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oonblu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共含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oonblu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

篇1:《琵琶行》赏析-浅谈《琵琶行》如何以乐传情

《琵琶行》赏析-浅谈《琵琶行》如何以乐传情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与社会腐朽,唱绝了以乐传情的旋律。“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乐之诗)“白足以移人”(清人万扶南评价其音乐描写),足见《琵琶行》成为古诗中音乐描写的绝唱是当之无愧的。

篇2: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颍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文章。

白居易的《琵琶行》摹写声音极尽一时之妙。

声音描写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其实对于音乐这种听觉事物来说,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流畅时是出谷黄莺在花间婉转娇啼,凝涩时是冰阻冷泉阻塞不通。高潮时是银瓶破裂,水浆溅出,铁骑出动,刀枪齐鸣。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和欣赏空间。

声音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一处留白是正式弹奏之前的'“转轴拨弦”。其实此处本可以不交代的,但是作者为了为下文蓄势,特意交代,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 调弦校音如何有情?此情又是何种之情?作者并未交代,但是只此一句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调弦校音既已如此,那么正式弹奏该有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第二处留白是关于描绘琵琶弦的留白。作者写到“大弦”如何,“小弦”怎样,却并未交代另外两根弦有什么样的音乐效果,这样写得好处,一是避免做的太实,沉闷死板,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下文的声音摹写中发挥想象吧!

第三处留白是音乐暂歇处的留白。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更能打动人心!并且“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真不知是白居易成就了《琵琶行》还是《琵琶行》成就了白居易!

第四处留白是音乐结束后的留白。作者一反那种写听众沉醉其中,如迷如痴音乐效果的俗套,而是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表达音乐结束之后的效果。事实上诗中在摹写声音方面已经详尽完备,此处再写无非陈言赘语,倒不如琵琶声停,悄无声息,江水不荡,秋月色白的静谧空灵的境界来的美妙。

篇3: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的三次描写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的三次描写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诗人饯别朋友,“举酒欲饮无管弦”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第二次诗人浓墨重彩运用比喻、烘托、细节刻画等手段,从动作、神情,音质、音量、旋律等方面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第三次是在琵琶女自诉身世、诗人慨叹“迁谪意”后的“却坐促弦”,其效果则是“满座重闻皆掩泣”。

应该说,最后一次的弹奏才真正达到了音乐、情感的水乳交融,演奏者、欣赏者感情的碰撞共鸣。这种极致境界因为有了前两次的铺垫而水到渠成。对诗人来说,“谪居卧病”于“地僻无音乐”的九江,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肉体与物质上的痛苦。与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伤心时刻,琵琶女为排遣寂寞、打发孤独而于月夜信手而奏的乐曲确如仙乐一般,在诗人的心头吹进一缕清新的凉风。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其“寻声暗问”时的欣喜、赞叹,其“移船相近”时的急切、虔诚,其“千呼万唤”时的殷切甚至近乎祈求的心态。音乐上的认同,让本来不想抛头露面、有些矜持的琵琶女盛情难却。你想,一个曾名满京华、才艺卓然的艺术家,在“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浔阳突遇知音时的惊喜、欣悦该是怎样的'难以言表啊!

诗人是欣赏音乐的行家,他从乐曲声中听出了琵琶女的“似诉平生不得志”,听出了她欲“说尽心中无限事”。任何艺术鉴赏都不能停留在纯艺术层面,“东船西舫悄无言”,诗人和朋友不只是被乐曲的形式美所感动,更应是为融注于其中的演奏者的激情所感染。这些欣赏者绝不同于琵琶女在长安遇到的“五陵年少”,而是真正的知音。也正因为此,她才会在乐曲的余韵里“自诉少小时欢乐事”。

有人会说,琵琶女留恋过去的生活是其“不觉悟”的体现。其实,她的回忆中更多的是辛酸而不是“欢乐”。“老大”时的她演奏技艺应该远远高于“曲罢曾教善才服”时,甚至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为什么“门前冷落鞍马稀”呢?造成这种命运落差的背后因素是什么呢?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且正吞咽着婚姻的苦寂,她的自诉也只不过是在知音面前的倾吐以获得片刻慰藉的举动而已。过去的生活不“欢乐”,也不值得留恋;但人往往很奇怪,对过去的“回忆”(有时是“虚拟”的过去,或是滤净了苦涩的过去)就成了排遣对现实不满情绪的通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引起无数失意之人的共鸣。这句话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体现了作为“政府官员”的诗人对处于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一种人生经历的认同,其背后则是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发相似的情感。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激起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流传千古的感慨,并道出自己的遭遇与苦痛。此时此刻,倡女与诗人便成为了知己。琵琶女的“感我此言良久立”应是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诗人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是因为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能不使他悲怆满怀,泗涕滂沱么?

从音乐认同到人生经历的认同,从知音到知己,才有了这三弹琵琶的三重境界,读懂了这一点,也就真正读懂了《琵琶行》。

篇4: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一、绚丽的绘画美

古人评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为上乘。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用其丹青妙笔勾勒出来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对以下四个画面进行品评分析:

1、秋江夜别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萧瑟的秋色,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的氛围,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惨”(即悲伤)字上,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2、琵琶遮面图: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在”。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态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她出身歌女,年长色衰,沦为高人妇,而又凄冷独处,此种曹遇使她自感卑微,无意应酬,但因受人再三相邀,盛情难却,才如此羞涩的出声。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遮”字上,因为这一“遮”,才能启人共鸣,产生联想;如果直“露”全相,则会令人索然。

3、整衣敛容图: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幅画面,描绘了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情,虽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不俗。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敛”字上,是用形体的动作来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的内心活动。

4、泪湿青衫图: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在“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满座的人合着乐曲的旋律,品味炎凉的世态,联想各自的遭遇时,就不由得“掩泣”动情了,当然对这曲调理解最深、动情最浓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这种“悲从中来”的'“泣”,其内涵显然是丰富而又深沉的。

二、绝妙的音乐美

音乐有声无形,只能诉诸听觉,用文字极难表现。但是《琵琶行》的作者以人们日常所听到的声音作喻,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此文韵律铿锵、词彩斑斓,堪称描写音乐的“绝唱”、“至文”。可引导学生主要从运用比喻、使用叠字两个方面品评本诗的音乐美:

1、运用比喻,形容跌宕变化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以上比喻在诗中连续使用,形象地再现了音乐旋律的行进过程。同时也正好说明演奏者的专注,听者的陶醉,两者之间的感情就是在音乐旋律中默默交流,渐渐融合的。

2、运用叠字,使音乐和谐悦耳,优美动听:

以上叠字的运用,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具有形象性,又使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优美动听,具有音乐性。

由此可见,《琵琶行》一文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使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与特定的情景气氛水乳交融,富有立体感,从而更深沉地感染读者,激动读者心弦!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赏析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浅析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琵琶行原文白居易

改写白居易《琵琶行》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