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听刘涛老师上《蜡烛》一文有感散文(共含3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是小霉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听刘涛老师上《蜡烛》一文有感散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
在教学设计上,刘涛老师是这样做的: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1、通过分析老妇人的动作,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刘涛老师设计了一张有烛光的照片,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由什么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共同感受文章的深意!
这是老师做了精心设计的课前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其能够抓住生活中的“蜡烛”与课文的“蜡烛”的相通之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因势利导进入课文。
二、回顾旧课: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说出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事件等。这都是上次课程的收获。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书上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且朗读给同学们听。而且说明理由为什么感动?
这些题型的设计是有高度的,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还要阐述理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教学中,有的同学能够找出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样设计也是也是可取的。
四、通过分析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
这是中考的必考考点,老师设计这样的题型,说明一个问题,老师对中考考纲的把握是非常熟练的。
这一阶段的设计用时分配也是最多的,要让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找出老妇人的三“爬”三“跪”,找当然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老师的问题设置没有停留再表面上,而是上升到了本质阶段,找出之后自己认真阅读,大家一起朗读,感受老妇人育乞西当时的心理状况。并说说此时她怎么想?进一步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这一设计犹如“骗子”设计的圈套,让学生一环扣住一环,不断深入,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应该是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也是不能忘记的。不然,在中国来说,我们远离战争已经很多年了,现代当代的年轻人要感受战争的痛苦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老师在第一课时给学生讲解的背景资料及故事也是理解这一题的关键。
五、感情提升部分:
文中对蜡烛进行了多次描写,找出其中的几次进行说话训练。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还再次写到蜡烛有何用意?
这是中考考点的变通题型设计,这是起到画龙点睛的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说明了两国人们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像火焰一样永远不熄灭,永存心中。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够利用课内的知识点不断和中考的考点相互契合,那么我们的学生成绩就会稳步提高。
六、总结收获:
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谈出本节课学到什么,还有那些不足之处等,老师再点拨,这都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测当堂课的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七、板书设计:
刘涛老师在黑板上设计了一支巨型蜡烛,在蜡烛的周围联系上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到课文的最后,感情深化和升华主题的部分,老师在蜡烛上加上了火焰,图文并茂的板书结构,能够使学生很快识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且直观形象,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课后作业设计:
主要以学习辅导作为课程的依托,让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夯实根基!
总之,对刘涛老师这节课是非常满意的。当然,在评课时候也许会听到不同的杂音,这是生活的常见之事。我对她上课的每个环节都做了仔细的分析,是因为我听过她课也是多次了,这一次是在前面所上课的基础上达到了质的升华,不管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时间把握,导入语言的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小老师的展示、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比较完美的,任何一堂好课,看的不是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这次课成了我学习的楷模,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让自己不断成长!
诗歌:蝈蝈与蛐蛐
诗歌:蝈蝈与蛐蛐
夏邑县实验中学高老师
1
蝈蝈一叫夏天到,学名螽斯昆虫佼。
善于鸣叫是特长,雌虫为哑雄虫叫。
低沉婉转若流水,急风骤雨多高亢。
炎热夏季添音符,草木丛中善跳跃。
2
蛐蛐学名叫蟋蟀,俗名促织百日虫。
雌虫哑巴不做声,雄虫好斗又善鸣。
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壮志酬。
凯旋之声响嘟嘟,陶然田园俊歌手。
《我的老师》七件事
《我的老师》七件事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假装发怒从不打,教我跳舞扮女生。
观蜂吃蜜趣味多,教生读诗如唱歌。
看师写字受熏陶,排除纠纷生崇敬。
难忘老师常思念,梦里寻师高潮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改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改写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格物致知出大学
探察物体获知识
传统教育不重视
实验精神出真知
积极探测方可去
消极观察要不得
寻求真理多探索
实验须有想象力
《致女儿的信》改写
《致女儿的信》改写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上帝创世有人类
刚过一年来大地
男女传情人性美
上帝不接勃然怒
五十年后又来看
彼此忠诚无论比
男女劳作童稚乐
怒不可遏起诅咒
又过三年男独坐
神情忧伤望土丘
心灵追念有别样
上帝沉思永离去
青年男女相对望
人类从此主大地
诗歌:小说阅读技巧
小说阅读技巧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把握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篇幅长短可分类
长中短篇小小说
人物形象为中心
外貌语言和心理
行动细节正面描
侧面烘托常用到
叙事线索分明暗
故事情节掀高潮
开端发展和结局
序幕尾声更完整
环境自然和社会
表现人物渲气氛
悬念铺垫和对比
倒序插叙和追叙
语言生动又形象
反映生活揭主题
作文:忘记你,我做不到
忘记你,我做不到
李南星
细数光阴,我是你无悔的牵挂。即使海枯石烂,我也将把你铭刻在心……
—题记
如果有人问你,你最难忘的`人是谁,你是否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因为我最难忘的就是父母了。
父母不仅生我养我,而且还教育我,爸妈的教育方法和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方法大不相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我们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我的妈妈是一个有时温柔、知性的人,而爸爸却是非常严厉的人。
那是一个火热的夏日,街边的小狗都伸出了舌头,街上像一个大蒸笼,街上的行人都汗流浃背,我和小伙伴们都在寻找能带来清凉的办法,就在这时,一个人提议去游泳,我们都纷纷赞成了。
我回家拿出好久没穿的泳裤,和小伙伴们一起向游泳馆进军,可到了游泳馆,游泳馆却关门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提议去湖里随便游一下,大家也同意了。
我们来到湖边,湖里早已有很多人在水里嬉戏了,我们纷纷加入了这个庞大的队伍,我们刚一下水就感到全身清凉,湖水很清,可以看到自己的脚丫,我们在水里打闹,嬉戏,炫耀自己的游泳技术,别提多开心了。
游泳派对结束后,我们意犹未尽,可太阳已经快落下山了,我们只好各自回家。
刚一到家,只见妈妈坐在客厅沙发上,见我回来,用焦虑的眼神看着我,我却满不在乎,因为我觉得自己又没做错事。可当爸爸回来时,就叫我跪在搓衣板上。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不知所措。爸爸问我去哪了,是去玩去了么?很显然爸爸已经知道了我的行踪。我如实交待了,正当他扬起手要打我时,却又停住了,接着眼眶泛红,走进卧室,没有再说话。
爸爸走了之后,妈妈赶忙把我叫起,但我仍然认为自己没错。之后妈妈告诉我,爸爸找了我一个下午,找遍了所有游泳馆和大部分小湖,可由于我们所去的小湖太隐蔽才没找到,爸爸生怕我会出事,才如此激动。这时,我恍然大悟,觉得特别惭愧,明白了爸爸对我的爱,和妈妈对我的大度和包容。
这两个平平凡凡的人就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人,如果有人问我,你失忆了你最想记起谁,我会自豪的告诉他,即使我忘记了所有事,甚至忘记了自己,我也不会忘记我的父母,因为,忘记他们我做不到。
前几天,听了范老师上《古诗两首》一课,一首是《咏柳》,另一首是《春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美为线索,美贯穿课堂教学。听后,有一种一线贯之,内容紧凑,浑然一体的感觉。下面具体谈谈教师在《咏柳》中如何以美为主线进行教学的。
一、读一读,感受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
确,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学习本诗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范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挖掘诗人用词之美。像碧玉装扮成的柳树,像绿丝带一样的柳丝,像剪刀裁衣的春风。都含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找出诗中美在哪里,请美美地读。教师不失时机地评价学生:你的态度真美!、你读得很美,我喜欢听。。诗歌的形象是美的,诗歌的语言是美的,教师的语言是美的,学生在多种美的启迪下,读得很美。
二、听一听,鉴赏美
柏拉图说: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咏柳》教学中,教师给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咏唱这首古诗。学生感情的情弦被拨动了,他们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仿佛置身于垂下万条绿丝绦的杨柳下,看到嫩绿如碧玉的细叶,听到春风姑娘的`歌声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欣赏中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三、看一看,理解美
美是形象中的,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就在于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感性的美的形象。古诗《咏柳》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意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通过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多次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柳树,让学生体会。学生的脑海中不难形成美丽的柳树画面,教师抓住机会,及时让学生用美的语言将美景用笔写下来,真可谓水到渠成。
诗歌的美有很多,如词句美,画面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教学中,教师又能以美为主线而贯之,让学生深深地享受语文课堂之美。不但真切感受春天柳树美,更是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原来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听贺国卿老师的课有感(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3月24日,我有幸听了满洲里市名师贺国卿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语文示范课,他上的是《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是六下第三组中的课文,节选自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于学生理解、体会。结尾作者情感强烈,易于培养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文章虽简短但内容很充实,语言质朴无华,笔墨集中,不愧是一篇很好的课文。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贺国卿老师的独特教学风格,真可谓是经典。我们感慨于贺老师语文的语言魅力,感慨于他的教学魅力,也感慨于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感受着贺国卿老师的诗意语文,享受着他的语文教育。聆听了贺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不禁让我再次回味诗意教育,颇有大家风范,幽雅而不失大气,贺老师如此坦然有节奏地驾驭课堂,这样灵动的'一课,相信每一位听过他课的老师对她的口才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整堂课中很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大胆想象和文字品味融为一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贺老师《一夜的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想象引导。 读了“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建筑,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时,师问:“当你读了这一段后,你觉得哪个词给你的感触最深?”针对有的学生回答“极其”一词,贺老师相机介绍了“高大的宫殿”里以前的主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宫殿应该有哪些的东西。(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接着贺老师又为学生铺开想象的场景,问到:你们认为周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添加点什么?学生们再次展开了想象(植物,沙发…)。师紧随其后问到:说“这些物品按常理说应该都有,但作用一个大国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一张写字台……”在这一个环节,贺老师利用一个“应该有”-“却什么都没有”的强烈反差和对比,突出了“极其简单”四个字,在学生脑海里画了一个空荡荡的大房子,使每一个同学仿佛都走进了这一个简陋得不能简陋的办公室,都看见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那两把小转椅,那一盏台灯,也就是一下子拉近了总理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了一个“及其简朴”的总理形象。这样的想象引导,让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到周总理生活的俭朴,并产生由衷的敬佩。
二、让情境体验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
以情境为载体,将情境体验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是对传统朗读教学的一次超越,给“读中感悟”注入新的血液。
《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一首写周总理的诗,这是一首唱周总理的曲。在贺老师的课一开始,他就用平缓深情的语言引出了这样一首诗。这首诗中“他”是怎么样的人?“所有人”是指哪些人?学生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了。然后贺老师说:“这两个问题就够我们琢磨一辈子了。让我们走近总理的一个晚上。”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总理的这一夜。这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就出现了“简单”“简朴”的字样。教师就以此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来说总理工作条件的简陋,来读出陈设的简单,来用房子的前身与现在对比,用总理的身份与工作条件作比感受总理工作的简朴--“极其简单”。就这么一段文字,教师透过它看到了如此多,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它看到了很多。
贺老师充分运用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意境的层层渲染中朗读。如果说第一个环节学生还仅仅只是看到了总理形象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学生是一步步地走近了总理,甚至是触摸到了总理的思绪和脉动。在教学渐入高潮的时候,这一个环节的处理 让人难忘。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
生: 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就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一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问题……
在贺老师充满激情的言语中,在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感受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漫长的夜晚,仿佛看到了总理不知疲惫、伏案批阅的身影。此时此刻任何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我们分明可以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到学生对于总理 “一夜的工作”的无比的崇敬之情。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很多环节都值得我学习,贺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深入,安排的内容也很丰实,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悟,学生对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体会得比较深的。但教育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感觉整堂课量比较多,使后面的内容上得节奏匆匆。
贺老师的课,都让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原来这样上,语文课确实应该这样上,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很不容易,必须有诗意的情怀,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在他评课的最后,他说:“诗意语文是个梦,但我愿为诗意语文上下求索。”而我们呢,要求索得更多。
(满洲里九中语文教研组)
★ 听雾散文
★ 听秋雨散文
★ 听壶散文
★ 老师好比蜡烛作文
★ 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 听法治报告会有感
★ 蜡烛小赞的散文