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番茄炒蛋要加糖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番茄炒蛋要加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

篇1: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篇2:生物必修二预习资料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篇3: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酸HNO3 50 mL 1 mol/LHCl 50 mL 1 mol/L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NaOH 50 mL 1 mol/L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室温室温室温

混合后温度t1t2t3

结 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篇4: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人教版)

引用:   本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人教版)》来源于师库网,由师库网博客摘录整理,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DD...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 引用: 师库网温馨提示 本篇内容来源于师库网,旨在用于课件制作交流,非盈利性质,仅供参考,针对本文的问题如需了解更详细,可留言或者联系客服 tags:教案、课件、师库网、教案网、课件网

篇5: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篇6:高中化学怎么预习

化学可以说是理科综合中的“文科”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记忆的准备。在化学学科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实验类的内容,因为高考及日常的化学学科考试,试题往往是从实验的角度去命题的。所以,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也一定要非常重视化学实验。

步骤/方法

1、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化学学科学起来很有乐趣,教材上的知识也通俗易懂,但并不是说,看过热闹就足够了。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在预习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学习水平达到“理解”的高度。虽然不能完全达到,但是至少要接近。因为化学学科不是说记住知识就能拿高分的,而且要理解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等。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电子转移的相关知识等,都不能仅仅是知道了。所以,在预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教材上的内容。

2、适当做一些练习题

这里所说的练习并不是让大家去找一些题目去做,在老师没有详细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依然还是很难到达理解这个高度。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把书上的例题进行适当练习,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通过遮盖的方式去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记住甸个环节及器械的名称。这样的适当练习,就可以大大加深对课本内容的记忆。

3、广泛浏览课外优秀读物

刚才也说了,化学学科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趣味性是激励大家学习进行下去的内在源动力。所以,我们在平时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这样对扩展大家的视野、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很有帮助。

4、化学学科虽然说是理科,理解很重要,但是同时,这也是一门需要背很多知识点的课程。掌握必要的预习和学习方法,会让学习效率提高,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篇7:高中化学怎么预习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重点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授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预习。

2.明确预习的任务。预习是通过初步阅读,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的。

具体任务是:(1)复习、巩固和补习与新课有关的已学的旧知识。(2)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3)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

篇8:高中化学怎么预习

1.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扫清课堂的知识障碍。在上课前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

2.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提高听课水平。预习好的学生听课时就能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要聚精会神地听;哪些知识还不太明白,还要加强理解和消化等等,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学习效率。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点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和理解问题上。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学习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资料

羚羊木雕预习资料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再塑生命预习资料

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化学必修二预习资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