了。回到家又连续吃了三年的中药,才算基本恢复。去年才开始干一点活有了点收入。最后,马刚不无感叹的说:
“只要儿子都考学出去了,剩下我和媳妇就好混了。”
看得出,他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这是我们这代人普遍的愿望,都希望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目标能在儿女身上得以实现,那怕为了这个愿望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五
这天在座的都是我的至亲:母亲,舅舅,三个姐姐及弟弟全家。为不使马刚尴尬,又邀请了他认识的同在塞外打过工的,同村的两个伙伴。所有的菜都是妻子掌勺,虽谈不上经典,却也算是丰盛。马刚不胜酒力,两杯下去就满脸通红。原本我还能喝上几杯,但看到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突然想起了我的辛苦了一生,却没有享受儿女福气的早已过世的父亲,一时心中冒出一种悲戚来……
在昏黄的天色里,在知了嘶鸣的叫声里,送走了亲戚朋友,我叫上妻儿去了村北父亲的坟茔。一时间任凭着泪水恣意横流……
老家,这里曾经有过我的梦有过我的爱;流过我的泪摔过我的汗。如今,她牵着我的魂扯着我的心。我劳作了一生的父亲长眠在这里,我日渐衰竭的母亲生活在这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这些生在困难时长在**时的这代人,都已迈入中年行列,特定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无奈,太多感慨。但不管活得多艰难,却从不气馁不抱怨。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百折不回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人能及。因为,责任和担当永远是我们这代人的立人之本!
我作为“90后”有着新时期所赋予我特有的开放与不羁。
作为“90后”我讨厌之乎者也般的教条,但有着李白一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虽说我们不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忧国忧民,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读诸子百家,学庄周的洒脱,学孔丘的孝仁;我们背唐诗宋词,寓情于诗地抒发一两句感慨。我们也看鲁迅,知道要强壮中国人,必先要强壮我们的魂。若有人抵毁传统或偷窃文化宝藏,我们是愤怒的,当看见我们的渔船在钓鱼岛被日本人欺凌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冲到保钓第一线,因为我们仍在乎属于我们的那一方故土,那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我们因乏味而追求刺激,崇尚冒险。我羡慕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羡慕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我也只能做到羡慕而已了,我们是出生在温室的花朵,襁褓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堡之中,从小也被命令不得独自外出,我们甚至没见过稻谷,没见过天上水的黄河,所以我们只能想方设法还在仅有的寸土上玩冒险。尽管我们是无聊的,我们内心一直有把声音呼唤着自然的回归,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为我们心中有着自己的桃花源。
我们是充满着爱的,抗震救灾,我们尽可能地伸出自己的援手;我们仍是充满活力与爱国的,奥运会志愿者哪里少得了我们的生影?我们也同时是疲惫的,虽然没有战火的危险,体味不到贫穷的艰苦,但我们却在和甚至是自己的友人进行无形的战争,经历着“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悲哀。
我们这代人是不同于以往的“90后”,是21世纪的开拓者,是炎黄子孙未来的顶梁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代人。
交大附中高一:王博
我们这代人随笔散文
有没有想过,世界或许一样,又或许不同。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一样,又或许不一样。
繁忙,纠结,穿梭,彷徨。不同时刻,不同心情。为生活奔波。
在繁华都市,过着简单重复的日子,脑袋里想的不再是简单的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拿来用在如何算计、如何获取更多的利益上。我们披着浮华奢靡的洒脱外衣,像行尸走肉般穿行在各种场合。我们瞧不起别人,我们看不到真心,我们用嘲讽的眼神看着虚伪的嘴脸唾沫四溢。我们不屑,我们放荡。
我们看到街头乞讨的老人,嘴角浮出笑意,哈,骗子越来越多。我们看见有人穿着和自己同样的衣服,转身对朋友说,看,长这么丑还敢出来。我们看到报道说哪哪哪有好人好事,皮笑肉不笑地一眼带过。我们摆出孔雀的姿态斜眼望去,我们以脱俗、超凡的立场俯瞰众人。
我们把心思放在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我们每天哀叹着,我们破口大骂着,我们悲痛着,为剧中那些虚拟的人物用尽所有感情。
我们这代人,我们麻痹自己,我们选择逃避。
我们曾经爱过,用自己的美好面对每一个人。我们曾经单纯,简单的相信人间有爱,只要付出就可以得到回报。我们曾经付出,踏出一步又一步,只为追寻美好的事物。
我们爱了,痛了。我们付出了,伤了。我们怕痛,怕伤害。我们不敢再去迈出这一步了。
开始的开始,我们只是孩子。开始的开始,我们不曾远离。
当你失去一切的时候,你才知道唯一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耐心点,坚强点,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闯劲。有时候,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阳光下也会有阴影,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人生不过如此,要不你驾驭自己的一生,要不被生活牵着鼻子走,该怎么走还取决于你自己。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最无情的不是人,是时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情感;最有力的不是老板,是大自然;最可怕的不是灾难,是灾后无援;最拿手的不是专业,是旁观;最可怕的不是失恋,是心身不全;最舒适的不是酒店,是自家。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的,你将永远不会拥有。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生命短暂,就几十年,活着是福,健康是福,既然活着,选择快乐是一天,选择痛苦也是一天,那为何不选择快快乐乐,平平淡淡地过完我们的这一生呢?或许生活有些许不仅人意的地方,但还有什么不活着还重要?还有什么比健康重要呢?
如果你还是单身,就好好享受这一切。你单身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说明目前还没有人配得上你。
人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精彩美文 )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人最无聊的,并不是随便拨通一个电话号码,而是别人拨错时,他还一直地说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理会别人的质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所谓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们却还能保持微笑;总会有一次流泪,让我们瞬间长大。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珍惜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实现。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太阳并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人生在世,总要多个心眼保护自己,并不是心计越高越高城府越深,而是大浪淘沙依然坚强的幸福。
信仰能给一个人的,是内心的平安与依靠,而不是与神明“谈条件、换好处”——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发财;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家庭和睦;我信了你,我就可以从此心想事成。当信仰沦为利益的交换,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人的一生中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即使远隔千里,数年没有联络,见面时仍然轻松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或者,相邻而坐,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数小时只是恩啊小语,仍然温暖充实;在这个人面前,你可以低眉哀叹,可以恣意张狂,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缺点,这个人就是知己。
人生没有绝望的路,只有绝望的心。绝望的另一端就是希望,危机的尽头就是转机。
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
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散文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散文
我的童年要从一九九九年说起,这一年是个很平静的一年,我也平静地从一个受精卵变成了人,虽然我对此没有什么记忆,不过,一九九九是一个好数字,是它让我从知道什么是“九零后”,什么是“九五后”开始,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我到底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我的童年总是会有很多的困惑,这也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我好似一个很健忘的人,完全不记得她们说的那些我出丑的事情,比如我会问她,男孩和女孩要怎么区分?为什么男孩要站着上厕所,而女孩要坐着。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十分困惑,再比如,我也问过几乎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问妈妈的问题,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我可爱的母亲告诉我,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可是她也困惑了,为什么从石头里蹦出的是孙猴子,可是我却像猪八戒?这个疑惑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消失,因为那年我长高了十几公分,显得不像猪八戒了。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是我小时候很自恋,我会那这家中的毯子,被子披在身上,对着穿衣镜摆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大声地唱着电视剧的片尾曲,可能是因为当时不识字的缘故,我总是把歌曲地一手好歌词改编得惨不忍睹,但却一直引以为傲,并且对我母亲的抗议充耳不闻,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生厚脸皮修炼的开端,就像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开端一样。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玩过角色扮演,而且是一人分饰多角的话,我想问问你,你有没有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过?我就是在这种异样的眼神当中长大的,从我第一次“扮演”白雪公主开始,虽然我的母亲告诉我,我的神经质与她无关,可是我还是想申辩,因为这些都缘起于那本《安徒生童话》,这本童话还有别的故事,比如,在看到语文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童话是世界上唯一的文体,后来才知道,世界上哪里会有什么唯一,时间在变,于是人也在变,世界也在变,今日的唯一,明日会变唯二吗?首先唯二这个词本就是前后矛盾的。
所以我记忆的开端起源于最初的角色扮演,它也成了我最初的记忆。
我想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便注定是尊重老师的,这个注定很奇妙,仅仅是因为我敬佩我的第一个班主任,爱屋及乌。至于为什么敬佩她,说来就有些好笑了,她治好了我从娘胎便带出来的多动症,如果我告诉你,我的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很惧怕他,但是他没有治好我的多动症,你会不会也觉得这个老师有些厉害了呢?其实后来我才发现,所有的孩子在幼年几乎都有好动的毛病,所以其实每个人的第一个班主任一定不是一个寻常的班主任,因为她让我们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过度,就像猿猴为了适应环境变成人的过程一样,我敬佩每一个受得了我的老师,虽然不一定喜欢她的为人。
回顾我的童年总觉得是一个凡人在修仙的过程中走了歪路成了妖,这是一个修炼厚脸皮的过程,我始终记得某男同学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比肩啊,你的脸皮都要赶上长城的城墙壁了,我也用我一贯的风格回道,你错了,长城的拐弯城角才是我的型号。
一直记得小时候是看着少儿频道长大的,所以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喜欢哪一个主持人,那些我们叫做“姐姐”的阿姨,奶奶们,曾今占据了我很长的童年,这个很长的定义吧,其实就是小于四五年级之前,因为那段时间里我邂逅了我人生的第一部偶像剧,《一起来看雷阵雨》这曾经让我每夜好梦连连,不过我觉得它比不上那些阿姨和奶奶,因为她们教会了我最初的.爱与审美观。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困惑,因为我在一本心理学的书上看到“异性相吸”这个词,但是我喜欢的主持人都是女的,后来才知道,这几乎是就于某种叫做青春期的东西而论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很快进入了青春期,也就是俗称“发情期”的物什。
在这个“发情期”里,我也随波逐流地发了一会情,不过我可爱的父母对此十分反感,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发情期”里都会遇到的事情,于是也就不以为然了,继续发我的情。
青春期注定不是简单的,我觉得隐隐约约有什么东西开始变化了,比如我再也记不得有多久没有看过少儿频道了,我原来的心愿是给他们亲自写一封信,因为他们会念小朋友的来信,只是等我不在看这些节目了之后很久才发现,这个愿望我从来都没有实现。
青春期的变化也许是因为那七下的两节生物课,也许是因为一封情书,再文艺一点还可是说是因为某个人的一个回眸,只要你喜欢他或她,只要她不是凤姐芙蓉,那么你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其实每一个阶段说一样都一样,都是成长,说不一样,也不一样,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然后会一天一天地老去,每一个明天都不一样,但不可否认,我经历过的儿童期和正在经历的青春期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我的年少,因为我还年少,所以我正提出所有的困惑等待以后我的解答,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在困惑中成长的?
他们那代人,没有我们这代人宽松的信息环境,同样也没有我们这代人身上超强的信息接收能力。
打开电脑和电视,跨栏和投篮已经霸占着整个体育频道。如果你不知道跨栏和投篮的佼佼者刘翔和姚明的话,你就out了!
刘翔、姚明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上海人都说:“我们上海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刘翔、一张是姚明。”可以这么说,他们是我们年轻一代锐意进取的典范。
其实,我们这代人哪,并不是一无是处。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嘛,少年们永远在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过去的一代人,创造新一代人的`奇迹。
我们这代人,真的已经几乎没有他们那代人的任何优点了!
想想当年,ipad和iphone已经是风靡整个世界。如果不知道苹果公司总裁史蒂 芬・乔布斯的话,你就out了!
乔布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对其称赞不已。可以这么说,乔布斯完全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信息界的重量级代表之一,他的创新能力、开阔眼界和决策能力,让我们叹为观止。
可看看我们这代人,要么是整天沉溺在游戏世界的“电脑迷”,要么就是整天在培优的书呆子……试问,我们这代人要肩负的责任用什么担当起?
我们这代人议论文
我作为“90后”有着新时期所赋予我特有的开放与不羁。
作为“90后”我讨厌之乎者也般的教条,但有着李白一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虽说我们不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忧国忧民,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读诸子百家,学庄周的洒脱,学孔丘的孝仁;我们背唐诗宋词,寓情于诗地抒发一两句感慨。我们也看鲁迅,知道要强壮中国人,必先要强壮我们的魂。若有人抵毁传统或偷窃文化宝藏,我们是愤怒的,当看见我们的渔船在钓鱼山被日本人欺凌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冲到保钓第一线,因为我们仍在乎属于我们的那一方故土,那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我们因乏味而追求刺激,崇尚冒险。我羡慕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羡慕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我也只能做到羡慕而已了,我们是出生在温室的花朵,襁褓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堡之中,从小也被命令不得独自外出,我们甚至没见过稻谷,没见过天上水的黄河,所以我们只能想方设法还在仅有的寸土上玩冒险。尽管我们是无聊的,我们内心一直有把声音呼唤着自然的回归,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为我们心中有着自己的桃花源。
我们是充满着爱的,抗震救灾,我们尽可能地伸出自己的援手;我们仍是充满活力与爱国的,奥运会志愿者哪里少得了我们的生影?我们也同时是疲惫的,虽然没有战火的危险,体味不到贫穷的艰苦,但我们却在和甚至是自己的友人进行无形的战争,经历着“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悲哀。
我们这代人是不同于以往的“90后”,是21世纪的开拓者,是炎黄子孙未来的顶梁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代人。
我们这代人杂文随笔
每当听到自己的亲人说到,“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的xxx就已经怎么样了”,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很无奈,别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我们年少时候的假想敌,影响着我们与亲人交流的内容。代沟并不常见,但有些却不只是年龄差距的问题,还有的是年代的痕迹。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的00年代,每一代人都在被贴上标签。而身处在8090年代的人,总有老一辈的人来批评,一段时间前我们还一直是“垮掉的一代”。尚处在上升时期的我们,还未曾接替上一辈人的在社会中位置,还只有少数人刚刚展示出自己辛苦得来的成就,可是一代人却开始早早的被人否定了。有时候真的很想问,我们做了多少才能达到指标。
“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那时好,但是成就怎么还没有我们高”,这样的对比,是每个年轻人的无奈,因为大体来讲的确如此,真实到无法反驳。但这并不是否定的理由,或者我们根本就不该被“否定”,新一代的人有着新一代的坚守,最起码,我们也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无论是打工者还是创业者,都是如此。生活质量高了未必就是在消磨我们的意志,同样的`社会对我们的要求高了,而一时间我们还没赶上。
我理解为什么会被否定,但为什么我们会是“垮掉”,而不是在推动。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办法证明,那么我们也只能跟着时间去看。而现在,似乎也少有人说这样的话了。在老一辈的人们创造的社会价值里,正处在新生期的一代在干什么――只能说我们在身体力行。8090后的我们创造的社会财富或许早已占据了不少的部分,但成果却不显,只因为我们不是如今社会框架建立的参与者,我们现在做的多是为这个社会增添内涵。知识水平总体较高的我们,能力并不差,甚至经过短时间的练习我们便能快速进入一些工作角色,服务业尤其如此。我们重视一切信息,身处此刻的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压力,立足社会、买房、独生子女的生活压力,我们在选择去克服,啃老的人总有,但一定不是大多数,有时候被一个人代表,是一件很让人难过的事。
这样情况下的我们总是会重视经济能力这一项,因为它真正的在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也决定着大多数人对你能力的看法,尤其是亲人,环境在影响人的行动目的,所以重视薪资无可厚非,面对职业提出高薪的要求大抵如此,因为这是我们面对压力且与之对抗的最主要手段,所以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喜欢谈理想。
上一辈的人靠手艺谋生活,而这一辈的人却已不再当年那般艰苦,并且多是功利又有能力,所以总有人会批评,可是一代人如此,那么总是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我们不比老一辈的差,可能这只是不同时代里的人总爱找微小的误差。
★ 我们这帮人作文
★ 只是这雪散文
★ 这年春天散文
★ 我们这群女生作文
★ 散文-我们,相约
★ 我们老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